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盘的启示,“懒爸爸”的启示
1、罗盘的启示
提起爱因斯坦,就会知道那个著名的公式:a=x十y十z;a代表成功,x代表天才,y代表勤奋,而z却是代表少讲空话。而这个公式的真正“发明者”却应该归功于爱因斯坦的
1、罗盘的启示
提起爱因斯坦,就会知道那个著名的公式:a=x十y十z;a代表成功,x代表天才,y代表勤奋,而z却是代表少讲空话。而这个公式的真正“发明者”却应该归功于爱因斯坦的父母亲。
1879年,爱因斯坦出生在德国。1940年,入美国籍,是著名的物理学家。
爱因斯坦小时候,并非神童。3岁时,还不会说话,五岁时仍不大会说话。父母亲心里着急:“难道小爱因斯坦是低能儿,是傻子?”他们请来了医生。医生说孩子没有病,不善于说5不喜欢说话,那不是病。于是,聪明的父母亲就为孩子制订出一种特殊的教育方法。
父亲海尔曼开了一家小工厂,经营电器修理和制造。他喜欢晚上给心爱的妻子和3岁的儿子读席勒和海涅的浪漫诗篇:“我革命的儿子/递给我琴/让我唱一首战歌/语言是燃烧的星晨/从高处射下/它们烧毁宫殿/照明了茅舍………”海尔曼高声地朗读,到精彩的段落,就摘下夹鼻眼镜,露出孩子般的笑容,对自己儿子说: “听,孩子,多美!” 孩子不回答,他只有3岁。 母亲泡琳是个贤妻良母,文化修养很高,爱文学,更爱音乐小爱因斯坦听完父亲朗诵的诗,就听妈妈弹钢琴。妈妈坐在钢琴前,轻轻地抚弄琴键,优美动听的旋律像潺潺流水,从她的手下流出。琴声悠扬,是贝多芬的奏鸣曲,爱因斯坦被带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中,那里只有美丽、和谐和崇高。海尔曼夫妇还常带着孩子到郊外去玩,在饱赏了湖光山色后,还有美味的香肠和醇郁的啤酒等待大家享用。爱因斯坦很喜欢这种郊游,田野和森林给他一种新的感受。
有一天,海尔曼拿来一个小罗盘给他玩。孩子的小手捧着罗盘,只见中间那根针在轻轻地抖动,指着北边。他把盘子转过去,那根针不听他的话,照样指北边。他把罗盘捧在胸前,扭转身子,再猛扭过去,可是那根针又回来了,还是指着北边。不管他怎样转,那根细细的红色磁针一直指着北边。小爱因斯坦惊讶了,他睁大眼睛,盯着玻璃下面那根红色的小针:“是什么东西使它总是指向北边呢?这根针四周什么也没有,是什么力量推着它指向北边呢?”爱因斯坦惊讶得目瞪口呆。这时,海尔曼笑着向孩子做了地磁规律的解释,末了,拍拍孩子的后脑勺说:“世界太大了,让你惊奇的事情多着呢?”
小小的罗盘,里面那根按照一定规律行动的磁针,唤起了这位未来科学家的好奇心——探索事物原委的好奇心。这种神圣的好奇心,正是萌生科学的幼苗。
爱因斯坦6岁时,母亲开始教他学钢琴和小提琴。他的心灵在乐声的旋律中,进入了一个美丽和谐的世界,就像他看到日月运行和四季交替时感受到的美丽和谐一样。
“记住,孩子。要想做好一件事,第一是天才,第二是勤奋,第三是不说空话,而天才出自于勤奋啊!”海尔曼常常这样对儿子说。
幼时的教育,使爱因斯坦养成了探求真理和勤奋思考的习惯。在学校里,他还是那样善良、虔诚。同学们给他起了个绰号,叫“老实头”。“老实头”博得了老师的喜欢,学习成绩非常人可比,竞成为“神童”。
爱因斯坦10岁的时候,进入中学学习,他最感兴趣的是数学、物理和哲学。但是,老师的讲授不能满足他强烈的求知欲,他喜欢一个人自学,海尔曼对儿子是有信心的,就请来了自己的弟弟雅各布做爱因斯坦的家庭教师。
雅各布叔叔是工程师,也是个数学爱好者,他还是一位明的教师。他微笑着说:“代数嘛,就像打猎一样有趣。那头树林里的野兽,你把它叫做x,然后一步一步逼近它,直到把他逮住”又说:“几何嘛,那更有趣了。你看……”雅各布叔叔上画了一个直角三角形,标上a、b、c、慢慢地一笔一划地公式ab2 +bc2=ac2,他脸上一副神秘的表情,对爱因说:“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毕达哥拉斯定理(勾股定理),两千以前的人就会证明了,孩子你也来证明看!”小爱因斯坦,此本不懂什么叫几何,但是他被这个定理的证明迷住了。他歪着脑袋,皱起鼻子,一连三个星期,总是坐在自己的小书桌前苦苦思索。最后居然给证明出来了。两千多年前的一位哲人的定被他这个10岁的孩子独立证明出来了,爱因斯坦第一次体验发现真理的快乐,孩子的创造才能萌发了。
在这以后,父亲又给他买了一本几何教科书,他手捧这“神圣的几何小书”读得心醉神迷。证明毕达哥拉斯定理时体验的喜悦的惊奇升华了。那一个个几何定理的证明,严密得滴水不漏,使人不能有半点怀疑。人的思维是那样明晰,那样可靠,他留下了难以形容的印象。他思考,他惊奇;他再思索,他更惊奇。那只罗盘,使他对自然和自然的规律性感到惊奇。几何,他对人的思维有能力了解自然感到更惊奇。
父亲海尔曼还发现,儿子对于自然科学,特别是对数学、理学,具有不可遏止的热情。他就把布赫纳的《力的物质》、伯斯坦的《自然科学通俗读本》买来给儿子读。这两本书,它们的作者都是无神论者。爱因斯坦一连读完了物理、化学生物学和天文学,一个秩序井然的世界展现在他的面前。宇宙、然和人类,一切都是那么有规律。从此以后,爱因斯坦为探索找这些科学的规律,拼搏了一世,终于成为一个世界级的科学匠。他的相对论,开创了物理学的新纪元。他被人们称之为20世纪的哥白尼、20世纪的牛顿。
爱因斯坦成功了,曾有人问他,怎样才能成为一个科学家。爱因斯坦想起了小时候父母亲的教诲,于是将这种教诲概括成为一个公式:a=x十y十z
在这个公式中,a是成功,x是天才,y是勤奋,z是不说空话。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2、“懒爸爸”的启示
日本有个学生写了一篇作文,题目是《懒爸爸》。他在文中列举了“懒爸爸”的种种表现:我小时候走路不稳,摔倒在地上,哭着要爸爸把我扶起来。可爸爸却不紧不慢地说:“你自己爬起来嘛”;我的校服脏了,妈妈要替我洗,爸爸却说:“让他自己洗!”;家里的一些东西坏了,爸爸找来工具逼着我去修理。就这样,爸爸“懒”得做的一些事情,我自己都学会了……
读罢此文,谁还会说这个爸爸懒呢?我们不得不说,这是一位懂得教子艺术的好爸爸。表面上看,这个爸爸是有些“懒”,不愿意帮孩子。但正是因为他的“懒”,才让孩子变得“勤”了,学会了许多“本领”,培养了自理自立的能力。而我们有些做父母的,对孩子的爱缺乏理智,处处保护孩子,对孩子提出的要求也一味地满足。这不是真正的爱孩子,而是溺爱孩子。其结果使孩子失去了锻炼发展自己的机会,丧失了自强的信心和能力,望子成‘龙’反而成了教子成‘蛇’”。
这位家长特殊的教子方式,很值得我们效仿。他告诉我们,爱孩子不是为孩子创造多么好的物质条件,供他享受;也不是家长代替孩子做多少事情,让他清闲。爱孩子就要从孩子的发展需要出发,为孩子的未来考虑,为还子提供发展的空间和机会,让孩子在实际生活中经受锻炼,学会自理自立自强,从而为他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的爱才叫真正的爱,理智的爱,才是现代家庭中应有的爱。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3、画苹果的启示
由于教的方法不同,结果也不一样。中国孩子画苹果,是由老师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标准的苹果,规定出先画左,后画右,这里涂红,那里涂绿;日本的孩子画苹果,由老师擎着一个苹果,孩子们在观赏后作画;美国的孩子画苹果,老师提鲜果一筐,由孩子任拿一个而画。结果,中国孩子笔下的苹果最像苹果,因为孩子的画中输入了老师的观察和分析,而并不是中国孩子的能力比人家强。中国孩子付出的劳动只不过是机械模仿,缺乏想象力和创造性。
我们向孩子传授知识的方法也应该更新一下了,也应该学一学日本、美国的教育方式,给孩子创造条件,让孩子开动脑筋,认真观察,积极思考,鼓励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因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向孩子奉献真理,而是积极地引导孩子探索和发现真理。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4、瑞典育儿启示
但是,这一切的苦口婆心,却收不到意想中的效果。为什么?原因是没有把自己放在与孩子平等的地位上去。
中国的孩子似乎胆子很小,在长期受庇护的环境下生活,他们对冒险、探索的兴趣也大大不如国外的孩子。我们在报纸上看到许多关于中国孩子体质、动手能力、交往能力存在缺陷的报道。而瑞典高中毕业的孩子,早已独立打4—5份工,为20岁之前的环球旅行做准备了。在我返回北京的航班上,遇到了一位21岁的瑞典女孩。她告诉我,她18岁时父母就告诉她必须独立生活了。于是她一个人到法国,边学习法语边打工,自己攒读大学的学费。我很奇怪为什么一旦自己的孩子到外国读书打工,我们中国的父母都觉得天经地义;而在国内却总是那样任劳任怨地为孩子打工。
在这遥远的异乡,当地的父母们只想把孩子培养成“人”;而中国的父母想把孩子培养成“才”。也许成“人”更讲究基本为人处事的原则,基本的生活能力的培养。怪不得瑞典的母亲对孩子任性地哭闹置之不理,她是让孩子明白哭闹是没有用的。
人们说,未来的世界是孩子的世界。其实,孩子间的竞争实际是父母亲育儿方式的竞争。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