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百科 > 育儿百科

育儿小技巧 父母孩子不对立,父母育儿态度与孩子异常行为的关系

2022-03-22 06:48:01     来源:www.dxfbaby.com
分享:
收藏本文          热度:
导语:


1、育儿小技巧 父母孩子不对立

很多人以为:“在孩子面前要凶点,好树立威信,孩子才会听话”。其实这是错误的教育方式,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永远不要把父母和孩子放在对立

1、育儿小技巧 父母孩子不对立

很多人以为:“在孩子面前要凶点,好树立威信,孩子才会听话”。其实这是错误的教育方式,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永远不要把父母和孩子放在对立面。

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思考问题

每一位父母迟早都会意识到,想要了解宝宝时,从一个很高的角度来看从来不会达到预想的效果。因此,蹲下来或是抱起孩子,这样就可以和孩子进行对视,引起孩子的注意。当和孩子面对面时,眼睛接触是非常重要并且也是最有效的。当你坐在孩子身边讲话时,他可能会更加的听话。

表达清楚让孩子明白

简单清楚并且平静的陈述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如果内容太长,孩子会搞不清楚状况,很难发现你的重点,另外最好不要用疑问的方式给孩子讲话。当然,给孩子提供选择的机会是很好的,但是保证所提出的选择都是你可以接受的,并且每次只提供两个选择。让孩子做决定,可以使他们更加的自信和感觉被尊重。

有趣的表达,孩子易接受

尽管朝孩子大吼可能会有用,但是谁都不喜欢这个过程。很多孩子都是比较喜欢父母可以幽默诙谐尊重的对待自己。可以尝试用一种萌萌的嗓音或是歌声来传达自己的意思。当你用这种方式和孩子讲话时,这向孩子传递的幽默、感染力以及信任使他更加愿意听你讲话,因为孩子会认为你爱他,并且认为他是特别的。

坚持到底不食言

表达清楚你的意思,不要给孩子做出无法兑现的承诺。如果你告诉孩子吃晚饭时要喝一些水,那么不要在5分钟以后又让孩子喝果汁。如果你警告孩子打弟弟会使他暂停玩耍,那么在打闹发生以后就一定要暂停他继续玩耍。

保证另一半和你持相同的态度和要求,如果两人无法达成一致,可以把事情说出来讲清楚。

2、父母育儿态度与孩子异常行为的关系

  养育者(通常指父母)的行为特点和个性,也会成为孩子发生问题的原因。比如养育者酗酒、犯罪,父母不和、父母有精神障碍(不安、不满、精神病质等等)、智力低下、乱搞两性关系等都会给孩子的异常行为带来影响,这是不言而喻的。

  当然,父母的育儿态度,即教育孩子的方法,也是与孩子的异常行为有关的。下面列举父母的育儿态度与孩子的异常行为的关系。

  但在实际上,很少能象表中那样明显地表现出来。而且,各项之间都互相交织在一起,在考虑原因时也要充分考虑进去。

  下面就各种教育方法再稍加详细说明。

  拒绝

  这就是对孩子的推卸和排斥的态度。

  (1)拒绝孩子的父母在下面的父母中比较多见。

  ①在社会看来结合得不般配的人;

  ②夫妇总吵架的人;

  ③婆媳不和的人;

  ④丈夫不关心妻子的家庭;

  ⑤讨厌妊娠的人;

  ⑥担心对孩子有恶性遗传的人;

  ⑦受强制而结合的人;

  ⑧遭到亲戚的反对而结婚的人;

  ⑨作为一个女性参加社会话动但并不顺利的人。

  (2)拒绝的原因据说属于下面①④项的较多。

  ①当父母有心理上的问题时——父母有精神病,不安,经济上的问题等前面所提到的各种问题时,就会把其不安和敌意发泄到孩子身上,拒绝和刁难孩子。父母的一方为了讨好自己的丈夫或妻子就会与另一方一起虐待孩子。孩子虽然是自己亲生的,但也有采取这种态度的人。

  ②当孩子成为拖累时——私生子对于母亲来说也有成为累赘的,还有出去工作时因要照顾孩子,于是就厌烦了而拒绝孩子。

  ③孩子不能象父母所期待的那样而使父母失望的时候——指望生了孩子以后,丈夫能恢复对自己的爱情。但事实却相反,因而感到受骗而失望肘,就会虐待孩子。另外,本想按自己的要求去养育孩子,但因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粗野而灰心丧气时,父母就会把不满发泄到孩子身上。

  妻子对丈夫的期待,有如下几项。

  ㈠想让丈夫把心放在自己身上。㈡希望丈夫怀有责任感。㈢恢复丈夫对自己的爱。㈣让丈夫感到后继有子的喜悦。㈤丈夫停止寻花问柳。㈥希望丈夫振作起来。㈦希望丈夫少饮酒。

  ④作为解决夫妻感情的手段而利用孩子时——父亲为了解决自己的感情问题,比如为了解决自己的厌恶,作为其手段有时会对孩子加以拒绝。特别是当妻子把精力都倾注到孩子身上,不理会自己时,有的丈夫会生气而把不满发泄到孩子身上。

  还有的父母自己疼爱自己,当对自己的性格有不满时,就会把对自己的不满情绪发泄给孩子。

  (3)表现方式下面列举其主要的表现方式。

  ①不安;

  ②申斥孩子;

  ③严厉惩罚孩子;

  ④无视孩子的存在,不理孩子;

  ⑤用脏话骂孩子;

  ⑥虐待孩子;

  ⑦完全不管孩子。

  上述拒绝态度的结果,会引起孩子对父母爱情的不满,即出现爱情饥饿感,从而引起各种异常行为。

  父母对其他兄弟姐妹的偏爱

  对孩子来说,父母是否能象爱其他兄弟姐妹那样去爱自已,这是个非常重大的问题。父母于无意之中做的一件小事,有时对孩子来说也是很重要的。这时作为父母可能没有留心,有时即使注意到了,但处于对孩子不听话的不满,就会与别的兄弟姐妹相比较。比如孩子在学校里的成绩比父母预想的要坏时,就会训斥孩子说:不取得象哥哥那样的好成绩是不行的"。父母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对孩子来说则容易起反作用。

  (1)原因可以举出下列各种。

  ①当父母的要求过高时——父母是满分主义者,对孩子的要求超出孩子的实际能力,强制孩子赶上成绩优秀的兄弟姐妹。这时,孩子的嫉妒心理反而会加强,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就会越来越糟。

  ②当其他兄弟姐妹在学业上很优秀时。

  ③对孩子的缺点,父母互相推卸责任时。

  ④孩子本身有攻击情绪时。

  在上述情况下,父母即使想耐心地教导孩子,但最终会按捺不住而使语气变得生硬,由此使孩子感到父母光是责备自己。

  (2)表现方式及其结果父母对孩子不一视同仁的结果,就使父母抱着拒绝与爱两种态度。这就是一方面会去表扬别的兄弟姐妹,一方面会去指责某某孩子不行而予以拒绝。选就使父母本身对孩子的爱情发生了矛盾。

  遭到不平等对待而受到冷遇的孩子,自然就会增加竞争情绪和嫉妒心了。进而会对父母产生攻击情绪和敌意,以至产生绝望感和不安定感。幼儿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发生尿床、面部痉挛(如眨眼睛和干咳等毛病)、咬指甲、吮手指、口吃、便秘等等,这一点一定要谨记。

  放任

  (1)原因放任和甩手不管的第一个原因,是由父母对孩子不关心开始的。父母对教养孩子丝毫不感兴趣,对孩子的一切彻底甩手不管的态度,大都是由家里人手不足、贫困、繁忙,或者父母没有教养所致。此外,一心想望子成龙而煞费苦心的父母,在看到孩子不能如愿以偿而感到绝望,或不知如何教养而失去自信时,也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做事嫌麻烦的父母也有发生这种现象的,但为数极少。

  (2)表现方式与结果孩子因为随心所欲,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没有约束,就很容易培育出异常行为的萌芽。

  但另一方面,放任对培养自由奔放的性格以及独立自主精神也有作用。不过,这种场合的放任,并不是甩手不管,而是以正确的教育眼光在一旁注视着孩子的成长,这与上面所说的放任意义完全不同。

  要求孩子十全十美

  要求孩子十全十美(完全欲)又叫:完全癖"或:理想欲",对孩子总是抱着要求其达到十全十美,学习成绩满分的态度。这种要求孩子十全十美的情况,常见于对孩子的教养过度关心的父母。

  (1)原因当父母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时,就期待着让孩子去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理想。或者父母对自己的现状感到很满意,因而也就想让孩子能和自己一样接受同样的高等教育。这些都能使父母成为要求孩子十全十美的人。

  (2)表现方式与结果对孩子进行十全十美式的教育以后,有不少孩子就会出现精神病的倾向及攻击的倾向。另外,因为父母所规定的目标太高了,就会对孩子进行拔苗助长,最终就会使孩子产生失败感和绝望感,或者失去自信。

  保护过度

  保护过度就是过于庇护和娇宠孩子,与前项的要求孩子十全十美一样,是近年来常见的育儿态度。一般是采用娇宠,盲目爱护的方式,但也有只注意照顾身体的,有的则是在精神上过于娇宠,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1)原因与前面谈到的要求孩子十全十美的志度比较一下,其原因就此较容易弄清楚了。

  ①教养一般来说,保护过度都是父母从实现自己的意志开始,是把侧重点放在自己身上的。而要求孩子十全十美则是把侧重点放在孩子身上而开始的,两者完全不同。保护过度的父母为了不让孩子感冒就让孩子多穿衣服,或者认为零花钱少了孩子会寂莫就要多少给多少。觉得自己的孩子非常可爱就任其随心所欲,这些都是父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

  ②娇宠保护过度是由父母对孩子的娇宠所引起的。对父母来说,娇宠不是一个手段,而是一个目的。娇宠孩子的父母,在感情上就舍有一种满足感。但是,要求孩子十全十美的态度则相反,想让孩子成为优秀人才而有着种种打算的育儿方法,其本身是不会使父母在感情上能获得满足感的。

  ③保护孩子不受外界影响要求孩子十全十美是想要去掉孩子身上的不足之处,而保护过度则是从不让外界的不好影响侵袭到孩子身上的角度对孩子加以保护的。父母保护孩子不要生病、不要发生交通事故、不要中暑、不要跟坏孩子一块玩,不要饿肚子等等,这些与要求孩子十全十美不同,不是向着孩子加劲。

  ④赎罪父母反省了自己对孩子的拒绝态度,觉得做了对不起孩子的事情而感到内疚,由于这种心情也会对孩子产生保护过度。保护过度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父母因内疚而产生的一种赎罪行为。

  (2)表现方式及结果对孩子保护过度的表现方式及结果,学者勒维将其分为以下五类。

  ①纯粹型这是一种比较单纯的保护过度,也是一种总不让孩子离开自己的紧密型。永远把孩子当成婴儿加以照顾。当孩子渐渐长大了要离开父母时,父母对此不仅不感到高兴,反而会下意识地去予以阻拦。所以,又叫做社会成熟阻止型。

  ②赎罪型父母对自己曾经采取的冷漠和拒绝的态度感到内疚(罪恶感),从赎罪的角度对孩子进行过度的保护。

  ③混合型婴儿时期过度娇惯,其后随着孩子长大了,则采取了拒绝的态度,当然也有情况相反的。这就是拒绝与保护混合在一起的中间型。

  ④轻度型并不是极端的保护过度,只是以较轻的程度表现出来。一般来说,这种轻度型的保护过度比较多见。

  ⑤非母性型保护过度一般都是来自母亲,但也有来自其他方面的,比如来自父亲、祖父母、兄弟姐妹、亲戚等等,还有来自邻居的。

  一般说来,保护过度的结果,其基本倾向就是使孩子的情绪表现出不成熟。也就是说孩子的感情总是很幼稚,没有发展。其表现是即使到了幼儿期,仍然没有摆脱婴儿时期的气质;如撒娇、爱发脾气,哭闹、尿裤子、吮手指、咬指甲、任性等等。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3、聪明育儿 父母与孩子携手成长

很多父母有了孩子后,便把一切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的身上,甚至连自己的理想都放在孩子身上。其实,爸妈们应该和孩子一起改变和成长。只有爸妈变得越来越好,孩子们也才会更加健康,更加快乐,更加优秀。那么爸妈们该怎么样和孩子一起改变和成长呢?

1.关于乱发脾气

很多时候爸妈在孩子哭闹时会指责孩子,训斥他们不能乱发脾气。但有的爸妈如果在工作中压力大,或者夫妻之间感情不顺,或有经济压力时,自己却乱发脾气,不给孩子好脸色,甚至还会朝孩子吼叫,有时还可能打孩子。如果爸妈们自己都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那么该怎么去教育孩子呢?所以爸妈们和孩子一起学习如何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如何做一个有好脾气的父母。

2.关于勤快

很多爸妈们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动手解决,还会让孩子做家务。可有些爸妈自己却不做家务,家里脏乱了也不收拾,衣服和碗筷几天没洗了也能安然处之。如果爸妈自己都不勤快,又如何让孩子变得勤快?因此想让孩子变的勤快,爸妈们自己首先要做个勤快的人。

3.关于理想

很多爸妈们把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可是孩子们不是爸妈的玩偶,孩子们有自己的梦想。再者如果爸妈们自己胸无大志,那么孩子们很有可能也会碌碌无为。所以爸妈们在孩子学习时,也应该自己给自己充充电。闲时可以看书、练字、弹琴等等,不能虚度光阴。

4.关于孝敬老

孝敬老人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很多爸妈们都知道教育孩子要孝敬老人。但是涉及到具体问题时,爸妈们自己却没有做到孝敬和爱戴老人。如果爸妈自己都做不到对待孩子的祖父母以及外祖父母,那么孩子们又怎么能领会其中真正的含义呢?

不要以为为人父母就不需要改变和学习了。其实爸妈们也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记得和孩子一起进步。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4、平和育儿技巧 让你的孩子更优秀

平和的内心是每个人都需要的一种心态,而父母在面对不听话或者调皮的孩子是否还能够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呢,而平和的育儿方式又是怎样的一种教育方式呢?

1、父母不要随意地惩罚孩子

在由劳拉.马卡姆博士所倡导的:平和式教育法"中,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不要随意惩罚孩子。马卡姆博士认为,孩子出现哭泣现象是一件再自然正常不过的事情,应该说是一件好事,如果因为像哭泣之类的事情而对孩子进行惩罚的话,那么这样子的育儿方式是失败的,也是错误的育儿方式。

很多时候孩子之所以哭泣是因为他们有需求,或是需要发泄,父母应该及时满足孩子的需求,并给予孩子发泄的机会。对孩子哭泣的问题,父母不应该进行惩罚,更应该鼓励孩子发泄自己内心的不良情绪,让孩子拥有愉快的心情很重要。

2、孩子因得到理解而更优秀

马卡姆博士在:平和式教育法"之中谈到,只有在充分理解孩子的基础之上,父母们才能成为孩子的好朋友,孩子才愿意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告诉父母,和父母进行好的沟通和交流。这有助于父母了解和知道孩子的最新动向和想法,从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亲子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3、父母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对于很多父母来说,他们在情绪的控制之上存在问题,往往因为孩子犯下一丁点小错误就要生气,对着孩子指责,批评孩子。更多的时候孩子并不是真的犯错,而只是因为他们对事物分不清而在无形之中犯错。家长们应该正确理解孩子这种行为,其实孩子犯错没有什么,只人知错能改就是好孩子。父母要允许孩子犯错,只有在不断犯错之中孩子才能吸收经验教训,从而快速成长起来。

4、学会尊重孩子和理解孩子

很多时候孩子和父母之间往往存在一种仰望的形式,孩子只能抬头看孩子的父母。而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育儿方式则是需要家长们蹲下身来站在孩子的高度和孩子一起看问题。因此,更多的时候,家长们要学会尊重孩子,让孩子在家里有发言权、选择权和自由权,而不是事事都由家长来做决定,忽略孩子的真实感受。更多的时候家长们要理解孩子的言行和思维方式,以便更好地尊重孩子,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

6、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