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学生做自己的主人-「自我控制法的应用」
1、如何帮助学生做自己的主人-「自我控制法的应用」
一、意义自我控制(self-control)是一种行为管理的方法,一个人藉此方法可以改变或修正自己的行为,以达到某个特定目
1、如何帮助学生做自己的主人-「自我控制法的应用」
一、意义
自我控制(self-control)是一种行为管理的方法,一个人藉此方法可以改变或修正自己的行为,以达到某个特定目标。
二、自我控制的步骤
步骤一:自我观察
一般人往往不知道自己种种行为表现的程度。习惯性行为,会变得自动自发。如果有机会仔细观察自己的行为,行为经常会有所改变。自我观察即是系统化观察自己的行为。这些观察不单单只是注意自己此时此刻正在做什么,而还得针对某一特定行为,进行持续观察并且记录出现的次数。如果密切掌握自己的行为,行为是会有所改善的。
如:有位老师对班上学生不以举手而用叫喊的方式发问或回答问题,深以为苦。学生或许知道自己在叫喊,但是并不知道他干扰别人的程度,以及为何必须中止这种行为。老师可以设计一张表,让他们记录每一次冲口喊叫的行为。学生可以划记来看看行为出现的频次。单单观察喊叫的频次,可以减少这种行为出现的次数。观察提供了回馈,促使个人运用自我增强及自我惩罚等其它自我控制技术,来控制他的行为。
步骤二:自我增强
许多行为改变技划有赖于外在的增强,例如:同事、父母、老师,或友伴等的激励。然而,当事人可以提供结果给自己,来增进或运用技巧协助减少行为频次。自我增强的实施方法很多,如何选择,取决于当事人想要采取哪种形式的增强。而采用的方式,亦可依不同的情况作不同的考虑。因此,当事人在运用自我增强技术时,须对自己哪些行为要增强?何时增强?该给自己多少份量的增强?作适当的选择。自我增强方式的选择,系取决于当事人的年龄、能力、及问题的特性。
如:在班级情境中,以自我增强施行在学生身上,通常要仰赖老师的指导,以帮助学生设定所要增强的目标行为以及增强的份量,假使学生自己决定,他们可能对自己的要求过于宽松,并且未有良好行为就奖赏自己。
步骤三:自我惩罚
自我惩罚是指当事人在表现某一特定行为之后,自己对它付出所厌恶的后果。如同自我增强一样,自我惩罚也需要当事人观察其目标行为的表现,而后对这一结果给予惩罚。行为的观察提供了何时应予以惩罚的讯息。
自我惩罚在行为改变技术过程中很少被单独使用,理由很多。一般的看法是,使用基于惩罚的方案并不可取。惩罚方案也许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副作用-如哭闹、侵犯性行为等。而且,惩罚方案并未教导当事人什么才是适当的行为。到后来,当事人通常都会发现,惩罚方案不像以正向增强为主的方案那么好用。
自我惩罚通常是含括在自我增强的计划里。为期望行为而给予的正向增强,若辅以不良行为处罚方案,效果常会增加。如:老师在学期一开始,即要求学生就家庭作业实施自我计分,另外,如上课迟到、打架、喧闹等行为发生,就要学生自己扣掉已得的分数,学生不可能像给自己增强那样热衷于自己惩罚的后果。
运用自我惩罚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求当事人自我观察,以取得所要改变的行为数据。选择当事人嫌恶的后果,当出现不良行为时,当事人能够且愿意自己执行这种惩罚。明确分辨那些行为是要予以惩罚,那些是要奖励的。同时运用自我惩罚与自我增强的方法,来确保行为的发展。
步骤四:替代反应训练
训练当事人做出可防碍或取代他正试着控制的另一种反应行为。其目的是以另一种反应来替代,或改变反应的方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经常运用替代反应的方来控制自己行为。例如我们会紧抿着嘴来抑制自己,以避免在某一特殊场合中发出不当的笑声;或是闭紧双眼来避开令人紧张刺激的情境。这些例子,即是自己以另一种反应来控制原有反应的行为。就自我控制技术来说,替代反应训练是以另一种反应替代一种不希望出现之行为的特殊训练。每一个人都能运用这种技术于日常生活中,以防碍或替代不希望有的行为反应。最普遍的替代反应训练是运用在焦虑的控制上。当事人以替代反应训练来抑阻焦虑反应,最典型的方式是训练当事人做深度的放松后,有些人确能改善紧张或使肌肉松弛。当事人为放松自己,或许可以做一些有益于放松的事,如想一些令人高兴的事,通常会有效果的。
如:老师发现小丁已经国二了,却还有吸大拇指的习惯。于是老师建议他,每当想吸大拇指时,就尽量尝试去做别的事,来打消这种念头。老师和小丁一起决定让小丁随身携带一些糖果或口香糖,当他想将手放到嘴里时,可以用吃糖果或口香糖来取代,几个星期后,很明显的小丁成功地减少吸大拇指的次数。
步骤五:刺激控制
我们的行为常受到各种情境、人、及环境中其它事件或刺激的影响。例如一个人在家和在学校里所表现出来行为,就是不一样的。由于每个人的学习经验多少有些不同,因此,其行为往往因某些情境因素而受影响。能了解哪些刺激会影响行为的人,就可以掌握所处的环境,以使期望行为尽可能出现。
假如在某一情境中,某适当行为能够表现出来,就让当事人在那个情境中开始作同样地反应行为。一定不要有令人分心的刺激引导当事人在那个情境中作出不良的行为反应。刺激控制为辨识个人行为的情境,而后予以变更或重新建立一个新的环境,使预期的行为更有可能发生。
如:老师发现小李最近的成绩一落千丈,于是,下课后找小李谈谈。原来小李有一群朋友最近开始在一间旧仓库后面游荡,闲来无事就来个饮酒盛会,小李原不喜欢喝酒,但他很难说「不」,事实上是不可能去拒绝。于是,老师给小李一个建议,要小李和那些朋友离开这间旧仓库,到别处去打发时间,从事溜冰、打保龄球、或带朋友到家里听录音带等其它活动,这样他们就不会老是躲在仓库里饮酒作乐。过了几周后,老师仍然支持小李努力控制其生活环境,他的生活逐渐恢复正常了。
步骤六:自我指导训练
自我指导为由当事人自己提出建议或评论以控制自己行为。例如人们在做错一件事后,常会自我谴责、发誓不再犯错或骂自己三字经;而在做了件漂亮的事后,又会以许多正向的字眼,诸如「我真棒」、「太好了」等字眼来告慰自己。人们经常在做某些事之前,先给自己一些指示或演练,如当一个人要去应征新工作,在会见未来的老板之前,他可能先私下提醒自己举止应当如何,这些话有助于适当行为的出现。
如:学生做功课或做事情常易冲动而错误连连,这时候,自我训练可以帮助这些学生,让他们做起事来更细心。学生在做一件事时,可以教他们问自己一些有助于正确完成工作的问题。在教室里,可以训练学生问自己一些问题(如:老师要求我做的事情是什么?)于是学生学会了谨慎地介定工作以回答问题(如:我要一字不漏的把黑板上的字抄下来)。然后,在做功课时,小朋友可以借着自问自答的方式来检察这项工作是否做得够好(如:我做得怎么样了,是否符合老师的要求呢?)
运用自我指导必须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求当事人自我观察,以取得某项行为发生的资料。简单地列下一些当事人可以告诉自己的事情,以帮助预期行为的出现。把自我评语加入自言自语中,当一个人做对一件事时,他会对自己夸赞一番;相反地,当做错事时,会对自己有负面的回馈。因此,自我指导训练可以把自我增强和自我惩罚的好处合并起来而发展出适当的行为。
三、行为的检测
为有效评估自我控制过程的效果,对行为做审慎的检测有其必要。检测的工作包括:明确界定所要改变的行为,测量行为发生频次等。各种观察和计量行为的方法,都可派上用场。计量行为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简单记录或计次。评量结果以图表表示,一般人很快就可了解某一行为的改变,或自我控制实施的成效。
四、结语
在班级经营里,与其大声责骂或想尽办法制止学生的不良行为,不如帮助学生学会做自己的主人,学生借着自我的观察了解自己的行为表现,再藉由自我的增强和惩罚发展出适当的行为。学生能够自我控制,才是治本的良方。我们觉得老师可以在日常的教学情境中,适当地导入自我控制的方法,如:交代功课或者处理问题行为、或是协助学生解决困难….等情况下,让学生渐渐地学会自我的控制,将学生的不良行为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自己解决,自我成长,学生能够自律,班级经营也就得心应手啰!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2、哈他瑜伽呼吸控制法
当初学者掌握了哈他瑜伽的体式,就要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习控制呼吸。通常,练习呼吸需要保持内心平静,只有在平静的状态下人的呼吸才不会急促,变得有规律。为了让大家尽快学会,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哈他瑜伽的呼吸控制法:
1、练习呼吸控制法,需要排尽体内的不洁之物,所以,在练习前,做好准备。
2、练习时,采用莲花坐,然后从左鼻孔吸气,屏息片刻后,再从右鼻孔呼气。
3、进而,再从右鼻孔吸气充满胸腔,屏息一段时间,从左鼻孔呼气。
4、紧接着,从呼出气息的鼻孔吸气,然后在呼气顺畅的情况下尽可能保持比较长时间的屏息,再从另一个鼻孔缓慢地呼气。
5、最后,从左鼻孔吸气,鼻息一段时间,再从右鼻孔呼气,持续练习,以掌握交替呼吸的方法。练习三个月后,经脉就可得到净化。
3、引导和帮助孩子学会自我控制
各个年龄段的孩子都喜欢带给你欢笑而不是乌云密布。但是,整个行为过程是与自我控制相联的:有能力选择如何举手投足,而不是靠冲动来选择行为举止。自我控制对于年幼持孩子来讲,是很难掌握的。当孩子们慢慢掌握之后(这个过程可能会持续一段很长的时间),他们便有能力去考虑先前冲动所带来的后果。很简单,他们以后也会知道三思而后行。
父母要做的一件工作是去引导和帮助孩子进行自我控制。这样做的以后,你会发现孩子总体来说还是愿意去表现出良好的举止和行为的。在他们失控的时候,如果父母能把他们从行为不端和失礼的状态中解救出来,他们最终会非常感激父母所做的这一切。
导致坏行为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无法进行自我控制,这种感觉通常是由高度沮丧的刺激造成的。很不幸的是,沮丧经常贯穿孩子的整个童年阶段,原因是孩子一直要试着掌握万千不同的事物。我们可以看看那些已经能够做到自我控制的孩子,观察一下他们会有些什么样的表现:
·他们已经懂得一些口述指令的基本涵义(而不必使用强迫、咒骂或者打他们屁股的方式来让孩子明白大众的指令等等)。
·他们能够被授予一些生活中选择的权利。
·他们要对自己承担一些责任。然后,慢慢地,也要承担在家里干活的责任,做这些事情都能使孩子们树立起一个积极的自我形象,即他们是会把事情办好的人。
·他们在学习控制冲动。就像成年人懂得不会告诉老板,自己内心对老板的真实想法一样,孩子也需要学习不要想当然地对每一个事情都付诸行动,因为这是文明生活的一部分。不做冲动的行为也有助于保障他们的安全。
·他们要学会如何解决自己在这个年龄段所碰到的问题。
·他们已经直接接触到什么是对自己的家庭和社区有价值的东西。譬如孩子是否关爱动物,或者是不带某个小朋友玩游戏的话,孩子是否会注意到这样做会伤害朋友的感情。孩子们已经做好准备来接受大人们所认为的一些重要的价值观了。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4、如何帮助孩子进行自我控制
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目的不是让孩子一味听家长的指令,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自我规范,在任何场合都能自觉地控制行为,遵守规则。家长的作用极其关键:家长自己的行为方式直接给孩子提供效仿的模式;家长的育儿风格对孩子自我规范的影响持续一生;家长的管束策略影响孩子能否及早树立自我约束的意识和愉快地学会自我规范的有效方法。
(1)家长的榜样
家长自身的行为方式对孩子的榜样作用至关重要。如果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坚持原则、注重自我约束,并体现在行动上,就会对孩子学会内化规则起到强有力的模范作用。家长的行为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如果家长喜怒无常、做事随心所欲,不考虑后果,孩子就会学到同样的行为风格。
孩子的所见所闻影响他们的道德水平的提高。当孩子看见家长或同伴违反了规定却没有受到惩罚,孩子就容易放纵自己的行为,缺少规则意识。
(2)家长的育儿风格
孩子缺乏自控多半不是孩子的错,虽然有些孩子的天性活跃好动、好奇心强,容易受诱惑,但家长的教育方式构筑的成长氛围才真正影响孩子的自我控制力的养成。
有研究发现缺乏自我控制的成年人,大多来自于父母不能提供自控典范的放任型家庭。尤其在青少年初期,如果父母不能将自己的感受和利益放在一边,不能理智地用一贯的原则和纪律约束孩子,只在自己极为愤怒时对孩子加以管束,被父母的暴怒吓坏的孩子根本不可能学到如何有效控制冲动。而控制过度的成年人往往来自于权威型父母主宰的家庭。这样的家庭里,父母对孩子要求很高而且喜欢运用引起孩子负罪感的方法来惩罚孩子,孩子容易变得怯懦、内向、压抑和自卑。而权威型家长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并帮助孩子成就自我约束,对孩子的行为奖惩有度,就容易造就责任心强、能够自我控制并具有成熟的道德感的孩子。
(3)家长的管束策略
如果家长专制、刻板,孩子就容易学会自我惩罚并缺乏自信。当家长用负罪感或收回对孩子的爱来惩罚孩子,孩子会变得恪守信条,不知变通。当家长使用严厉的,令人琢磨不定的方式惩罚孩子,并不作任何解释,孩子最不容易形成自我规范的意识。如果家长用温和委婉的方式引导孩子,孩子在道德方面就会更成熟。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对规则的语言表述很关键。向孩子讲清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为什么,如何转换角色,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等,这样能很好地促进孩子理解规则的意义,体验服从规则的益处和快乐。
家长的管束策略必须适应孩子的年龄阶段和性格特点,如果家长的期望和要求超出了孩子所能达到的自我控制的限;如果家长的引导措施不能为孩子接受,起不到很好的效果,家长应该反省和调整自己的态度和方式,对于容易:出格"的孩子尤其需要如此。对他们的管教可能需要超乎寻常的耐心和创造性,但我们不能只接受那些一点就通、懂事听话的孩子。
10岁的小跃的外号叫:猴精",他被父母和老师认为是不可救药的孩子。他在课堂上捣乱,老师什么办法都用尽了。最后只好叫他爸爸坐在他旁边陪他上课。在家,妈妈怕他出去闯祸,有时把他锁在房间里,他轻轻一翻就从气窗逃了出去。爸爸的痛打也已是家常便饭,不起作用了。当他在接受心理咨询专家的辅导时,却渐渐透露出他内心的孤独和自卑。他说::老师讨厌我,同学笑话我,爸爸妈妈打骂我。我从来就没做对过一件事。"小跃的妈妈说,儿子老缠着他,一天要给她打好几个电话,有时老远地走路到她上班的地方找她。他有时哭着问妈妈::你为什么无缘无故打我?"他把母亲视为避难所,可惜母亲并不理解孩子的彷徨。没有人知道或尝试了解孩子内心的委屈。他看上去无法无天,实际上是个惶惑不安,渴求帮助的孩子。
任何管束策略都需要建立在理解孩子的基础上。家长在采取措施强化孩子自我控制能力时,需要先弄清楚:孩子为什么不能控制自己?他想通过这样的行为得到什么?我如何才能帮助他?只有通过沟通,建立了与孩子之间相互尊重和信任的感情纽带,管束策略才可能行之有效。
自我控制的培养需要从小开始,让孩子学会等待是第一步。
延迟满足(delayedgratification)
延迟满足,就是孩子能够等待,推迟自己的欲望得到满足的时间。比如,孩子选择把糖留到明天吃。别小看这样的选择,即便你告诉他今天少吃一块糖,明天可以吃两块,孩子也需要一番思想斗争才能下决心放弃立刻可以得到的满足。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这是一项艰巨的精神考验,是冲动与克制、放纵欲望与自我控制之间的冲突的缩影。孩子如何选择折射出他的性格特征、自我规范的能力、道德发展水平,甚至能在一定程度上预示孩子未来的走向。曾有研究表明,那些四五岁时能接受延迟满足的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在情感表达、社交技能、人格特征上与那些无法抵御即时满足的孩子的差异明显。前者往往自信、头脑清晰、善于把握大局、能较好地应付生活中的挫折、有较强的社会竞争力。而后者则约有1/3的人缺乏这些优良品质,比较羞怯、遇到挫折时自我否定、嫉妒心强、脾气暴躁,不会:做人",并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可见,能够做到延迟满足的孩子容易长成睿智、成熟的青年,而迫不及待享受现在的孩子,则容易成为冲动、不顾大局、缺乏远见的人。
可是生活中许多家长对孩子有求必应,而且总是尽可能快地满足孩子。孩子深更半夜要吃鸡腿,妈妈立刻打发爸爸去肯德基买。孩子说要出去玩,父母没等吃完饭就出了门。这样的溺爱,容易惯出孩子的骄横性格,还使孩子失去了锻炼克制冲动、约束行为的机会,容易经不起诱惑。
实际上,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以牺牲暂时的快乐为代价的。比如,要取得好的成绩,就必须放弃一些娱乐,抓紧时间学习。延迟满足对一个人获得远见、学会自律、明确目标、取得成功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因此,培养延迟满足的能力十分重要。
培养延迟满足的能力,家长除了有时故意不立刻答应孩子的要求,给孩子提供磨练的机会以外,还应该采取一些措施帮助孩子做到延迟满足。
a.加大延迟满足的力度。
延迟后的满足越有吸引力,越能促使孩子放弃目前的满足,并坚持到规定时刻。比如,你对孩子说:今天不看电视,明天可以到游乐场去玩"要比你说:今天不看电视,明天可以吃个冰激凌"要诱人得多。孩子更愿意,也更能够克制现在看电视的欲望。但随着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逐步增强,家长也要逐渐降低延迟满足给予物的价值,代之以更多的社会性奖励,以免孩子产生对物质奖励的依赖。
b.让孩子明白延迟满足的好处。
孩子明白了延迟满足的好处后,就容易说服自己克制冲动。对于年幼的孩子或特别任性的孩子,讲道理的方式可能行不通,家长需要耐心地反复地给孩子强化:等一等更好"的概念。但孩子不喜欢家长的唠叨,家长可注意抓住生活中的一些恰当时机,给孩子制造一些悬念,让孩子发现等待会有惊喜。家长还可以带孩子参观或参与一些物品的加工流程,让孩子理解美好事物的产生需要一个过程。
4岁的小爱有些任性,平时要求得不到立刻满足时,会大哭大闹。妈妈有一次带她去买蛋糕,特意请师傅现做一个与众不同的小房子蛋糕。小爱在操作台前看面包师一点一点给蛋糕做花,等了半小时后终于拿到了一只漂亮的小房子蛋糕。妈妈说::你看,如果我们不等的话,只能买一只平常的蛋糕。等了一小会儿,就有一只小房子了,多好啊。"妈妈还给小爱买了一棵菊花,小爱每天给花浇水总要问::怎么花还不开呢?"妈妈就说::耐心等一等,过几天就开了。"过了几天,菊花真的开了,小爱特别高兴。妈妈又提示她::你看,等一等花自己就开了吧。"渐渐的,妈妈再要求小爱:等一等"时,她就不像以前那样不依不饶了。
c.利用小伙伴的影响。
孩子在群体中更倾向于选择延迟满足。因此,让孩子知道他的朋友作出了延迟满足的选择,可以有效地帮助孩子作出同样的决策。
午饭刚过,3岁的西西就要喝饮料,妈妈不让,就说::如果你现在不喝饮料,午睡后可以吃一个冰激凌。"西西开始不干,但当他看见6岁的姐姐同意现在不喝饮料以后,也改变了主意。
d.让孩子掌握抵御诱惑的策略。
教孩子一些抵御诱惑的方法,如,通过唱歌、做游戏来转移注意力、自我劝说、想像得到满足后的兴奋和自豪、反复告诉自己:我的选择是正确的,不要改变"来自我强化等。
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的起步是让孩子认识到延迟满足比即时满足更:合算",比如、,告诉孩子:如果你吃饭前不吃巧克力,吃饭后可以得到两块巧克力。但最终是要让孩子学会自觉地控制冲动,形成习惯,并以此自豪,而不是学会为了获得某种物质利益的权宜之计。
关于无理取闹
任性是孩子失去自我控制的最常见的表现,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有任性的时候。孩子在要求得不到满足时,都有失望、沮丧或不满的感受。有些时候,孩子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仅仅是哼哼唧唧几声,或让父母轻轻抚慰一下就平静下来。可有时,孩子会闹得天翻地覆,甚至歇斯底里,他们发脾气时的巨大能量会超乎你的想像。
2岁左右的学步儿阶段是任性发作相对频繁的时期,这与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育的阶段性特点有关,但家长的教养方式得当可以有效减少孩子的任性发作的次数。有研究表明:如果家长使用转移注意力、讲道理、忽略孩子的发作和批评的方式,孩子的任性行为明显减少。但如果家长采用满足孩子的要求、哄骗、安慰和威胁的方式对付孩子的任性,孩子不仅任性发作的次数不会减少,而且愤怒的情绪还会持续更久。
实际上,孩子的无理取闹往往是有理由的,可这些理由有时被大人认为不正当,或认为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孩子的感受和大人不一样,他们的生理、心理的自我调节能力还很有限。
能有效纠正孩子的任性行为的家长有一些共同的经验:
a.重在预防。
孩子,尤其幼小的孩子任性发作与他们的生理状态密切相关。当孩子饿了、乏了、生病了的时候,最容易一触即发,稍有不如意就会大哭大闹。家长应该注意孩子的生理需要节奏,建立合理的作息规律,使孩子的生理需要及时得到满足。当孩子适应了一种有秩序的生活.对于下面要干什么有明确的预期,会减少许多因活动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兴奋和不安,同时也减少了自己的愿望和家长的要求相冲突的情况。家长也因为孩子生活的有规律,可以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减少忙乱和烦躁。但孩子的作息时间的遵守不能像火车时刻表一样严格,要根据孩子当天的情况灵活的把握。当孩子出现烦躁不安的表现,家长首先需要考虑孩子是否缺少了睡眠、前一时间段是否玩得过量了或是身体不舒服了,然后及时采取措施满足孩子的需要。
中午11点,2岁的俊俊显得有些烦躁,连他最喜欢的玩具都没有心思玩,还闹着要妈妈抱。妈妈想起今天早晨俊俊起得比平时早,可能他是犯困了。果然,她发现俊俊老是揉眼睛。妈妈正在做饭,但她立刻放下手中的活,抱起俊俊,一边逗他玩,改善他的情绪,一边拿出给孩子准备好的饭菜,马上让孩子吃饭。孩子吃好饭,12点不到就安静地睡觉了,比平时早了差不多40分钟。
晚饭吃过不久,立立就开始不耐烦,皱着小脸,哼哼唧唧地跟在妈妈屁股后面。妈妈正忙着做家务,就拿出许多玩具,打发孩子去跟爸爸玩。爸爸说::立立好像要睡觉了。":怎么会,她平时9点钟上床还在磨磨蹭蹭不肯睡呢。"又过了一会儿,立立开始哭闹,妈妈发现孩子真的眼睛都睁不开了,就赶紧喊孩子的爸爸::快烧热水给孩子洗澡。"等到准备好洗澡水,孩子怎么也不肯下水,挺着肚子,绷直双腿,大哭大叫,满头大汗。爸爸妈妈哄都哄不住。好不容易孩子哭累了才睡。
有时孩子会否认自己犯困,许多孩子在眼睛发红,倦意满面的时候仍固执地声称不睡觉。这时候,家长如果坚持把孩子送上床,可能会引发抗议和哭闹。家长可以找个过渡的台阶,让孩子做好上床的准备。
5岁的木木玩的时候已经很不耐烦,脾气开始发:毛"了,妈妈知道他困了。就问他::木木,妈妈陪你去睡觉吧。":不,我不睡觉。"木木坚决地说。:那你坐到妈妈旁边,我给你讲个故事吧。"这可是木木最喜欢的节目之一,木木立刻靠近妈妈身边。等到一则故事讲完,木木已经很迷糊了,再也不反抗睡觉的提议了。
b.设置明确、公平的规则。
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是逐渐发展的,不要指望孩子一下子能理解你讲的道理。对孩子的期望要合理。如果家长提出超出孩子能力的要求,孩子做不到,反而更容易发脾气。幼小的孩子需要家长事前给予明确的指令,在要求他转换活动之前给予预告和准备的时间。不要根据家长自己的需要,下达命令,要求孩子立即服从。
3岁的嘟嘟正在玩得起劲,妈妈说::睡觉了!"嘟嘟不理,妈妈过来,夺走了他手上的玩具,把他往卧室拉。嘟嘟赖在地上大哭。这样的情况经常发生。后来嘟嘟妈妈改变了策略,睡觉前她就学着广播员的腔调预报::嘟嘟,还有10分钟就睡觉了,请做好准备。闹钟铃声一响,我们就收拾玩具上床。"嘟嘟愉快地答应::好的。"闹钟一响,妈妈和孩子一起收拾了玩具,嘟嘟就自觉地进卧室了。虽然偶尔,嘟嘟还会要点儿赖皮,但总的来说,母子俩睡觉前的斗争少多了。
c.保持奖惩的一致性和一贯性。
对孩子已经发作的任性行为,最有效的方法是忽略和暂时隔离。(可参看:积极的管束策略"篇)无论采用什么方式,最重要的是所有家长对每一次任性发作的态度和措施要一致。让孩子清楚地明白用任性来胁迫家长是达不到目的的。坚持多次以后孩子的任性会得到有效控制。
控制孩子的任性,不仅是为了给父母减少很多烦恼,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至于被毫无羁绊的情感压倒和伤害。所以家长不要因为孩子一时的愤怒、不满或抗议而感到内疚,你所做的是对孩子将来的快乐有益的事。研究表明,孩子对家长的忽略或暂时隔离等积极管束策略的情绪反应很少延续到事后,也不会对家长产生憎恨,只有不恰当的专制的惩罚才会给孩子造成心灵的伤害。
两岁半的凯恩因为妈妈不让在开饭前几分钟去骑小车而大发雷霆,妈妈关上了通向院子的门,他就用头撞门。妈妈把凯恩紧紧抱住,坐在椅子上,一边说::妈妈不能让你伤害自己。"凯恩还拼命挣扎,但妈妈咬着牙,用手箍住他不放。凯恩终于平息下来,乖乖地跟妈妈去吃饭。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