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百科 > 保姆知识

儿童不良的道德行为的形成,学前儿童道德意识的发展

2022-05-02 07:06:05     来源:www.dxfbaby.com
分享:
收藏本文          热度:
导语:


1、儿童不良的道德行为的形成

有的儿童常出现一些不良的道德行为,如爱说谎、自私,不遵守规矩和纪律,常侵犯他人,缺乏同情心,对他人和小动物表现出残忍等。这些儿童的不良

1、儿童不良的道德行为的形成

有的儿童常出现一些不良的道德行为,如爱说谎、自私,不遵守规矩和纪律,常侵犯他人,缺乏同情心,对他人和小动物表现出残忍等。这些儿童的不良道德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能各有不同,但他们在人格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一致的、共同的。

一般来讲,儿童在人格发展过程中需要建立对父母的信任,建立自主性和自信心,建立自尊和克服自卑,以充分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而有不良道德行为的儿童,在他们人格发展的某些方面,可能缺乏一些基本需要。一个常对父母说谎的孩子,可能缺乏对父母的信任,而父母也常表现出对孩子极不信任的态度。

一个爱打架、常侵犯别人的孩子,其父母对待他的办法可能更多的是打和骂,孩子可能有过度敏感的防御性。经常侵犯别人的孩子,并不能说明他有自信心、自尊感,可能正好相反,他缺乏自信心,有自卑感,且没有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建立自信和自尊,而用一种不良的行为去寻找自信心和自尊。一个有残忍行为的孩子,表明他缺乏同情心,缺乏情感上的温暖和保护,还缺乏同其他人的情感交流。因此,我们家长在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时,不应只注重向孩子灌输道德准则,还要注意解决孩子人格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孩子在幼儿具备道德感,也谈不上什么道德行为。但孩子三岁以后,就开始出现有目的的活动。其行为不只是根据大人的要求来行动,并已经能根据自己的道德感来选择,但此时幼儿的道德毕竟处于萌芽期,有着不同于大孩子或成人的特点。

1、幼儿认为,道德就是大人们的要求,判断好坏和对错的标准是大人的赞许或不满。

2、由于幼年龄较小还没有根据概念推理来进行充分合理思维的能力,也就不能产生自己的道德观念,幼儿还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和自己欲望的驱使,所以,幼儿的道德感和道德行为是极不稳定的。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们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时,必须根据幼儿的这些特点考虑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2、学前儿童道德意识的发展

进入学前期以后,儿童逐渐产生了各种道德感,如同情、互助、尊敬、羡慕、义务感、羞愧感、自豪感、友谊感等等。

3岁前只有某些道德感的萌芽,3岁后,随着儿童交往的发展,成人不断对儿童的行为提出要求,使他们逐渐掌握了各种行为规范,道德感也逐渐发展起来。

学前初期儿童的道德感很肤浅、易变,往往是由成人的评价而引起;学前中期儿童已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标准,会因为自己在行动中遵守了老师的要求而产生快感,而且开始关心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中班儿童常向老师“告状”,就是由道德感而激发的;学前晚期儿童的道德感进一步发展和复杂化,他们对好与坏、行为的对与错,有了比较稳定的认识。

移情是对他人情绪情感状态的一种替代性的情感体验,也就是,设身处地地体会别人的情感。学前儿童已具有较强的移情能力,会由他人的情绪状态而引起自己与之相一致的情绪反应。可以置身于他人处境,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接受他人的情绪情感。

在道德判断方面,学前初期儿童的道德判断带有很大的具体性、情绪性和受暗示性。只要成人说是好的,或自己觉得有兴趣的,就认为是好的。反之,则是坏的。同时,他们在判断行为时,还不能把行为的动机和结果结合起来,常常只看到行为的结果,而注意行为的动机,仅根据结果来判断行为;学前晚期儿童,开始注重行为的动机、意图。比如,小朋友a把玩具乱扔打碎了一个盘子,小朋友b帮妈妈刷碗打碎了一打盘子。让儿童来评价哪个小朋友好一些时,学前早期的儿童会说a好,因为他只打碎了1个盘子;而学龄晚期的儿童会说b好,因为他是在帮妈妈干活。

成人对儿童的道德教育要符合儿童的道德意识水平。比如,告诉儿童不要玩某个玩具,对一组儿童说:“这个玩具很娇气,拿了很容易打破。”对另一组儿童则说比较抽象的道理,比如:“这个玩具是别的小朋友的。”对3岁的儿童第一种(具体道理)比较有效,而对5岁儿童第二种(强调所有权)比较有效。

由于学前儿童道德意识的发展,可以对他们进行有系统的道德品质教育。但是,由于他们的道德意识还是很初步的,一定要注意结合儿童道德发展的特点,避免空洞说教才会有效果。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3、儿童道德认识形成的一般过程

  一般地说,儿童的道德认识都比较贫乏,要靠教师、家长不断地对他们进行道德认识的教育。一个人知道了那些行为是好的、符合社会主义道德标准的、应该怎样去做,懂得了那些行为是不好的、不道德的、不应该做的意义以后,就会自觉地产生相应的行动。

  在对儿童进行道德认识的教育过程中,不仅要讲清楚道德概念而且要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事例进行榜样教育。例如,在给儿童们讲解雷锋同志为丢失车票的妇女买车票,给老年人找座位,帮老太婆找儿子的高尚道德品质时,可以联系到班上的同学在公共汽车上为老年人让坐,在上坡道上帮工人叔叔推车等事例,使他从这些活生生的典型事件中增加道德认识,体验道德准则。

  学生道德认识的形成往往要经过曲折的道路。例如,有极少数的学生受了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他们把学生尊敬老师同:逢迎"、:拍马屁",混同起来3把向老师反映某个同学的不良行为认为是:打小报告"、:出卖同学";把不遵守纪律当成所谓:英雄行为"等等。为了消除这些错误的道德认识,可以采用小组讨论会的方式,分析不同道德认识的性质,帮助学生分清是非界限,提高对正确道德行为的认识,抵制错误思想与糊涂观念的影响。

  有时学生虽然领会了某些道德要求,但是他并不立即去实行,有的甚至还会产生拒绝实行的行为。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由于学生心理上产生了某种:意义障碍"的缘故。

  :意义障碍"就是思想不通,是指学生头脑中存在某些思想或心理因素,阻碍了他对道德要求和意义的真正理解,从而不能把这些要求转化为自己的需要与行动。

  为什么会出现:意义障碍"呢?

  一是教师或家长对学生的某些活动要求过于频繁,又不严格执行;

  二是提出的要求不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三是由于学生生活经验的局限,对教师或家长要求的实质产生了误解;

  四是教师或家长对学生提出要求时采取了强制的手段,损害了学生的个性;

  五是使学生感到教师在处理某些问题上不够公正。

  出现:意义障碍"以后,教师或家长必须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找他们谈心,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消除隔阂,消除误会,转变学生的道德认识,使他们乐意按照道德要求行事。

  道德信念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当学生把道德知识变成了个人的行动指南与原则的时候,并且坚信它的正确性,无论是自己或看见别人在执行这些准则的时候都会引起情绪上的种种体验,这就出现了道德信念。道德信念是道德动机的高级表现,它可以使学生的道德行为表现出坚定性和一贯性,从而成为道德品质形成中的关键因素。

  把道德认识变成道德信念,既与个人实践有关,也与周围环境有关。例如,当某个学生由于按照一定的道德要求,为集体、为别人做了一些好事,受到了舆论的好评,得到了老师、家长与同学的支持的时候,他就会具体地认识到道德要求的正确性,并且产生继续做好事的热烈愿望。相反,如果某个学生不按道德要求办事,仍然得到了赞赏,或者按照道德要求办事反而受到了批评,这不仅会削弱道德要求的说服力,而且会阻碍道德认识向道德信念转化。

  培养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也有助于道德信念的形成。道德评价是应用已有的道德认识对发生了的行为进行好坏善恶的判断。道德评价是一种智力活动,它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确定合理行为的能力。

  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是逐步发展起来的。低年级儿童的道德评价能力一般都比较低。开始的时候,他们常常是重复老师或别人的评价,而且多注意行为结果的好坏,到了中、高年级以后,才能逐步地依据成年人的经验和个人的体验渐渐转向于行为动机和行为外部原因的分析。

  少年儿童道德评价能力的差异不仅表现在不同年龄方面,也表现在同年龄的学生身上。例如,有一班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在评价一个同学在课堂上画小人画的不守纪律的行为时,全体学生一致认为这种行为是不对的。当分析为什么不对时,一些儿童认为这种行为只影响个人学习,与别人无关;另一些儿童认为这种行为和集体有关,因为这种行为会分散周围同学的注意力,影响老师讲课;只有少数儿童认识到这种行为关系到集体荣誉,关系到不能很好地完成祖国人民交给自己的学习任务,从而影响到将来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少年儿童对道德行为的评价,往往带有很大的片面性。他们常常根据某个人行为表现中的某一点事实,就对这个人的道德品质作出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的结论。

  教师要根据这些特点,经常做道德评价的示范。利用教材和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及时进行正确的评论。通过对学生作文、墙报稿件,班会讨论和优秀生的评选等活动,有意识、有步骤地进行道德标准的评讲,使学生们的道德评价能力,渐渐由外部到内部,由别人到自己、由片面到全面,由浅到深地逐步发展提高。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4、儿童的道德感是比较丰富的

  情感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心的体验。

  人的道德需要得到了满足或是没有得到实现时所引起的内心体验就是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可以分为:阶级情感、爱国主义情感、义务感、事业感、集体主义情感、革命人道主义情感、国际主义情感,同志感、自尊感等。

  道德感是道德意识的一种具体表现,它和人的其他情绪一样,不仅是现实的反映,也表现了个人对当前现实事物的一种态度。

  学生道德感情的丰富是通过多种途径来获得的。抓感情教育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例如,教师和家长看见某个少年儿童激于感情做了一点好事,尽管这件事情不显眼,不足道,也要鼓励他再去做,反复加以:练习"。这样,儿童的偶然行为,就会逐渐发展成非常.自觉的习惯,成为他的内心要求和生活上的需要。又如,教师在讲到爱护集体利益的行为时,应该使用赞赏、颂扬的词句,使学生意识到这种行为给集体和个人带来了好处和荣誉,产生了自豪、羡慕、向往、愉快的体验,在讲到不守纪律、损害集体利益的行为时,应该使用指责的口气、否定的词句,使学生预感到这种行为的恶劣后果,产生羞耻、愤慨和不愉快的体验。再如,爱国主义情感需要在爱父母、爱故乡等感情的基础上孕育起来。但只有真正懂得了爱国主义的实质与深刻含义以后,才不会为温情主义、乡土观念等狭隘情绪所纠缠。

  培养儿童的道德情感还要注意学生正常情感的调节与消极情感的根除。例如,由于集体和个人的成就而感到高兴这是十分自然的,但是绝不能因为有了成就便可以在别人面前趾高气扬、得意忘形。相反,由于受到某种挫折和失败而感到难过,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因此而发展到悲观丧气、伤感过甚。又如,对别人的不幸抱幸灾乐祸的思想,对别人的成就抱嫉妒的心理,都是消极的情感。应该在实践牛采取耐心的诱导、谈心、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提高认识,使学生原有的消极情感得到消除。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6、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
家政厨师招聘(厨房厨师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