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会属于自己的东西,父母的态度要会随孩子的情况而定
1、要会属于自己的东西
那年我们刚到美国,女儿在当地一家幼儿园读书。一天,我去幼儿园接女儿,看到了一件有趣的事。一个小男孩正专心致志地拼装玩具超人。当他把超
1、要会属于自己的东西
那年我们刚到美国,女儿在当地一家幼儿园读书。一天,我去幼儿园接女儿,看到了一件有趣的事。
一个小男孩正专心致志地拼装玩具超人。当他把超人拼装好时,被一个大个子男孩一把抢去,并被推倒在地。小男孩从地上爬起来,跑到老师面前哭诉。
我以为老师定会调查事情的真相,再严厉地批评大个子男孩一顿,然后安慰受伤的弱者,让抢玩具的孩子把玩具还给他,并且道歉认错。
然而老师没有这么做,她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后,对挨打的男孩说:“不要哭,你去把属于你的东西要回来。”
于是这个小男孩就跑上去夺回自己的玩具,还跟大个子男孩打了一架。虽然过程很辛苦,但他最后胜利了。我能看到小男孩拿回玩具时自信的笑容。
在生活中,我们往往教育孩子要学会谦让,或者通过成人的干预,为孩子解决难题,但我们却忽略了孩子应该从小懂得维护自己的权利和尊严,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自信。家长们,不妨放手,像美国教师那样,仅仅是给孩子一句鼓励,让他自己要回属于他的东西,同时,注意让他使用正确的方式。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2、父母的态度要会随孩子的情况而定
有些父母因为忙没时间在孩子身上投资,就希望孩子们能够节约时间走捷径,会根据孩子的话语或是表情进行推测,然后训斥孩子。孩子说自己腿疼时,父母就根据他平时的行为,说:今天又在学校和同学打架了吧"或是:谁打你了?":玩过头了吧",:你又不小心了"等等,孩子还没说出具体原因,父母就凭自己的推测开始训孩子,根本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孩子则会觉得自己被误解了而心里难过,而不善于表达的孩子即使被误解也不会解释。等到后来父母知道了实情以后,:既然不是那样你干嘛不说啊?"还是会训斥孩子。
晚上睡觉前,孩子叫了声:妈妈"想要说点什么的时候,妈妈却在心里想:这孩子又想拖延时间不睡觉了",所以会没好气地对待孩子:干嘛"。因为妈妈的脑子里已经开始写剧本了。:这孩子每天都不想睡觉,一到了睡觉时间就要这要那的,今天肯定也是这样"。实际情况有时会和想象不一样,不一定按照大人所编写的剧本走。孩子可能是想和妈妈说别的事情却挨训了,也就没法说想说的话了。
小熙的父母对于孩子的社会性问题很是担心,孩子脸色稍微不够明朗就担心的不得了。父母观察了孩子表情以后,也不问孩子就开始在脑子里编剧本了,:肯定是在学校和同学有什么事,总这样下去可怎么得了啊……怎么办?孩子会没自信的……以后走人社会可怎么办啊"等等数不清的想法。然后就会好像真有什么事一样地问孩子,:你又和同学吵架了是吧?"而小熙即使回答说没有,父母却不信,:肯定有什么事儿,你还不说",直到孩子发火了,父母才会停止追问。可是,有的妈妈甚至会给别的孩子打电话确认以后才会罢休。而小熙则会想,:妈妈怎么每天都问我有没有和同学吵架啊?"而如果孩子和朋友的确吵架了的时候,父母则开始把问题放大。明明是孩子之间的一点小事,却弄得好像自己的孩子受了多大的委屈一样,结果使得孩子与朋友之间反而出现了问题。而父母这时候却会觉得自己的预感没错,:看看吧,我就猜到会这样嘛",却不知道是自己的先人为主导致了问题的发生。这样的事情会造成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纠葛,最终使得孩子无法实现自律和独立。孩子或是想摆脱这样的纠葛而反抗父母,或是最终向父母妥协而很难实现独立。
父母不要在脑子里编写剧本,不要想当然。因为孩子的行动会随情况的不同而不同。如果父母开始编剧本,而且还是消极的话,那么与孩子的距离就会越来越远。不仅如此,孩子每次都会觉得委屈,对父母产生不信任的感情。父母应摒弃自己想当然的想法,而去了解真实的情况是怎样的,孩子到底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即使父母的预感是正确的,也不要做出一副已经了解的样子去追问孩子,而应该是采取询问孩子的态度。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3、孩子表现淡漠要会弥补空缺的感情
李艳华:那么,当孩子出现亲情淡漠的现象后,大人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杜亚松: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实验:有两只用铁丝扎的大猴子和一只活的小猴子。其中一铁丝猴子怀里放了一瓶奶,小猴子饿了以后,就到这只铁丝猴子那去喝奶。旁边另外一铁丝猴子没有奶瓶,但在铁丝的外面用毛茸茸的东西覆盖,这样感觉很温暖。小猴子每次喝完奶后,就跑到毛茸茸的铁丝猴子怀抱里。
这个实验说明,养育一个孩子,不是说给予物质享受就能够让他跟你亲近。只有真正给予温暖、了解孩子需要、理解孩子心理的家长才能够与孩子没有鸿沟。
那么,对于亲情淡漠的现象该怎么办呢?又该如何恢复亲子关系呢?我认为,需要弥补空缺的感情投入。
首先,父母要意识到,孩子的种种问题不是出在孩子身上,而是出在家长的教育方式上。不应仅给孩子提供钱,给他充足的物质享受,而是应该真正理解孩子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帮助孩子。
其次,一般来说,青少年问题表现在行为和情绪上的不稳定、喜欢发脾气、做事情很突然、比较冲动。这种情况是他自身发展过程中必然发生的。这时,家长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疏导,追根溯源,使发脾气带来的负面影响减少。
最后,同龄人对孩子的影响肯定要比师长的影响大得多,所以,在这个时候要让周围的同学在家长或老师的引导下影响孩子。
如果孩子在青春期以及幼儿时期得不到父母亲的关注,或与父母没有感情基础、亲子关系比较差,长大以后就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如不能体谅他人、人际关系不好;其次,易出现行为问题,如反社会、攻击打骂他人、流浪、青少年犯罪等;再次,易出现人格问题,如人格障碍、对他人有敌意,反抗,不服从;还易出现其他一些不良行为,如抽烟、喝酒、吸毒等。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4、家长要会倾听孩子的“大逆不道”之言
交流,就是要给孩子足够的自由,让孩子充分表现自己的内心,表达自己的态度,允许孩子对问题持有不同的观点并进行申辩。即便是那些听起来:荒谬不堪,大逆不道"的观点,也得先让他说出来,才能通过交流让他意识到这是错的。这就是我们说的:真理越辩越明"。如果直接把这些话堵回去,那这些话可真要牢牢盘踞在孩子的心里了。
当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征求家长的意见时,不要急于指出其中的问题,首先肯定他想法中正确的方面,让他能继续与你交流。如果一上来就否定,那就把路堵死了。即便沟通成功了,也不要急于求成,把思想落实到行动上,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而且孩子们的思想还可能出现反复,我经常对家长们说::孩子们在思想情感、兴趣意志方面出现反复是太正常的事情了。因此在一个问题上需要反复沟通也是很正常的,我们尽量争取一次成功,但不要因为有这个想法影响继续沟通的耐心和情绪。"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情,再荒唐的想法,一定有合理之处。
首先肯定其合理之处。他说不想上学了,你对他说::确实有很多人选择了中途停止学业,而且不乏成功者,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在文化课考试中找出路的,如果真的确定自己不适合,完全可以考虑。让我们来一起分析一下是不是这样,否则走了冤枉路就有些可惜了。你不想上学不就是怕走冤枉路虚度自己的青春吗?"
他说想谈恋爱,你得承认::这个年龄有这个想法很正常啊,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你们是不是合适,这么做的话将来会怎么样?"当家长和孩子在这种平和冷静的气氛中把问题都分析清楚的时候,家长再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就很容易得到孩子的理解和配合。
这里我想特别强调一点,很多人觉得这条应该放在沟通技巧里,但我不这么认为。因为真心是沟通最主要的前提,如果你简单地将先肯定后否定作为一种交流的技巧,孩子们是很容易感觉到的,他们看过的《演讲与口才》可能比我们看过的还要多。而当他意识到这一点时,他可能会过于敏感地觉得你是在与他耍心眼,与你沟通的欲望就会大幅度降低。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孩子宁肯与素不相识的人在网上聊一夜,也不愿意与老师和家长沟通的原因之一。
请家长谨记:换位思考很重要,在换位的时候不要有所保留。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