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关于送孩子回国隔代教养的问题,“隔代教养”时代赌不起孩子的“心灵健康”
1、谈谈关于送孩子回国隔代教养的问题
生存压力与父母的无奈留学或移民海外最初的日子对大多数人来说是艰难的,许多人被生存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苦恼无处述说,孤独而无
1、谈谈关于送孩子回国隔代教养的问题
生存压力与父母的无奈
留学或移民海外最初的日子对大多数人来说是艰难的,许多人被生存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苦恼无处述说,孤独而无助,有人出现狂燥焦虑症、忧郁症, 导致家庭不合、婚姻危机,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
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的教育培养,对于不少人来说成为一大难题。因为自己要做工或上学,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孩子,无奈之中,做父母的只好把孩子送回国,交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养育(注:也有请兄弟姐妹帮忙照顾,为了方便,这里统统归入送回国隔代培养这一类)。隔代教养孩子这种在新移民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到底好不好呢?
亲情的依恋和阻断
在心理学上,尤其是儿童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行为心理学以及变态心理学,都极其重视研究亲情心理依恋 (attachment) 和亲情心理联结 (bonding)。这两点涉及到一个人一生心理成长的核心:心理安全感、自信心、对他人的信任或恐惧、性格的开放或封闭、进取心、人格的健康或病态等等,一系列心态的健康或负面的情绪。
心理依恋和心理联结主要是指儿童(尤其是幼儿)对父母或养育者的心理依恋和心理上的联结关系。从心理学上看,有了这两个方面的健康发展,儿童的心理安全感和自信心才能建立起来,儿童才可能成长为一个心理、行为和身体健康的人,将来才会有自信心去拼搏,才会成长为一个有独立精神、有主见的人,才会有较好的人际之间交流的技巧,才会善于做出有效的时间安排和良好的组织能力。
亲情阻断不利孩子成长
正因为儿童对父母或养育者的心理依恋和心理联结是如此的重要,许多心理学大师都重点研究过儿童或幼小动物,对父母或养育者的依恋心理和心理联结。
研究结果表明,如果这种心理上的情感联结出了问题,儿童最初的反映是抗议 (protest),即哭闹,然后是绝望心理 (despair),包括不进食等,再下来是恐惧 (fear),如怕一个人独处,怕黑暗、怕生人、怕生活规律有任何改变、怕与人交往等。如果上述问题没能得到及时纠正,焦虑感、忧郁感、对他人的不信任、对外部世界的负面看法甚至敌意,无自信心就可能进入到人格 (personality) 的核心部分去。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会呈现出许多心理障碍,行为问题或情绪问题,以及不能正确理解他人的意思 (social cues),和不能恰当处理人际、男女、婚姻、家庭关系。
也正是因为如果上述心理依恋和心理联结出了问题,儿童接下来的心理行为反应是心理联结上的分离。这是在儿童绝望、害怕心理反应后的下一个阶段。儿童心理上产生了一种不理会的反应,这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保护的表现,其行为往往是回避、躲避父母或养育者。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把孩子送回国的父母,经过一段时间,安顿下来之后,再把孩子接出国来,他们往往发现孩子不亲自己和喜欢孤独自处,有的还脾气古怪,父母和孩子之间情感上似乎有道墙。可以想象,作父母的心理是多么地难过。儿童产生上述的心理和行为,主要是害怕再失望、再次经受想象中可能失去父母的痛苦,更重要的也是因为分离久了,情感上同父母的联系疏远了。
送子回国得不偿失
笔者多年从事儿童、青少年、婚姻、家庭心理工作和心理研究,这是一个很不好回答的问题。如果只根据西方心理学理论,尤其是儿童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行为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的理论,西方人学者一般认为孩子应该在父母身边长大。他们认为如果中断了孩子对父母的亲情心理依恋和心理联结,会导致许多问题。
但是,西方的心理学家们一般没有经历过我们的这种艰辛历程,他们也不曾经历过在迫不得已情况下把孩子送回国,做父母心理牵肠挂肚的伤痛和在梦中对孩子的呼唤;他们没有见到过送回去的孩子在堂姐妹兄弟中争妈妈的场面;他们也不曾体会过当孩子再度回到父母身边时,与父母心理的隔阂和情感的疏远,使做父母的在偷偷地流泪。
笔者认为:如果新移民朋友在此的生存问题还基本能正常维持的话,如果夫妻双方还不是因为生存问题而关系紧张的话,如果经济能力没有达到底线的话,最好是把孩子放在身边,自己带大。
西方的教育体系使孩子从幼儿园、小学起,就不仅注重智力的培养,还注重孩子的礼貌、社会和人际交往能力、独立能力、情商的培养、动手能力、体育锻炼、注重他人的需求、同情心、社会义务和社会道德等。而中国的教育基本重点是智力竞争,孩子们书读得那么苦,而人格、人品的培养却不足。加上中国近年来教育产业化,毁了多少本来可以成为优秀人材的孩子。笔者认为孩子如果能在西方这种人文环境、教育环境下成长会好很多。
送回国不宜时间过长
另一方面,如果在此为了生存实在太艰难,如果家庭、婚姻中因生存压力中出现许多争吵和矛盾,这往往会对孩子的心理、情绪造成不少负面影响,孩子会产生强烈地不愉快、自卑和内向性格,而产生心理学上称为的「忠诚的分裂」 (split loyalty),会导致儿童精神健康方面的问题。
如其这样,考虑把孩子送回国去一段时间,交由祖辈或叔伯姨姑代养,如果他们能为孩子提供一个平静、安祥、和谐、经济稳定的环境,未必不可,但时间不宜太长。做父母的,一旦生活稳定,还是应该把孩子再接出来,放在自己身边带大,这样,情感纽带可以继续。
再后,还要提一下语言问题。心理学、语言学、交流学都研究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要对一门语言把握得像母语一样流利,这个过程一定要在青春期到来之前完成。这与大脑发育、语言接收处理有关系。这也是为什么移民的孩子们能在两三种语言之间流利转换,而在西方居住多年的成人却远没有这种能力。如果孩子接出来太晚,也会影响其语言能力的发展。
祝愿孩子们健康成长
孩子是父母的未来,他们的心身情绪行为的健康发展,是每一位做父母的心愿。孩子的笑脸,是对艰苦奋斗中的父母的最大的安慰。孩子天真无邪的语话,往往是对成人灵魂的洗涤。孩子的每点点进步,都是对父母付出辛劳的最好回报。
让我们祝福每一位生活在此的新移民小朋友都健康成长,将来有所成就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2、“隔代教养”时代赌不起孩子的“心灵健康”
无论在居民小区,还是公园广场,老人和孩子总是不可分割的风景;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爷爷、奶奶带着孙子、孙女生活其乐融融。越来越多忙碌的年轻父母们把孩子交给了自己的父母,社会变迁使祖辈们自然承担起更多对孙辈的教养职责,而“隔代教养”作为近年来凸显的一种社会现象,正在对为数众多儿童的成长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半数儿童祖辈看管,我国进入“隔代教养”时代
城市里行色匆匆的上班族和打工者们,无暇仔细顾及个人的生活,如今与“丁克家庭”伴生的另一种社会现象是更多儿童接受着“隔代教养”。全国范围内一项关于中国“隔代教育”的调查结果显示,全国约有一半的儿童接受着隔代教育,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这一比例更高。
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使隔代教养自古有之,但近些年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变革,生活节奏加快、生存竞争加剧,年轻的父母们对教养子女能够分出的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少,选择将孩子交由其祖父母教养者越来越多。“隔代教养”已成为我国目前不可忽视的一种社会现象,对为数众多的儿童成长、发育乃至更长时间内的人生成长轨迹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目前这种现象已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对隔代教养的利与弊,儿童心理和教育专家们的看法褒贬不一,多数人认为,在中国具有传统意义的“隔代教育”具有诸多弊端,比如说祖辈对儿童的溺爱对儿童心理成长构成较大负面影响、祖辈知识面不足使儿童得不到较好的启蒙知识教育等。但也有些专家和学者提出,祖辈丰富的养育经验、人生阅历以及耐心和时间都是不可忽视的巨大优势,这些如果借用得当,对儿童成长是有益的。更有人提出,经济变革与社会发展切不能以牺牲儿童的教育质量为代价,全社会都应该更为关注儿童健康成长的各种因素。
“变色龙”小青青
去年夏天,青青高高兴兴跟着妈妈回到了自己家,可还不到半年时间,爸爸不得不又把她送回外婆家,从小在外公、外婆家长大的青青成了父母眼中的陌生孩子。
父母都在矿山工作,工作地点总是调来调去,从半岁起,青青就被爸爸、妈妈“丢”给外公、外婆抚养。在老人的眼中,青青是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她生性聪明,外公念的故事她一听就记得住,在幼儿园学的舞蹈每天都要给外婆表演,外孙女给两位老人带来无穷乐趣,他们也总是惯着小宝贝,几乎什么事都由着她的性子来。青青5岁时,父母的工作地点总算调到一起,建立了稳定的家,他们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孩子接回身边,给她在城市最好的幼儿园报了名。可是父母的努力并没有换回青青的快乐,没多久,她就闹着不去幼儿园,每天早上,青青总是又哭又闹,就是不肯出门,妈妈不得不一次又一次请假,在家陪着她。
外婆、外公总说青青懂事,可她的异常表现却愁坏了年轻的父母,问题究竟出在哪呢?青青对妈妈说:“我一点也不喜欢新的小朋友,更不喜欢新的老师。”带着疑虑,青青的妈妈来到幼儿园。老师说,青青是班里的新孩子,但也是最孤僻的孩子,她从来不愿意跟别的小朋友一起合作玩游戏,总是独来独往。可是,细心的老师发现,青青也有她活泼的时候,玩拍皮球时,她如果得到自己最喜欢的紫色皮球,就特别开心高兴;学舞蹈时,她总是表现最认真,动作最标准。但如果紫色皮球被别人拿走了,老师表扬其他小朋友跳得好,青青就会一下子垂头丧气,宁愿自己独坐一旁。
在家里和幼儿园的青青判若两人,家里开朗、活泼的她在新环境中却经常表现出孤僻、倔强和嫉妒心强。幼儿园的老师认为,这与青青成长环境中大人的态度不无关系。因为外公、外婆最疼她,总是表扬、称赞和鼓励,从来没有责备和惩罚,这使青青无法接受与别人的合作和竞争,任何环境下只关注自己的唯一性,这样的性格对她的成长有很多不利影响。而像青青一样的孩子在隔代教养的家庭中并不少见,他们表现出的状态应该引起家长和社会的更多关注。
“隔代教养”是利?是弊?
调查显示,我国约有一半的儿童正在接受隔代教养,对于大多数万分重视孩子成长,又十分缺少育儿精力的现代年轻父母们来说,隔代教养究竟孰利孰弊需仔细衡量。众多儿童心理和教育专家对隔代教养的利与弊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贵阳市儿童医院儿童心理主任医师关福琴说,大多数人认为,我国传统的隔代教养方式对儿童成长有一些负面影响,需要祖辈和父母在儿童教养中注意和纠正、克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3、隔代教养的弊端
如今,今年的父母们由于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和学习无暇照顾儿女,于是将孩子交给长辈教养,退休后赋闲在家的爷爷奶奶们也就渴望儿孙绕膝,以享天伦之乐,但是这种隔代教养是有其弊端的。 儿童最大的特点就是爱模仿,嘴为人生第一任教师,不是情趣昂然的知识型家长,而是和蔼可亲,只问饥寒的祖翁,久而久之,孩子便会处处以来,放任自流,惟我独尊起来正好与老你拿人念故怀旧的心理相吻合,于是老你拿人也就乐于满足和忍受孩子们的一切无理要求,甚至大把花钱百般照顾,任“小太阳”,“小月亮”为所欲为。殊不知,这种氛围不仅延长了孩子的童年时期,更严重的是使他们养成了我行我素,娇纵横蛮的乖癖心理,这对他们以后的健康成长,顺利地走向社会都是极为不利的。 此外,部分老年人心境恬淡,有些观念陈旧,知识面狭窄,也由于终生劳动之后的懒散对孩子仅仅是监护而已。孩子民队老态龙钟,少言寡语的老人也是索然无味天真活泼的本性受到压抑,几年下来, 不是喜怒无常,就是少年老成,阻碍了他们的正常发育与发展。 这种隔代教养的孩子,一般内都在6岁左右返回他们父母的身边。准备入学读书。可入校后要想重新塑照他们,纳入科学的教育轨道就显得有些为难了。以至出现不服老师制约,感情疏远等尴尬局面。这也许是那些年轻父母及其长辈们所始料不及的。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4、家庭教育结构调查情况分析——关于隔代教养问题
家庭教育结构调查情况分析——关于隔代教养问题
市直机关永红幼儿园 李曼
家庭教育结构调查情况分析
— 关于隔代教养问题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变化,本以亲子教育为主的教育方式已在悄悄地向隔代教育转变。
针对家庭教育结构的情况,在此对一中班22名幼儿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是从不同的几个家庭成员入手:父亲、母亲、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分别提出了五个方面的问题:
1、您的孩子受到的家庭教育是( )方式为主。
a、亲子教育为主(父母独自承担)
b、隔代教养为主(祖辈主要承担)
c、全家参与教养(谁有空谁教养)
d、保姆带养为主(请人分担琐事)
2、您认为在家庭中教育孩子最合适的方式是(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亲子教育为主(父母独自承担)
b、隔代教养为主(祖辈主要承担)
c、全家参与教养(谁有空谁教养)
d、保姆带养为主(请人分担琐事)
3、您每周一至周五与孩子的交流时间大致总计为__小时。
4、您每周六日大致花费__小时与孩子度过,一般如何度过?
5、在家庭中您主要承担教育孩子的_______部分责任。
在第一个问题中选择a方式为主的有12份(55%);选择b方式的有1份(5%);选择c方式的有7份(32%):选择d方式的有份(5%)。幼21家21儿童 在第二个问题中选择a方式的有17份(77%),他的理由主要归纳如下:① 容易沟通及培养感情;② 易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③ 更具灵性、朝气和活力,孩子会更开朗;④ 传统的文化。选择b方式的无;选择c方式的有5份(24%),主要理由为:① 在生活照顾上老人经验丰富;② 顺其自然,多方面体验;③ 工作原因。选择d方式的无。
第三个问题中的时间约为1~3小时。
第四个问题中的时间不等,少的只有2小时,最多到10几小时。一般是去公园,书店,游乐园,在家看电视等。
第五个问题中父母亲较多的是承担教育方面的责任,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主要承担的是生活上的责任。
可以看出,大多数家长较赞同以亲子教育为主,孩子受到的家庭教育也主要是以家庭教育为主。
很多家长就“隔代教养”谈了自己的看法。他们大多认为“隔代教养”这种方式有一定的缺陷。主要在于老人对孙辈的过分溺爱上,导致大多时候不能客观地处理孩子的问题,但老人也有他的细心和经验,在生活上起居照料得非常好,这也是不能否认的。
摘录家长谈“隔代教养”
段越父亲:《关于隔代教育问题》
非常敬佩老师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
作为家长,也愿意为幼儿的研究作出自己的努力。
在此谈点个人的简单看法,以供参考。
我认为,孩子应该是在完整的家庭里生活,受教育,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父母亲自带,老人带,混合带或者保姆带。
在当今社会,特别是中年人面临很多具体问题。比如,老人不在身边,经济条件不太好,工作忙碌,经常出差,到外地学习等。
如果完全让父母亲自带小孩,必然与工作冲突;完全让老人带,肯定会娇生惯养,而且缺少父爱母爱,在幼儿心理留下不好的痕迹。
所以正常情况下,如孩子父母及老人都在本地,且生活在一起,应该是大家共同带孩子,各有分工。比如,老人可以多陪孩子逛街,认识事物,打点日常生活,培养孩子对老人的爱,让小孩父母腾出时间多工作、学习;而父母亲应该在孩子教育方面,如学习、教育等,较大的事情上操心,矫正孩子不良习惯,制定孩子的培养计划,特别是不要让老人娇惯孩子;对于工作特别忙且家庭条件好的请保姆也是应该的,关键是请个好保姆。
现在很多孩子教育出现偏差,大多归结为是老人带,宠惯。我觉得也有这个因素。当孩子大一点不听话的时候,我们可以经常看见家长把责任归结为老人。我想问这样的家长,你早干什么去了呢?
孩子的教育应该是孩子的父母确定的。比如,什么地方不能让老人娇惯,什么地方应该让老人宠,什么时候该让孩子多与父母在一起。
我近来也比较重视这个问题。但好的是,奶奶在我教育小孩的时候不会马上去保护他,不能给他在错误的时候有逃脱责任的机会。
所以我认为,关键问题不在是谁带,而应该是大人们如何去教育孩子,要特别关爱但不溺爱,要制定培养计划,遵循他本身的条件去发展而不是拔苗助长。要多与孩子进行心理沟通但不能体现在天天泡一起。
小孩只有在爷爷奶奶的宠爱,严父慈母教育的家庭环境中才能真正感觉到家庭的温暖。
贺瑞东家长:《隔代教育利弊谈》
上海:目前0—6岁的孩子中有50-60%由祖辈教育
广州:将近一半的孩子隔代教育
全国:近五成孩子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
孩子的年龄越小,与祖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比例就越高;换言之,随着社会高龄化趋势的形成,隔代教育现象愈来愈普遍。年轻的爸妈在生活、工作压力下,该如何为孩子的家庭教育作最好的安排呢?
抚养教育的责任伴随着孩子的出生而降临,选择由祖父母帮忙抚育孩子,大多是无奈之举。显然,隔代教育有利有弊。如何扬利除弊,充分发挥隔代教育的优势,是祖父母和年轻爸妈们应该共同关注的问题。
隔代教育利弊谈:
许多父母并没有考虑清楚隔代教育的可能后果,往往在发现孩子身上的缺点后,抱怨起祖父母来,这是不公平的。在选择隔代教育之前,我们应该了解清楚隔代教育的利与弊。
隔代教育的优势
·祖父母具有抚育孩子的实际经验,对孩子在不同阶段容易出现什么问题,应该怎样处理,他们知道的要比孩子的父母多得多,很可以弥补年轻父母在养育孩子方面的知识空白,发挥祖父母的经验优势。
·祖父母在长期的社会经验中,累积了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体验,这是有效处理孩子教育问题的有利条件。
·由于不再有工作的压力和生活的拖累,祖父母在心态上比工作紧张、压力繁重的年轻父母要平静得多,所以会比较有精力和耐心去陪伴、教育下一代。
·俗话说得好“老小孩,小小孩”,也就是说老人自身有一种儿童心理,特别喜欢与孩子玩乐,极易与孙子女建立融洽的感情,因此也为教育孩子创造了良好的感情基础。
·孩子由祖父母接去教养,年轻父母便得以解除后顾之忧,专心致力于事业、工作上。
·隔代教育也可以缓解老人家的孤寂,使其从孙子女的成长中获得生命力,看到自己生命的延续,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对老人保持健康的心态大有裨益。
隔代教育的劣势
·溺爱
许多老人家常会存在着一种补偿心理,将自己年轻时无法给予子女的优渥生活照顾,全数转移投射在孙子女身上,而这种宠爱往往很容易变成毫无原则的迁就和溺爱,什么事都一手包办代劳,以致造成孩子任性、依赖性强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的结果。还有的祖父母因过度疼爱孩子而护短,致使孩子的缺点因长期得不到矫正,遂养成不良的行为和性格。在祖父母庇护下的孩子,容易出现两个极端:一个是极端胆小怕事、不合群、寡言少语、应变能力差、性格内向;另一个极端则是放纵欲强、专横跋扈、难以管理、性格外向,在家里是个小霸王,到了外面却毫无独立能力,碰到问题,只知道躲到大人的身后寻求保护。 ·观念陈旧
许多老一辈的观念比较陈旧,与社会的联系开始减少,所以知识面相对比较狭窄,不容易接受新鲜的事物,对科学的育儿观念也不够了解,仍沿用老观念要求孩子、教育孩子,这可能不利于孩子将来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此外,还有一些老人家的文化较低、思想陈旧,常会不知不觉地灌输给孩子一些封建迷信的观念,也无形中增加了孩子接受新思想、新知识的难度。
·造成亲子感情隔阂
平时和老人家生活在一起,孩子已经习惯了祖父母的袒护和迁就,因此当父母看到孩子的缺点和不足,而对他提出严格的要求时,孩子便很难接受,以致容易形成亲子之间的感情隔阂和情绪抵触,使正常和必要的教育难以进行;再加上,父母严格要求或惩罚孩子时,祖父母往往会出面干预,这更使得年轻父母无法及时矫正子女的缺失,既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也容易导致家庭关系失和。
良好的隔代教育,需要十条件
虽然隔代教育的弊端不少,优点也不遑多让,关键在于由什么样的祖父母来教育和怎样教育;有一些祖父母之所以能把孙子女教育得很好,乃使因为他们具备了以下一些条件:
1.身体健康,精力较好,心态年轻,乐于养育孙子女。
2.心理健康,情绪稳定,没有精神障碍或偏差。
3.家庭和个人卫生习惯良好,不吸烟,不酗酒。
4.了解幼儿的饮食营养和生活护理等常识。
5.性格开朗,人际交往能力强,不固执偏颇,对孩子有耐心。
6.喜欢户外活动,常带孩子外出去认识周围的世界。
7.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能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
8.待孩子慈爱宽容,但不纵容、不溺爱,善于引导教育。
9.能细心观察孩子的身心变化,及时与孩子的父母交流沟通。
10.愿意并善于吸收新知识、新观念,以现代化的方式育儿。
隔代教育是一种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只有清楚地认识到隔代教育的利与弊,发挥其教育优势,认真克服负面影响,才能使孩子现有的家庭教育状况得以改进,同时快乐、健康地成长。因此,选择隔代教育的家庭,祖父母和父母之间要互相理解,经常沟通,年轻的父母要向长辈传达现代育儿的观念和知识,而祖父母也要勇于吸收新知识,双方在教育上达成共识,才能为孩子的家庭教育扎下良好基础。隔代教育与父母自带的差别
父母亲自带孩子和隔代教育之间是有很大差别的:
·对待孩子的态度
一般而言,对待孩子的态度,父母趋于理性,而祖父母则趋于感性。当父母教孩子一种知识,给孩子买一样东西,满足孩子的一个要求时,往往会考虑这样做对孩子的成长是否有益,着眼于培养孩子良好的品格;但老人家对待孩子却往往出于宠爱,凡事尽量迁就,以满足孩子的愿望为出发点,较少理会这种满足会对他们有益还是有害。
·生活方式的选择
两代间的生活方式一定会有较大的差异,年轻的爸妈往往倾向于现代的生活方式,而老人家却是延续多年不变的传统,甚至于有些落后的生活方式。而现在的孩子面对未来变化迅速且不可预知的世界,必须具有极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倘若他从小就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习惯于老人们的生活,而祖父母和父母的生活方式又落差极大,当他们回到父母身边时,就会与他们的生活方式格格不入,甚而产生冲突,这对亲子感情是极大的伤害。而且,幼年时期是孩子各方面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俗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许多从小养成的习惯,将来是很难改过来的。
“新型隔代教育”需要父母和祖辈相互配合
抚育孩子是为人父母的义务和责任。忙碌,不能作为把孩子丢给老人家的借口。所以:一方面,父母不管多么忙,都要抽点时间与孩子在一起,别完全把对孩子的教育权、抚养权交给老人。
另一方面,老人该给自己定好位,既不越位,也不做摆设;做好亲子之爱的润滑剂;喜欢孩子,但不溺爱;把知识和经验浇灌孩子时,但别把旧习惯、坏德性影响到孩子。
这样,祖辈在隔代教育中才能发挥积极作用。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