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性教育,欲说还休,幼儿挫折教育
1、幼儿性教育,欲说还休
被关爱的身体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哈洛进行了著名的恒河猴实验。他将刚出生的小猴子和母亲分离,只给它们提供两个模拟妈妈。一个是用铁丝网制
1、幼儿性教育,欲说还休
被关爱的身体
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哈洛进行了著名的恒河猴实验。他将刚出生的小猴子和母亲分离,只给它们提供两个模拟妈妈。一个是用铁丝网制成的“铁丝妈妈”,上面绑上奶瓶可以喂奶,另一个是以布片绑在木头上制成的柔软的 “布片妈妈”,但是上面却没有奶瓶。当让猴子自由选择时,猴子多数时间都会待在布片妈妈的身上,只在吃奶的时候才会去找铁丝妈妈。
这个实验证明了柔软、亲密的感觉对幼子的重要性。但是,布片妈妈毕竟不是真正的妈妈。这些被模拟妈妈养大的孤儿猴子长大后行为孤僻怪异。到了性成熟的年龄,它们都无法正常找到配偶交配,成了猴子中的性障碍患者。
这个实验证明了亲子之间依恋关系的重要性。幼子不仅向母亲寻求食物与安全,更向母亲寻求关爱、接纳。得到母亲的关爱对正常的心理成长、包括性心理成长,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孩子一出生,就用自己的感官体验周遭世界。通过拥抱、抚触,感知自己的身体被照顾、被接纳。而作为成人,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爱的表达,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身体意识,如:喂奶:母乳喂养对密切亲子感情当然最好,即使是人工喂养,也要在喂的过程中,和孩子目光交流,说话,抚摸,沟通,让孩子从中体会到自己被关爱。
换尿片
换尿片是亲子交流的一个重要时机。如果仅仅是匆匆忙忙地换过了事,甚至皱着眉头、一脸厌恶的表情,婴儿就会接收到这样的信息:“我的身体是不可爱的。”相反,如果能够在此时和孩子沟通、交流,能够面带微笑,孩子就会对自己的身体也有正面的认识。
洗澡
洗澡时的身体接触是沟通亲子情感的好机会。在洗澡时对孩子的关爱、欣赏的态度,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的身体意识。随着孩子的长大,会逐渐对自己的身体发生兴趣,根据孩子的理解能力,在洗澡时可以自然而然教给孩子身体各个部位的名称和功能。
抚触
近年来婴儿抚触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抚触不仅有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也特别有助于孩子心理健康,“好的触摸”可以让孩子有更多的好的体验,对身体接触有更多正面的记忆。
大小便训练
在大小便训练期间,幼儿往往会发生“事故”,如果成人失去耐心,对孩子大吵大嚷,会让孩子对自己的身体产生负面的感觉。父母如果能够采取宽容、耐心的态度则有助于孩子形成健康的身体意识。
从孩子出生开始,让他感到自己的身体被爱、被欣赏、被接纳,这是父母能够给予孩子的最好的礼物。其实,这种“好的触摸”应一直伴随孩子的全部成长过程。
被了解的身体
小孩一般从1、2岁开始就可以注意到男、女身体上的区别。随着语言能力的发展,2、3岁的小孩就可能会询问相关的词汇。对此,一般父母往往回避或者以俚语对付。但是专家却指出,正确的做法是告诉孩子相应部位的正式名称,或者正式名称加上俚语中的名称。
因为正确的名称可以帮助人们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并使知识逐渐积累。而对一个名称的刻意回避,反映了人们对这个事物不能正视的态度。对与性有关的词汇也是如此。俚语词汇往往很含糊,带有戏谑的意味或贬义,而且不成体系。当孩子怀着好奇心提问时,告诉他们正确的名称是最佳的回答,如外阴、阴道、子宫、阴茎、睾丸等等。从最初的这些词汇开始,可以逐渐扩展,以至形成一个科学的体系。
不必担心孩子太小,不能接受。儿医专家组指出,和孩子谈论性越早开始越好,成人对孩子的提问应该采取开放的态度,让孩子知道这类问题是交谈中可接受的话题。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性教育不宜采取长篇大论的形式,而应在平时对孩子的行为给予适当反应,在潜移默化中进行。这样孩子从小就会明白,当有了性方面问题的时候,父母是可靠的信息源。
有隐私的身体
初生的婴儿毫不介意自己赤身裸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逐渐了解有些事情不宜当众去做。传统上,我们往往教给孩子“羞耻”的概念。比如,当一个孩子当众碰触自己的生殖器时,我们往往会说这样做“羞羞”。一个含糊的“羞”字往往会让孩子对自己的身体有不好的评价,而且也不能教给孩子正确的方式是什么。
其实,更好的方式则是教给孩子“隐私”的概念。可以告诉孩子:那个地方是他“自己”的地方,如果他想碰触的话,可以“私下”去做,比如回到自己的卧室。这样说可以在不让孩子对身体感到羞耻的前提下教给孩子社会可接受的行为方式。
等孩子4、5岁的时候,他们不仅清楚地了解了男女的不同,而且会比较理解社会上男女有别的情况。这正是对孩子开始进行隐私感教育的时机。
隐私感的教育包括很多方面:
·哪些部位比另一些部位更特殊,不宜暴露;
·哪些事不适合当众做,但可以在卫生间或自己的卧室做;
·男女有别,有些事情男、女要分开做;
·隐私并不等于不好。
在这方面,不同家庭的尺度是不同的。重要的不是尺度到底在哪里,而是明确有某种尺度需要孩子逐渐掌握。这种尺度同样不是通过长篇大论去灌输?在公众场合尽量不要让孩子随地大小便,尽量让孩子在卫生间方便。当孩子当众抚弄生殖器官的时候,不大声呵斥,而是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或者让孩子到自己的卧室去。随着年龄增长,减少让男孩上女厕所的次数。当母亲带儿子外出的时候,锻炼孩子自己去上男厕所。
夏天穿裙子的时候,逐渐要求女孩注意自己的姿态,尽量不要暴露出三角裤……
教给孩子社会的文明常规、礼仪是父母的责任。在此过程中,父母应该特别考虑到孩子的年龄和接受程度,循序渐进。如果父母过于生硬、严厉,则会让孩子对身体产生过度强烈的羞耻感,以至影响以后形成健康的性意识,就得不偿失了。但另一方面,如果对孩子过于宽松,而孩子可能因为从他人那里受到严厉指责而产生心理阴影。
被尊重的身体
在很多成人眼里,小孩根本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因此往往随意逗弄孩子,不论孩子是否愿意,掐一掐,捏一捏,摸一摸,抱一抱。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很难感觉到自己有对成人说“不”的权利。加上亲子间沟通的缺乏,和性相关的话题又往往是禁忌,当孩子遇到性骚扰时不会反抗、不会和父母说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国外,为防止针对儿童的性骚扰,有专门的录像片和课程,教给孩子区分什么是好的触摸,什么是不好的触摸。处理儿童性骚扰、性虐待的社会工作者建议,应当教给孩子身体所有部位,包含生殖器官的正确名称,教给孩子关于身体接触的一般原则,培养孩子的自尊心,以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
身体接触的一般原则包括:
·每个人的身体都是属于自己的,应该被尊重;
·可以抚触自己的身体,但抚触隐私部位不宜当众进行;
·不能随意接触别人的身体,如果在接触时别人表示反对应该及时中止;
·不可接触别人的隐私部位(有些对儿童进行性骚扰者就是要求儿童触摸他们的隐私部位);
·除了父母、其他特别亲近的照看者和医生以外,任何人不得接触自己的隐私部位;
·如果任何人的接触让自己感到不舒服或“不对”,即使是自己的亲友师长,自己都有权要求中止。
要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的身体,父母首先就要尊重孩子对自己身体的所有权,尊重孩子与成人接触时的每一个“不”。这样长大的孩子,会相信自己的感觉,不会容忍别人对自己的侵犯,也不会轻易成为受害者。也许我们曾经在无知中度过了很多岁月,但我们的孩子不应该如此。也许我们曾经对身体和性感到异样和神秘,但我们的孩子不应该如此。也许我们即使到今天在谈论和性相关的话题时还感觉到有些困难,但是在孩子面前,我们需要有勇气去开口。毕竟每一代人都要做一些上一代人没有做过的事情。但愿当我们的孩子长大的时候,宝贝儿式的悲剧将不会再重演。
关于性、异性、爱情以至婚姻之类学习,不论是男生还是女生,似乎永远没有正确的时间
小时候自然年龄太小,虽然父母不能为如“路边捡来的”之类的说法提供足够证据,也不会招致多少反对,反正可以大了再说。
上学后自然主要精力要放在学习上,就是戴耳环、染头发、抹口红也很可能被认为是违反校纪,“性”字更是不能提。工作以后一切解禁,不过工作单位并不需要为性教育负责,所以只需结婚前在医院看上半个小时的录像,全部的性教育课程就毕业了。
既然我们的父母没有对我们进行过什么性教育,我们自然也不知道如何把这样的知识传授给我们的孩子们。可是想想我们自己,居然都通过对“生理课本+传闻+政治课”提供的信息,加上小说中、影视剧中和身边的故事,学会了如何谈恋爱,如何结婚,并且成为社会认可的男性和女性。真是很庆幸,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学成材的天才,才可以在没有多少性教育的环境下也能够基本正常的生活。
完美的环境中,没有性骚扰,没有未婚先孕,没有强奸,也没有婚恋中的各种问题,也许性意识上的无知也可以成为一种美德。可惜,我们的环境并不完美,无知也就无法成为纯洁的保障,反而等同于更容易受到伤害。但愿从幼儿开始就进行适当的性教育,能够让我们的后代们生活得更好,更幸福。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2、幼儿挫折教育
现今的孩子大都是在万千宠爱中长大的,任性、脆弱、自我,依赖性强,独立性差。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孩子们的生活条件更加优越了,这些"蜜罐罐"里长大的孩子们在享受优越生活条件的同时,如果不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可能会缺乏某些对他们终生发展都具有极重要意义的心理素质。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家长、教师等都纷纷呼吁,"今天孩子需要挫折教"。
所谓挫折教育,是指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幼儿身心发展和教育的需要,创设或利用某种情景,提出某种难题,让幼儿通过动脑、动手来解决矛盾,从而使他们逐步形成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出一种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
应该适时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这一观点已经得到了公认。幼儿已有了一定的体力,也具备了一定的与人交往的能力,这就使幼儿有可能去面对一定的困难,并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克服困难。
况且,幼儿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大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绝大多数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是能够克服的,因此,我们应该相信孩子的能力。那么,应该怎样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呢?
一、引导幼儿正确认识挫折
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各种活动时,尤其是在幼儿面临困难时,应该让他们直观地了解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反复体验中逐步认识到挫折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从而真切地感受到要做任何事情都会遇到困难,成功的喜悦恰恰来自于问题的解决。
幼儿在接触外界事物、学习知识时,的确离不开成人的帮助,但如果这种帮助变成了代替,久而久之,幼儿就会缺乏克服困难的心理体验,一旦因为遇到挫折而达不到预期目标时,就会产生畏难、懒惰的情绪,造成学习障碍。
因此,幼儿挫折教育首先要破除幼儿学习的依赖性,要让幼儿在各种学习活动中自己感受困难,并为克服困难做出自己的努力。
例如,当幼儿摔倒后,应让他自己爬起来,成人不要大惊小怪地赶紧去扶,否则,幼儿很容易形成"摔倒就等人扶"的依赖心理。只有让幼儿在克服困难中感受挫折,认识挫折,才能培养出他们不怕挫折、敢于面对挫折的能力。
二、利用和创设困难情景,提高幼儿挫折承受力
在幼儿的生活、学习活动中,成人可以随机利用现实情景,或模拟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难题,让幼儿开动脑筋,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经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完成任务。
例如,小班孩子的自理能力较差,有的孩子新买的鞋不会系鞋带,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让老师帮忙。但是,为了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我只帮他系一次,并让他看着我是怎样系的,第二次我就不再帮忙,而是让幼儿自己动手,如果幼儿的确有困难就再指导一下。
幼儿在经历了由不会到会,由别人帮助到自己干的过程后,心理上会得到一种满足,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自理能力。成人还可以创设一些情境,
如:把幼儿喜爱的玩具藏起来让幼儿寻找,让幼儿到黑暗的地方取东西等。但是,在创设和利用困难情景的时候,要注意几个问题:
1.必须注意适度和适量。设置的情景要能引起幼儿的挫折感,但不能太强,应该循序渐进,逐步增加难度;同时,幼儿一次面临的难题不能太多,否则,过度的挫折会损伤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使其产生严重的受挫感,从而失去探索的信心。
2. 在孩子遇到困难而退缩时,要鼓励孩子,在孩子作出努力并取得成绩时,要及时肯定,让孩子体验成功,从而更有信心去面对新的困难。
3. 对陷入严重挫折情景的幼儿,要及时进行疏导,防止孩子因受挫折而产生失望、冷淡等不良心理反应,在必要时可帮助孩子一步步实现目标。
三、利用榜样作用教育,增强幼儿的抗挫折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向孩子讲述一些名人在挫折中成长并获得成功的事例,让孩子以这些名人做榜样,不畏挫折;要注意父母和老师的榜样作用,在幼儿眼中,父母和老师非常高大,无所不能,他们对待挫折的态度和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态度和行为;同伴也是孩子的"老师",教师要抓住同伴的良好行为树立榜样,增强幼儿抗挫折能力。
例如:有些幼儿不敢走平衡木,老师在旁边鼓励说?别怕,你行!"或者说:"你像某某小朋友一样勇敢,老师相信你!" 在榜样的影响下,幼儿会树立信心,努力去克服困难。当战胜困难后,老师的"你真行"就会变成幼儿心理上的"我真行"。
四、多鼓励,改变幼儿的受挫意识
幼儿只有不断得到鼓励,才能在困难面前淡化和改变受挫意识,获得安全感和自信心。成人要多鼓励幼儿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一旦进步,要立即予以表扬,强化其行为,并随时表现出肯定和相信的神态。成人的鼓励和肯定既能使幼儿的受挫意识得以改变,又能提高他们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
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是家长、老师共同努力的长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一定要注意,不能对幼儿提出过高要求,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兴趣进行培养,否则,幼儿在压力面前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
经常笼罩在这种挫折感中,会损害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总之,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没有挫折不行,挫折过多、过大也不行,成人要正确引导,使幼儿能正视并战胜挫折,健康发展。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3、赏识教育从幼儿开始
3到6岁是培养一个人成就感和自信心的关键时期,这一点已被中外许多教育学、心理学专家所肯定。因此,在这个阶段,赏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赏识可以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帮助孩子扬长避短,克服自卑、怯懦心理,树立自信心。那么,从家长的角度,怎样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呢?
鼓励幼儿动手,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的能力是从自理能力开始发展起来的,自信心是从做一点一滴的小事培养起来的。幼儿3岁左右具有了一定的自理能力,可以鼓励他自己穿衣服、系鞋带、摆放碗筷、收拾玩具等,见孩子做了什么事情,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有些家长觉得让孩子拿个东西,扫个地什么的,又费话又费时,倒不如自己做省心。殊不知,让孩子做这些小事,可以满足孩子的参与欲望和表现欲望,当孩子感觉自己会做许多事,并且有的事比爸爸妈妈做得还好时,自信心就会倍增。
培养幼儿学会赏识自己。赏识自己是自信的基础,要让孩子从小就感觉到自己是最好的,最棒的,自己有很多优点。家长要善于给孩子创造赏识自己的氛围和机会。
我们幼儿园就曾经开展过“画日记”的活动,引导幼儿回忆今天自己有哪些好行为,好表现,然后把它画出来,带回去给家长欣赏。孩子们把自己做早操的漂亮动作,把自己帮助小伙伴的情景都画了出来,非常有助于孩子发现及欣赏自己的好行为、好品质,认识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家长不妨借鉴这些做法,同时还可以通过让孩子参加小手工制作、画展、诗歌朗诵会、讲故事比赛等,让孩子在展示自己的才艺中认识自己,欣赏自己。
多夸奖孩子。多说赞美的话,鼓励的话,少说贬损的话,批评的话。我们在幼儿园工作,发现家长们碰到一起,喜欢议论孩子的长短,并且常常拿自己的孩子同人家的孩子比较,比较的结果多半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如人家的孩子。
有个小女孩画画得很好,当孩子双手捧着自己的“杰作”,得意地让爸爸欣赏时,没想到当爸爸的却不耐烦地说:“画什么,你看祈祈的钢琴弹得多好,你就只知道画画。”以后这个小女孩画画再也提不起劲了。如果这位爸爸换一种说法:“你画得真棒,要是弹钢琴也像祈祈一样好就更棒了。”有可能,小女孩不仅画画得好,而且钢琴也会弹得很出色。
扬扬是个顽皮的孩子,有次我去家访,他妈妈当着孩子的面罗列了孩子一大堆不是,看到孩子很难为情,我赶紧说:“不会呀,扬扬最近表现可好了,昨天当值日生,还被老师和小朋友表扬了呢!扬扬你说是不是?”扬扬眼睛一亮,说:“就是嘛,我还得了一朵小红花呢。”我当即跟扬扬的妈妈讲,你以后千万不要当孩子的面数落孩子,每天要多表扬他,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比如“扬扬今天穿衣服穿得真快”“扬扬字写得真漂亮”等等,这样鼓励孩子才有利于孩子的成长。扬扬妈妈的毛病我想许多家长都有,要知道家长左一个“不是”,右一个“不是”,会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影响。幼儿的心理发育不成熟,不能正确评价自己,消极的评价语言会影响孩子的自信,有可能使孩子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4、幼儿性别教育的困惑
①心理学家认为,大约到3岁时,性别角色已经形成。 ②性别教育是从婴儿时候就开始的,比如说男孩子应该培养他独立、勇敢、豁达的品质,除了父亲的形象外,一些力量型的游戏项目也有助于培养这种品性。
在婴儿时期,宝宝便开始了对自己身体的探索,最早接触的“他者”是爸爸妈妈,在接受爸爸妈妈对待的过程中,逐渐认识自己,发展自我认同,最先形成的概念是“我”,然后逐渐形成对“我”和“他”的认识。在认识“我”与“他”的区别中,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是性别。
研究表明,儿童正确认识性别、性取向性别和行为性别的发育必须是在双性别的环境中、在孩子和不同性别成员的相互关系中、在孩子与异性的不断比较中,逐步发育并成熟起来的。
困惑一:两难的性别解答。身为新世代的父母,已经意识到和孩子讨论“性”无需忌讳,这可能也是必要的话题;但是,当小宝贝真的问起,到底怎样回应他才是恰到好处呢?
案例:两岁的嘉嘉有次与小表妹一起洗澡,两人在水中快乐地扑腾,很快,两人的注意力转移到彼此身体的不同上。嘉嘉认为小表妹比自己缺少了一样东西。洗完澡出来,嘉嘉便把自己以前遇到的疑惑也一古脑地向妈妈倒出来:为什么妹妹没有小鸡鸡?为什么我站着小便而妹妹蹲着?为什么小宝宝在阿姨肚子里?小宝宝是怎么跑出来的?爸爸也会生小宝宝吗?我为什么没看见爸爸妈妈结婚?
案例分析:遇到此类问题,大多数妈妈都会遇到和嘉嘉妈妈一样的苦恼:不想遮遮掩掩地欺骗孩子,使孩子对“性”太过无知,在该领域存有太多神秘,对他将来担任的性别角色绝对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然而想要坦白地告诉小孩,又不知该如何表述,直接说吧,孩子可能不懂;解释得不好,效果还可能适得其反。
专家指引:对年龄尚幼的孩子,父母可以用形象的比喻,帮助孩子理解,比如,可以借助图片,告诉孩子,阿姨的肚子里长着一朵神秘的花,小宝宝就是在花苞里一点一点地孵化出来的。回答诸如“妹妹为什么没有小鸡鸡”的问题,在向宝宝传递“这是男性和女性的生理区别”等刻板的性别信息外,更重要的是注意引导孩子对自身性别角色的认同,告诉他,因为他有“小鸡鸡”,他是个男孩子,男孩子就应该独立、勇敢、豁达等等。对孩子的性教育应该是种“软”教育,也就是说,选择一些贴近儿童心理的图画或者动画片,让孩子先从图象上理解了,随着他慢慢长大,再进一步解答不同时期他对“性别”和“性”的疑惑。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