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百科 > 保姆知识

照顾孩子前 请先了解他的需求,父母应了解宝宝哭泣的真正需求

2022-08-15 19:51:09     来源:www.dxfbaby.com
分享:
收藏本文          热度:
导语:


1、照顾孩子前 请先了解他的需求

孩子处于大脑情绪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大多还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绪以及需要。因此家长需要通过观察孩子的日常行为,发现孩子的需要,并

1、照顾孩子前 请先了解他的需求

孩子处于大脑情绪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大多还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绪以及需要。因此家长需要通过观察孩子的日常行为,发现孩子的需要,并及时给予他的正确的引导。这对孩子的人格发展十分重要,家长可不能疏忽哦。

1.安抚孩子的恐惧

家长要善于观察孩子,给予孩子真正的需要。很多家长以为孩子张大嘴巴大哭是因为孩子饿了,于是就用牛奶堵住孩子的嘴巴。其实不然,孩子比较小语言不清,常常在受到惊吓之后会表现为突然张大嘴巴大哭起来。这是孩子突然受到刺激心理失去平衡所发生的情绪反应。孩子的惧怕是常常有的,如突然有人大声说话或者遇到鞭炮声,这时候家长应当轻轻的抱住孩子,温柔的拍这孩子的背,让孩子得到足够的 安全感。

2.肯定孩子的想法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还小,没有什么想法。其实大多数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有了自己的想法。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孩子在买衣服或学校用品的时候会吵着要家长买带卡通图案的东西。其实家长应该给予适当的肯定,引导孩子独立选购,孩子得到肯定其自信会提高。

3.了解孩子的作息需要

作为家长,对孩子日常的作息了解应该更加的透彻。比如很多孩子常常感到困了,他们会一个劲的哭闹。 这时候家长切勿一味地怪孩子不懂事。首先家长应该看下是不是孩子的睡觉时间到了,然后给予孩子 一个温暖的怀抱或者把孩子带到床上,孩子感受到温暖就会逐渐的睡下。

4.感受宝宝的喜悦

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会笑,家长看到孩子笑了心里肯定非常的开心,甚至会更加卖力地逗孩子乐。其实笑容是孩子的生理性反应,这种反应不是家长所认为的开心。它是脑电波活动的信号,是孩子感到舒服的表现。这时候家长可以放任孩子躺下或跟孩子说说话感受着孩子的舒服。不要再去哄逗孩子,破坏孩子此刻的情绪。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2、父母应了解宝宝哭泣的真正需求

  出生不久的宝宝,哭泣是表达自己想法的最佳方式。当宝宝哭泣的时候,有的妈妈很烦,觉得这个孩子很磨人,有的妈妈则默不作声,该干什么干什么,他们觉得宝宝哭哭就好了,如果一哭就过去哄,容易把宝宝惯出毛病。

  妈妈这么做,能止住宝宝的哭泣吗?

  通过哭声了解宝宝需求

  妈妈这么做是不正确的。宝宝出生后,只要没有学会说话,有什么需要,就会用哭声表达,妈妈学着识别宝宝的哭声,才能了解宝宝的意图。

  比如,宝宝一个人在房间里害怕的时候,他就会竭尽全力地哭泣,声音高亢而尖利。这个时候,如果妈妈不管宝宝,一定会在宝宝心中留下恐惧的印痕。妈妈要赶紧过去抱住宝宝,如果房间较黑,就打开房间的灯。然后把宝宝抱在怀里,和宝宝脸贴脸,安慰宝宝::不怕,妈妈在家里,宝宝不怕!"

  受到惊吓后,妈妈可以持续几天和宝宝保持亲密的关系,因为受到较严重惊吓的宝宝,可能好几天都处于恐惧中,而且到那个环境到那个时间就哭闹。所以到了那个时间,妈妈就要陪伴宝宝,或者不在那个环境待着,就能避免宝宝以后哭闹。

  有的妈妈宝宝一大哭,她就慌神了,表现为语言错乱、神情惊慌,把宝宝抱在怀里不停地摇摆,这样做有可能强化宝宝的恐惧心理,所以,妈妈还是尽量转移宝宝的注意力,弱化宝宝的恐惧情绪。

  终止无谓的哭闹

  1.尽早回应宝宝

  不管宝宝因为什么哭泣,即使妈妈在和别人讨论很重要的事情,妈妈都要一听到哭声就赶过来,因为在刚开始想哭时,得到妈妈的回应是最容易避免或终止无谓的哭闹的。

  如果妈妈没有及时回应,反倒让宝宝有了感到委屈的理由,本来想撒娇讨好妈妈,妈妈没有理会,就哭得更厉害了。

  宝宝养成了一定的吃奶习惯后,妈妈要到点就给宝宝喂奶。等到宝宝饿得直哭,将奶头往他嘴里塞,不但不利于孩子呼吸,也容易发生窒息,对消化系统也不好。当宝宝哭起来的时候,妈妈最好马上抱起宝宝,第一时间用语言安慰宝宝::宝宝饿了,在喊妈妈呢,妈妈马上就喂奶。"从这样的话语里,宝宝读出了重视,就不会有被怠慢的感觉了。

  宝宝从睡眠中醒来的时候,是需要看到妈妈的。做妈妈的,心细一点,多关注孩子每个时间段的睡眠持续时间,估计宝宝该醒来的时候,就陪伴在宝宝身边。等宝宝睁开眼的时候,看到了妈妈的笑脸、喜欢的玩具,宝宝就会觉得很满足。

  2.尿了,不斥责

  当宝宝哭声不是很大,节奏表现得比较缓慢,还有扭动身体的动作,可能是宝宝尿尿了。这个时候,妈妈要及时走上去给宝宝换尿布。

  有的妈妈一边换尿布一边叨咕::又尿了!一天尿了多少次!"换尿布的时候,还顺手拍了孩子一巴掌。这种无端的指责会让宝宝不知所措,感觉自己是不是做错事了。为了取悦妈妈,以后尿湿了可能都不敢哭了。

  有的妈妈觉得晚一会儿换没什么,于是干完手上的活才去管宝宝,这样宝宝会因为妈妈是不是爱自己而焦虑,长期得不到及时关注,会导致宝宝心理冷漠,缺乏对世界的信任感,长大后容易发生心理问题。

  所以,当妈妈为宝宝换尿布的时候,最好夸奖宝宝几句:宝宝真聪明,会告诉妈妈尿尿了"、:以后,尿尿了就哭啊!一哭,妈妈就过来给宝宝换"!一边换一边抚摸宝宝的身体,亲吻宝宝,会让宝宝受到鼓舞,以后尿湿了,就会及时哭喊提醒妈妈。

  3.不要被宝宝要挟住

  稍大一些的宝宝,就会使诈了。不高兴了,有什么不满意了,他就会哭泣,以获得妈妈的同情。

  比如,宝宝想吃糖了,妈妈觉得宝宝吃得太多了,就不想给宝宝。这个时候,宝宝可能会哭泣、叫喊什么的。妈妈当然不能看着孩子哭,先跟宝宝表明立场::妈妈很爱你!但是今天你已经吃了一块糖了,如果再吃会嗓子痛的。哭也没用!"然后就想办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带孩子出去玩、给孩子吃些水果、和孩子做做游戏什么的。

  遇到这种情况,妈妈一定要注意,表明了立场就不要妥协,否则哭泣会成为孩子要挟父母的武器!养成这样的坏习惯,会给你带来很多尴尬的瞬间!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3、如何照顾身患重病的孩子

卡普兰德博士认为,应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恐惧和在长期患病过程中对身体变化的感觉。父母要主动询问孩子的感受, 听取他说的每件事。你不能总是许诺,一切都会好起来,孩子也需要了解实情。这种交流不一定总是通过语言。

卡普兰德博士指出,音乐、绘画或写字常常可以帮助生命受到疾病威胁的孩子表达他们的情绪,他们可以在自己设计的幻想世界中获得安慰。

你也要告诉孩子,他生病是无辜的,他的行为与他的病没有关系。

——孩子的行为

专家认为,虽然患重病的孩子需要特别的护理,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剥夺孩子正常的需求。最重要,当然也是最难做到的是,父母应当尽量像对待正常孩子那样对待身患重病的孩子。尽管情况特殊,需要限制孩子的一些不能接受的行为,但也要坚持一般的原则,避免溺爱孩子。这是那些本来就有负罪感的父母很不容易做到的,但溺爱和娇生惯养会使孩子在病好之后很难调整自己。所有的孩子都需要与朋友交往、上学、获得家庭教育,也需要有自我的时间。父母务必在这些方面尊重孩子。

——父母应注意之处

首先,应尽量保持正常的家庭秩序。频繁地跑医院、检查身体以及关注孩子身体状况的变化对父母都是操心的事,有时甚至无法应付。为了缓解压力,专家鼓励这样的家庭尽量保持正常家庭的秩序。病孩的兄弟姐妹,该上学的上学,该娱乐的时候娱乐。尽可能安排好全家人在一起的时间。

照顾长期患病的孩子的父母无疑会感到巨大的精神压力,父母应该注意自己的饮食和休息,与配偶保持良好的关系,发展自己的爱好,与朋友保持联系。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4、职场妈妈如何照顾孩子

(一)上班前的“紧张”时光

1、清晨的亲子时光:早晨当然是争分夺秒的。但即使如此,也应该尽量合理安排时间,在上班之前争取和孩子进行一些亲密接触和交流。哪怕是用亲吻把孩子温柔地唤醒,一次简短的抚触,母子间的嬉闹小游戏,一起吃早饭,都能让孩子感受到妈妈的爱。

2、说“再见”的时刻:建议为这个时刻营造一种平静的仪式感:妈妈先抱抱孩子然后说“再见”,用平和的语调讲明妈妈离开的理由:妈妈要去上班,如果宝宝好好玩,好好吃饭,妈妈很快就回来啦!每天重复这一仪式,孩子就会逐步接受妈妈要离开的事实。

妈妈的心态:也许你还没有意识到,你对工作的态度,你上班前的心情,也会传递给孩子。如果你匆匆忙忙,心情焦灼甚至抗拒,幼小的孩子也会将“妈妈上班”同一些不愉快的情绪联系在一起。反之,孩子容易用更积极、轻松的态度去对待你上班这件事。

(二)下班后亲子时光

1、大声喊着宝宝的名字进门:下班回来,有时候妈妈真的很想立刻倒在沙发上。但,你绝不想给孩子留下一个疲惫、迟钝,甚至对他漠视的印象吧。进家门前打起点精神,一边喊着孩子名字一边进门。孩子出来迎接妈妈的话,妈妈要捏捏孩子的脸蛋,抱抱他,大声地夸赞他,让他体会到妈妈的存在。

2、和孩子一起洗澡、游戏:再忙的职场妈妈,只要下班不是太晚,都应该亲自做这件事——给孩子洗澡。无论是否有保姆,其他家人代劳。因为亲水时间也是最佳的亲子时间!如果孩子小,可以在帮他洗完后给他抚触(按摩)。如果孩子超过2岁了,妈妈还可以和孩子一起洗澡,在水里尽情玩耍。和孩子一起听音乐、跳舞

(三)共度周末重质又重量

1、去公园:不一定非得是名胜景点,哪怕是社区附近的迷你街心公园。

2、去美术馆/博物馆/科技馆:到室内活动的前提是不在流行病多发时节。

3、去参加公益活动:带孩子去参加一些公益活动,比如做义工等等。

4、全家去郊游:利用周末,或者长周末外出郊游,或者约上更多家庭同游。

5、去市场体会柴米油盐:你若周末去市场采购日用品,不妨带着孩子一起去。

6、去看场儿童演出:年龄大一点的孩子可以带他一起去看儿童演出。

7、玩亲子游戏:如果孩子大一些,可以尝试一些竞技性和对抗性的游戏。

8、和孩子一块干家务:不要急于洗完脏衣服就把孩子一个人放在一边不管。

5、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和物质需求

  教育学界有一个很有名的观点叫做:因需施教",即父母要了解孩子的需要,根据孩子的需要来进行教育,因此,了解孩子的需要是教育的出发点。而孩子的需要不外乎可以分为两个大的方面:物质需要和心理需要。在现代家庭里,物质生活空前充裕,作父母的都会千方百计让自己的孩子在物质生活方面过得比同龄人好,很多父母都是在拥有了足够的物质条件之后才考虑要孩子;父母对于孩子的物质需求也非常重视,给孩子吃各种营养品,穿名牌衣服,用高档的玩具、文化用品等等,恨不得把天上的月亮也摘下来供孩子把玩。可是,在心理需求方面呢?作为父母的你是否同样非常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呢?

  事实上,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与物质需求同等重要,不要以为孩子吃好穿好就是真正的幸福。心理学家分析,每个孩子都有下列四种心理需要:父母的爱护和关怀;被接受、被尊重;得到别人的赞赏;在家里有地位。有些孩子可以利用好的行为表现,来取悦父母得到赞赏,从而满足其心理需要;但有些孩子不能做到此点。当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孩子便会以不适当的行为作为补偿。因此,父母平时应该多多留心,了解孩子的需要,做善解人意的好父母。看看下面这个事例,也许你会有一些感悟。

  1 5岁的初三学生晓越,他的父母都是公务员,家庭环境非常好。在同学们看来,晓越家境好,家庭也很和睦,几乎是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真是让人羡慕极了。然而,晓越并不像同学们想象的那样幸福。有一天,他的母亲在偶然间看到了晓越写的日记:

  半夜1 2点从温暖的被窝里爬出来写日记……太疯狂了,呵呵。大家都以为我很幸福,然而幸福的人有各自的幸福,不幸的人有各自的不幸,我是属于后者的。在别人看来的幸福,在我眼里却是不幸,因此我永远生活在巨大的悲痛之中,不能自拔。很久以来,我思考人生的意义,想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活着。我简直要崩溃了,很想自杀。但是我怕我死了父母会伤心,所以才勉强活了下来。我的未来会怎样,真的不知道!

  晓越的父母估计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的儿子以前竟然有过轻生的念头,一直以为自己能给予儿子丰富的物质条件,儿子就可以过得很幸福,完全不知道儿子居然有这样的想法。

  这个真实的事例也给我们以启示:孩子也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他并不是吃饱了喝足了就幸福了。家长如果能多注意孩子内心需求,在心理上多给孩子一些照顾,孩子的心理才会得到健康的发展。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也才不至于走弯路。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6、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
家政厨师招聘(厨房厨师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