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的小艇
威尼斯 潺潺如果你不是旅游者,或者不在旅游这一行工作,你似乎都找不到住在威尼斯的理由。威尼斯是一个旅游者的城市。这是一座
很漂亮,很美丽,很气派,很安静,很宁静,数量多,外观美。
威尼斯 潺潺如果你不是旅游者,或者不在旅游这一行工作,你似乎都找不到住在威尼斯的理由。威尼斯是一个旅游者的城市。这是一座全世界人都心仪的城市,所以拥挤也就在所难免。好在这里拥挤但并不喧嚣,可能是无处不在的水融化了喧嚣,而且威尼斯的别致也会彻底让你觉得即使拥挤又有什么关系。 威尼斯浮在水上,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没有汽车的城市。这座城市的交通工具就是船,如果非要仿效陆地的叫法,那么这里有公共小火轮、出租船,突然想到“贡多拉”不知类比陆地何物,也许是马车吧,就像纽约中央公园附近的马车。“贡多拉”意味着浪漫和风情,每条“贡多拉”都是精心装扮过的,月牙样儿的小船看上去格外考究;摇橹的船夫也很爱修饰自己,蓝白条纹的汗衫是他们的首选。船夫用“贡多拉”带着游人随性观赏这座城市,而“贡多拉”也成了威尼斯最具魅力的一景,遇上船夫心情好,他会很乐意为游人高歌一曲,就像酒宴上的祝酒歌。 有位富有想像力的中国人把穿过威尼斯城中的“S”型的大运河想像成八卦;中国人也经常把江南比作威尼斯,事实上我总觉得这个世界上少有“孪生”的城市,对比中国的江南,面对亚得里亚海的威尼斯更加大气开放,多一些大家闺秀的气质,中国的江南则把小家碧玉的含义解释得充分到位。 威尼斯最著名的景点圣马可广场,也是这座城市的标志。站在这里就可以依稀体会到昔日地中海强国的气派。有时候,世界上的文化颇有相近之处,站在圣马可广场,我会莫名其妙地想起“海派文化”这个词,海派文化在于它的开放,包容,也更容易接受外来文化。圣马可教堂风格的多样性似乎更加印证了这一点,面对大海的威尼斯人具有乐意尝试新鲜事物,愿意探究未知世界的精神,而中国人最熟悉的马可•波罗就出生在这座城市。 从意大利回北京的飞机上,邻座就是一位地道的威尼斯人,不过他和他的家族大多数人早就远离了这座城市。他说,拾阶而上对于游人来说也许是一种浪漫;对于每天生活在威尼斯的老人来说,爬上爬下着实不够方便;而对于年轻人来说,只要不是做旅游生意的,威尼斯也绝对不是办公的好地方。 在一次迷路的经历中,我深深体会到这个城市里“土著”的确越来越少了。 晚上的威尼斯很容易迷路,这里的水巷千曲百折、纵横交错。在游人看来,处处是一样的水道,处处是一样的房子,处处是一样的拱桥,简直就是在走一个迷宫里。那晚我在威尼斯的街道上迷了路,发现自己在同一个地方绕了三圈,最后实在不想再走冤枉路了,就问了路过的两三个人,结果他们也如我一样都是游人,只好作罢。好在威尼斯不大,误打误撞我也就走出来了。 听了我的“不幸”经历,意大利人告诉我问路时判断本地人和游人的小窍门:通常威尼斯人脚步很快,因为他们熟悉回家的路,威尼斯在他们的眼中不是景,只是生活的地方,再自然不过;而游人的脚步通常是懒懒的,偶尔还会驻足在小桥上,他们就是来看景的,而且没准也有人像我那样迷路了,正思索着如何才能找到回 “家”的路呢。 旅行攻略 小心意大利方式 “Italianstyle”(意大利方式)这是欧洲人对于意大利人散漫作风的“昵称”。短短旅程,也能领教一二。 在威尼斯入住酒店,拿着房间钥匙开门后发现此房已有客人,原来是前台弄错了。只得再与前台交涉换个房间。在意大利入住酒店,有时会要求你把护照押在前台,离店时取走。在威尼斯,离店时都坐上出租车了我才发觉护照还没拿呢。转头去取,前台依然热情,可对于自己的疏忽没有一丝愧意。后来发现如果坚持自己保管,他们也并不在意,照样很痛快地还给你,这大概也是意大利方式吧。 在罗马乘飞机时领略的意大利方式着实让我惊出了一身汗。罗马的机场有ABC三个候机厅,三个候机厅并不挨在一起。我来到大屏幕前寻找自己航班信息,遍寻不到,等不是办法,但也不能三个候机厅一个一个找,本来就是卡着点来的。这时只好强作镇定,作简单推理,屏幕上飞往欧盟其他国家城市的航班都在B厅办理登机。好在推理思路正确,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B厅,终于发现了自己航班的信息。 另外,罗马机场总是很忙,尤其是旅游季节,航班很密集,所以一定要留出充裕的时间办理登机事宜。两个小时都不算长。 体验意式酒店风情 意大利酒店价格普遍不菲,一般来说,三星级的宾馆要150欧元左右,而四星级一般在200欧元以上,但通常都包括一顿早餐。 网上订房是个不错的选择,在国外的话还是建议选择国外的订房网,他们的信息更全、折扣也更多。 意大利有很多的酒店是由过去私人花园修建的,酒店外观上完全保留了古时的模样,只是房间内作了改造,酒店的主人花足了心思,把奢侈掩藏在古典中。 意大利不欢迎汽车 意大利的城市似乎都不欢迎汽车,所以现在想想在意大利租车并不是明智之举,城市中基本上见不到“宽阔”的马路,大多是单行道,而且不胜枚举的禁行标志都快把人逼疯了,有时目的地就在眼前,可就是过不去。 意大利人开车很快而且普遍急躁,在行进中容不得前车有半点“思考”,加上城市中路标不很清楚,所以走错路也是常有的事。有一次,我从比萨回佛罗伦萨,在佛罗伦萨城外走错了一个路口,就上了一条通往周边小镇的路。这一上就不知狂奔了多久才找到出口。也许,只有把这样的旅程想成是“探索”之旅才不会感到沮丧。或者换个角度想,北京的五环不也这样吗? 最让人头疼的还是停车问题,有时候你需要花上近一个小时才能发现一个能停车的地方,在意大利,你甚至觉得找个停车位有点像中彩票。还有一点需提醒,酒店停车大多不是免费的,记得在佛罗伦萨时,在酒店停车一晚要30欧元,取一次车要5欧元,再停回停车场又得5欧元,一来一回10欧元就出去了。罗马对汽车的排斥就更别提了,所以一到罗马就赶快把车还了,甩掉包袱,长舒一口气。 流水 威尼斯,浪漫水上风情 PS: 威尼斯简介 威尼斯素有“亚得里亚海明珠”之称,它既是旅游胜地,又是意大利的重要港口。威尼斯城四周环海,位于威纳托省(Veneto)的威尼斯,其实包括了一百座大大小小的岛屿,只有西北角有一条4公里长的长堤,是1846年建造的铁路桥,1932年又与之并列建造了公路桥,与大陆相通。 威尼斯是一座文化艺术名城。全城有教堂、钟楼、修道院、宫殿、博物馆等艺术及历史名胜450多处。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是继佛罗伦萨和罗马之后的第三个中心。威尼斯画派作为后起之秀,在欧洲艺术中享有盛名,影响很大。代表人物如:乔尔乔涅、提香、丁托列托等。威尼斯在歌剧艺术发展上也做出过重要贡献,威尔第创作的《茶花女》等世界著名歌剧就是在这里首演并获得成功的。1932年,威尼斯又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电影节――威尼斯国际电影节。 威尼斯是地中海的贸易中心,港口每年进出货船达万艘以上。其经济以旅游和服装为基础,料器和花边是它的传统行业。威尼斯是世界上唯一的水上城市。作为著名的旅游城市,它的面积只有6. 9平方公里,居民只有10万人左右,共有120座各式教堂,120座钟楼,64座修道院,40多座宫殿,每年来此观光旅游的游客达上千万之多。 威尼斯古城兴建于452年,当时,沿岸居民因逃避它族迫害,被迫迁网威尼斯湖中定居。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到14世纪末,它已发展成当时地中海最大的贸易中心之一。 威尼斯有一条长4公里、宽30~60米的主运河,与177条支流相通,全城由118个小岛组成,城市里共有2300多条水巷。威尼斯的房屋建造独特,地基都淹没在水中,象从水中钻出的似的。在这座水上城市里,汽车、摩托车、甚至自行车都是被禁止的,在路边叉着“TAXI”的牌子,指的是汽艇,威尼斯的公共交通工具是公共汽船,而贡都拉则充当了自行车的地位。 当然,威尼斯也有它的忧虑,它正面临这洪水的侵袭、地面下沉和环境污染等威胁,近年来曾发生圣马可广场被洪水所淹的现象。近年来,意大利政府和威尼斯政府采取了许多积极措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在呼吁拯救威尼斯。 历史概况 威尼斯水城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可是,为什么要把城市建在海上呢?据说,公元5世纪,为躲避亚洲游牧民族的入侵,沿海居民逃往海边的小岛和沼泽地,是为威尼斯的发端。威尼斯建在120个岛上,全市靠400座石桥沟通,天哪!威尼斯在中世纪是海上强霸,是贸易大国,积累了大量财富,既是西方开向东方的门户,也是东方通往西方的桥头堡。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一个“水”字,一部一千五百年的兴衰史从水里向我们飘来。 威尼斯素有“亚得里亚海明珠”之称,它既是旅游胜地,又是意大利的重要港口。威尼斯城四周环海,位于威纳托省(Veneto)的威尼斯,其实包括了一百座大大小小的岛屿,只有西北角有一条4公里长的长堤,是1846年建造的铁路桥,1932年又与之并列建造了公路桥,与大陆相通。 威尼斯是一座文化艺术名城。全城有教堂、钟楼、修道院、宫殿、博物馆等艺术及历史名胜450多处。 交通工具 船是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 水城威尼斯要建地铁,人们听起来都觉得新鲜。好奇的同时,还产生了种种疑问:建地铁会不会破坏威尼斯风景?是否会使威尼斯地面下沉的情况更严重? 威尼斯要建地铁与目前该市最头痛的两个问题密切相关:一个是涨潮;一个是波浪。每年冬季是威尼斯涨潮最厉害的季节。往往在圣诞节前夕,各个商店都备好了圣诞商品,可是一涨潮,大水淹过了商店一层,使许多商品受损。所以,在威尼斯,几乎所有人都住在二层楼以上。 与大水相比,波浪对威尼斯的威胁更大。威尼斯由大大小小100多个岛组成,由354座桥相连,人们出门或以步当车,或以舟代步。规模各异的船只穿梭于威尼斯大小水巷,其中有能载100多位乘客的公共汽艇,也有只乘5至6人的小快艇,还有威尼斯特有的两头翘翘的单桨舟,这里叫“贡多拉”。为防止船只行驶中掀起大浪,对建筑物造成破坏,这里对于各种机动船只的速度都有严格的限制。 另外,岛上生活用品的价格越来越高,居民越来越少,这里几乎成了一个旅游接待城市。据统计,由于市中心房价越来越高,许多威尼斯市中心的居民都渐渐迁移到陆地上居住,目前岛上只有7万多居民。现在这里像一个特大的博物馆,旅游的人们大都是早上从附近的城市乘车赶到这里,参观一天后,当晚就像落潮一样各奔他方。 为解决这些问题,市长提出修建地铁的设想。这样,一大批来威尼斯的旅游者可以通过地铁进入威尼斯,而且也可以将日用品等物资从地铁运输进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减少船只的流量,从而减少波浪的震动,以保证威尼斯少受波浪袭击。 据负责地铁设计工作的安布拉蒂娜工程师介绍,正在设计的地铁是从威尼斯的空港马可波罗机场到市中心,全长8公里,总投资约1.25亿至1.5亿欧元,预计工期为两年。正式运营后,旅客在威尼斯机场下飞机后,乘坐地铁只要9分钟就到了市中心。这样,游客今后到威尼斯除了传统的水路外,又多了一个选择,可以乘地铁登岛。 2月的威尼斯还是冬天,少许有些寒意,但蓝天碧水,晴空万里,完全没有阴霾的感觉。与往日船声灯影里安静的威尼斯不同,这些日子,远远就能听到人们哒哒的脚步声和愉悦的笑声。肤色不同、语言各异的人们此时都脚步匆匆,奔向同一个目的地――世界著名的威尼斯圣•马可广场,一年一度的“水城”狂欢节正在那里达到高潮。 五彩缤纷的面具 记者能赶上这趟热闹,完全是因为工作的关系。不过一入威尼斯的水巷,一看满眼色彩斑斓的面具,大概没有谁不会被狂欢中的水城吸引。各色各样的面具是威尼斯狂欢节的一大特点,在中国人看来它们有点像京剧脸谱。满大街都是勾着脸的人在又唱又跳,好像上演大戏,这就是威尼斯狂欢节给记者的印象。威尼斯大街小巷有数不清的面具店,每家都有自己的特色,有的收集着时髦的斗篷,有的专卖高顶硬帽,还有的现场展示面具的制作工艺。“面具”可以简单到直接画在脸上,也可以经过复杂的程序,用纸浆、布料、瓷器、玻璃甚至塑料等等制成,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夸张、华丽、戏剧化,看得你眼花缭乱、不知身在何处。 据说,威尼斯狂欢节起源于公元11世纪,到18世纪时已成为欧洲最著名的狂欢节,由于王孙贵族纷至沓来又不想暴露身份,戴面具和乔装改扮就成了一直延续的传统。有面具和一身戏装的遮扮,人们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幻想和激情,肆无忌惮地狂欢。 风俗文化 前来参观狂欢节的人们穿小巷,过小桥,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圣•马可广场。这里成了面具与服饰的展示会,不少人从头到脚都模仿1 7世纪的贵族,有的扮成电影中的角色。 中午12时,偌大的圣•马可广场被上万名前来狂欢的人挤得水泄不通,身着古代服饰的仪仗队来到大公府门前,一些人装扮成古代威尼斯达官显贵登上主席台,圣 •马可教堂的钟声齐鸣,主持人宣布威尼斯狂欢节正式开始,广场上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这时,位于广场中央一侧的100米高的钟楼上,世界女子击剑金牌得主、意大利击剑运动员弗里达扮成天使,银装素裹,挥动着翅膀,徐徐从天而降,给人们带来美好的祝愿。 与巴西狂欢节及意大利其它地方的狂欢节相比,威尼斯的狂欢节独具特色,给人的感觉是欢而不狂,人们更倾向于享受放松愉悦的生活。记者在圣•马可广场周围看到数百名在现场给游人画脸谱的年轻人,他们中有不少是从外地赶来的艺术系学生,趁着节日赚点小钱。不少游客和当地人坐在这些画家提供的小板凳上,晒着太阳,闭目养神,花上5个欧元,只需几分钟,就可让自己面目全非,合格地融入狂欢的人群,既经济又实用。一对意大利青年男女别出心裁,在每人的脸上分别画了半颗心,然后热吻在一起,两颗心紧贴在一起,变成了一颗心。 经过乔装打扮的人们在广场上漫步游逛,吸引着往来者的视线,让人们拍照留念。一位意大利妇女身着18世纪的服装,手中拿把扇子。她告诉记者,她是威尼斯本岛人,这套服装她已经用了好几年了,价格是2000欧元左右。这些人大部分都跟演员一样,根据不同的着装,进入不同的角色。在外人看来他们可是相当的神秘,一般都不开口讲话,你只能看到他们未被遮住的眼睛,连真实性别都难以分辨。 风景名胜 威尼斯值得一提的是她独特的脸谱艺术和水晶加工工艺。这里做的脸谱个个手工精湛,几乎每个到威尼斯的游客都要带回个脸谱作为纪念。说起威尼斯的水晶加工业也闻名世界,但我们去过的水晶工厂大多是手工作坊,导游带我们穿过水城迂回曲折的小巷,才能进入工厂,里面古老的机械加工设备和当众生产工艺品的工艺吸引了许多参观者。 乘着威尼斯特有的“TAXI”―――“贡多拉”在古老的手风琴和其他乐器的悠扬音乐声中穿行于古色古香的古老水网中,实在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享受,如果再去广场享受一次绝对正宗的意大利快餐,来份意大利面条或者来一份比萨饼和意大利啤酒,会更加令你陶醉。如果有机会,我会再来意大利,再来水城威尼斯,感受她的美丽、温馨和浪漫。 个性威尼斯 邢世嘉 威尼斯果然是一座极富个性的城市。整座城市都浸泡在海水之中,除建筑物和广场之外,几乎看不到陆地。没有汽车,没有马路,没有红绿灯,有的只是运河,只是水道,只是拱桥;运河就是大马路,水巷就是小街道,客船就是公交车,汽艇就是出租车,新月般的“贡多拉”就是自行车。这里有的,其它城市绝对没有;这里没有的,恰是其它城市的构成要素(汽车)。 不知是建筑先将海水分割成条条,还是海水先把陆地肢解成块块。总之,在整座城市里,条条是水,块块是房。沟通条块的是数不清的船、艇、舟,还有387座桥。什么样的车在这里也没有容身之地,没有用武之地。就是意大利总统、罗马教皇,或者菲亚特的老板来到这里也得放下架子,以步代车或者以船代步。 在这座城市里,最壮观的是水道里那一排排、一簇簇的木桩。这些无以数计的木桩就在楼房前后、水道两边有序或无序地排列着,构成了一道特别的风景。这些木桩不是道具,更不是虚设的城市背景,它们的作用恰如停车场,恰如车库,是船、艇、舟固定的泊位。威尼斯人每家每户有用途不同的艇或舟(贡多拉)。不过,这些交通工具不像汽车需要库房,主人休息时只需用一条链锁将其锁在家门口的木桩上就行。更有意思的是,木桩上那些红白相间或蓝白相间的条纹。这条纹是一种标志,红白相间的标志着公有,蓝白相间的标志着私有。你可凭借这一标志,判别木桩所对应的房子和船舟的权属关系。当然,也有没涂色条的木桩,那一定是公共场所的泊位了。如圣马可广场、里亚尔多桥这些地方的泊位安插的就是木纹斑斑、原始而粗糙的木桩。 如果说威尼斯是一首古老的诗,那么这些木桩就该是惊叹于这美好意境的感叹号了。 在这个没有汽车的城市逛街,你当然不用担心被车撞,但“水祸”却离你只有一步之遥。除大运河两边有较宽阔的人行道以外,其它的水道两侧只有沿屋基的一小绺平台,而这些平台又是没有栏杆的,有的地方还布满了苔藓。水面与平台就差那么几厘米,一有风吹来,或傍晚潮汐来临时,平台就免不了被涌来的海水所淹没。所以在这里行走,我总是提心吊胆,又怕湿鞋,又怕掉进水里。 威尼斯的水巷千曲百折、纵横交错,像绿色水带编织的网。不熟悉这个网的人,走进去容易,但要走出来,难免是要费一番周折的。有一次,我从圣马可广场的钟楼拱门进入马尔扎雷商业街,在威尼斯人所称的“商道”上漫步。不知不觉就走进了水巷深处,迷失了方向。到处乱串一阵,又恍若走进了迷宫:处处是一样的水道,处处是一样的房子,处处是一样的拱桥。我无法判断所处的方位,无法找到返回的路径。更令人头痛的是这里的路名千奇百怪,使你没法用英语或意大利语问路。比如他们把大街道叫“路旮”,把窄小的街巷叫“卡里”,把水道与墙壁之间的人行道(平台)叫“基道”,两旁开有各式店铺的街道叫“商道”,小水道旁的路道叫 “溪道”,水道填成的街道叫“陆溪道”,广场叫“地场”,院落叫“院场”,水道叫“街道”……这些只有威尼斯人自己才能理解的地名,我想问路却是说不清道不明,即使人家告诉我,我也会感到莫名其妙不知所云。在无法寻求帮助的境况下,一切只能靠直觉判断方向。 不知又穿过了多少似曾相识的“卡里”、“基道”、“溪道”和拱桥之后,眼前突然出现一片豁亮―――阿弥陀佛,我终于回到了圣马可广场。不,是圣马可“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