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发展(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发展历程)
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发展历程
1.20世纪30年代以前:从产生到初步中国化。20世纪初,我国的幼儿园开始建立,此时的幼儿教育都是照搬国外的模式,课程也是完全效仿国外。1903年至1918年,学前教育课程主要是模仿日本的模式。1904年1月13日,中国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颁布,其中对蒙养院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做出了具体规定,但其主体内容都是参照日本1899年出台的《幼稚园保育及设备规程》。
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西方先进教育思想不断涌入,中国早期的学前教育家如陈鹤琴、陶行知、张雪门等,一方面借鉴西方的思想,另一方面又进行本土化探索,提出了很多新的思想,并形成了“单元中心制课程”、“行为课程”等课程模式。1932年10月,民国政府正式颁布了学前教育史上第一个课程标准——《幼稚园课程标准》,开启了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的新时代,迎来了我国学前教育课程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改革期。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幼儿园课程改革在理论上已经确认了儿童的主体地位,认定了幼儿园课程应来源于儿童的日常生活,此时幼儿园课程内容的范围已经比较广泛,而且具体实用。此外,幼儿园课程的中国化与科学化一直都是课程改革的主题。
2.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学习苏联,在探索中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在借鉴老解放区幼儿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发展新的幼儿教育。受政治因素的影响,这段时期的幼儿教育是全面学习苏联的模式。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教育部于1952年制定了《幼儿园暂行规程》和《幼儿园暂行教育纲要》,规定了学前教育课程包括体育、语言、认识环境、图画手工、音乐、计算六科,并明确规定了幼儿园教养活动的具体科目以及各科目的教育纲要。
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幼儿园课程改革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借鉴了苏联分科教育的经验,实行分科教学和分科课程模式。分科教学自从被引进到我国,就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可以说这一阶段的分科课程模式,已初步奠定了新中国学前教育课程的格局。
3.20世纪六七十年代:遭遇了严重的挫折。1966年至1976年间,“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教育事业遭受重创,教育的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学前教育也是如此。学前课程处于无序状态,甚至原本的课程体系也遭到严重破坏,这是学前教育课程发展的一个空白期。
4.20世纪80年代以来(1976年至今):进一步变革与完善。经过10年动乱,1976年开始,我国的教育开始全面恢复。1976年至1990年间,学前教育课程的发展实现了由沿用“苏式”模式到初步改革阶段的转变,尤其是1981年《学前教育纲要(试行草案)》的颁布,更是促成了学前教育课程的变革。
80年代,国外各种儿童发展和教育的理论逐渐被引入中国,特别是蒙台梭利、杜威、布鲁纳、皮亚杰等人的思想在我国广泛传播,对我国学前教育课程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90年代以后,我国的学前教育课程进行了整体改革。90年代前中期“学前课程变革的主题更加鲜明,出现了游戏课程、情感课程、领域课程、生存课程、上海新课程等多种课程实践。”90年代后期,随着国际化交流的加强,学前教育课程的改革更是呈现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趋势。总之,90年代以后,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力度和范围都逐步扩大,学前教育课程研究百花齐放的局面也已初步形成。
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发展历程是什么
1、幼儿园课程管理多元化自主化中国幼儿园课程的管理已经走向多元化和自主化,而且会进一步朝这个方向发展。
2、幼儿园课程改革更多地将立足点放在儿童一边在充分顾及中国社会文化背景和知识的性质的前提下,中国的幼儿园课程不仅在理念上,而且在实践上会更多地将立足点放在儿童一边,尊重儿童活动的权益,满足儿童的需要,关注儿童活动的过程,关注每一个儿童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3、0-6 岁学龄前儿童教育课程一体化在中国,幼儿园课程历来被认为是为 3-6 岁在幼儿园接受教育的儿童设计的课程。近年来,幼儿园课程开始向下延伸,为 3 岁以下的儿童和家长服务,使 0-6 岁儿童的教育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向。出现 0-6 岁学龄前儿童教育课程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4、幼儿园课程与社区教育和服务相融合社区的服务功能正在扩大和加强,社区资源的综合运用正在受到关注。幼儿园依托社区、融入社区,其价值不只是限于运用社区资源,更重要的是在更宏观的层面上加强了对学龄前儿童及其家庭的教育和服务,而这种教育和服务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和多功能的。
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发展历程简述
2003年,教育部等部门颁布了《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 ,提出新世纪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总目标是:形成以(为骨干和示范,以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的发展格局。
幼儿园课程发展历史
陈鹤琴主张:家庭教育必须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欲教育好儿童,先要学会做父母。他还指出:幼稚期(0—7岁)是人生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习惯、语言、技能、思想、态度、情绪均在此阶段打下一个基础,如果基础打得不牢,那儿童健全的人格便无法形成。父母的责任十分重要,父母不但应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而且要为儿童打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如阅读环境、游戏环境、劳动环境、艺术环境和科学环境等。
第一所实验幼儿园开在家里
1923年,陈鹤琴在家中的客厅里成立了南京鼓楼幼儿园(幼稚园),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幼儿园。
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历史沿革和改革
创立于1949年,是南京建园最早、规模最大的一所教办全托兼日托幼儿园,(南京市第一幼儿园原是1890年时清朝最大的一个文正书院,清朝最末一个状元张謇任院长;1914年为江苏省南京中学,成为培育党政领导人的摇篮;1947年为儿童福利实验区(总部);1949年9月1日创建为市委托儿所、市政府第一幼儿园,成为培育祖国花朵的摇篮;1956年更名为南京市第一幼儿园。)
幼儿园课程改革与发展
现如今幼教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也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深入。民办幼儿园为了选择一条有特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许多幼儿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园所特色课程。我们幼儿园怎么将教育特色落实于教学之中呢?而我们作为一项教育事业,更多是应该本着多多为社会创造价值。本着这样的心态,在市场上多多抓住机遇,这样幼儿园的发展契机和主动权才能掌握在我们手里。幼儿园怎么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一条经营之道呢?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在选择幼儿园也是煞费苦心,而在幼教市场上其实绝大多数的“特色幼儿园”在发展的状况上来看,都普遍存在着以下弊端:
1.再以特长教育作为特色的幼儿园,比如:英语、舞蹈、画画等技能性的学习作为特色,会导致孩子的发展的片面性。
2.特色幼儿园以家长的意愿、要求为导向,功利性较强,从而导致幼儿园教育目标偏向严重。
3.在选择特色课程时没有前瞻性。比如珠心算一类的小学化课程正在谈出我们的视线。我们幼儿园应该如何选择特色课程从而去打造幼儿园呢?在这里给大家推荐中国首家幼儿园国学系统服务平台――至德国学。将传统国学与现代学前教育相结合,总结出了幼儿园国学教育八大体系,八大体系中的“国学课程体系”把幼儿国学教材编制成了一套系统,推出了以下课程:国学经典诵读“孝道、师道、感恩”教育活动经典音乐熏陶经典书画欣赏传统手工活动传统养生活动课程至德幼教联盟根据全国各个地区的情况和每所园的特点,对全国各个区域每所幼儿园进行个案分析,同时整合全国300多所联盟园所和支持过的1200多所幼儿园资源,首创幼儿园资源共享平台。对每所幼儿园配备督导老师,根据当地情况和园长发展意愿,帮助每所加盟园导入最适合其发展的体系和国学教育。
我国幼儿园课程变革发展史
学前教育课程是实现学前教育目的的重要因素,是学前教育目标落实到每一个幼儿身上的中介,它直接影响学前教育的质量,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会对幼儿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学前教育课程的发展是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王春燕学者所言:“从中国1903年第一个学前教育机构的诞生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纵观这百年的发展史可以明显地看出,学前课程的发展与变革是贯穿百年学前教育发展的一条主线。”
一、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的发展阶段
1.20世纪30年代以前:从产生到初步中国化。20世纪初,我国的幼儿园开始建立,此时的幼儿教育都是照搬国外的模式,课程也是完全效仿国外。1903年至1918年,学前教育课程主要是模仿日本的模式。1904年1月13日,中国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颁布,其中对蒙养院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做出了具体规定,但其主体内容都是参照日本1899年出台的《幼稚园保育及设备规程》。
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西方先进教育思想不断涌入,中国早期的学前教育家如陈鹤琴、陶行知、张雪门等,一方面借鉴西方的思想,另一方面又进行本土化探索,提出了很多新的思想,并形成了“单元中心制课程”、“行为课程”等课程模式。1932年10月,民国政府正式颁布了学前教育史上第一个课程标准——《幼稚园课程标准》,开启了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的新时代,迎来了我国学前教育课程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改革期。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幼儿园课程改革在理论上已经确认了儿童的主体地位,认定了幼儿园课程应来源于儿童的日常生活,此时幼儿园课程内容的范围已经比较广泛,而且具体实用。此外,幼儿园课程的中国化与科学化一直都是课程改革的主题。
2.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学习苏联,在探索中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在借鉴老解放区幼儿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发展新的幼儿教育。受政治因素的影响,这段时期的幼儿教育是全面学习苏联的模式。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教育部于1952年制定了《幼儿园暂行规程》和《幼儿园暂行教育纲要》,规定了学前教育课程包括体育、语言、认识环境、图画手工、音乐、计算六科,并明确规定了幼儿园教养活动的具体科目以及各科目的教育纲要。
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幼儿园课程改革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借鉴了苏联分科教育的经验,实行分科教学和分科课程模式。分科教学自从被引进到我国,就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可以说这一阶段的分科课程模式,已初步奠定了新中国学前教育课程的格局。
3.20世纪六七十年代:遭遇了严重的挫折。1966年至1976年间,“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教育事业遭受重创,教育的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学前教育也是如此。学前课程处于无序状态,甚至原本的课程体系也遭到严重破坏,这是学前教育课程发展的一个空白期。
4.20世纪80年代以来(1976年至今):进一步变革与完善。经过10年动乱,1976年开始,我国的教育开始全面恢复。1976年至1990年间,学前教育课程的发展实现了由沿用“苏式”模式到初步改革阶段的转变,尤其是1981年《学前教育纲要(试行草案)》的颁布,更是促成了学前教育课程的变革。80年代,国外各种儿童发展和教育的理论逐渐被引入中国,特别是蒙台梭利、杜威、布鲁纳、皮亚杰等人的思想在我国广泛传播,对我国学前教育课程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幼儿园课程发展史
学前教育课程是实现学前教育目的的重要因素,是学前教育目标落实到每一个幼儿身上的中介,它直接影响学前教育的质量,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会对幼儿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
学前教育课程的发展是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王春燕学者所言:“从中国1903年第一个学前教育机构的诞生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纵观这百年的发展史可以明显地看出,学前课程的发展与变革是贯穿百年学前教育发展的一条主线。”
一、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的发展阶段
1、20世纪30年代以前:从产生到初步中国化。20世纪初,我国的幼儿园开始建立,此时的幼儿教育都是照搬国外的模式,课程也是完全效仿国外。1903年至1918年,学前教育课程主要是模仿日本的模式。1904年1月13日,中国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颁布,其中对蒙养院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做出了具体规定,但其主体内容都是参照日本1899年出台的《幼稚园保育及设备规程》。
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西方先进教育思想不断涌入,中国早期的学前教育家如陈鹤琴、陶行知、张雪门等,一方面借鉴西方的思想,另一方面又进行本土化探索,提出了很多新的思想,并形成了“单元中心制课程”、“行为课程”等课程模式。
1932年10月,民国政府正式颁布了学前教育史上第一个课程标准——《幼稚园课程标准》,开启了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的新时代,迎来了我国学前教育课程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改革期。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幼儿园课程改革在理论上已经确认了儿童的主体地位,认定了幼儿园课程应来源于儿童的日常生活,此时幼儿园课程内容的范围已经比较广泛,而且具体实用。此外,幼儿园课程的中国化与科学化一直都是课程改革的主题。
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发展历程心得体会
我们知道,随着疫情的爆发之后,所有的线下教学变成了线上,这也是原想老师孩子有更多的教学方式来转变符合要的兴趣,然后线上课程刚刚开始的时候还有一点不习惯,但是随着线上时间和时间越来越长,也就习惯了这样的方式要有点原因,有些不足的地方
讲述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历史及发展趋势
一基础性,启蒙性,二全面性,社会性,三活动性与直接经验性,四潜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