抱着才肯睡是父母惯出来的,孩子任性都是父母宠出来的
1、抱着才肯睡是父母惯出来的
婴儿一天的睡眠时间很长的,按道理说白天只要妈妈将宝宝哄睡着了,就有大把的时间安排自己的生活做自己想做的事,可是宝宝的睡眠时间却
1、抱着才肯睡是父母惯出来的
婴儿一天的睡眠时间很长的,按道理说白天只要妈妈将宝宝哄睡着了,就有大把的时间安排自己的生活做自己想做的事,可是宝宝的睡眠时间却成了有些家长最头疼的事,好不容易把把哭闹的宝宝哄睡着了,一放上婴儿床宝宝就醒了继续哭闹,离不开妈妈的双手,面对这样不安分的宝宝到底该怎么办呢?
一、刚出生的宝宝一哭闹就要抱着吗?
期待已久的新生命终于落地了,全家人都欢喜,看着宝宝可爱的样子恨不得时刻把他捧在手心里呵护着,宝宝只要哭闹就抱着哄,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对的。
宝宝出生前在妈妈子宫里生活环境单一,突然来到一个陌生的世界对周围环境还不适应,再加上身体发育不完善,大脑皮层对外界的刺激表现得更敏感,所以比普通人更容易疲劳出现哭闹是正常的。
二、抱着才肯睡的宝宝应该这样安抚
1.宝宝出现哭闹时不要急着抱起安抚,先检查宝宝是否是大小便了,尿不湿脏了不舒服宝宝也会用哭表示抗议,其次宝宝肚子饿的时候也会闹情绪,新生儿胃容量小每次只能吃少量的奶,所以妈妈要不断地给他喂奶。
2.宝宝出生的第一个月正是适应陌生环境的时候,大多数时间都是在睡眠状态中度过的,此时妈妈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他日后的睡眠习惯,如果在它哭泣的时候就抱起,时间长了他就会有种心理暗示,闹觉了就必须被人抱着,久而久之养成这样的坏习惯就很难纠正。
3.刚出生的宝宝睡觉时突然哭闹并不代表他已经彻底醒了,只是过渡到浅睡状态,此时如果给他换尿布喂奶反而会吵到他,妈妈可以轻拍安抚。
4.给宝宝舒适的睡眠环境。出生第一个月的宝宝对睡眠环境十分敏感,妈妈可以让宝宝睡固定的婴儿床,给宝宝配专用的婴儿棉被,贴身衣物要柔软舒适,这些宝宝睡觉时经常接触的物件不要随意更换,敏感的宝宝也会像普通人一样出现认床,可能不经意的一点变化就会让他睡不安稳。
2、孩子任性都是父母宠出来的
想来任何一家幼儿园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每年4月buddy幼儿园开班的时候,小小班的孩子们都是哭着鼻子被送到幼儿园的。
有一年4月,开班还没有几天,有位母亲就找到我说自家的孩子提出不想再来buddy幼儿园上学了。
当我问::为什么不想来幼儿园呢?"这位母亲这样回答道::孩子每天早上都哭着闹着不愿意上幼儿园,太可怜了。"
刚进幼儿园的孩子常会因为离开母亲而感到寂寞,找不到自己熟悉的居住地而感到不安。许多孩子会哭着喊着::不想去幼儿园。"
所谓的:亲子分离",离开最亲爱的妈妈是每个孩子都必须要克服的障碍。但是,眼看着孩子哭得那么可怜,家长就想要换个幼儿园。但这对于孩子来说果真是个明智的选择吗?
我倒并不这么认为。如果父母真这么做,孩子们就会理所应当地认为:只要一哭爸妈就会全依了自己的话"。原本孩子在玩具店会向人撒娇说:我要玩具嘛!"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下子就知道只要哭鼻子闹,妈妈就会买玩具给自己。
如果孩子一哭就满足他的全部要求,孩子就会变得任性妄为,年纪越大脾气就越让人受不了。
进而言之,如果父母对孩子言听计从,孩子便会整日腻在母亲身边永远长不大,无法成为自立的人。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3、天才是父母潜移默化影响出来的
在成长过程中,孩子要学到许多东西,而家务劳动是最初也是最基本的一项技能。孩子在做自己力所能及的生活小事的同时,不光是要得到父母的夸奖,更重要的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感受到了劳动能够利已助人的真谛。作为父母,不论孩子长大后有何种理想和抱负,我们都希望他首先是一个脚踏实地、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生活经验和各类常识的储备不足,孩子帮忙做事,往往虎头蛇尾或过犹不及。这个时候做父母的不要打击他,要意识到,家务劳动无疑是通过细节引导孩子探索世界的一条有效途径,孩子的自理意识的萌芽和发展,离不开父母的勉励与教导,离不开日常生活的点滴积累。如果粗暴地把孩子拨拉到一边,剥夺他“帮倒忙”的权利,孩子的自信心和情绪将受到很大打击,他将来遇到没有尝试过的事,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做不好会丢丑,还是不做了吧”。从此,他将袖手旁观,成为家庭生活中的享乐派而不是参与派。
再看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言行举止,哪怕是举手投足的一个细小动物,对孩子的心理与行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4、懂礼貌的孩子 父母教出来
礼貌是要从小养成的习惯。在生活中我们都知道,懂礼貌的孩子更受人喜欢,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掌握方法,教会孩子礼貌待人。
有礼貌的好处
礼貌贵在真诚,是对他人诚挚的尊重,同时亦是提醒别人尊重自己的巧妙方式。它需要有谦虚的态度、容让的涵养。它不只是表面上的客套,而是维持社会和谐运作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它不但可以增加日常生活的愉快,还可以减少人际间的摩擦和暴力的发生。
礼貌待人并不只是一种外表形式,而是沟通人们之间友好感情的一道桥梁。如果能自觉地做到礼貌待人,不仅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纯洁和美好,而且可以避免和减少某些不必要的个人冲突,使社会生活更加和谐安详。在这种美好和睦的环境中,人们就能增进友谊,加强团结,更好地学习、生活、工作,并从中感受到亲切、温暖、愉快和力量。
人在社会上生活,总要和别人交往,学会礼貌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就能使整个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如何培养有礼貌的宝宝
一、父母要以身作则
培养孩子懂礼貌,应从父母自身做起。因为孩子的礼貌语言、礼貌行为都是来自对成人的模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无形中感染和熏陶着孩子。如果家长平常都不用:礼貌"去要求自己的言行,反而告诉孩子要讲礼貌,这确实有点强人所难。这也正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言教不如身教"。
父母良好的礼仪是对孩子最生动、最有效的教育。父母通过自己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就能够让孩子在良好的环境中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
所以,父母要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为孩子树立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榜样。比如,见到熟人应主动用:您好"等文明语言来问候和打招呼;和长辈讲话要用尊称和敬重的口吻,即使在背后也不能当孩子面对长辈指名道姓;就餐时应先请客人和长辈入席,并注意饭桌礼仪,同时告诉孩子不能私自开始吃饭,要正确使用餐具,不能高声喧哗、乱夹和乱丢食物等。
二、教孩子待客之道
生活中,有些父母为了不让孩子打扰来访的客人,一般都会把孩子打发到一边,让他们自己去玩。这样做也许能够获得一时的安静,但是却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社交能力。而这一不经意的举动,也伤害了孩子幼小的自尊心。久而久之,家里一来客人,他就会自动躲到旁边去。
父母要试着让孩子学会以主人身份招待客人,注重礼貌待客。如亲友来访时,听到敲门声要说:请进";见了亲友按称谓主动亲切问好;拿出点心、水果等热情地请客人吃,不应显出不高兴的样子或独自去吃;当大人谈话时,小孩不应随便插话;小客人来,应主动拿出玩具与小客人玩;共同进餐的人未完全入席前不得动餐具自己先吃;客人离开时要说:再见",并欢迎客人再来。
三、不要强迫孩子打招呼
不要认为孩子小,就能够掌握在父母的手里,他们有自己的个性和独立的思维空间。现在生活中,很多父母在孩子没有礼貌的时候总会强迫孩子讲礼貌,比如有客人来家里,孩子躲在房间里不出来,不与人打招呼,家长非得把孩子拉出来跟客人问好,结果,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孩子不愿意与人打招呼必然是有原因的,比如孩子很害羞;孩子认为客人是父母的客人,与自己没关系;或者他正在做作业,一时忘记了打招呼……这时候,父母需要的是引导孩子去跟客人打招呼,如果孩子实在不想打招呼,父母不应该强迫孩子,等到孩子平静了以后,再告诉他::这是应有的礼貌,你去别人的家里,也希望他能够热情欢迎你呀。"让孩子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或许能够帮助他理解。
四、教孩子遵守社会公德
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社会上对个别孩子缺少文明礼貌行为的责怪声,在一些公共场合旁若无人地大声喧哗,随手乱扔废弃物,买东西交款不排队,上公共汽车乱挤等不良行为,真是屡见不鲜。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再次发生,父母有责任教自己的孩子学习一些社会公共礼仪。父母带孩子到公共场合时,可引导孩子学会与人礼貌交往,比如,不要大声喧哗;买东西要排队,不插队,不乱挤;乘车时遇到老弱病残人士以及孕妇和抱小孩的人,要学会主动让座;无意中做了冒犯别人的动作,要及时主动道歉。
五、学会尊重孩子
文明礼貌看起来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表现,实际上反映了一个人的内心修养。有自尊的孩子会尊重自己,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懂得尊重他人的孩子在说话时往往会顾及到他人的感受。因此,父母在生活中要做到尊重孩子。
以应有的尊重对待孩子,孩子才会懂得尊重。同时,父母在家庭中要互相尊重,父母之间的尊重,会在潜移默化中给孩子以良好的影响。
六、用表扬激发孩子有礼貌的主动性
要让孩子能够学会礼貌待人,其实平时的表扬和鼓励非常重要。因为只有表扬和夸奖才能让孩子体会到有礼貌的孩子大人喜欢,有礼貌的孩子会有很多朋友。所以带孩子外出参加聚会等活动时要适时地给予孩子这方面的表扬和鼓励,从而让孩子体会到其中的快乐。其实用这种方式来培养孩子懂礼貌的习惯也间接地培养了孩子自信、开朗和活泼的性格。
5、父母惯出来的8个吃的毛病
1.婴儿时期未能及时添加辅食:在婴儿辅食添加的关键时期,没有给宝宝适宜的锻炼,使宝宝的咀嚼能力、味觉发育落后于同龄儿童。 从婴儿四个月起,随着月龄的增加,要依据由少到多、由一种到多种、由软到硬、由细到粗的原则,逐步添加辅食。
2.零食过多:在宝宝添加离乳食品期间,发现了他(她)爱吃的食物,以后就不断地买回来。餐前零食过多,正餐自然也就吃不下了。 父母一定要了解幼儿营养的知识,还要让孩子懂得可乐虽然好喝,但是会长胖;果汁很好喝,但是会阻碍食欲,也容易造成蛀牙。
3.边吃边玩:有些父母看到孩子不爱吃饭,就采取了讲故事、做游戏 边吃边玩的方式。结果适得其反,不但进一步分散了小儿进餐注意力,还易发生呛食等意外。 不妨尝试一下鼓励法:孩子不好好吃饭时就不理他,但当他又拿起勺子好好吃时,立刻告诉他很喜欢他吃饭的样子。
4.食物种类过于单调:有些妈妈担心宝宝消化吸收不好,总给他吃那么几种常吃的“安全”的食品,使孩子产生了厌恶情绪。 菜的烹调方式也不要一成不变,应尽量混合多种食物,口味以清淡为主。哪怕只有一枚鸡蛋,也可以做成鸡蛋饼、鸡蛋羹、鸡蛋汤,千万不要总让宝宝吃煮鸡蛋。
5.不喜欢食物的颜色:很多小朋友都不喜欢黑色的食物,比如:芝麻糊、发菜等。对一些新奇的新的、与平时饮食味道不一样的食物,也可能不爱吃。
父母要利用适当的方式来吸引孩子,譬如:设计成色香味俱全及造型独特的餐点、混合于孩子喜欢的食物中,或用孩子可接受的理由来引导。
6.大人饮食习惯的影响:父母尽量不要在幼儿面前批评食物,即使自己不喜欢,也应该给孩子食用。 通常两岁左右的孩子开始学习周遭人物的行为举止;一些不良的饮食和用餐礼仪的形成,可能就是在不自觉中学习到的。
7.曾经有过不愉快的经验:如果以前吃了某种食物后肚子疼或很不舒服,或者是在不愉快的环境下被迫吃下的。这样就会使孩子对这种食物产生抗拒的心理,非常排斥它。 父母要尽量避免在饭桌上斥责孩子,以免破坏进餐情绪。也不要强迫孩子吃太烫的食物,会损伤宝宝娇嫩的口腔粘膜。而且经常吃过烫的食物,还有致癌作用。更不要把孩子一个人留在那里吃饭。即使您不能守在身边,您要让孩子有个“伴”,可以给他一个洋娃娃或卡通动物玩具扮演这个角色。
8.父母太过在意:有些孩子知道父母很在意自己是否吃饱饭,因此就利用这些来控制父母,提出诸多条件,如:你给我买什么什么,我才会吃饭。
吃,一旦变成“筹码”,问题也就无法消失,更不能彻底解决了。其实父母对于孩子吃得太少或不吃的焦虑,主要是担心孩子营养不良、长得比别的小孩瘦小。但事实上,每个人的高矮胖瘦各有天生,只要孩子健康、快乐,并不差人一等。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