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区域性体育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乐学会学
1、在区域性体育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乐学会学
随着“二期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们的观念正在不断的转变,幼儿教育为人的终身发展做准备的理念逐渐确立。走进新教材,使
1、在区域性体育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乐学会学
随着“二期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们的观念正在不断的转变,幼儿教育为人的终身发展做准备的理念逐渐确立。走进新教材,使我们对二期课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明确的目标。课改是全方位的,除了教学活动、游戏外,本学期我们针对园内比较薄弱的环节—幼儿体育活动如何从机械单纯地训练幼儿基本动作转向幼儿喜欢并积极参加的快乐体育活动作了尝试。,让幼儿在区域性体育游戏中自主、积极、乐学、会学。
一、 科学地设置体育活动区域
兴趣是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原动力。幼儿参加活动不是为了达到某一目标,而是源于兴趣。在强烈的兴趣驱动下,形成一定的活动指向和主动参与的心理需求,在自主活动的基础上积累运动经验,体验运动乐趣,强调幼儿体质的增强和综合的运动能力培养,在尊重幼儿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提高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因此我们无论从区域的创设上还是材料的投放上,或是老师的组织指导上都充分考虑到营造充满童趣、情趣、乐趣的活动氛围,让幼儿想玩,会玩,乐学、会学。
通过对新教材《运动》的学习,我们认识到幼儿园在开展体育活动前应首先根据本园的具体情况,对活动场地进行全面规划,设计好应当开设哪些活动区,每个活动区需要多大的空间,各区域之间有什么联系,周围的环境怎样利用,如何安排教师和保育员管理和指导等。我们改变了小、中、大班分开活动为小、中班和大班分开活动。根据园内场地把它规划为四个大区域,这样既不浪费空间又便于教师管理,在时间上也有了充分的保证,且能避开因季节变化而带来的太冷或太热时段。在区域的设置上也充分考虑园内已有设施的利用和各区域之间活动性质的合理搭配,既有活动量较大的车类区、球类区,也有活动量较小的钻爬区和活动量适中的综合平衡区,既有发展上肢运动的也有发展下肢动作的,同时又考虑到基本动作的训练区和综合身体素质发展的区域。经过一次次的尝试,不断改进,在一段时期内保持相对的稳定性,然后适当调整,以不断适应幼儿活动与发展的需要。
二、 合理创设活动环境与投放活动材料
区域性体育活动中,活动环境的创设和活动材料的投放是最基础的环节,它直接影响到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活动的质量,因此,需要教师们十分认真地对待。
首先,我们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孩子最喜欢的各种器械,如:玩车是大、中、小班孩子都喜欢的,虽然园里条件十分有限,但我们还是为孩子添置了双人踩车、单人踩车、扭扭车、小瓢虫车和滑冰车等各种车类,在综合平衡区内放置了长短竹梯、竹竿、轮胎、色彩鲜艳的高低障碍、拱桥,球类区提供了大小不一、质地不同、色彩不同的各类球,供幼儿活动时自由选择,以激发他们的探索意识和创新能力。
其次,在各区域内相应地提供了各种辅助材料,如各种纸盒、橡筋、奶粉罐、可乐瓶、布袋、旧报纸、杂志等,孩子们用捆起的高低不同的报纸做跳跃的障碍,用各种铁罐摆成梅花桩头顶沙包练习平衡走,还用小纸盒横过来做球门两人对滚球,在车类区孩子们用橡筋作隔离栏。
另外,活动材料的摆放与材料本身尽量蕴涵一定的游戏规则,以使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保持一定的秩序。如:我们把垫子和钻圈连接成环形,使幼儿有秩序地进行钻爬练习,在球类区则把篮球架安排在便于幼儿拣球的地方。
三、 教师指导策略的改变,促进幼儿自主活动
“二期课改”注重幼儿活动的自主性、参与性和创造性,关注幼儿的活动过程,教师在安排和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后,活动中的指导策略便是最重要的。教师的指导和幼儿的自主看上去是一对矛盾,传统的不合时宜的指导方法干涉太多,管得太死,不利于幼儿自主性发展,缺乏指导,没有规则,导致幼儿无序状态,既不安全又不利于幼儿发展,如何把握好这个“度”,大家展开了一系列的实践和研究。
(一) 注重观察、发现问题,采用不同的指导策略。
通过实践大家认为:孩子在活动时教师一定要仔细观察孩子,而且观察应是全方位的。首先要观察孩子参加和选择区域的兴趣与态度,有的孩子兴趣广泛,运动能力强,在活动时他会从这个区跑到那个区,如大一班的沈磊、朱强等,结果每个地方都活动了,但每项活动都不精,更谈不上有什么创造、创新的玩法,有的幼儿性格内向不爱运动,站站看看,玩不起来,如大二班的毛立伟、王山等,教师仔细观察发现这些问题后,及时采取不同的指导策略,前者应鼓励他们玩得专注,并提供辅助材料让他们想出更多的玩法,体验发明、创造、创新的快乐,而后者就要鼓励他们去尝试,教师还应亲自参加活动以激起他们对活动的兴趣,以自身的活动热情感染他们,让他们体验运动的快乐。
(二) 适时指导,选择合适的指导方法,促进幼儿自主性发展和规则意识的形成。
规则和自主俨然是一对矛盾,如果十分强调遵守规则,势必把孩子管得很死,孩子也就失去了自主发展的机会,反过来,过分强调自主,没有规则的约束,教育也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通过学习、讨论、观摩,大家认识到:幼儿的动作发展、运动能力是有差异的,幼儿的运动经验也是有差异的,他们在任何时候都需要教师提供支持和帮助,教师对幼儿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可能会需要的帮助和可能会遇见的障碍等都要预见到,才会在幼儿最需要的时候及时出现在他们身边,如幼儿在玩梯子时他们想把梯子和轮胎放在一起连成一串走,可梯子太重搬不动,教师及时给以帮助,使这一创造性玩法得以成功。在玩车区,幼儿车来车往,车少人多,出现争枪情况,教师感到一定要建立一定的行车规则,便引导幼儿观察马路上的车辆来往行驶有怎样的规则,噢,幼儿明白了,马路上用黄线分隔成两边,来回都靠右开,这样不会撞车,在讨论怎样解决争枪的问题时,幼儿提出了每个人在骑两圈后自觉换给下一个小朋友的办法,这样大家都能玩得开心了。当孩子亲身体验遵守规则大家都能玩得高兴时,建立的规则便会自觉遵守。又如
(三) 重视活动结束时的指导,培养幼儿自我管理的能力和责任感。
以往每当运动结束,总能看到场地上有许多拉下的玩具,教师和幼儿都会觉得无所谓,殊不知整理器材和场地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运动,同时通过幼儿力所能及的劳动,培养幼儿自我管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责任感,培养幼儿整理材料的技能和做事有始有终的好习惯,目标明确了,教师们开展了好习惯评比的活动,激励幼儿在活动结束时又快又好的整理玩具和材料,使整个运动过程幼儿既能自主的三三两两很专注的很愉快地活动,又是在有序的状态下整理结束的。
四、 对区域性体育活动的思考。
“走进新教材”要求我们以主题活动为背景来有机的整合其他活动,我们也尝试开展过主题背景下的区域体育活动,但效果不是很好,总觉得象硬性搭配,而且有些内容幼儿玩不起来,这说明我们的活动材料光考虑了课程内容而忽视了幼儿的兴趣和已有的经验,如何将运动与主题活动和特色活动(国际象棋)整合,我们将继续开展研究。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2、怎样使幼儿体育活动科学化
根据幼儿生长育的特点,在开展体育活动时,注意活动量与幼儿身体发展的需要密切配合,从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这就是幼儿体育活动的科学化。
组织体育活动时,首先应明确活动的目的、要求、具体项目及活动方法。在进行体育活动前,要制订好安全措施,要让孩子做有关的练习动作,以减少外伤,提高活动效率和热情。
体育活动结束应何等整理活动,以放松肌肉,恢复体内各机能的正常工作,避免头昏、恶心、面色苍白、心慌等症状的产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要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运动量不宜过大过猛。应注意动静交替,劳逸结合,避免幼儿身体过度疲劳。
活动项目和方法要多样化,最好把几种活动穿插在一起进行,使幼儿在活动中保持愉快、乐观的情绪。为达到锻炼目的,最好测查幼儿体育活动量和活动密度。
注意不能让幼儿在吃饭前后半小时内进行体育活动,特别是运动量较大的项目,否则会影响消化系统发育,容易得消化不良等胃肠疾病。注意让幼儿配合动作自然而正确的呼吸,以促进呼吸系统的发育,降低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3、区域活动对幼儿自主性发展的实践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上海市幼儿园课程指南》给我们幼教工作者树立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新的教育理念,对幼儿作为发展着的有积极性的主体的意识增强了,幼儿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形成、发展和提高幼儿的素质,而不是给幼儿灌输多少知识,这一点已成为广大幼教工作者的共识。但在实践工作中,教师还是常常把幼儿看成是教育活动指向的对象,是教育活动的客体。虽经过一期课改的洗涤、二期课改的冲击,教师的教育观和教育行为有所转轨,但并不真正改变问题的实质,还是忽视了幼儿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没有看到幼儿自身具有的能动性、自主性。而区域活动的全面性和层次性的特点,正是对幼儿自主性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本课题意在区域活动对幼儿自主性发展进行实践研究,在发展幼儿自主性的同时,转变教师的教育行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促进教师的的自主发展。
(一) 课题概念的的认识:
1、区域活动的概念: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设置各种活动区,让幼儿按自己的兴趣和意愿选择活动内容和方式。其宗旨是:重视幼儿的自主活动,重视幼儿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重视在幼儿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幼儿的互通,区域活动注重的是幼儿当下的生活与发展。
2、幼儿的自主性的概念:
自主性即个体对自身行为的意识与调控能力。个体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能依据个人对正确事物的信心行事,积极主动去做该做的事情,通过自身的活动获得发展。
《现代汉语词典》对自主的定义是“自己做主,”从心理学的眼光来看,自主性是个性的一个方面,主要是指独立性和主动性,既不依赖他人,自己主动负责的个性特征。
我们通过实践和借鉴得出幼儿的自主性具体是指: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在探索活动中发现问题、自己独立解决问题,在尝试操作中树立自信心逐渐完成任务,体验成功的快乐和获得发展。
(二)理论的认识基础;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指出:学前教育在以确立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下,突出幼儿发展的自主性;《规程》第二十四条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是有目的的、有机划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提出儿童通过自我的活动实现内部的发展;杜威及其弟子克伯屈提倡以活动为中心的教育理论,强调“以孩子快乐为本,”注重情感的体验,儿童的知识经验是通过活动获得的;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教育必须是一个主动活动的过程;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的“活教育”原则,倡导“做中学”,都是鼓励幼儿通过活动和操作自主性的去发现、改造、创造他们自己的世界;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儿童的教育》一文中呼吁要“解放孩子的头脑”,“解放孩子的双手”,让孩子自主的活动。如是众多的理论都号召:让幼儿主动参与活动,自主的选择和探索活动,促进幼儿个体的发展。
二、课题研究目标的认识
1、 通过课题的实践研究,改革传统的区域活动方式,探索培养区域活动对幼儿自主性发展的作用,同时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
2、 幼儿自主性发展目标:幼儿能主动提出自己的想法,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幼儿能提出自己的不同与别人的观点,具有创新能力;幼儿在不断尝试中学会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幼儿能独立完成自己的任务,不依赖他人。
三、 观察研究结果
(一) 观察内容:
1、混龄型区域活动观察结果与分析: 编号 项 目 幼儿人数统计(人)
前测 后测
1 参与活动积极,自己选择内容,专注与活动中。 58 137
2 参与活动兴趣高,思维活跃,爱发言,对老师的提问能做出相应的反应。 68 201
3 遇到不懂的事向老师主动提问。 55 190
4 不需老师提醒,自己完成任务。 43 179
5 主动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 47 159
6 遇到困难会自己出主意,学着自己解决,有信心自己克服,如:自己寻找替代物等。 37 153
第一学期我园以混龄班的形式开展区域活动,是中大班幼儿共同参与的活动。刚进行的时候,由于幼儿对环境的陌生,中班幼儿畏惧感表现特别明显,甚至个别大班幼儿也在活动室门口徘徊犹豫。后经活动室的老师主动招呼,本班教师的引导,幼儿的参与自主性加强了。前测和后测的结果具有很大的变化,尤其在第6项中遇到困难幼儿树立自信心自主解决问题方面,克服困难上幼儿的人数比例增加。在回应老师的提问上,中班幼儿在大班哥哥姐姐的感染下,思维活跃,积极大胆发言,遇到不懂的事,十分乐意相求于姐姐哥哥或老师,活动参与的主动性加强了。
2、 分班区域活动观察结果与分析:
编号 项 目 大班幼儿人数(人) 中班幼儿人数(人)
前测 后测 前测 后测
1 参与活动积极,自己选择内容,专注与活动中。 50 109 31 63
2 参与活动兴趣高,思维活跃,爱发言,对老师的提问能做出相应的反应。 57 111 17 51
3 遇到不懂的事向老师主动提问。 43 98 8 53
4 不需老师提醒,自己完成任务。 31 87 7 63
5 主动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 30 89 9 67
6 遇到困难会自己出主意,学着自己解决,有信心自己克服,如:自己寻找替代物等。 14 89 5 49
分析:第二学期我们根据本园的特点,改变了活动方式,把活动室分成若干个区域,幼儿活动材料按类别分别投入这些区域,并设有障碍物构成几个相对固定的半封闭区域,,具体有:表演区、建构区、语言区、生活区、美工区、益智区。刚刚开展区域活动的时候,幼儿的反应非常的积极,表现出一种好奇感,探索的欲望非常强烈。由于幼儿年龄和生理特点的特殊性,参与区域活动就不能持久性的专注于区域活动中,就象赶鸭子似的,一会儿到生活区,过不多久,又去了美工区或别的区域。对于此中现象,我们教师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活动前,提出一定的鼓励性的要求,如比比谁的本领强,能在一个活动区里完成任务;活动中,教师转变角色,以一个同伴、参与者、倾听者、引导者的身份鼓励幼儿完成活动;活动后,教师同样以倾听者、参与者的角色,让幼儿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同时,提出下一次活动的要求。久而久之,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高涨,并很快的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区,专注于每一次的活动。对新奇的、不懂的常常自己进行独立的思考,不需教师的提醒和督促,自己出主意或和小伙伴共同商量解决问题、困难。如益智区棋类活动,大二班的许微、曹佳园对飞行棋十分感兴趣。有次活动时,发现少了一只红色的飞行棋子,许微马上提议用小块红色雪花片代替缺损的红色飞行棋,俩个人玩得兴趣盎然;再如中二班的俞凯悦每次必去表演区,但就是观看,不参加表演,即使请到她表演,胆战心惊的,非常胆小,不敢讲话。于是老师就请她参加了时装表演队,因为时装表演不需要开口说话,在音乐声中,俞凯悦用自己的形体,表现自己对美的感受,渐渐的胆子也大了;再次让她单独表演唱歌时,虽然唱漏了一句,但在小朋友的掌声中,俞凯悦十分的兴奋。以后,表演区的老师又投放了小音响和话筒,俞凯悦也抢着话筒上台表演。最让老师开心的是,她不再要求奶奶陪着进班级。
四、 开展区域活动的原则
第一、 科学性的原则
区域活动的总目标,要依据幼教法规和教育纲要中的保教目标为总目标,再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班级实际情况(幼儿的生活经验、活动能力、兴趣热点等)予以合理分解裕设,选择能为目标服务的材料,并要充分了解每位幼儿的发展状况和需求,不能随心所欲。在混龄型的区域活动中,我们发现有一个弊端:指导难。因为是中大班幼儿的能力和生活经验相差很大,因此教师的指导的针对性很强,中大班老师都比较熟悉本年龄段的目标,因此在指导上就难免有片面性。在分班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就非常的得心应手,因为教师对自己班级的幼儿的能力比较了解,材料的投放容易抓住目标选择,比较科学,指导也依据幼儿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的目标开展。
第二、 适宜性原则
材料投放是区域活动的物质支柱,是幼儿活动的工具,材料投放是否适宜恰当,对各年龄段幼儿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我们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特点,阶段性教育目标及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投放材料。
首先,我们从幼儿园的区域活动实际需要出发,为活动室配置了必需的成品材料,如益智区中的棋、牌、游戏棒、天平、水车、数卡等,使幼儿有进行活动的兴趣和愿望。其次我们还充分发动教师、家长、幼儿,收集废旧物品及半成品的材料,制作一些活动中所需要的丰富的、有吸引力的活动材料,让幼儿知道废旧物有使用价值:如废旧盒子、挂历、糖纸、果核、瓜子壳、雪碧瓶、废电池、布片、绒线等,知道一物能多用,主动帮助各活动室积累材料,激发幼儿勤俭节约的情感,学会了做有心人,关心集体,不乱扔废旧物品,同时也让家长配合幼儿园的工作,加强家园联系。教师在与幼儿及投放材料互动过程中,充分挖掘材料在不同区域内的多种教育功能,进一步提高材料投放的适宜性。
第三、差异性原则
混龄形式的区域活动更要让我们老师能够互相商讨、预先思考:所投放材料逐一与各年龄段幼儿通过操作游戏材料可能达到的目标,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分解出若干个能够与各年龄幼儿的认知发展相吻合的,可能的操作层次,使材料“细化”。
在活动前,我们老师给予一点提示和引导,让幼儿自由选择材料,进行操作摆弄时,能按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宜自己使用的材料,用自己的方法进行探索,使幼儿在随意操作同一材料却有不同的难度差异,适应不同能力层面、不同年龄幼儿的需要和幼儿不同发展阶段的需要。如有一个探索活动“夹弹子,”教师提供幼儿的材料也是精心考虑并细化分解的:玻璃弹子、粗细塑料吸管、圆柱形六棱形铅笔、圆珠笔、筷子、圆珠笔芯、木制塑料制游戏棒等。让幼儿操作观察,引导幼儿比较发现他们的秘密:塑料吸管和塑料游戏棒使用时间长后易变软不易夹住弹子,圆柱形铅笔和圆珠笔、筷子打滑不易夹住,圆珠笔芯和木制游戏棒太细不易使上劲,而六棱形铅笔就容易夹住弹子------锻炼的是手部小肌肉,而实际就是让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材料,自主选择活动的用具。
我们力求让每一位幼儿在与众多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充分运用自身的各种感官,看一看、做一做、试一试、比较比较、思考思考,提升幼儿的思维能力,理解事物的多样化,使幼儿在活动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进步、有所提高和发展。材料的丰富性还体现在投放的数量上是十分充足的,能够满足每个幼儿自由选择的需要。让幼儿在活动中,自由添加、改变使用材料,同时,满足小中班幼儿随意性、模仿性、流动性的性格特征,保障每一个幼儿愉快自主的活动。
第四、静交替的原则
我们根据各个区域的需要,在现有的活动空间寻找最佳的位置。如语言活动区相对安静些,就尽量远离积木区;美工区,离不开水,就设置与靠近水源的地方,益智区和语言去相邻。
第五、探索自主原则
活动中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参与活动,按自己的兴趣选择活动区域,自己决定活动的时间、次数,只要你认为本次活动完成,也可以参加另外的区域活动,让幼儿大胆选择材料、大胆尝试操作、摆弄材料,和材料互动,和小伙伴互动,发现问题,思考解决问题和疑惑,积累经验,体验成功的乐趣。
五、 讨论与建议:
讨 论
(一)紧扣目标投放活动材料,是区域活动促进幼儿自主发展的前提条件。
同一个活动区域,由于幼儿活动的能力和水平的不同,因此同一活动区域同一活动内容,在各个年龄班的活动目标是不同的,在突现个别化的同时,投放材料要紧扣该区域的活动。如益智区里的图形宝宝,中班幼儿的活动目标是发现图形宝宝的不同特征,并会区分,培养幼儿初步的探索的兴趣,发展幼儿观察能力、语言表述能力、思维能力;大班幼儿的活动目标是按图形宝宝的不同特征有序归类、排序、设计,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发展幼儿逻辑思维。
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是幼儿操作和探索的学具,是幼儿活动的物质基础。教师投放什么样的材料,就会引发相应的活动,达到相应的目标。如益智区中的“配对,” 可以是数字与手指上圆点的匹配,可以是套圈与手指上圆点的匹配,也可以是圆形宝宝找家的配对;又如美工区“沙贴画、绒线剪贴、稻草剪贴、彩纸剪贴、彩线剪贴等材料不同,难易不一,可以满足不同年龄段和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的活动需要。这样既满足了不同年龄层次幼儿的探索欲望,又充分发挥了活动材料的教育功能。总之,活动材料的投放要依据目标,要突出材料的层次性、多样性、开放性和暗示性,是幼儿在于材料“互动”中积累各种经验,主动的去获得感性的知识,促进幼儿自主性的发展。
(二)、教师的指导,是区域活动对幼儿自主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关键环节。
教师不但要在区域活动中提供多种符合幼儿需要的材料,还要给幼儿创设较大的自由度空间,保证充足的时间,当好幼儿的小助手,和幼儿成为小伙伴,并给予相应的帮助,始终以一个观察者、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幼儿的活动。在活动中,首先要相信幼儿,他们是一群非常能干的小主人,让他们成为活动的主人,教师要关注幼儿的活动,了解当前幼儿的经验是什么?一看投放的材料是否适应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材料投放的丰富性如何?二要看了解幼儿当前的兴趣点是什么?碰到了哪些困难?教师的指导以观察、了解为主,鼓励尊重为重,要营造一个安静、舒适、自由、轻松的环境,让幼儿自主选择活动,选择活动的材料,主动完成任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区域活动成为幼儿自主的活动,独立自主的探索操作,不断的尝试。如大班幼儿花边的设计,刚活动时,提示用二种颜色:一朵小花二至三个图形设计有序地花边。虽然难度加大,但幼儿探索的欲望却加强了。而后,幼儿自会设计出一朵小花多个图形或是多种颜色的有规律的排放,进行提升和替代性强化,充分的体会到自己努力后的成功感,并且大胆的提出自己不同与别人的设计,充满想象、充满创造,促进了幼儿自主性的发展。
(三)家园协同是促进区域活动对幼儿自主性的发展的后备力量。
通过实践,我们教师认识到,在充分发挥区域活动材料的作用的同时,在以幼儿为主体的基础上,发动家长的巨大特殊的配合功能,把活动材料的收集运用延伸到幼儿自主发展需要的社会环境中去。通过家长会、橱窗、家庭讲座、观摩活动等形式,让家长了解本课题的前提后,我们得到了家长的大力配合和支持,和幼儿一起动手,收集废旧物品,制作一些活动中需要的学具:扣纽扣——用布做成的小花;手套、袜子、鞋子瓶盖配对等等,家长都知道废旧物品的利用价值,并主动帮助收集物品,既增强了家园联系,又发展了幼儿的自主性,自主去探索、发现、收集、整理活动材料,发挥创造力、想象力,大胆应用、大胆实践、大胆创造。幼儿在活动中由于是自己熟悉的物品,日常生活中碰到的,活动的时候有一种自豪感、满足感,选择、探索、表达的欲望更加自主、自由、强烈。
建 议
(一)相信孩子,有的放矢的对幼儿进行指导。
在区域活动中,首先,要相信每一个孩子,不管是自己班级的或是其他班级的幼儿,相信他们遇到任何问题都能自己有能力解决,要给孩子自主选择的机会,成为活动的主人;其次,教师要成为每一个幼儿的好朋友、好伙伴、知心人、倾听者,孩子有什话都愿意说与你听,有什么新发现能和他们一起分享;第三,注重观察,并运用启发性的、建议性的语言指导幼儿活动,如小班幼儿突出直观具体生动的指导,中班注重启发诱导式的引导,大班以逻辑发散判断分析能力的培养为主。
(二)材料的投放具发展性。
区域活动中投放材料要从幼儿的发展现状出发,从幼儿的需要出发,并考虑教育大纲和教育目标,把幼儿放在突出地位,突出活动材料为幼儿的活动服务的原则,体现个体差异,注重不同能力幼儿对材料的感应和感受。
(三)处理好几种互动关系。
1、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与幼儿相互用语言、行为、情感等形式相互作用,如互相问答,共同参与活动,商量讨论等,这种互动关系对于建立教师与幼儿之间良好的情感联系、对于幼儿自主的参与区域活动、有效的掌握区域活动的规则、方法,都是十分重要的。
2、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关系。
如幼儿之间的合作活动、互帮互助、个别交流讨论、互相欣赏以及互相争夺、打骂等
教师在活动中尽量促使幼儿之间产生前四种互动关系,有助于幼儿更好的开展区域活动。
3、幼儿与环境、材料之间的互动关系。
这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环境和材料可能是教师创设的、呈现的,也可以是环境中本来就存在的,也可以是幼儿创设的。区域活动的材料丰富性,是为幼儿提供多项选择活动机会的条件。当环境和材料产生变化时,就会吸引幼儿对环境和材料作出相应的积极反应,如观察、探索、摆弄,关键在于所创设的环境和投放的材料是否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四)把自由还给孩子,开发幼儿的创造性潜力。
自由一是指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活动的权利;二是指人们在实践中认识了客观规律,并掌握它,有意识和运用它来改造世界。在区域活动中,应充分把自由还给孩子,让孩子大胆的想象活动操作,发挥自己的能力,展现自己的“才华,”让孩子自由和谐的发展。一位早期教育家的话非常给人一深思和启迪:“早期教育应该像春风拂过大地那样自然。”真正的教育,是培养孩子的兴趣,挖掘孩子自由天性的潜力,引导孩子幸福健康的成长。
(五)要有较健全的幼儿活动观察记录。
区域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向幼儿提供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幼儿依靠自身的能力通过对各种材料的摆弄、操作去感知、思考、寻找问题的答案, 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促进不同的幼儿在不同的水平上获得相应的发展。教师的任务则是以教育目标为出发点,以儿童的发展水平为依据,按照“最近发展区” 的原则确定区域活动的内容,提供适宜的材料。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意愿、能力按规则自行选择各区域的活动。教师只有在观察幼儿活动的基础上,才能适当调整材料;只有做好健全的观察记录,才能适时进行指导与评价。
总之,区域活动注重尝试、操作、探索,促进幼儿自主性的发展,如学习的自主能力、生活的自主能力、行为的目的性增强,幼儿游戏社会性水平提高与交往能力的发展,幼儿创造潜力也在游戏中得到激发等,使幼儿成为善于动脑、动手的生命有机体。当然在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中,区域活动还是磨练幼儿的意志,培养幼儿顽强的毅力的有效途径。我们相信,区域活动一定会显“水滴石穿”之功,培养幼儿独立的个性、自主的品质,促进幼儿自主的、和谐的、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幼儿园工作规程》
2、《学前教育纲要》
3、《现代汉语词典》
4、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
5、《学前教育学》---------------------------------阎水金
6、《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王振宇
7、《幼儿心理学》--------------------------------高月梅/张泓
8、《幼儿主动发展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松江区教育局教研室
9、《把自由还给孩子》---------------------------赛尼亚 备注:此课题在2004年区级课题评选中获得三等奖。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4、以幼儿发展为本,探求区域活动的组织形式
一、问题的提出
(一)对区域活动价值的分析
现在,“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幼儿教育所追求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包括认知、情感、社会及动作技能等方面的内容。“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区域活动的核心,如何把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转化为幼儿素质提高的现实价值?必须通过游戏,自由活动,摆弄各种材料等多种形式,因而,区域活动便成为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区域活动,它属于自选活动,能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按照自己兴趣和能力进行活动的机会,幼儿在活动中多层次的材料操作、经验积累、活动创新,使他们更多的体验到成功感和愉快感,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也能为幼儿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和自我表现的机会;区域活动还能增加老师直接接触幼儿的机会,使每个孩子感受到老师的关注,找到适合自己的问题情境,自主、自信地开展活动,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开展区域活动对幼儿的个性发展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二)目前幼儿园区域活动组织形式上存在的问题。
如今,区域活动以其幼儿自由空间大,个性发展效果好的鲜明特点受到了广大幼教工作者的重视和认可,并呈现出迅速发展的势头。许多幼儿园都积极开展区域活动,期望发挥其特殊的教育功能,但目前,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合理组织区域活动,提高教学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两种违背区域活动组织原则的倾向:
1、区域活动中教师的组织形式较传统。 通常的做法是把区域活动和集体活动划上等号,把集体活动作为幼儿活动的主要方式甚至是唯一方式,要求全班幼儿在同一时间学习同样的内容,并以相同的速度与方式进行。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