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百科 > 育儿百科

宝宝用脑过度会不会累坏了脑子,宝宝“越不用脑”,越有创造力?

2022-05-26 10:06:00     来源:www.dxfbaby.com
分享:
收藏本文          热度:
导语:


1、宝宝用脑过度会不会累坏了脑子

现在,幼儿的早期教育已越来越被各国教育家所重视。不过,疼爱子女的父母却担心早期教育会不会伤害孩子的大脑?其实这种担心是没有根据

1、宝宝用脑过度会不会累坏了脑子

现在,幼儿的早期教育已越来越被各国教育家所重视。不过,疼爱子女的父母却担心早期教育会不会伤害孩子的大脑?其实这种担心是没有根据的。学习并不需要大脑神经的完全成熟,恰恰相反,大脑和神经系统是在学习和运动中发展和成熟起来的。

生理数据表明,婴儿出生时,就具有与成人一样多的脑细胞,约一百四十亿个,六个月以后数量就不再增多,但在形态上不断成熟,机能不断分化。三岁左右的儿童,由于大脑皮质神经细胞体积不断增大,神经纤维日益增长,神经纤维的髓鞘化过程迅速进行,因而脑的重量增到成人脑重的三分之二,约九百克至一千克左右。三岁儿童大脑皮质细胞机能的分化基本完成。七岁儿童的脑重量达一千二百八十克左右,基本上接近于成人的脑重(约一千四百二十克),大脑的结构和机能也逐渐完善。脑是智力发展的物质基础。

可见,儿童早期教育并非是强人所难。脑电图频率研究表明,幼儿的大脑尽管尚未完全发育成熟,但比成人的大脑可塑性大,适应能力强,他们更善于学习,不仅记得快,而且记得牢。只要能引起兴趣,感到愉快,不但不影响孩子大脑的发育,反而有利于大脑的发展。巴甫洛夫说:“愉快可以使你对生命的每一跳动,对生活的每一印象易于感受,不管躯体和精神上的愉快都是如此。”生命在于运动。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大脑:早用脑,多用脑,脑细胞的老化反而慢。

有的学者研究指出,大脑的知识储藏,可以比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的储藏量大得多。所以,我们不必担心脑子里的知识装多了会累坏。

当然,用脑要注意科学,注意劳逸结合,加强体育锻炼,加强营养。大脑有四个功能部位:感受区、贮存区、判断区和想象区。经常变换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形式,转换兴奋中心,对于保护大脑十分有益。

大脑还具有一种保护性抑制机能,如果它疲劳了,会自动调节,表现出困倦。因此,保证幼儿必要的休息和充足的睡眠是重要的。

家长们,假若您能知道用脑的科学,并用以指导自己的孩子,那么,你的孩子的脑子是会越用越灵,越用越聪明的。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2、宝宝“越不用脑”,越有创造力?

之前有个报告《“越不用脑”,越有创造力》,对上面那个已得到高度认同的说法产生了一定的震荡和颠覆!

我们是否犯了善意的错误?在孩子探索的过程中,父母如何把握“作为”和“无为”?怎样做,才能让孩子从自己的心底产生创造的意愿并从中得到快乐?

带着一系列问题,我们走访了多位专家。

深度访谈:罗劲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心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主任。

“让曾经脑损伤的人做顿悟的难题,他们比正常人的效率要高。原因在于他们的常规思维被抑制了,他们的思想也就更自由了!”

1个概念

记者:您对创造性思维中的“顿悟”非常有研究,能简单介绍一下吗?

罗劲:顿悟是一种突发式的解决问题的过程,类似于我们日常所说的“灵机一动”。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我们先来猜个谜语:它能搬动巨大的木头,却移不动一枚小小的铁钉。这是什么?你可能首先会想到起重机之类的东西,但我们的答案是“河流”。在找到“河流”这一答案的过程中,我们的大脑需要打破思维的僵局,实现一种顿悟。我们的研究,就是用谜语或者脑筋急转弯作为实验材料,采用脑成像技术,记录人们在顿悟的一瞬间大脑的活动状况。

2个阶段

记者:“少用脑,多创造”这种说法似乎非常具有颠覆性意义。但说实话,也很容易造成误解。您能否具体解释一下“少用脑”的含义?

罗劲:实际上,我们的实验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我们主要关注在顿悟过程中那些兴奋的区域,这说明这些区域参与到顿悟的过程中来了。通过实验,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多动脑,多创造”。

不过,我们发现,在顿悟的一瞬间,有些关键脑区不但没有活动,反而是处在抑制状态的。于是,我们开始思考,创造力活动可能存在的一个新的原则:少动脑,多创造。当然,这里所说的少动脑,指的是负责常规思维的那部分脑区。因为如果这部分脑区持续活动,我们的思维就会沿着一个常规的模式进行下去,非常规脑区的活动就会处于一种不太活跃的状态。

一位意大利学者作了一项实验:让脑损伤患者,尤其是额叶损伤的患者做顿悟的难题,结果发现他们解决问题的效率竟然比正常人还要高。为什么呢?因为额叶主要负责的是自上而下的控制和常规思维。这部分思维不工作了以后,人的思想反而更自由,也更能够想出一些具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来。

再比如在拆字实验中,要把“四”字拆出一竖,成为一个“匹”字,人的枕叶(负责知觉的区域)是要被抑制的。为什么要抑制呢?因为人们把“四”看成“四”是一种高度自动化的过程。只有这个过程被压制住以后,他才能够想到新的可能性。

由此,我认为在大脑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中不一定只有加法,而可能存在减法的原则:在有些情况下,少动脑才能多创造。

3点启示:

记者:您认为这样的研究结论对儿童教育有哪些启示?

罗劲:我认为主要有3点。

启示1:

指令过多会导致思维定势。其实,我们对孩子的很多所谓的教育都是一种对孩子额叶的强化训练,或者说是对常规思维的强化训练的过程。我们要求孩子集中注意力来听我们讲,按照我们的方法去做、去想。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如果想集中注意力,不东张西望,他的额叶一定要持续地活动。同时,如果我们再要求孩子一定要按照你的指导去做,不允许他有自己的“小聪明”或者“胡闹”的想法,那么对孩子额叶的训练就更加强化了!而我们对额叶的功能训练得越多,孩子就越容易形成一种思维定势,或者对他的创造性思维造成束缚。

启示2:

压力过大,会强化常规思维。相反,有些例子证明,儿童的压力小,会对他的创造力思维有所帮助。这是因为创造性活动需要挪动常规思维的整体结构。如果在这个时候,成人在外部施加的压力过大,他只能一次又一次地选择用常规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启示3:

问题意识是创造力的奠基石。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孩子对问题的关注本身对他的创造性是起奠基作用的。我们需要鼓励孩子对问题保持持续的兴趣和关注,鼓励孩子对这个问题始终如一地去探寻。

故事吧,那年,那事

我记得三四岁的时候,一次和爸爸一起走夜路,我发现无论我走得多快,月亮总是能跟上我。我问爸爸:“月亮为什么跟着我跑呢?”记得爸爸当时给我解释了半天,比如月亮离得很远,等等。我使劲点点头,表示自己已经明白了。但实际上,我一点也没听懂。而且,这还让我觉得很焦虑:我的脑子真笨!

不过,现在想起来,实际上要讲明白这些事情确实非常困难。

讲述人:罗劲

“大家”看法

“孩子曾经给我们带来无数惊喜,但我们从来没觉得那就是创造……”

——苏彦捷(北京大学心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心理学会秘书长)

我不赞同“培养”创造力这一说法。实际上,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创造无处不在:一个躺在摇篮里的小宝宝用拍打、抓捏或用嘴啃等各种方式来探索他所能处级到的各种事物;一旦学会了语言,他就成了一个标准的“问题专家”……在这种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中,孩子在创造自己的生活。我们成人所需要做的,就是小心护呵,给予适当的支持和鼓励!

“如果孩子画了一棵红色的树和绿色的太阳,你接下来会怎么做?”

——林菁菁(知名艺术家,作品曾在世界各地博物馆、美术馆展出和被收藏,出版了《和孩子一起享受艺术》、《和孩子一起享受创意》等专着)

鼓励孩子的做法,问问他是怎么想的……总之,给孩子的思想留有余地,这是我们始终要坚持的原则。不要用太多知识性的东西和一些固有的原则“武装”孩子的头脑。要让孩子感到,他“离谱”的想象和大胆的尝试是被允许的。这样,他才会陶醉在自己的创作中,他的创造力才会无穷无尽地按照他自己很尽兴的想法去发展。

如果我们在第一个环节马上告诉他说:“太阳应该是红色的!”孩子会突然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他可能因此变得很胆怯,总害怕犯错误。这样的心理很有可能影响到他以后的心态。

故事吧,那年,那事

小时候,父亲经常会带我去看画展。每一次,父亲把我送到展厅门口,便让我一个人进去。不喜欢的画,我只是浏览一下;喜欢的画,我便会长时间地驻足,用心灵去体味这些画作里面的情感和韵律。耳边没有其他父母关于画派和技法的介绍,一个人看画展,我的心灵从来没有被打扰过。

讲述人:林菁菁

保护创造力8条经典原则

觉得前面的内容太复杂了?没关系,下面这8句话是你启动宝宝创造力的按钮:

1、从妈妈怀孕到宝宝出生后乃至他长大成人的过程中,都要给予充足和均衡的营养。

2、提供一个让宝宝感到安全和宽松的环境。

3、成人要保持轻松开放的态度。

4、给孩子提供一些没有功利性的“闲书”和玩具。

5、充分鼓励孩子提问和表达好奇心。

6、和孩子一起创造出新鲜的游戏或对物件的新用法,并给他足够的施展空间,比如他可能会把鞋当作储物箱来装东西。

7、把你的口头禅从“你长大了就知道了”、“这样做不对”变成“你的想法真不错,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8、对孩子的问题,可以一起查阅百科全书,也可以“信口”编一些答案。让孩子从小知道,世界上的很多问题并非只有一种标准答案。

转自《三九健康网》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3、宝宝吃鱼的好处 宝宝多吃鱼对脑子的好处

在民间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小孩子吃鱼子会变笨。其实,这是毫无科学根据的。小孩子吃鱼不但无害,而且对他的健康成长,尤其是促进脑发育还大有好处。

所谓鱼子(也称:鱼卵"或:鱼蛋"),就是雌鱼卵巢成熟后所产生的卵子,它一粒粒粘附在一起,成千上万有的甚至多达数亿粒。有关研究证明:鱼子是一种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食品,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脂肪、钙、磷、铁、维生素和脑磷脂等物质,是人类大脑和骨髓的良好补充剂与滋长剂。

鱼子中的多种维生素(如a、b、d等)各有自己的营养价值:维生素a可以防止夜盲症和保护视力,有抗呼吸系统感染和维护皮肤细胞功能作用,对促进骨骼、头发、牙齿生长也有益;维生素b可协助机体调节新陈代谢,增进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功能,促进细胞生长和分裂(包括促进红血球的产生),能防治脚气、发育不良及贫血等;维生素d可促进钙的吸收,调节体内钙、磷代谢,维持血钙和血磷的平衡。

此外,鱼子中所富含的蛋白质和钙、磷、铁等矿物质,以及大量的脑磷脂一类营养等,对人体尤其是对儿童生长发育极为重要,而这些营养素往往是我们日常膳食中比较容易缺乏的。特别是脑磷脂,能促进大脑发育及提高智力水平,有利增强记忆和认知能力。

鱼子虽然很小,但较难烧熟也不容易消化,小朋友吃时一定要把它烧熟煮透。且每次要注意适量(一般每天以50-100克为宜),以免造成消化不良,甚至发生拉肚子。需要提醒的是:有些鱼的鱼子是不能吃的,最常见的如海里的河豚鱼及淡水溪里的石斑鱼鱼子是有毒的,不能食用。

4、宝宝发烧会烧坏脑子吗

每当孩子一发烧,爸爸妈妈们就会担惊受怕,生怕宝宝发高烧会烧坏了脑子。很多家长们在照顾小婴儿的时候都认为婴儿发烧不立即退烧很容易烧坏脑子,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一起来看看医生怎么说。

老一辈的人总说,发烧会烧出傻子,他们认为高烧的热度会烧坏脑子,并且可以举出一连串的例子来表明确有其事,我们也经常看到一些孩子发烧没有及时治疗变成了傻子或者智障。这些现象都导致了我们有了一个认知,就是发烧没有及时退烧宝宝就会烧傻。事实上并非如此,大家都知道宝宝发烧是一种症状,表示孩子身体内部有炎症,所以才会导致孩子发烧。医生解释,发烧并不一定会烧坏脑子。发烧的热度也并不是一定会让孩子承受不了。

大家都知道高温对人体有害,会导致人死亡,比如夏天中暑,这是因为高温引起身体受损情况导致的。但是发烧的热度并不是一定会让人承受不了。不少人都有过去泡温泉和蒸桑拿,这两种享受的就是温度,特别是蒸桑拿,最高温度可以高达60度,但是人们只感觉到泡的很舒服,蒸的很爽,很少有出现脑子烧坏的情况,只有缺氧会造成头晕而已。所以说,我们的身体对热的承受度非常高,单独的热并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医学上也做过一些实验,比如将人放进42度的高温水中泡上八个小时,但是对人脑没有产生任何异常,也尝试把三岁以下的幼儿放进同样的水中,少部分幼儿出现一些脑波异常,但是2到3天后就完全恢复正常了。

这些都说明了人体的耐热性很高,发烧的热度并不会烧坏脑子,即使是幼儿,也可以承受这些热度。所以,发烧的重点是到底得了是什么病?这个病会不会影响到脑子?而不只是单独的温度问题。如果孩子患上的是脑炎,就是38度也能烧坏脑子;但是如果宝宝只是单纯的得了感冒,即使高烧到42度也不烧坏脑子。

那么哪些疾病导致的发烧会烧坏孩子的脑子呢?而发烧导致脑子烧坏只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导致孩子发烧的疾病中有影响孩子大脑神经系统的疾病,比如脑炎、脑膜炎、脊髓灰质炎。这些疾病影响孩子的脑神经,即使不发高烧感染这些疾病也会影响孩子的大脑,所以宝宝发烧一定会烧坏脑子并不是绝对的。

据研究统计,人体发高烧的最高温度也很少会超过41度,如果超过这个温度,极有可能是孩子患上脑膜炎或者败血病,如果孩子发高烧到这个程度必须立马送往医院而不是在家里私自退烧。小编还了解到,人体的大脑细胞可以承受的高温高达41.6℃,超过这个极限高温,大脑才有可能因为高温发生异常,造成脑子损坏。所以,认真的说来,发烧并不会烧坏宝宝的脑子,家长们不需要过度担心,发烧本身也并不是那么可怕,只要去医院查清楚宝宝发烧的原因,即使做好退烧工作就不必特别忧心。(专稿,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6、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