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注意了!惩罚孩子不要打屁股,体罚孩子别打屁股 会降低孩子智商
1、爸妈注意了!惩罚孩子不要打屁股
在中国,极大一部分的父母都存在“不听话打屁股”的观念。就包括小编在内,从小也是被家长口中“信不信我打你”这句经典名言“吓大
1、爸妈注意了!惩罚孩子不要打屁股
在中国,极大一部分的父母都存在“不听话打屁股”的观念。就包括小编在内,从小也是被家长口中“信不信我打你”这句经典名言“吓大的”!那么,惩罚孩子打屁股真的好吗?
事件::打屁股"导致孩子高烧
某日,王先生早早赶回家,想给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进行考试前的功课辅导。但他赶回家时,儿子不在家,打听了一圈才得知儿子躲在一个同学家不愿回家。王先生将儿子强行带回家,冲着孩子屁股一阵猛拍。:当天晚上,孩子臀部红肿,高烧38.8℃,就连忙去了医院。"王先生很后悔,:医生说孩子发烧与打屁股有直接关系。"
研究:经常被体罚的孩子智商低
据了解,美国《世界日报》报道中,专家对1510名2~9岁的儿童进行了4年的跟踪研究,在806名2~4岁的儿童组中,未遭体罚的儿童,智商的平均数比经常挨打者高出5分,而另一组704名5~9岁的儿童,差距是28分。
:有些父母动不动就用‘打屁股’来教育孩子,这对孩子身心健康极为不利。"‘打屁股’会造成孩子臀部周围血肿、血液循环不畅,甚至发生坏死性炎症。:另外,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孩子毛细血管比较丰富,身体各个器官也比较娇嫩,一旦受到外力撞击,很容易出现出血和心脑肝肾等器官的损伤。"
提醒:暴力有伤孩子心理健康
儿童保健专家介绍,:打屁股"等暴力教育手段除了让孩子身体健康受损外,对孩子心理健康也极为不利。朱晓华说,用体罚会破坏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亲密感情,还容易对孩子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比如对一些性格较为外向的孩子采用打屁股等暴力手段进行教育,不但不能起到教育作用,还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甚至还会让孩子模仿用暴力手段解决问题。对于胆小的孩子采用暴力教育手段,会使孩子变得更缺乏自信、充满挫折感,不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塑造。
一些父母除了打屁股,还会用揪耳朵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这种惩罚方式虽然不会造成耳膜损伤,但在冬季,外露的耳朵容易有轻微的冻伤,这时揪孩子的耳朵就容易造成其耳软骨损伤,出现感染或血肿,父母应尽量避免。
为何说孩子的屁股打不得
脑组织位于颅腔内,颅骨通过寰枕关节与人的脊柱相连接。如果父母在打孩子屁股时出手过重、过猛,孩子的臀部突然受到撞击,可经脊柱传到寰枕关节,有可能造成颅骨整体变形,引起脑干的损伤,后果不堪设想。
打男孩子屁股时更得注意
父母一般都把孩子按在床上再打,由于孩子挣扎、摆动,有可能被床沿或其他依靠物损伤睾丸,导致睾丸血肿或破损。还有些父母一时气不过,用皮带、鸡毛掸子等其他硬物打孩子,这样会引起臀肌局部血肿,血循环不畅,甚至发生坏死性炎症。
打孩子屁股不但令他们皮肉受苦,还会给他们心灵留下阴影。父母在打孩子时一般会考虑别打坏了要害,却很少考虑孩子也是有尊严的,对父母的教训也
有个心理承受的度。孩子天生脆弱、敏感,极易受到伤害。父母一时的怒声训斥和粗暴行为,往往造成亲子关系的不和谐,严重的还会在自己与孩子之间产生永久性的隔阂。
but,虽然体罚孩子有许多负面的影响,但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也有不得不打的时候,有时候,一时气不过打了不听话的孩子,也是许多父母经常会出现的情形。那么,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如何让:打"孩子发挥更有效的作用呢?
no.1:尽量控制自己不打孩子
不打孩子应该是一个理想的状态。当孩子犯错误时,家长不要急于打孩子,因为冲动地打孩子,效果往往适得其反。这时候,你可以向孩子说出自己此刻的感受,让孩子知道你对他刚才行为的不满。比如,告诉孩子:我现在心情不好!":你这样做我很不满意!":我不喜欢你这样没礼貌!":你的表现很让我伤心!"等。描述自己的心理感受,有助于平静自己的情绪,也有助于让孩子站在父母的角度来想问题,从而促进孩子的反思。
no.2:用自然后果惩罚孩子
孩子犯了错,无须过多批评,让孩子自己承受行为的过失或者错误造成的后果。对于年幼的孩子,家长还可以告诉孩子修正错误的具体方法,指导孩子自己去弥补错误。比如,牛奶打翻了,就不能喝牛奶了。同时,孩子还需要自己来清理桌子上的牛奶。
这样不但让孩子明白了自己的错误可能导致什么结果,也能够让孩子在承担后果的过程当中产生悔改的想法,有利于避免孩子再犯同类错误。
no.3:打孩子时不要情绪化
如果出现了不得不打孩子的情况,比如,在多次劝告无效的情况下,孩子依然不停闹腾而影响到了自身的安全、周围人和周围的环境时,父母首先要稳定自己的情绪,冷静面对孩子的问题。因为在情绪激动的时候打孩子,不仅不能指出孩子的错误,还会让孩子感到难堪,从而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这时候的孩子,因为着眼点在父母激烈的情绪上,往往不会认为自己有错了,只会觉得自己是个坏孩子。
no.4:让孩子明白自己被打的原因
在迫不得已要打孩子的时候,父母要把打孩子当成一种教育的仪式,一定要明确告诉孩子,他为什么会挨打,这次要打几下,下次再犯错误要如何处理等。打的时候不要太重,也不要以打孩子来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更不能不分青红皂白抬手就打孩子。
打完孩子后,一定要哄哄孩子,让孩子明白,打了他,爸爸妈妈也很伤心。最重要的是,父母一定要让孩子明白,即使他错了,爸爸妈妈还是爱他的。打他只是为了让他记住,下次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no.5:不要打2岁内和6岁后的孩子
2岁前的孩子由于心智发展不成熟,缺乏规则意识是正常的。打孩子对于孩子来说,没有警示作用,反而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完善,自尊感也越来越强。6岁后的孩子就已经是懂道理的年龄了。这时,父母更需要用讲道理的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避免打骂在孩子心里产生负面影响。
2、体罚孩子别打屁股 会降低孩子智商
“孩子不打不成器”这也一度成为教育孩子的方法,但其实体罚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即使在进行体罚孩子的时候,屁股是绝对打不得的,体罚打孩子屁股会降低智商。
常被体罚的孩子智商低
最近,美国《世界日报》报道,一项针对1510名2~9岁的儿童进行的4年跟踪研究表明,未遭体罚的儿童,智商的平均数比经常挨打者高出5至28分。:有些父母动不动就用‘打屁股’来教育孩子,这对孩子身心健康极为不利。"‘打屁股’会造成孩子臀部周围血肿、血液循环不畅,甚至发生坏死性炎症。:另外,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孩子毛细血管比较丰富,身体各个器官也比较娇嫩,一旦受到外力撞击,很容易出现出血和心脑肝肾等器官的损伤。"
暴力会影响孩子心理健康
儿童保健专家介绍,:打屁股"等暴力教育手段除了让孩子身体健康受损外,对孩子心理健康也极为不利。用体罚会破坏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亲密感情,还容易对孩子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比如对一些性格较为外向的孩子采用打屁股等暴力手段进行教育,不但不能起到教育作用,还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甚至还会让孩子模仿用暴力手段解决问题。对于胆小的孩子采用暴力教育手段,会使孩子变得更缺乏自信、充满挫折感,不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塑造。
一些父母除了打屁股,还会用揪耳朵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这种惩罚方式虽然不会造成耳膜损伤,但在冬季,外露的耳朵容易有轻微的冻伤,这时揪孩子的耳朵就容易造成其耳软骨损伤,出现感染或血肿,父母应尽量避免。
为什么不能打孩子的屁股
脑组织位于颅腔内,颅骨通过寰枕关节与人的脊柱相连接。如果父母在打孩子屁股时出手过重、过猛,孩子的臀部突然受到撞击,可经脊柱传到寰枕关节,有可能造成颅骨整体变形,引起脑干的损伤,后果不堪设想。
男孩子的屁股更打不得
父母一般都把孩子按在床上再打,由于孩子挣扎、摆动,有可能被床沿或其他依靠物损伤睾丸,导致睾丸血肿或破损。还有些父母一时气不过,用皮带、鸡毛掸子等其他硬物打孩子,这样会引起臀肌局部血肿,血循环不畅,甚至发生坏死性炎症。
打孩子屁股不但令他们皮肉受苦,还会给他们心灵留下阴影。父母在打孩子时一般会考虑别打坏了要害,却很少考虑孩子也是有尊严的,对父母的教训也有个心理承受的度。孩子天生脆弱、敏感,极易受到伤害。父母一时的怒声训斥和粗暴行为,往往造成亲子关系的不和谐,严重的还会在自己与孩子之间产生永久性的隔阂。
孩子犯错该如何处理?
1、让孩子有机会说话
记者看到这位家长建议,孩子犯错时家长不要急着插手,可以先问孩子八个问题,听听他们有什么想法。第一个问题是::发生什么事情了?"这个问题 看起来不起眼,但是非常重要。许多成人碰到突发状况时,会习惯性的太快下判断::一定是你先打他,他才会打你。":一定是你做错事,老师才会处罚你。"如 果我们不让孩子从他的角度说说事情的经过,很可能冤枉孩子。况且,让孩子有机会说话,即使真的是他的错,他也会因为有机会为自己辩解而比较甘心认错。
2、让孩子情绪有个出口
第二个问题是::你的感觉如何?"事情经过是客观事实,当事人心里受到的冲击纯然是主观的感受,无所谓是非对错。很多时候,我们只是需要把自己 的感受说出来而已。一旦说出来,哭一哭,骂一骂,心情就会好多了。脑科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情绪强烈的时候,外在刺激不容易被脑部吸收。所以如果我们希望 孩子能够听得进去我们的意见,我们就需要先理解他的感情,让他的情绪有个出口。
3、家长不做批评或判断
孩子够冷静之后,可以问他第三个问题::你想要怎样?"这时不管孩子说出什么惊人之语,先不要急着教训他,而是冷静的接着问他第四个问题::那 你觉得有些什么办法?"在这个阶段,不妨跟孩子一起做脑力激荡,想各种点子,合理的、不合理的、荒唐的、可笑的、恶心的、幼稚的……这时候不论听到什么, 都暂时不要做批评或判断。等到再也想不出任何点子的时候,就可以问他第五个问题::这些方法的后果会怎样?"让孩子自己一一检视,每个方法的后果会是什 么?你可能会很讶异的发现,大部分的孩子都明白事情的后果。
4、让孩子检视自己的判断
这是一个很好的亲子沟通机会,但是要避免说教,只要陈述事实就可以了。然后问他第六个问题:你决定怎么做?"孩子一定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状 况,如果他了解后果,通常会做出最合理、最明智的选择。即使他的抉择不是成人期望的结果,也要尊重孩子的决定。成人一定要言而有信,不能先问他怎么决定, 然后又告诉他不可以这么决定。这样子,他以后再也不敢信任你了。何况,就算他选择错误,他从这个错误中也可以学习到更珍贵难忘的教训。这个环节家长唯一要 做的是守住:不伤害、不妨碍"的底线。接着问第七个问题::你希望我做什么?"并且表示支持。等到事情过去之后,最好是一二天之后,问他第八个问题::结 果怎样?有没有如你所料?"或是:下次碰见相似的情形,你会怎么选择?"让他有机会检视自己的判断,如此练习几次,孩子就会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需要 家长操太多的心了。
99热心医生温馨提示,教育孩子并不是靠体罚就可以的,棍棒底下出孝子已经不是一个好的教育方式了,再小的孩子也是有自尊的,孩子经常被体罚不仅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更是会影响孩子的智力。
3、打屁股可能阻碍孩子智力发育
孩子顽皮或哭闹,打家长通常会打孩子屁股而让孩子记住。但是,近日国外有研究发现,体罚有可能阻碍孩童智商发展。
中国有俗话:不打不成器":黄荆棍下出好人",说的都是棍棒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在小的时候不懂事,只有打屁股、挨棍子才能让他们长点记性。
而近日美国研究人员发现,打孩童屁股或是其他的体罚方式,可能阻碍孩童智商发展。美国惩戒与家庭暴力专家对1510名2岁—9岁的儿童进行了4年的跟踪研究后发现,在806名2岁—4岁的儿童组中,未遭体罚过的儿童,智商的平均商数比经常挨打者高出5分,而另一组704名5岁—9岁的儿童,这一差距是2.8分。研究人员因此建议,在任何情况下,孩子都打不得。
体罚教育事与愿违
家长实施体罚的目的大多在于威慑孩子,警告其同样的错误不能再犯。体罚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小一点的孩子就罚站罚跪不让吃饭,大一些了还要加上手打脚踹,家庭:冷暴力"(不理不睬)也成为一些家长对待犯错孩子的方法。在他们看来,孩子受到惩罚的越重,教训记得越牢,下次就不敢再犯错误。
那么,孩子感受又是如何呢?有资料显示,40.3%的孩子是:不服气,内心抵制"、20.94%的孩子表示:没办法,只好忍受着",只有21.8%的孩子感到:自责,努力改正"。更值得父母警觉的是,受到体罚后有14.8%的孩子:真想离开这个家和产生辍学念头"。
从这一组数据透露,:体罚"这一管教方式并没有发生积极作用和正向效果,也并非是一种正确的教育方式。
4、惩罚孩子需注意哪些事项
惩罚是给孩子的行为消极的回馈以减少这种行为发生的次数。使用惩罚,有几条基本原则。
(1)越早越好。一旦发现孩子违反规则,就立刻采取行动制止。不要等到情况失去控制才作出反应。
8岁的孪生姐妹小洁和云云互相开玩笑,做鬼脸,接着开始互相揭短,语气越来越不友好了。爸爸在一旁看报纸,扭过头来说了声::别闹了",就又专心读新闻。他以为孩子们闹一会儿自然会停止。谁知,没多久,两个孩子打起来了。爸爸非常生气,罚小洁和云云一个星期不许看电视。
如果小洁爸爸在孩子开始斗嘴的时候就出面干预,放下手中报纸,走到孩子们面前,严肃地警告她们一下,或者安排孩子分头去做一件事,就不会导致最后大家的不愉快。所以家长在发现孩子的不当行为时,及时制止,而且不能因为忙于做手中的事,心不在焉地应付一下。孩子们很擅长察言观色,他们能看出你的敷衍,不会把你的警告当真。
惩罚应该在发现不良行为之后立刻实施,而不要拖延。家长常说::等你爸爸回来再跟你算账。":回头再教训你。"这样的警告往往不了了之,家长很容易过后忘了这件事。即便记得,事后惩罚孩子使孩子无法体验到他的行为的直接后果,尤其幼小的孩子可能想不起他刚才犯了什么错,因此这对行为的纠正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2)保持冷静、客观。有时家长的恼怒也是孩子想要的。而且对家长的情绪的惧怕或抵触,常常会使孩子忽略对违反规则本身的反思。
柯柯的父母工作都很忙,常常筋疲力尽地回到家,几乎没有力气再理会柯柯。5岁的柯柯很调皮,常常犯:错误"让父母又急又恼。最近他又出了新花样,经常去折腾爸爸的电脑,骚扰爸爸工作。为此,父母没少教训他,有一次妈妈气急了,还打过他。但对柯柯还是不起作用。
柯柯的父母没有意识到,孩子可能在用:犯错"来获得父母的关注。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得不到家长足够的注意比得到负面反馈还糟。也就是说,他们宁可挨骂挨打,也不愿被家长忽略。所以,当孩子发现自己做某些事准能引起父母的反应,就可能利用这一点,试图获取父母的关注。那些平时很少得到父母表扬的孩子尤其可能如此。柯柯父母的暴跳如雷没准正中孩子下怀,所以他不会改变自己的行为。这样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在柯柯的问题上,关键是父母无论多忙,也要给孩子足够的关心。在对他进行纪律约束的同时,毫不吝啬地对其好的表现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
(3)说出孩子违反了哪条规则,语言干脆、简练,不与孩子争论,避免讨价还价。
家长在惩罚孩子时,自己必须确定孩子违反了规则,并让孩子知道因为什么错误而受到惩罚。不要唠叨,惩罚本身就有足够的说服力了。孩子可能会争辩,抗议惩罚的不公平,如果你确信没有冤枉孩子,就不要理会。在双方已经不快的情况下进行争论,往往会导致大家的情绪失控,家长在气头上很容易出现不理智的举动。关键时刻,家长必须以冷静的、无庸质疑的态度控制局面,保证自己的权威。
孩子在受到惩罚时,有时会嘴硬::我不在乎。"或是摆出无所谓的姿态。家长可能因此加重惩罚或改变惩罚的方式。其实,孩子这么说常常只是为了挽回面子,或试图表示自己仍能控制局面,他的内心感受则恰恰相反。家长不要被孩子的言语误导,仍应该按照自己的判断采取措施。另外,家长不要因孩子受罚时的抱怨和不满加重对他们的责罚,没有人会心甘情愿地接受惩罚,允许孩子表现自己的情绪。对孩子嘟囔,就不要追究了。
孩子有时会哀求父母,:我下次再不敢了,这次就算了吧。"心软的家长免不了动恻隐之心,暂且放孩子一马或减缓处罚。但是,家长的言出必行十分重要,在惩罚孩子时也应坚持原则。既然犯了错,就按规定受罚,不能含糊。改正后,另行表扬或奖励。否则孩子的行为得不到有效的纠正,你的纪律的权威性也将不断受到孩子的挑战,因为有了一次讨价还价的成功,孩子还会用同样的方法逃避责罚。这样,在某种程度上,孩子控制了局面。
(4)采用温和的惩罚方式。温和的惩罚方式包括忽略、批评、暂时隔离等。
批评,是一种温和的惩罚。家长在批评孩子时,应语言简略,语气严肃,并配以否定的表情或手势,表示自己不喜欢这种行为。
7岁的强强得意地向妈妈列举他在学校里给小朋友起的外号,妈妈对强强说::你不应该给别人起外号,这是不礼貌的。"脸上是忍俊不禁的表情。强强继续给小朋友取外号。
强强母亲的语言和表情传达的是互相矛盾的双重信息,嘴上表达的是反对、批评,但脸上掩藏不住的笑意却很容易被理解为赞赏。强强当然不会把妈妈的批评当回事,反而会因为这样做能让妈妈感到好笑而大受鼓舞。因此,言不由衷的批评软弱无力,甚至适得其反。
取消特权是另一种温和的惩罚。家长可以规定如果孩子遵守规则,就可以得到他希望得到的东西。如果违反规则,就取消资格。比如,孩子按时完成规定的家务活,可以看半小时电视。如果完不成任务,就不能看电视。孩子的测验成绩如果不能达到家长的要求,就取消周末去朋友家玩的资格,直到下次测验成绩提高为止。
暂时隔离,最好用于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破坏性行为或危险举动的时候。暂时隔离,就是让孩子离开正在从事的活动,到一个相对僻静的角落独自呆几分钟。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让孩子有机会冷静下来,思考自己违反规定的问题。暂时隔离的地点必须安全,但枯燥无聊,能使孩子觉得被隔离实在难受,比如,卫生间。如果你把孩子送进自己房间去隔离,孩子会在里面自得其乐,隔离就完全起不到效果了。但如果你把孩子关进黑屋子,引起孩子极大的心理恐惧,也是不合适的。年幼的孩子可以放在高椅子上,呆在房间的一角。下达隔离命令时,家长最多用一句话说明孩子被隔离的理由,不要与孩子争辩,也不要喋喋不休。如果几个孩子一起打闹,也不要先去追究谁先挑的头,几个孩子同时被送到不同地点隔离。把孩子送到隔离地点后,马上离开,不要给孩子任何关注。当然,隔离的时间只有几分钟。一般来说,孩子几岁,隔离几分钟。比如,3岁的孩子3分钟,7岁的孩子7分钟。放一个定时器在孩子旁边,定好时间,铃声一响,孩子就可以出来了。不要小看这几分钟。孩子一般都不愿意被社会群体排除在外,即使短短几分钟也会使他们得到教训。有许多孩子表示::我宁可挨打,也不愿被隔离。"
(5)对同一种行为的惩罚必须保持一致性和一贯性。
如果孩子犯同样的错误,遇到你情绪不好时,就大加责罚;情绪好时,则宽容姑息,这个错误持续的时间会更长。
3岁的成成喜欢在沙发上蹦,妈妈发现了,有时会立刻叫他下来并责备他,有时却不管他,有时,妈妈看到成成跳得憨态可掬的样子,又忍不住笑起来。
成成妈妈时阴时晴的表现,使幼小的成成摸不着头脑,因而:不许在沙发上跳"的规则在他的脑子里是模糊的,更谈不上根据这条规则约束自己的行为了。成成妈妈可能自己也把不准是否可让孩子在沙发上跳,遇到家长不能确定是否有必要设定某条规则时,就暂时不要使用它。等到想清楚之后再严格执行,不要表现得摇摆不定,这让孩子无所适从,并削弱你的威信。
10岁的阿华经常撒谎,爸爸发现后,有时会狠狠揍他,有时只轻描淡写地说他几句。阿华撒谎的毛病一直改不掉。
时松时紧,会给孩子带来侥幸心理,:也许这次运气好,可以逃过重罚"。这样孩子不会充分认识到自己错误的严重性,无法理解自己受惩罚的真正原因,难以学会自觉改变行为。
8岁的小琴最喜欢到外公外婆家,因为在那里她想干什么都行。可以尽情地吃妈妈限制她吃的零食,可以看一晚上电视。如果在自己家,早就被爸爸妈妈批评了。
家长之间的不一致,呈现给孩子双重标准。孩子容易学会钻空子,或寻求避难来对应惩罚,而不是改变自己的行为。所以家长之间应及时沟通,统一意见,对孩子使用一致的规则约束。家长和老师之间也应该达成一致。对孩子最近需要重点纠正的行为,家长和老师应该互相通气,确定统一的规则,使用同样的约束策略。如果看见有家长在教育自己的孩子,不了解情况的人最好不要出面为孩子庇护。
8岁的小竹邀请了朋友松松到家里来玩,两个孩子玩着玩着打起来了。小竹妈妈把孩子们拉开,她让小竹进卫生间隔离5分钟,对松松说了句:打架不对",就走开了。小竹在卫生间里嘟囔着说妈妈不公平。
同样的行为,同一个家长,有的孩子受到惩罚,有的孩子则平安无事;有的孩子受到的惩罚重,有的则轻。为什么呢?孩子的个性气质,与家长的亲密程度常常影响家长对其行为的反应。调皮、经常惹父母生气、脾气倔强的孩子容易受到家长的重罚,随和、讨人喜欢的孩子往往被家长包容。有的家长对自己家的孩子可能纵容一些,有的则正好相反,对自己的孩子毫不留情,对别人家的孩子则客气一些。其实,无论是同一家庭的兄弟姐妹,还是不同家庭的孩子,在同一场景下犯了同样的错,就应该受到同样的惩罚。
(6)强化孩子事后出现的正确行为。
任何惩罚都是对孩子行为的消极回馈,仅仅依靠否定来帮助孩子改变行为,效果不可能最佳。及时强化孩子纠正后的行为能够大大提高孩子转变的速率。在孩子的行为最初出现你所期望的改变时,尤其需要你的肯定和鼓励来巩固他的新行为。要知道,革除一个老习惯,学会一个新行为,是双重的进步呢。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