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依赖行为(幼儿依赖行为的特征)
幼儿依赖行为的特征
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特点: 感知觉的发展在幼儿的认识活动中,感知觉仍占优势地位,可以说,幼儿主要是借助于形状、颜色、声音来认识世界的。幼儿感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颜色视觉、空间知觉、时间知 觉及观察力的发展等方面。
1。颜色视觉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主要在于颜色视觉与掌握颜色名称的联系。3岁前儿童虽然能分辨颜色,但不能普遍对颜色命名,而且即使命名,正确率也不 高。到了四五岁时,幼儿对颜色命名的正确率不断提高。
2。空间知觉幼儿空间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形状认知基本完善,方位知觉逐步发展。幼儿认识 形状的能力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幼儿掌握八种形状的顺序为:圆形、正方形、三角形、 长方形、半圆形、梯形、菱形和平行四边形。
由此,我们对幼儿园形状教学提出建议: 小班应能正确掌握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中班在小班的基础上,还应掌握半 圆形和梯形;到了大班还应适当指导幼儿辨认菱形、平行四边形和椭圆形。幼儿期是方 位知觉初步发展的时期,幼儿对上下、前后方位的辨别已基本完善,但对更高水平的左 右方位的辨别正处在发展中。
3。时间知觉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运动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时间知觉的发展与儿童抽 象思维能力和其他认识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时间知觉的真正发展应该在童年 期,但在幼儿期存在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首先,幼儿对时间顺序的知觉发展较早,其特点是由对短时间顺序的知觉逐渐发 展到对长时间顺序的知觉;其次,幼儿对时间间隔的估计及利用时间标尺的能力发展 较晚,5 ~6岁的儿童仍然不会利用时间标尺;再次,4~5岁儿童不能理解年龄大小和 出生次序的关系,5~6岁的儿童已能理解两者的关系,但形成的年龄概念是不稳定的。
4。观察力的发展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观察的发展是幼儿感知觉趋于完善的 主要标志之一。幼儿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细致性、概括性都比较差,随着年龄的 增长,观察的准确性不断增强,观察方法不断完善。
在研究的基础上,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建议在培养幼儿观察时,首先要明确目的、 任务;在观察过程中,教师要恰当运用指导语,如“有什么”“在做什么”等,引导幼 儿观察;可以通过分析、比较等方法,教会幼儿有序观察。
(二)注意的发展注意的发展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注意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幼儿认识活动的效果。诸如此类的事情数不胜数,这些都反映了幼儿注意的特点。1。无意注意仍然占优势地位幼儿期的无意注意发展得最迅速。
鲜明、生动的刺激物以及刺激物的突然的、显 著的变化依然是幼儿无意注意的对象。幼儿注意不稳定,易转移。虽然开始能够注意 某些事物,但还是不能长时间地将注意力集中保持在某一事物上,很容易被其他事情 所干扰。
2。幼儿的有意注意在逐渐形成和发展到了幼儿期,儿童的有意注意随着言语的发展、成人的要求以及长期的学习在幼 儿末期逐渐形成。在幼儿园,儿童要遵守各种行为和活动规则,完成作业和各种任务, 这些都要求他们形成和发展有意注意,使其注意能有预定目的地服从于一定的活动任 务,并且能用意志努力去维持。
这是幼儿有意注意逐渐形成与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三)记忆的发展幼儿记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记忆的目的性、记忆的方法、记忆的内容及记忆的精 确性等方面。幼儿记忆的发展也遵循着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即从不随意向随意 方向发展,从具体向抽象方向发展。
1。无意识记为主,有意识记逐渐发展幼儿期,儿童的记忆主要是无意识记,他们能够记住某些东西,常常是因为一些 东西本身引起了他们的兴趣,自然而然地记住了。如,一些歌遥和故事常常是幼儿在 实际生活中通过无意识记就自然而然地记住了。
2。机械识记为主,意义识记逐渐发展幼儿期,幼儿对许多东西的记忆常常是靠死记硬背,而不是在理解记忆材料的基 础上,运用经验记住的,所以他们能够很快地记住一首诗,但却根本不明白其中的意 思。我国古代幼儿在很小的时候背诵《论语》《三字经》等就是运用了机械记忆。
但值 得说明的是,幼儿运用意义识记的效果要比机械识记的效果好。如,让幼儿识记通俗 易懂的儿歌要比识记晦涩难懂的诗歌效果好得多。因为它能依靠和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即把识记材料纳入已有知识经验系统之内。
在整个幼儿期,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都是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的。3。幼儿的形象记忆效果好于语词记忆的效果形象记忆是借助具体的形象来识记某种材料,语词记忆是利用词的标志来识记材 料,它是在儿童的言语系统出现之后产生的。
幼儿形象记忆的效果好于语词记忆的效 果。有研究表明,幼儿对熟悉的物体的识记效果比熟悉的词的识记效果好,对生疏的 形象的识记效果比生疏的词的识记效果好。幼儿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的能力都随年龄 增长而提高。
4。记忆的精确性的发展记忆的精确性指儿童再现的内容与识记对象相符合的程度。幼儿记忆的精确性较 差,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完整性差;容易混淆。幼儿记忆的精确性,随年龄的增长 而逐渐提高。(四)思维的发展1。
直觉行动性在发生变化到了婴儿期,思维的发展开始萌芽,但这时候婴儿的语言能力还很低,所以他们的 思维具有一定的直观动作性,总是与具体动作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他们的思维是在动 作中进行的,离开所接触的事物’离开动作就没有了思维’这种思维就是直觉行动性思 维。
但是,进入幼儿期,即3岁后,他们较少依靠行动来思维’不过,思维过程还必须依 靠实物的形象来支撑。2。具体形象性成为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到幼儿中 期,它在幼儿思维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幼儿思维的主要形式。
从幼儿思维的各个具 体方面,都可以明显地看到这个特点。幼儿往往根据物体的一些外部的、表面的、直 观的特征来概括事物的整体特征,幼儿概括的内容往往比较贫乏,内涵也不精确。3。思维的逻辑性开始萌芽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思维的主要方式,那么 幼儿有没有抽象逻辑思维呢?(五)“心理理论”的发展“心理理论”(theoryofmind)是指对别人和自己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经验的认识。
对 心理理论的研究是认知发展研究的一个新热点。心理理论最初是普雷马克和伍德拉夫 (Premack& Woodruff, 1978)研究黑猩猩是否能识别人的意图时提出来的,随后被应 用到儿童身上。
W心理状态的成熟认识是建筑在“信念一愿望系统”之上的。幼儿已能根据信念 一愿望的理论框架解释人们的一些简单行动,这明显地表现在幼错误信念的认知上。 韦尔曼(Wellman, 1988)所设计的“标准任务”和莫斯(Moss, 1989)所设计的“区分 现象和真实”任务证实了幼儿这一认知能力。
“标准任务”向被试展示图片故事。故事中 的主人公把一件东西放在某一个地方,然后离开房间,他的小伙伴趁他不在,将他放的 物品挪了位置,放在另一处。过了一会儿,主人公回来了,他认为他的东西放在什么地 方呢?他会在哪儿找他的东西呢?大部分4~5岁幼儿都能正确回答。
“区分现象和真实” 任务中向幼儿展示一个他们往常见过的糖果盒,问他们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他会不假 思索地回答“糖果”,但主试打开盒子给他看,出乎他的意料,盒子里面装的是一支铅笔。 这时主试问被试,如果来了另外一个孩子,他只看这只盒子的外表,他认为里面装的会 是什么东西?大部分4~5岁的幼儿都能够正确回答。
这两个任务都表明4-5岁幼儿能够 将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区分开来,而3岁幼儿还不能。原因在于2~5岁的儿童进行 了一种朴素心理理论的重组,这种重组表现在儿童是如何认识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的:年幼儿童认为人们与世界的联系是直接的,而年龄较大的儿童则认为人们是通过他们对 世界的表征与世界联系的(Wellman&Gellman, 1998)。
总之,对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仍需要大量实验来进一步 证实。(六)想象的发展由于生活经验的积累和游戏活动的发展,幼儿期想象有了较快发展,特别是想象 的有意性和创造性发展。幼儿想象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1。
无意想象占主要地位,有意想象开始发展幼儿最初的想象是无目的的,往往由外界刺激所引起,在游戏和绘画中表现尤为明 显。如游戏中的玩具对幼儿游戏的主题有直接影响,幼儿游戏的主题常常随所看到的新 鲜、有趣的玩具而变化。
在绘画中,幼儿初期常常一会儿画这,一会儿画那。到了幼JL* 期,幼儿想象的目的性增强,主题也逐渐稳定。如可以长时间玩一个角色游戏,画一幅完 整的主题画、意愿画。2。以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开始发展幼儿的想象常常依赖于成人的言语描述,依赖于外界环境的刺激及实际行动,而 离开这些条件,想象则难以进行。
可以说,在整个幼儿期儿童的想象中,这种复制及 模仿的成分是很强的。幼儿中期以后,创造想象开始发展。幼儿创造想象的发展主要 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对原型的模仿及再现中,改造的成分逐渐增多;二是到了幼儿 末期,出现了独立性与新颖性较高的创造性想象。
3。想象具有夸张性幼儿想象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喜欢夸张。一方面,喜欢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和情节。 例如,儿童都喜欢“拔大萝卜”的故事,喜欢童话故事。另一方面,想象与现实混靖。 例如,一个男孩因为听了老师讲的小花猫钓鱼的故事,第二天就神秘地告诉其他的小 朋友说,他爸爸周末带他去钓鱼了,钓了很大一条鱼。
此外,幼儿在生活中还常常把 自己的强烈愿望当成现实,例如看到别的小朋友有玩具车,就说自己也有等等。幼儿 想象的这种特点使他们的言语时常显得不真实,教师要注意区分这个特点与撒谎的区 别,注意保护幼儿的自尊心,因势利导地进行教育。
小班幼儿依赖行为分析
微笑着紧紧看着他
小朋友就算年纪再小,他们也是非常敏感的,他们在捣乱的时候,或者不听话的时候,也会注意自己老师的行为。如果发现你看了他们的不听话,对无动于衷,那么一定会更加“猖狂”。在刚开始的时候,你不用说什么,你就微笑的看着他,就那么眼睛不眨的盯着他,他就会觉得非常别扭的,因为他不知道你会做什么,心里会有些不安的。
走到他身边轻声细语说话
对于小班的小朋友,一般都是很小很小年纪的,千万不能大声训斥或者进行一些教育啊惩罚手段啊之类,那样子可能会对小朋友起到一个震慑作用,但会让小朋友的心理存下阴影的,所以千万不要这样。你可以走到小朋友身边,轻声细语的和他说话,问问他的刚刚做了什么你没看清,或者夸夸他的新衣服新玩具等等。这样一来,小朋友会很不好意思继续不听话的哦。
抱着他安抚他的情绪
幼儿园小班小朋友的年纪都是很小的,他们不会出现叛逆行为,更不会出现很多刻意捣乱的行为。他们的不听话或者不乖,完全是自己的性格导致,或者是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想法所导致的。这时候你绝对不能拿教育大孩子的方式进行,那样会吓坏小宝宝的。这时候你走到他面前,轻轻拥抱他,让他把情绪稳定下来,然后再说其他。
用讲故事的方式哄他
对于小班小朋友来说,听妈妈和幼儿园老师讲故事,是一种很不错的享受。不管小朋友有多么不乖或者不听话,甚至大声哭闹,只要你给他讲一个能引起他注意的好故事,他们一定会停止自己任性不听话的行为的。这样一来,不但会很好的阻止小朋友的不听话,还能让小朋友对你产生好感与依赖感,那么以后的“教育”之路,就会非常好走的。
适当“实物”奖罚
我是难以想象,一个小班的小朋友再不听话淘气或者任性的时候,作为幼儿园的老师,竟然大道理的和小朋友讲一讲,这种画面过于搞笑了。小朋友纵然看起来像是被你的道理折服了,其实小朋友不过是被你的“啰嗦”惊呆了罢了,转过身他们仍旧会是我行我素。而实物奖罚,比如糖果巧克力等之类,或者一张很漂亮的信纸等等,都可以引起他们的“占有欲”。你们可以送给他一张,告诉他如果好好听话,这些奖励还会有的。
不可一味采取惩罚、训斥的教育方式
话说,一名只会采取训斥、惩罚、教训等等行为教育幼儿的老师,那绝对不是一名合格的幼儿老师。况且那样的老师对幼儿园小朋友来说,不过是一种表面的“怕”罢了。他们会随时随地搞点小动作让你头疼不已。这就像是父母教育自己孩子一样,只是一味的打骂教育,教育出来的孩子不过是一个过度叛逆的孩子罢了。那么面对这样的孩子的时候,你又该如何教育下去?
让孩子完全信任你接受你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如果幼儿园小朋友不信任你,不接受你,不认可你,那么你的任何话都等于白说,小朋友们绝对不能赞同你的话的,就像不认同你、不接受你的人一样。其实和小朋友的“友谊”建立起来很简单,只要你体贴一些温柔一些的帮小朋友“做点事”,他们就会把你当做朋友甚至妈妈般来信任的,比如帮他们提提裤子,清理一下鞋子里不小心进去的沙子,或者总是搭不好的积木房子,甚至是多帮他擦几次鼻涕等等,都是能够让小朋友很快接受你并认同你的行为。
和孩子家长沟通好
有些小朋友并不是那种真的不乖、不听话的小朋友,他们只是习惯了在家里的一种非生活方式,比如爸爸妈妈过度的宠爱、纵容,或者家里老人一味的溺爱,让孩子从小就养成了唯我独尊或极度任性不听话的习惯。这时候如果只是幼儿园老师想办法管教的话,一定会让孩子反感幼儿园的,更会让小朋友越发的不听话,所以这时候作为幼儿园的老师,一定要和孩子家长取得联系,及时沟通一下孩子的表现,并拿出相对应的教育措施。
幼儿依赖性强的表现
是指缺乏独立意识的人格。可以通过《精神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进行判断。依赖性人格会在生活中表现为依赖性人格障碍,是一种心理疾病,可以通过习惯纠正法和重建自信法进行调试。
幼儿依赖行为的特征有哪些
很多孩子都有这种问题,喜欢和小朋友玩,但是不让小朋友玩自己的玩具,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慢慢的改变这种想法,懂得分享!
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家长要正确处理引导孩子,而不是责骂批评孩子。
1.引导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在玩的过程中交换玩具,彼此感受到交换玩具的乐趣。
2.告诉孩子玩具是自己的,小朋友只是玩一会,不会拿走玩具的,缓解孩子因为玩具引起的焦虑,让孩子主动分享玩具。
3.在家锻炼孩子有东西分享,不能吃独食,这种小气性格的养成和家庭环境很大关系。
4.对于孩子分享玩具的行为要表扬,让孩子感到分享的乐趣,慢慢改掉自己的行为。
孩子的行为需要我们家长的引导,不是一味的责骂,这样会起反作用,影响孩子心理健康!
幼儿依赖行为的特征有
1、动作发展快
小班幼儿处于身体迅速发展的时期,而动作发展又是其重要标志。他们身体和手的动作已经比较自如,可以掌握各种粗动作和一些精细动作。由于动作发展的需要,小班孩子特别好动。由于骨骼肌肉的发展和大脑调节控制能力的不断增强,在小班这一年中孩子动作的颈部非常快。
2、 认识靠行动
幼儿动作的发展不仅对他们的身体发育,而且对他们的思维发展都有重要的价值。刚刚走过婴儿期的3岁幼儿,正处于直觉行动到具体形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的认识很大程度上要依赖行动。同时,3岁幼儿的口语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与中班、大班相比还较差,他们也常常通过自己的行动表达需求。3、 情绪作用大
情绪对3岁幼儿的支配作用很大。他们容易激动,而且激动起来就难以控制。他们对成人表现出强烈的依恋,初次离开父母,会表现的极为不安。小班幼儿不仅依恋成人,而且伙伴之间的交往对他们的情绪也有很大影响。他们的认识主要受外界事物和自己的情绪支配,他们的许多活动也都是“情绪化”的。
4、爱模仿
爱模仿,三岁幼儿突出的年龄特征。他们喜欢模仿老师、家长和伙伴。小班幼儿正三在模仿中学习、成长的。模仿可以成为他们的学习动机,也可以成为他们学习他人经验的过程。幼儿的模仿并不是消极被动的临摹,他们在模仿中同样一有创造,有自己个性与情感的表达。5、 常把假想当真实
幼儿常把自己假想的事情当作真实的事情,使他们想象夸张性的表现。成人不理解幼儿的这一特点,往往误认为他们在“说谎”。幼儿喜欢游戏,就是因为他们沉迷于想象的情景,把自己真的当成了游戏中的角色。这一特点在3、4岁的幼儿身上十分突出。6、 常把动物或物体也当作人
幼儿常常把动物也当成人,甚至觉得没有生命的物体也会说、会动、会想,是他们的同类。他们常和“娃娃”说话,跟小椅子“再见”,这是幼儿思维“拟人性”特点体现。正因如此,3、4岁的幼儿喜爱童话故事,自己也常生活在童话世界之中。
幼儿依赖性强的原因和分析
宝宝到了2岁后,宝宝对母亲的情感则完全变了,由单纯的生理需求,开始转变为心理的需求,从情感上依赖于母亲,并学会了思念。
一直陪伴宝宝、给宝宝安全感的母亲离开宝宝之后,宝宝就会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情感,带给他一种不适感,而想念母亲似乎能缓解这种心理不适。当然,我们已经明白这就是思念。但对刚刚体会这种情感的小家伙来说,这个情感可不是什么舒服的事,而且每当看见一些长得像妈妈的人,或者和妈妈玩过的玩具,甚至只是听别人唱妈妈独有的摇篮曲,都会让宝宝体会这种带给自己不适的情感,也会令他们一再想念起妈妈来。这也是他们经常在其他亲人陪伴下忽然想念妈妈的原因。
2岁幼儿表达思念的方式很单一,需要构筑与妈妈在一起时的环境。比如听见妈妈的声音、看到妈妈的视频等才能缓解思念,而拿出妈妈经常用的东西,或者勾起宝宝回忆起妈妈的东西,都有可能加深宝宝的思念。
幼儿能够思念母亲,代表着幼儿情绪、情感的成长,因此让幼儿体会思念的滋味并不是坏事。但是这种思念的情绪对幼儿来说,太过于痛苦了,如果让幼儿长时间沉浸在思念中,对幼儿的心理发展将会产生负面影响。
随着幼儿的成长,一直带宝宝的妈妈不妨依旧按照自己的计划,到了该工作的时间就去工作,回家之后,就好好地与幼儿在一起,陪他玩耍。即使幼儿想念妈妈了,这也是正常的,妈妈可以给幼儿打一个电话,告诉他妈妈在工作,或者回家的时间,甚至还可以与幼儿约定,回家后的游戏,等等,都可以帮助幼儿缓解思念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