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百科 > 育儿百科

离异后 孩子行为异常咋办?,行为异常的孩子,心理有问题

2022-03-08 05:36:07     来源:www.dxfbaby.com
分享:
收藏本文          热度:
导语:


1、离异后 孩子行为异常咋办?

  离婚后最开始,孩子可能会觉得去爸爸或妈妈家很有趣,但他会逐渐觉得不好玩,两个家庭间的来回辗转的困难使得孩子很怀念离婚以

1、离异后 孩子行为异常咋办?

  离婚后最开始,孩子可能会觉得去爸爸或妈妈家很有趣,但他会逐渐觉得不好玩,两个家庭间的来回辗转的困难使得孩子很怀念离婚以前大家在一起的日子。当他的情绪异常,且迟迟没有好转,你需要将孩子送到心理医生那边进行心理治疗,帮助孩子 管理这巨大的改变。

  1.确定目标

  首先要让一切恢复秩序,有了这个目标就可以制定计划。对于幼儿以及学龄前儿童,控制力、服从性和秩序是非常重要的。那样孩子可能变得难以置信的准确和有轻微的:强迫症",这里的强迫症不是指精神上的障碍。日程安排和两地间的辗转要有精确的规划,因为两个家庭和新的日程安排会让孩子无暇顾及其他。如果你的孩子完全拒绝去参加这些之前并不抵触的活动,说明你的孩子正在抵触你们的离婚。

  2.心理咨询

  建议采取心理治疗,这样能够帮助孩子和家庭把这个困难时期渡过掉。通过治疗以后,孩子喜欢上她的治疗师,并学会了更好的应对技能。还总是要找心理治疗师吗?并非总是如此。对于他们这是一个漫长而崎岖不平的道路。有些日子进行得还不错,但数月来孩子也是折腾的。对于离婚,夫妻双发各自在情感上也像过山车一样起伏,更不用说孩子。参与心理治疗是最有效的方法,它能帮助孩子在一种娱乐的环境下,简单明了的表达自己的情绪。

  3.组队

  如果你觉得心理咨询不合适你,另外一种方法也可尝试。让孩子的老师、家庭的成员、前配偶和其家庭成员,甚至孩子的牙医都加入到你即将组成的队伍中来。要想平安过度离婚,需要周围人一起参与进来。所有都要目标一致得要让孩子尽可能的不被离婚而伤害。这是目标是首要前提。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2、行为异常的孩子,心理有问题

许多年轻父母面对孩子表现出异常行为时,往往感到疑惑,不知哪些是该重视的,哪些是无关紧要的。在此,我们为大家介绍一些6岁以下孩子的常见心理疾病:

咬指甲

咬指甲是儿童时期很常见的不良行为,男女儿童均可发生。程度轻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沟炎。另外,爱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等问题。

吮吸手指

吮吸手指在婴儿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到2-3岁以后,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消失。如不消失,则是一种不良的行为偏差。

屏气发作

指婴幼儿在受到刺激哭闹时,在过度换气之后出现屏气,呼吸暂停,口唇青紫,四肢僵硬,严重者可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短则半分钟到1分钟,长则2分钟到3分钟。多见于2岁以内的孩子。

口吃

指说话时言语中断、重复、不流畅的状态,是儿童期常见的语言障碍。约有半数口吃的儿童在5岁前发病。

言语发育延迟

是指儿童口头语言出现较同龄正常儿童迟缓,发展也比正常儿童缓慢。一般认为18个月不会讲单词,30个月不会讲短句者均属于言语发育延迟。

选择性缄默症

是指已获得语言能力的孩子,因为精神因素的影响,在某些特定场合保持沉默不语。如 在学校里不讲话,但在家里讲话。这种心理问题多在3-5岁时起病。

遗尿症

指5岁以上的孩子还不能自已控制排尿,夜间经常尿湿床铺,白天有时也尿湿裤子。多见于5-10岁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抽动症

指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的一组肌肉或两组肌肉出现抽动。表现为眨眼、挤眉、皱额、咂嘴、伸脖、摇头、咬唇和模仿怪相等,多见于5岁以上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入睡困难

指儿童在临睡时不愿上床睡觉,即使是躺在床上,也不容易入睡,在床上不停地翻动,或反复地要求父母给他讲故事,直到很晚才能勉强入睡。

夜惊

指在睡眠中突然惊醒,瞪眼坐起,惊惶失措,表情痛苦,常伴有哭喊、气急、出汗等症状,多半发生在入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以5-7岁的儿童最为常见。

睡行症

指睡眠中突然睁眼,坐起凝视,下床走动。多半发生在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见于任何年龄的儿童,多见于5-12岁儿童。

梦魇

指从噩梦中惊醒,能生动地回忆梦里的内容,使孩子处于极度紧张焦虑状态的一种睡眠障碍。多发生在后半夜,多见于学龄前儿童。

偏食

一种不良的进食行为,指儿童不喜欢或不吃某一种食物或某一些食物。偏食在儿童中很常见,在城市儿童中所占比例较高。

拔毛癖

是指儿童时期出现的经常无缘无故地拔自己的头发、眉毛、体毛的不良行为。多见于4-5岁以上的儿童。

攻击行为

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儿童攻击行为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或玩具)等。儿童的攻击行为一般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岁出现第二个高峰。总体来说,攻击方式可分暴力攻击和语言攻击两大类,男孩以暴力攻击居多,女孩以语言攻击居多。

退缩行为

是指胆小、害羞、孤独、不敢到陌生环境中去,不愿意与小朋友们玩的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对新事物不感兴趣,缺乏好奇心。

依赖行为

是指儿童对父母过分依赖,并与年龄不相符的一种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如果父母不在,便容易发生焦虑或抑郁。

分离性焦虑

是指6岁以下的儿童,在与家人,尤其是母亲分离时,出现的极度焦虑反应。男女儿童均可得病,与患儿的个性弱点和对母亲的过分依恋有关。

神经性尿频

指每天的排尿次数明显增加,但尿量不增加、尿常规正常的一种心理疾病。排尿次数可以从正常的6-8次增加到20-30次,甚至每小时十多次,每次排尿很少,有时仅几滴。以4-5岁的儿童为多见。

神经性呕吐

指一种反复的餐后呕吐,但不影响食欲、体重的心理疾病。常常具有癔症性格,自我中心、暗示性强,往往在明显的心理因素作用下发病,以女孩为多见。

性识别障碍

是指儿童对自身性别的认识与自己真实的解剖性别相反,如男性行为特征像女性,或持续否认自己具有男性特征。多见于3岁以上的儿童。

孤独症

是一类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反应为特征的疾病。多见于男孩,男女比例为4-5:1。总而言之,不管孩子多大,只要是发现孩子出现行为异常、学习困难、睡眠障碍、性格缺陷、情感障碍、社交不良、性角色偏差等情况,都应该及时带孩子去儿童心理门诊,请儿童心理医生和你一起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3、孩子行为非常粗暴时该咋办

许多父母都向我抱怨说:“我的孩子动不动就推搡甚至殴打其他的小朋友。当他自己不顺心的时候,不管什么东西拿起来就乱扔乱砸。”男孩子们在这方面情况尤其严重。

为什么这么小的孩子会做出如此粗暴的行为呢?对于这一点,专家和学者们的意见是,“这主要是由于人类天生就具有的攻击性倾向和性本能所致”。也就是说,在我们人类自身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使自己这个生物个体能够生存下去的本能,慢慢地转化为一种攻击性倾向,潜藏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体之中。因此,我们不能绝对地说,攻击性本能一定是一种坏的、负面的东西,它是使我们人类克服困难、从而能够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的一个重要力量。

当孩子长到两岁左右、能够独立行走、可以表达自己意思的时候,这种攻击性的本能就会正式地表现出来。刚开始,它会采取这样一些形式表现出来:当孩子不顺心的时候,他会扔东西,并对它乱咬乱踩。等孩子再大一点以后,他就会故意地和自己的父母反着来、顶着干。父母不要他做什么,他偏要做什么。从而成为我们通常所说的“调皮蛋”。

那么,父母们是不是可以把孩子的这些行动统统视为人类所具有的一种自然的本能,对他们就此放任不管了呢?实际上,如果孩子的这类行动没有超出一定的界限,达到比较危险的程度的话,即使你对他放任不管,随着孩子年龄的逐渐增大,他们的这种粗暴行为自然会有所好转。因此,父母对孩子类似的行动,可以适当地包容。但是,当你认为孩子的行为已经非常过分、已经达到了相当危险的程度的时候,最好还是对他们的行为加以控制。这并不是说,你要强制性地对孩子与生俱来的这种本能加以遏制,而是说,你要教给孩子,如何按照我们这个社会的秩序和习惯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愿望。父母这种持续不断的努力,我们一般称之为“家庭教育”。

那么,孩子攻击性的行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被容忍,又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父母才可以对其加以控制呢?对这个问题的解答没有固定不变的答案,随着每个家庭文化和生活环境的不同,答案也是各不相同的。不过,无论如何,在父母对孩子的控制和孩子对自己的“自律”之间,一定要维持某种程度的平衡。

如果父母对于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不是尽可能地给予包容或妥协,而是经常一贯地对他们进行身体上的惩罚或者动辄对他们进行严厉的训斥,那么孩子也会在不知不觉之中以自己的父母为榜样,模仿父母的行为。在这样的父母身边长大的孩子,当他们和自己的弟弟妹妹们,或者是和他的朋友们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就会用父母对待自己的方法来对待别人。而且,这些孩子长大以后,他们用"以暴制暴"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也非常大。

特别是对那些2-3周岁的孩子,父母们一定要学会用适当的方法来解决他们身上表现出的攻击性倾向。你一定要牢记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父母的行为是孩子的一面镜子”。

我经常会接触到这样一些孩子:在他们成长发育的过程中,父母在如何处理攻击性倾向的问题上没有把握的很好,结果当他们长大以后,就成了一个行动粗暴、反抗性极强的孩子。许多父母都认为,对孩子的各种“毛病”一定要事先加以纠正,因此,他们对孩子所有的具有攻击性倾向的行为,不论大小,都试图加以干涉和控制。这些孩子中有相当多的一部分,在上小学以后,都变成了经常反抗老师、欺负同学的孩子。

一个家庭如果同时抚育两个男孩,哥哥和弟弟的年龄差距很小的情况下,如果当哥哥欺负自己弟弟的时候,父母经常对他进行严厉惩罚的,那么,这个孩子在稍微长大一点以后,成为反抗性极强的孩子的可能性也会非常大。另外,如果孩子主要由祖父母抚养、并和他们经常生活在一起,他的爷爷和奶奶对他的要求经常会无条件地接收;相反,作为对这种做法的一种反动,父母则常常会对孩子严加管教。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就不可能得到始终一贯的管束,很容易成长为一个不懂礼貌、反抗心极强的孩子。为了避免这类极端状态的发生,使孩子能够适当地表现自己的攻击性倾向,也能够学会进行自我克制,父母们必须采用一些明智的方法来对待自己的孩子。当你的孩子开始表现出一定的攻击性倾向的时候,你首先应该冷静下来,认识到这是“该发生的事情终于发生了”,然后再沉着地加以应对,千万不能由着自己的情绪来。

不过,当孩子实施了某些攻击性行为的时候,你既可以沉着冷静地加以应对,也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对他们采取一些轻微的“制裁”措施。如果孩子们还是不听话,你可以适当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必过问,为双方都留下一些余地。尽管如此,你也必须连续不断地用你的话语和行动,明确地告诉你的孩子:他的所作所为是不正确的,妈妈并不认可。

对大多数小女孩来说,对她们施加这种轻微的“制裁”已经足够了。可是,对于一些性情暴烈的小男孩,他们会继续表现出某些较强的攻击性倾向。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们一定不能就此退让或干脆完全放弃,而要同步地加强你应对措施的强度。

比如说,当孩子长到3-4岁的时候,父母可以在房间的一角设置一把“反省椅”,当孩子的行为非常暴烈、显然已经超过了一定程度的时候,父母就可以强迫他们坐在椅子上,让他们在上面最少呆上1-2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自我反省。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时你不能关上房门,让他一个人呆在家里,也不能在房间变得非常幽暗的时候让他进行这种反省。因为如果你要这么做,就会使孩子感到过分的恐惧,根本就没有反省的时间和余地。

在对孩子进行这种“制裁”之前,母亲一定要认真地检查一下孩子生气的原因。如果孩子生气和发火的原因在于周围的环境和父母的失误,那么就绝对不能对孩子进行这样的制裁。在这一问题上,对可能导致孩子们生气发火的状况,进行预先的防止,要比等到孩子们因为生气发火而做出暴烈行为以后,再对他们进行制裁更重要。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4、父母育儿态度与孩子异常行为的关系

  养育者(通常指父母)的行为特点和个性,也会成为孩子发生问题的原因。比如养育者酗酒、犯罪,父母不和、父母有精神障碍(不安、不满、精神病质等等)、智力低下、乱搞两性关系等都会给孩子的异常行为带来影响,这是不言而喻的。

  当然,父母的育儿态度,即教育孩子的方法,也是与孩子的异常行为有关的。下面列举父母的育儿态度与孩子的异常行为的关系。

  但在实际上,很少能象表中那样明显地表现出来。而且,各项之间都互相交织在一起,在考虑原因时也要充分考虑进去。

  下面就各种教育方法再稍加详细说明。

  拒绝

  这就是对孩子的推卸和排斥的态度。

  (1)拒绝孩子的父母在下面的父母中比较多见。

  ①在社会看来结合得不般配的人;

  ②夫妇总吵架的人;

  ③婆媳不和的人;

  ④丈夫不关心妻子的家庭;

  ⑤讨厌妊娠的人;

  ⑥担心对孩子有恶性遗传的人;

  ⑦受强制而结合的人;

  ⑧遭到亲戚的反对而结婚的人;

  ⑨作为一个女性参加社会话动但并不顺利的人。

  (2)拒绝的原因据说属于下面①④项的较多。

  ①当父母有心理上的问题时——父母有精神病,不安,经济上的问题等前面所提到的各种问题时,就会把其不安和敌意发泄到孩子身上,拒绝和刁难孩子。父母的一方为了讨好自己的丈夫或妻子就会与另一方一起虐待孩子。孩子虽然是自己亲生的,但也有采取这种态度的人。

  ②当孩子成为拖累时——私生子对于母亲来说也有成为累赘的,还有出去工作时因要照顾孩子,于是就厌烦了而拒绝孩子。

  ③孩子不能象父母所期待的那样而使父母失望的时候——指望生了孩子以后,丈夫能恢复对自己的爱情。但事实却相反,因而感到受骗而失望肘,就会虐待孩子。另外,本想按自己的要求去养育孩子,但因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粗野而灰心丧气时,父母就会把不满发泄到孩子身上。

  妻子对丈夫的期待,有如下几项。

  ㈠想让丈夫把心放在自己身上。㈡希望丈夫怀有责任感。㈢恢复丈夫对自己的爱。㈣让丈夫感到后继有子的喜悦。㈤丈夫停止寻花问柳。㈥希望丈夫振作起来。㈦希望丈夫少饮酒。

  ④作为解决夫妻感情的手段而利用孩子时——父亲为了解决自己的感情问题,比如为了解决自己的厌恶,作为其手段有时会对孩子加以拒绝。特别是当妻子把精力都倾注到孩子身上,不理会自己时,有的丈夫会生气而把不满发泄到孩子身上。

  还有的父母自己疼爱自己,当对自己的性格有不满时,就会把对自己的不满情绪发泄给孩子。

  (3)表现方式下面列举其主要的表现方式。

  ①不安;

  ②申斥孩子;

  ③严厉惩罚孩子;

  ④无视孩子的存在,不理孩子;

  ⑤用脏话骂孩子;

  ⑥虐待孩子;

  ⑦完全不管孩子。

  上述拒绝态度的结果,会引起孩子对父母爱情的不满,即出现爱情饥饿感,从而引起各种异常行为。

  父母对其他兄弟姐妹的偏爱

  对孩子来说,父母是否能象爱其他兄弟姐妹那样去爱自已,这是个非常重大的问题。父母于无意之中做的一件小事,有时对孩子来说也是很重要的。这时作为父母可能没有留心,有时即使注意到了,但处于对孩子不听话的不满,就会与别的兄弟姐妹相比较。比如孩子在学校里的成绩比父母预想的要坏时,就会训斥孩子说:不取得象哥哥那样的好成绩是不行的"。父母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对孩子来说则容易起反作用。

  (1)原因可以举出下列各种。

  ①当父母的要求过高时——父母是满分主义者,对孩子的要求超出孩子的实际能力,强制孩子赶上成绩优秀的兄弟姐妹。这时,孩子的嫉妒心理反而会加强,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就会越来越糟。

  ②当其他兄弟姐妹在学业上很优秀时。

  ③对孩子的缺点,父母互相推卸责任时。

  ④孩子本身有攻击情绪时。

  在上述情况下,父母即使想耐心地教导孩子,但最终会按捺不住而使语气变得生硬,由此使孩子感到父母光是责备自己。

  (2)表现方式及其结果父母对孩子不一视同仁的结果,就使父母抱着拒绝与爱两种态度。这就是一方面会去表扬别的兄弟姐妹,一方面会去指责某某孩子不行而予以拒绝。选就使父母本身对孩子的爱情发生了矛盾。

  遭到不平等对待而受到冷遇的孩子,自然就会增加竞争情绪和嫉妒心了。进而会对父母产生攻击情绪和敌意,以至产生绝望感和不安定感。幼儿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发生尿床、面部痉挛(如眨眼睛和干咳等毛病)、咬指甲、吮手指、口吃、便秘等等,这一点一定要谨记。

  放任

  (1)原因放任和甩手不管的第一个原因,是由父母对孩子不关心开始的。父母对教养孩子丝毫不感兴趣,对孩子的一切彻底甩手不管的态度,大都是由家里人手不足、贫困、繁忙,或者父母没有教养所致。此外,一心想望子成龙而煞费苦心的父母,在看到孩子不能如愿以偿而感到绝望,或不知如何教养而失去自信时,也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做事嫌麻烦的父母也有发生这种现象的,但为数极少。

  (2)表现方式与结果孩子因为随心所欲,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没有约束,就很容易培育出异常行为的萌芽。

  但另一方面,放任对培养自由奔放的性格以及独立自主精神也有作用。不过,这种场合的放任,并不是甩手不管,而是以正确的教育眼光在一旁注视着孩子的成长,这与上面所说的放任意义完全不同。

  要求孩子十全十美

  要求孩子十全十美(完全欲)又叫:完全癖"或:理想欲",对孩子总是抱着要求其达到十全十美,学习成绩满分的态度。这种要求孩子十全十美的情况,常见于对孩子的教养过度关心的父母。

  (1)原因当父母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时,就期待着让孩子去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理想。或者父母对自己的现状感到很满意,因而也就想让孩子能和自己一样接受同样的高等教育。这些都能使父母成为要求孩子十全十美的人。

  (2)表现方式与结果对孩子进行十全十美式的教育以后,有不少孩子就会出现精神病的倾向及攻击的倾向。另外,因为父母所规定的目标太高了,就会对孩子进行拔苗助长,最终就会使孩子产生失败感和绝望感,或者失去自信。

  保护过度

  保护过度就是过于庇护和娇宠孩子,与前项的要求孩子十全十美一样,是近年来常见的育儿态度。一般是采用娇宠,盲目爱护的方式,但也有只注意照顾身体的,有的则是在精神上过于娇宠,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1)原因与前面谈到的要求孩子十全十美的志度比较一下,其原因就此较容易弄清楚了。

  ①教养一般来说,保护过度都是父母从实现自己的意志开始,是把侧重点放在自己身上的。而要求孩子十全十美则是把侧重点放在孩子身上而开始的,两者完全不同。保护过度的父母为了不让孩子感冒就让孩子多穿衣服,或者认为零花钱少了孩子会寂莫就要多少给多少。觉得自己的孩子非常可爱就任其随心所欲,这些都是父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

  ②娇宠保护过度是由父母对孩子的娇宠所引起的。对父母来说,娇宠不是一个手段,而是一个目的。娇宠孩子的父母,在感情上就舍有一种满足感。但是,要求孩子十全十美的态度则相反,想让孩子成为优秀人才而有着种种打算的育儿方法,其本身是不会使父母在感情上能获得满足感的。

  ③保护孩子不受外界影响要求孩子十全十美是想要去掉孩子身上的不足之处,而保护过度则是从不让外界的不好影响侵袭到孩子身上的角度对孩子加以保护的。父母保护孩子不要生病、不要发生交通事故、不要中暑、不要跟坏孩子一块玩,不要饿肚子等等,这些与要求孩子十全十美不同,不是向着孩子加劲。

  ④赎罪父母反省了自己对孩子的拒绝态度,觉得做了对不起孩子的事情而感到内疚,由于这种心情也会对孩子产生保护过度。保护过度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父母因内疚而产生的一种赎罪行为。

  (2)表现方式及结果对孩子保护过度的表现方式及结果,学者勒维将其分为以下五类。

  ①纯粹型这是一种比较单纯的保护过度,也是一种总不让孩子离开自己的紧密型。永远把孩子当成婴儿加以照顾。当孩子渐渐长大了要离开父母时,父母对此不仅不感到高兴,反而会下意识地去予以阻拦。所以,又叫做社会成熟阻止型。

  ②赎罪型父母对自己曾经采取的冷漠和拒绝的态度感到内疚(罪恶感),从赎罪的角度对孩子进行过度的保护。

  ③混合型婴儿时期过度娇惯,其后随着孩子长大了,则采取了拒绝的态度,当然也有情况相反的。这就是拒绝与保护混合在一起的中间型。

  ④轻度型并不是极端的保护过度,只是以较轻的程度表现出来。一般来说,这种轻度型的保护过度比较多见。

  ⑤非母性型保护过度一般都是来自母亲,但也有来自其他方面的,比如来自父亲、祖父母、兄弟姐妹、亲戚等等,还有来自邻居的。

  一般说来,保护过度的结果,其基本倾向就是使孩子的情绪表现出不成熟。也就是说孩子的感情总是很幼稚,没有发展。其表现是即使到了幼儿期,仍然没有摆脱婴儿时期的气质;如撒娇、爱发脾气,哭闹、尿裤子、吮手指、咬指甲、任性等等。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6、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