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幼儿培训,噱头还是创新,幼儿教育的探索与创新
1、暑期幼儿培训,噱头还是创新
“艺术英语”培训班、“智能英语”夏令营、“堆沙学英语”教育课程……暑期来临,各种各样的学龄前儿童辅导招生广告铺天盖地。用新概念
1、暑期幼儿培训,噱头还是创新
“艺术英语”培训班、“智能英语”夏令营、“堆沙学英语”教育课程……暑期来临,各种各样的学龄前儿童辅导招生广告铺天盖地。用新概念包装的幼儿培训班是否名副其实?记者进行一番走访。
徐家汇一进修学院附近,记者看到五六家幼儿教育机构的暑期班招生简章。这些培训班大多有着新颖的概念,许多还自称引进国外先进教育经验,并在简章中附上英文版介绍。这些培训课程大多价格不菲,学费最高的一小时收费200元。
一家中韩合资培训中心打出这样的招生简章:“本中心独家研发神奇‘堆沙英语教程’,选用未经污染的白沙作为教学辅助器材,安全可靠,让0—5岁孩子在快乐的游戏中学好英语……”
记者来到培训教室门口观察,只见二十多个孩子两人一组坐在小桌前,正跟着老师大声念英语。老师要求两个孩子互相考对方,并用橡皮泥捏出当天所学的物品,这两项内容相互交替,一天课时共4个小时。
“未经污染的白沙”在哪儿呢?记者问女教师。她回答说自己只负责上单词课,不了解其他情况。而几名陪孩子上课的家长介绍,这是开班的第四堂课,孩子还没玩过堆沙游戏呢。
另外一家幼儿培训机构推出“将音乐融合到英语学习中”的三日制“艺术英语”夏令营。宽敞的音乐教室里,一名女老师正在弹钢琴,另一名老师则领着孩子在大教室中间蹦蹦跳跳。等孩子们就坐后,老师才开始教简单的英语问候语,相当于一堂音乐课加一堂英语课。
所谓的“国外先进教育经验”源自何处?记者在互联网上查询招生简章中提及的外国著名教程名称,结果没有发现任何线索,而一些招生简章中写到的“著名外教”,也同样难觅踪影。
这样的培训班对孩子有用吗?面对记者的提问,不少家长表示“吃不准”。他们中有的是在幼儿教育论坛上听了其他家长的建议才来报名,有的是“跟风”孩子的幼儿园同学。
在机关工作的姚女士隔着玻璃窗看孩子在里面蹦蹦跳跳,她乐呵呵地说:“我也搞不清这些国外教育模式是不是摆噱头,反正孩子玩得挺开心,也算参加过辅导班了,我花钱买个心理平衡。”
一些幼儿教育专家对这类培训班持怀疑态度。专家指出,许多幼儿培训机构没有正规教材、大纲和课时规定,收费多少也没有统一标准,所谓“国外教育理念”也难以找到出处,“不少新概念幼儿培训只不过是吸引家长的噱头”。
市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指出,家长要理性对待眼下这种名目繁多的暑假培训班,报名前最好对其资质、教师队伍进行多方了解,以免花冤枉钱。他建议家长利用暑假,多抽些时间和孩子沟通交流、带他们出游,通过教他们认英语字母、读故事书等方式,增进感情,并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语言能力等。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2、幼儿教育的探索与创新
(一)借鉴蒙台梭利法,超越蒙台梭利法
我们在教育实验研究中,首先借鉴了世界著名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将理论方法和学具应用融为一体的研究思路,坚持把抽象的理论转化成具体的操作规则,把抽象的理论转化成物化形态的智能学具组合系列,实现理论基础、框架结构、方法序列、学具系列一体化。在幼儿园教学法的设计中,给幼儿提供直观形象、功能多样的序列化操作学具,是蒙台梭利教学法的精髓之一。幼儿手里有了动手操作的学具,才能实现手脑并用,寓教于乐,只有把学思维的心理学理论“物化”,教学活动中的思维培养才具有可操作性,只有每个幼儿都能够动手参与操作活动,都有参与的条件和表现的机会,才能实现教学面向全体。
(二)创造中国特色的多元智能教学法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拓展了智能概念,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大智能观。多元智能理论为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开发儿童的多元智能、促进儿童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提供了强有力的心理学理论基础。但是,如何把多元智能理论转化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法,加德纳本人并没有做这种转化性的研究。要使多元智能理论服务于我国幼儿园的教育实践,就必须依据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规律,把抽象的“多元智能理论”转化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序列,转化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一种物质化活动。自1996年起,我们在“九五”课题实施阶段,就开始了多元智能理论向教学方法转化的研究。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3、幼儿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蓬勃兴起。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对实施素质教育,培养21世纪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在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方面作了以下探索:
一、巧设环境,培养幼儿的创新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幼儿年龄小,经验缺乏,学习中以无意注意为主,他们极易被感兴趣的内容所吸引,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创设一个个引人入胜、能激发幼儿好奇心和兴趣的良好环境(利用花坛、走廊、墙角为孩子设立植物角、动物角、科学角、活动角等),引发幼儿探索的兴趣,这样也就为幼儿自主参与探索幼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如在活动角,教师为幼儿准备了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水和小瓶。幼儿任取颜色相互搭配,便可发现,瓶中的颜色一会儿变深,一会儿变浅,一会变绿,一会变紫,十分奇妙,孩子们一下子对颜色的变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在幼儿了解和掌握了配色的方法后,为进一步提高对配色活动的兴趣,教师应及时为幼儿准备相应的宣纸和剪好的各式服装外型。用配置的颜色装饰服装后,一个小朋友还兴奋地告诉我:“老师,这裙子上的绿色、紫色都是我自己配的。我还能配出别的的许多颜色呢,我最喜欢这个活动角了。”幼儿一旦对所接受的事物感兴趣,他们将会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
二、珍惜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创造积极性
亚里士多德说过:“求知是人的本性。”好奇、好问更是幼儿的天性,是他们萌发创新能力的起点。只有对事物好奇,才会去思考和探索,逐步发展为创新或创造的能力。
例如,小朋友经常会问:“老师,雾是哪里来的?”“老师,你说太阳下山了,太阳真的下山了吗?”“为什么夏天会打雷,冬天不会打雷呢?”有时候,奇怪的问题的确把我难住了。但是此时教师决不能厌烦,用三言两语打发孩子或干脆批评小孩不该胡说思乱想。这样一来,就会挫伤他们探索的积极性。
爱因斯坦在回答他何以有那样重大的发明创造时说:“我没有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所以教师应特别珍惜幼儿的好奇心,发现幼儿智慧的火花,采用“助燃”方式,鼓励孩子提问,并引导孩子自己去思考,去想像,去创造,去寻求答案。
三、鼓励幼儿标新立异,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不满足已有的成果,敢于别出心裁,追求新颖奇特,这是创新活动的前提和内部动力。一次,我班王果小朋友把大海画成红色,并解释说是鲨鱼的血染红的。
还有一次我要求他们学习范画(画一个小朋友),李平小朋友画好示范画后,又在旁边加上一团黑色。当我问他为什么要涂上黑颜色时,他回答:“那是小朋友的影子。”
诸如此类想法,看来有些不着边际,但这些标新立异的想法恰恰展示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应给予鼓励,多给孩子创造、尝试的条件和机会。
四、通过操作、实践活动,培养幼儿创新能力
俗话说:“心灵则手巧。”对于语言能力发展还不十分完善的幼儿来说,动作是他们思维的最直接的表现形式。通过操作、实践活动,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不失为一条十分有效的途径。
例如,我发给幼儿数张彩色纸,想看看他们能用这些彩色纸折出哪些形状。我的这个活动设计启发了孩子们,他们折出了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等许多几何图形和一些不规则的图形,还充分展开想像,如三角形像雪花,圆形像桌子、饼干……在几个小朋友带领下,大家开始玩组合图形:有的用椭圆形和正方形组成圆顶房;有的用三角形和长方形组成尖顶房;有的折出了不同形状的鱼;有的拼贴组合成春天的景象,等等。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充分体现,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
总之,人的创新能力是在长期的学习和训练中逐步形成的,创新教育应从幼儿时期开始,每个幼儿都可能是小小“创造发明家”,教师应该充分认识,精心培育这些创造萌芽。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4、通过科学活动对幼儿进行创新教育
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实践研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因此,开展幼儿园的科学活动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重要途径。科学教育━━作为幼儿园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幼儿全面的、初步的科学素质。这种素质既不单纯地表现为个体掌握科学知识量的多少,也不是单纯地表现为对科学知识的学习能力,而是个体表现出的一种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学习运用简单科学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幼儿通过参与科学活动,能丰富自己的想象,提高创造力,逐步形成一种主动探索、自主发展、力求创新的行为模式。
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教育意识。
要想培育出具有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的幼儿,首先,幼儿教师必须要更新教育观念,突破教材中现有的框架,更新内容,选择具有普通性、易操作性、生活性强的教材,让幼儿的科学教育从教师的“教”为主,转化为幼儿的“学”为主。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始终把幼儿放在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而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1、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
伟大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人人是创造之人”意思就是说创造属于每个幼儿,而不是少数幼儿的专利。我们所提供的学习活动应是支持幼儿进行创新的活动,是让每个幼儿都感兴趣并有创新机会的活动。这些活动随意性强,幼儿参与时间自由度大。如“有趣的溶解”中,我们发给每个幼儿三只杯子(分别装有沙,小块肥皂,小决块),三杯水(分别装有凉水,温开水,热开水)。操作前,先让幼儿预测:哪只杯里的物品会溶解?先溶解?在操作过程中,个个幼儿兴致都很高: “我看见了……”,“我发现了”,“我知道了……”,这些声音此起彼伏,连平时动手能力较弱的几个小朋友都在别人的帮助下完成了实验,还代表自己小组演示整个实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支持诱发幼儿进行独立思考,并给予了他们有机会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机会,让幼儿自觉地去谋求知识,并创造性地加以表现。幼儿不仅得到了一个很好的表现机会,还增强了自信心和求知欲。在幼儿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
2、幼儿是活动的探索者,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合作者。
活动是人的创造性生存的基础。活动性的操作是创新存在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发展幼儿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途径。幼儿在活动中通过活动材料的刺激、自由摆弄、动作操作和探索、再从感知到内化,积累经验,去获得创新。例如:探索活动“光和影子”,教师准备了足够的手电筒和小玩具,让幼儿自由地找影子。结果,他们发现了影子会“走路”,会“跑步”,有时在左边走,有时会在右边跑,而有时却躲到天花板上去了。孩子们兴奋地追来追去捉影子。可见在活动中,师幼是互动的,教师是活动的观察者和合作者。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经验积累将成为科学探索活动的延续,成为科学活动的“前奏曲”。幼儿在和教师的交互作用中获得创新,充分体现了教育活动要重过程轻结果的新《纲要》理念
3、幼儿是活动的创造者,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学习材料的兴趣”。幼儿思维发展要经历行为式━━图像式━━符号式三个阶段。教师引导幼儿选择他们感兴趣的材料,引导他们在活动中创造,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为了满足幼儿的需要,体验学习的快乐,我们每周安排三次活动,时间为一、三、五下午(30—40分钟/次),让幼儿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幼儿通过轻松、自主地选择器械,在教师的引导和共同合作下,幼儿进一步体会了“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天平只有一个支点”,“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等生活小常识,丢弃了以前常用的“嚼与喂”的方法,扩展了幼儿的思维能力,激发了幼儿的探索欲望,挖掘了幼儿的创造力。
二、营造有利于幼儿开展创造性活动的环境,实施创新教育。
一定数量的知识是发展智力,培养创造精神的必要条件,但靠死记硬背得来的知识也会限制幼儿的智力、创造力的发展。因此,在科学活动中,我们更注重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教师要我学”变为“我想学”,“我爱学”。
1、创设游戏情景,让幼儿在游戏中开展探究。
皮亚杰指出“儿童应通过动作进行学习”。让孩子亲自动手,亲身经历的事会印象深刻,理解也透彻。一次,我们带幼儿去户外感受秋天。可孩子们东瞧瞧,西望望,注意力很难集中,更不要说感受秋天的主要特征了。第二天,我们特意创设了一个游戏情景,请孩子们当“爸爸”,当“妈妈”,每人抱一“宝宝”去户外找秋天。游戏使孩子们很快进入了角色,他们向“宝宝”们介绍着秋天的各种现象:“小树叶变黄了,离开了树叶妈妈”,“美丽的菊花开了”,“小草变矮了变黄了。”在该活动中,幼儿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客体进行了连接,将从客体获得的感知觉进行了组合,同时,又将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新获得的经验进行再组合,从而变为自己宝贵的知识经验。教师在该活动中充分尊重了幼儿,相信了幼儿,尽量减少了干预,减少了可提供幼儿直接模仿的样式,保证了幼儿创造的流畅性。
2、营造自由空间,鼓励幼儿自由想象。
教师要接受每一个幼儿,保证其心理安全,使他有充足的信心,能主动尝试各种活动,而不使其在过分的干涉、指责、嘲笑下产生恐惧感。教师还应给每个孩子以适当的自由,包括选用材料的自由,操作材料的自由,以及创设愉快心态的自由。这样,孩子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如“寻找变化”中,为幼儿提供了各种会变的材料,让幼儿自己动手去操作,去尝试。教师边观察、边提问,结果发现全班四十名幼儿,有85%(约34名)幼儿频频举手回答问题,平时那些不爱动脑筋或胆小不举手的幼儿占15%(约6名),也累计举手2—3次。就这样,幼儿在与物体、环境的接触,相互作用中获得了经验,建构了新的概念,进一步发展了创新思维。
3、“科学宫”是幼儿进行自由探索的好去处。
创设一个幼儿学科学的环境,建立一个小小科学宫。宫内设有科学小制作园地,各种昆虫标本。内容可随时更换,让幼儿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按自己的方式、想法去发现、发挥、探究。
科学宫的主要内容有:1、会转的小船;2、认识空气;3、了解光不会拐弯;4、认识相同重量,不同体积的物体的沉浮现象;5、操作天平;6、茶水变墨水; 7、观察哪根铁钉先生锈;8做汽水;9、有趣的溶解;10、认识常见的昆虫;11、好玩的电珠;12、玉米、大豆、蒜苗。
孩子们定期在这科学的天地里遨游、探索、成长。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科学活动,拓宽创新教育理念。
1、组建友好小组
这种小组的目的是:每个参与者面临一种与人坦诚交流的情境,在人与人之间形成一种自由的、直接的、自发的沟通。如:“认识空气”,让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在实验中幼儿通过操作,使用塑料袋、气球、打气筒、手绢等物,发现了空气无处不在,它会藏在汽球里,藏在生活中的每一个地方。幼儿在相互讨论、合作、交流中得出了结果,而那些富有创造力的孩子会以建议的方式提出新的,与往常不同的活动形式,从而在同伴中树立了威信,得到了同伴的友情和信任,一段时间下来,有二十多名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动作敏捷度有了很大提高,表现出了更强的自信心和探索欲望。
2、集体活动与个别活动交叉进行。
哪种形式易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就采用哪种形式。如:组织幼儿进行玩沙,玩水活动时开始时采用集中形式:介绍游戏内容,布置任务:“记住你发现的问题,等会儿告诉老师和小朋友。”然后,幼儿自然地分成若干组,教师也加入他们的行列,观察他们的活动,倾听他们的交谈,引导发现问题。最后,教师又在集体中让每个幼儿提出玩中发现的问题,并用录音机录下来,为下次活动的开展做好准备。
四、尊重需要,正确引导,鼓励幼儿积极开展创造性科学活动。
1、教师应正确评价幼儿创新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
教师对幼儿的创造性行为可以有所评价,但不能以此判别幼儿的游戏进行得“好”与“不好”。只要幼儿能够专心致志地沉浸在自己的活动中,就应当判断他们在很好的学习或游戏,只要在自己原有基础上有所创造,那就是有所成功了。并不是说,一这下要别人从来没有做过的,与众不同的创造。在我们的学习中,有这样一个主导思想:即在教师引导下,能100%独立完成的,就让幼儿独立完成100%,能独立完成50%的,就独立完成50%,能独立完成25%的,就独立完成 25%。只要幼儿能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给予表扬或鼓励;对那些暂时没有成功或失败的幼儿给予特别的建议,如“不要急,慢慢来,相信你一定会做到。”在他们独立探求的过程中,铺以这样的点拨,讲评,同伴间讨论,交流,从而深化理解了新知,掌握了规律,达到了学习的目的,把幼儿推到了新知的“第一线”。
2、不断地鼓励幼儿大胆创新,增强幼儿的信心。
让幼儿自己探索。并不是说不给幼儿一点启发、指导。教师应用启发性的指示或暗示,来指导幼儿的操作活动,以激励幼儿积极思维。一次,幼儿用自己带来的各种材料做沉浮实验。开始时,幼儿都忙于进行与自己材料本身性质有关的沉浮活动。这时,我提醒幼儿:“看看是不是沉的东西一定沉下去,浮的东西一定浮上来?” 在这问题的启发下,幼儿又活跃了起来。许多幼儿多次操作发现:海绵,布块先是浮在水面上,等它吸满了水,就会沉下去了。通过老师的提示,幼儿将自己发现的现象与自己原有的知识加以比较、分析、判断,得出较辨证,较有理性的答案。
结论
总之,在科学活动中对幼儿开展创新教育是符合当前幼儿教育实际━━即素质教育的需要。为此,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树立创新教育意识;营造有利于开展创造性活动的环境,实施创新教育;同时要开展多种形式的科学活动,拓宽创新教育理念;尊重幼儿需要,正确引导,鼓励幼儿积极开展创造性科学活动。让幼儿的创造力在科学活动的探索和操作中得到发展,从而培养幼儿成为二十一世纪的造型人才,让我们的孩子走向未来,走向世界。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