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孩子尊敬老人,孩子因为性格关系不尊敬老师怎么办
1、如何指导孩子尊敬老人
尊老敬贤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今天,我们应将这种美德发扬光大,一代一代延续下去。 然而,在日常交往中,常常发现不
1、如何指导孩子尊敬老人
尊老敬贤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今天,我们应将这种美德发扬光大,一代一代延续下去。
然而,在日常交往中,常常发现不少孩子对待老人不够尊敬。如顶撞老人,不服从管教;用生硬的态度命令老人为他做这做那。那么,家长应该如何来指导孩子尊敬老人呢?
首先,要充分发挥榜样的教育作用。 父母应以身作则,做尊敬老人的带头人。孩子认识肤浅,判断能力差,缺乏独立性,心理活动带有暗示性和模仿性。在他们眼里,父母的行为就是一把尺子,认为父母做的,他就能做;父母怎样做,他就应该怎样做。
因此,父母在与老人(自己父母、公婆、岳父母和其他老人)相处中,态度应谦逊、彬彬有礼、关心照顾、体贴入微,如在家给老人端茶送水,在公共场合,给老人让座让道。父母的言行,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表现在自己的行动中,他们会像父母一样善待老人。还可利用英雄模范人物、现实生活及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良好行为给孩子树立榜样。
其次,在日常生活中反复练习,养成习惯。 练习是强化记忆痕迹的有效手段,只有通过反复练习才能将良好的行为转化为习惯,长久保持下来。在日常生活中,成人必须处处留意,对孩子从“小事”入手,加强培养。如:经常让孩子帮老人做事情,用礼貌语言与老人交往(常用“您好”、“再见”、“谢谢”、“请慢走”等),关心、慰问生病的老人等等。多次训练,日积月累,孩子的良好习惯便会逐渐养成。
第三,利用有关节日,启发诱导。 可借助老人生日、重阳节(老人节)、元旦、春节等有利时机,通过谈话、点拨、暗示,诱发良好行为。如询问孩子:“明天是××节(××日子),你应该做些什么?怎样使爷爷(奶奶)高兴呢?”孩子就会认真地说:“我帮爷爷切蛋糕,祝爷爷生日快乐,健康长寿”、“我送奶奶一件礼物”、“我给爷爷、奶奶拜年”……
第四,及时纠正不良行为,防微杜渐。 孩子易冲动、自制力差,他们的行为往往受情绪支配,容易出错,常常做出对老人无礼的举动,如对老人发脾气、摔东西、不理睬等。一旦发现这些问题,成人一定要舍得管教,严肃批评,耐心说服,使孩子认识错误。尤其不放过“第一次”,严格把关。迁就容忍只能招致更多的过错,使孩子养成不良习惯。
最后,建议老人多与孩子交往,增进相互感情。 有些孩子不是对老人敬而远之,就是漠不关心,这往往是交往甚少、感情不深的缘故。在交往中,常常要在父母的提醒下,才随之行事,非常被动,如给老人搬凳子,说“再见”等。
为此,作为老人,应平易近人、态度和蔼;关心孩子的成长,多与孩子交谈,缩短两代人的心理距离,不能因兴趣迥异,居高临下。对孩子只有“动之以情”才能使其主动关心、尊敬老人,自觉听从老人教导,努力做他们心目中的好孩子。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2、孩子因为性格关系不尊敬老师怎么办
:性格不和"在成年人中是常有的,小孩也不能说没有。但是,师生之间却非常少见。老师也是人,也有亲近者,但决不让孩子觉察出来。学生的缺点和错误越多,老师越应帮助他改正,不应嫌弃他。
当孩子不尊敬老师时,家长不应过多地挑剔老师的不对,而应考虑孩子有哪些问题。例如,当老师提问时,他回答不出就认为老师故意给他难看;当老师对别的同学关心得多一点时,就认为老师有偏向。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决不可轻信孩子的一面之词。
当孩子不尊敬老师时,全家人都应注意自己的言行和态度。全家有无尊敬老师的气氛,对孩子有很大影响。
尊敬老师的家长,当孩子有不尊敬老师的言行时,他立刻就会察觉,并能及时地给以批评教育。在家庭尊敬老师的影响下,孩子也会自觉地改正自己的错误作法和思想。
不管怎么说,小孩的感情是单纯的,对事物的看法是片面的,往往因为一点点小亊就会不尊敬老师。其实,彼此把问题摆到桌面上一谈,大多可以迎刃而解。多和老师接触有助于搞好师生关系。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3、老人带孩子的利与弊
当前,越来越多的奶奶,爷爷,姥姥,老爷,投入到看管孙辈的行列中。无论是在社区的大院中,还是在幼儿园的大门前,都可以看见有许多老人在看管或接送着他们的孙辈们。在我所任教的班级也有一半的幼儿有老人接送。
老人帮助儿女带孩子有三大优点:第一,老人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育儿经验,对孙子辈尤其疼爱,关怀备至。老人退休后时间也比较充裕,照顾孩子更有耐心,更爱抚,责任心更强,会给孩子更多的爱。第二,现在年轻父母大多工作繁忙,孩子照料问题是他们的一块心病,有了老人的帮助,可以减轻年轻父母的后顾之忧,使他们更加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第三,对老人有利。老人最怕寂寞,儿孙围绕在老人身边,对老人来说是晚年生活中最大的安慰和快乐。同时可从孩子的成长中获得生命活力,还可以老有所为,给发挥余热提供机会。这种与孙辈玩耍游戏的天伦之乐对帮助老人保持健康的心态大有裨益。
老人带孩子虽然存在着一定的优点,但由于老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教育方式等与现代社会或多或少会有差别。另外,老人的生理和心理上必然也带有老年人的特点。因此,老人带孩子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一、过分疼爱导致溺爱。
老人往往格外疼爱孩子,并且容易陷入无原则的迁就和溺爱。再就是老人心理上会有些顾忌——若出差错,怕儿女怪罪。于是老人处处依着孩子,对孩子不合理的欲望常会无原则的满足。时间一长,孩子会觉得自己是家庭的“主宰”——人人都得听自己的,稍不如意就会大哭大闹。老人又怕孩子哭坏身体,又是百般哄劝。这样,孩子会发现通过哭闹、发脾气会达到自己的目的,于是孩子就会通过发脾气和苦闹来要挟家长,来满足自己的分非要求。因此,过分的溺爱和迁就容易使孩子产生“自我中心”意识,形成自私、任性等不良个性。
我班的琪琪小朋友,在幼儿园里像一只小绵羊,从不和孩子交往,什么事情也不会做,睡觉是找不找床,起床不会穿衣服、系鞋带……,针对他在园的表现,我们进行家访,原来琪琪在家,奶奶习惯了替他做一切事情。起床时,帮他穿衣服、系鞋带。吃饭时,给他一口一口的喂饭……,自理能力很差。可是,脾气特大,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闹,把玩具图书乱扔,奶奶又哄又劝。据奶奶说,吃饭时也是这样,自己愿吃的东西谁也不让尝一尝,自己喜欢的玩具也不让别的小朋友玩,老人表示真拿他没办法。
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凡是孩子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理能力和责任感。有人对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进行研究,将托儿所、幼儿园出来的孩子和由祖父母代大的孩子,进行心理比较,发现他们截然不同。从幼儿园出来的小学生群体意识强,适应能力强,社交圈子也大,许多事情多能动手去做,胆子大,能吃苦,一般的摔跤、碰伤像没事一样。很小就能横穿马路等。而有老人带大的孩子则不然,上学还要老人接送,万事不想动手,像提书包这样的事也不想干。碰到问题,稍不如意就哭,就撒娇,缺乏应变能力,不合群。就如鲁迅《上海的儿童》所书:“任期跋扈,一点不管,骂人可以,打人亦无不可,在门内或门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去了网的蜘蛛一半,立刻毫无能力”。因此,祖辈的过分溺爱,延缓了孩子独立意识和独立行为的发展。
二、祖辈的教育不适合时代的发展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祖辈的一些思想观念相对比较陈旧,与现实标准有一定的差距,不太容易接受新事物,往往不能很快跟上社会发展和观念更新的步伐。
如当孩子正兴致勃勃地“破坏”一辆玩具汽车十,祖辈会上前制止或批评。他们认为,一辆完好的玩具车不可以被“破坏”的,并把孩子的这种行为当成是一种不良行为。其实这正是孩子探究事务特点的创新行为的表现。
一些祖辈人受教育的程度普遍偏低,知识面较窄,接受的又是几十年前的教育,而且祖辈人由于带过几个孩子,很容易觉得自己是“过来人”,“吃的盐比年轻人吃的米都多”。因此,往往用经验代替科学。
有一次,偶然听到这样一件事:一个长得很漂亮的小姑娘,可就是牙齿上长满了黑色的斑点。女孩的母亲埋怨是婆婆把孩子带成了这样。原来,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奶奶都给孩子喝糖水,孩子越喝越爱喝,一来二去,牙齿上就长满了黑斑点。而孩子的奶奶说,“别信书上的说法,小孩子的乳牙反正是要掉的,再长新的不一样白白净净吗?再说了,我小时没吃几块糖,这牙不也掉光了?” 孰不知,乳牙的好坏直接影响恒牙的发育。
三、容易导致亲子关系疏远
老人爱孙子与父母爱孩子,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处都是出于对孩子的爱。不同处是爱的形式不同,父母爱孩子偏于“严”,老人爱孙子偏于“慈”“宽”“容”。连父母对孩子的正当管教,祖辈也会横加袒护与阻拦。正是祖辈的干预,才使做父母的无法行使自己教育子女的权利,这势必导致老人与父母的矛盾,以致关系疏远。
在孩子幼小的心理里,他们认为,谁不打他不骂他,谁事事依着他,那就是对他好。而父母对他的要求严,对于不合理的要求不予以满足。他们就认为父母对他不好,不爱他,对父母产生抵触心理,导致孩子和父母孩子之间关系疏远。
我班的硕硕小朋友,他特任性,每天都得让奶奶来接,否则就不肯走。有一次,奶奶病了,妈妈来接她,说什么也不走。最后,还是让奶奶来的。硕硕妈妈说:“都是让他奶奶惯的,真后悔让他奶奶看他。”
我的一个同事也是从小跟着奶奶。到现在她说起话来也是说奶奶好,有什么心里话也说给奶奶听。她也知道父母对她也很好,可她总觉得和父母在感情上有一点隔阂。
四、祖辈往往把孙辈封闭在小环境中
儿童时期恰恰是孩子求知欲强、体力和脑力活动充沛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需要给他们合理的智力刺激和活动力量。如果把孩子封闭在小环境里,孩子往往容易养成内向、不爱活动的习惯和生活方式。
而老年人生理衰退,腿脚不便,喜静懒动,总把孩子圈在一个小圈子里,带的孩子容易老成有余,活泼不足。阻碍了孩子智能的发展。
我邻居家的敏敏就是一个例子,爸爸妈妈上班无暇照顾孩子,只好让爷爷奶奶带。爷爷是中学教师,每天在家教孩子数数、算题、识字。爷爷自豪的说:“敏敏上一年级也肯定是个“尖子生”。但却不太注意孩子动作的发展以及和小朋友的交往等问题。直到孩子进了幼儿园,问题出现了,孩子不会上楼梯,不敢滑滑梯,不会跑步,不会和小朋友交往……,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敏敏的父母。
总之,老人带孩子有利有弊,处理不好,便弊大于利。因此,老人在带孩子这件事上,必须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明确自己是配角,主角是孩子父母。不能喧宾夺主,大包大揽。同时,老人要加强自身学习,与时代同步,更新养育后代的观念,用科学知识教育孩子。
为了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教育好孩子。老人们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克服其劣势,让孩子成长得更好。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4、怎样指导孩子下棋
孩子下棋有很多的好处。在下棋过程中,孩子的注意力能高度集中,他们的意志力也得到锻炼。棋类游戏还能促进孩子思维的发展,因为棋类游戏都要求儿童在走棋之前就想好应该怎样走棋,想好了以后再动手。这对孩子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逻辑发展都很有帮助。孩子下棋有这么多的好处,所以许多家长都希望教孩子下棋,但往往不知如何下手。一般家长可采取如下步骤:
1、培养孩子对下棋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孩子对下棋感兴趣的基础上再予以指导,一般比较容易些。
2、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先教孩子学习简单棋类的简单下法。如跳棋,先让孩子一步一步地走,看谁先到达目的地。教会后,再教孩子怎样利用自己或对方的棋子跳着走,尽可能快地到达目的地。学会了下简单的棋,再教稍复杂的,如象棋。首先要教会孩子认识“将、象、士、车、马、炮、兵”这几个字,然后玩“吃棋子”的游戏,即双方各出一个棋子,看谁吃得多,谁就赢,用游戏的方式让孩子直观地认识各个棋子作用的大小。
3、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孩子都好胜,刚开始下棋时如连遭败绩,则孩子对下棋的兴趣会骤减。反之赢了几盘便会兴趣大增。所以家长和孩子下棋时要有意识地输给孩子。孩子下赢了要及时表扬鼓励,让孩子体验到胜利的欢乐,也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能力,增强自信心。这样,孩子对下棋的兴趣也会逐渐浓厚。
4、孩子刚会下棋时一次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半小时以内为宜,时间过长孩子容易疲劳,注意力易分散,甚至会产生厌烦情绪。
5、教孩子下棋要有耐心,不能以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当孩子一时不能理解时切忌指责训斥他们,说他们笨,这样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5、什么样的老师最值得孩子尊敬
孩子一进幼儿园或学校,老师便代替了家长成了主要指挥者,因此,孩子受老师的影响最大。如果这时和老师相处不好或者不信任老师,不仅使孩子的学校生活不愉快,而且还会严重地影响到他的性格。
孩子有个性,老师也有个性。因此,师生之间也会有矛盾。
一般来说,老师:公平、不偏向"、:教课方法好,讲得清楚"、:平易近人"就会得到孩子们的尊敬。相反:讲课听不懂"、:只喜欢几个孩子"、:爱发脾气好训人",这样的老师是不会得到孩子们的尊敬的。
但是,孩子对老师的看法常有错误和误解。老师本来没有偏向,他却认为老师有偏向;提问时他不会、考试成绩不好怪老师。因而,回家后常说老师的坏话。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不能和孩子一唱一和地也说老师的坏话。
孩子的年龄不一样,对老师的看法也不一样。在幼儿园的孩子眼里,老师是妈妈的化身,老师让怎么着就怎么着。
在小学三、四年级以前,老师有绝对权威,家长的话可以不听,老师让做的事不能不做。
可是,从小学高年级到初中阶段就大不一样了。这时,因为孩子有了主见,便幵始批判、反抗大人了。
这个时期的特征是不愿听大人的话,对家长和老师不说实话,爱说坏话,你让他向东他偏向西。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