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孩子能听懂的道理,“打”孩子 也得有道理
1、讲孩子能听懂的道理
关键不是你说了什么,而是孩子听懂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我们家的孩子你跟他怎么说,都不管用。急死我了!”我时常听到父母们的抱怨。其实这种现象
1、讲孩子能听懂的道理
关键不是你说了什么,而是孩子听懂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我们家的孩子你跟他怎么说,都不管用。急死我了!”我时常听到父母们的抱怨。其实这种现象,很常见,原因也很多。首先,孩子年龄小,自我控制能力尚不完备;其次,犯错误本身就是孩子成长中的必然……
朋友上幼儿园全托小班的孩子年仅三岁,生得聪明伶俐,只是有个“不良嗜好”——在家里不喝水,只喝可乐。而且是屡教不改,只要喝不到可乐,孩子就哭闹、捣乱,最后总是成人向孩子退让妥协,令朋友全家头痛不已。
一次,天色已晚的时候,孩子又闹着要喝可乐。朋友夫妇立刻“奋起抵抗”,但是孩子依然闹着嚷着:“我要喝可乐!我要喝可乐!”眼见着孩子的“企图”又要得逞,朋友夫妇忙“抓住”在场的客人——一名化学博士,让他给孩子讲一讲喝可乐的危害性。博士欣然领命,蹲下身来和蔼地为这个“可乐”迷耐心地用尽可能浅显的话语给孩子讲解:可乐中含有咖啡因、含有添加剂……对小孩子身体不好!
由于是陌生人、加上孩子似乎也对“博士”的头衔有所敬畏,男孩儿勉强地听博士“上课”,但不久孩子就忍耐不住了,“我要喝可乐”。博士忙说:“不是和你说了吗?可乐含有咖啡因,老喝可乐不好!”小男孩儿一字一顿地说:“你说的什么破话啊!”说着就奔冰箱去了——“我要喝可乐!”
朋友见状忙向我求救。我先用身体挡住冰箱门,孩子有些不快地对我说:“我渴了,我要喝可乐!”我蹲下来将孩子抱住,说:“你先别着急,咱们先去看看……”说着我抱着他走到窗前,掀开窗帘亲切地问:“你看看窗户外边,有星星和月亮吗?”孩子很仔细地向外张望了一会儿,很认真地告诉我:“有半个月亮和好多星星。”我接着问:“天黑了吗?”“天可黑了,你没看见吗?”我说:“在幼儿园里,天黑了小朋友们都干什么啊?”“天黑了,小朋友就都睡觉呗!你怎么什么都不知道啊?”他不耐烦地答道。“有没有小朋友可以不睡觉啊?”我继续问。“没有,都要睡觉!谁不睡觉,谁就不是好孩子!”孩子坚定地回答。“你看天已经这么黑了,大家都要去睡觉。可乐是不是也要去睡觉啊?”男孩儿忙讲:“谁都要睡觉,要不然老师就不喜欢你了!”“你看,天这么黑,可乐去睡觉了。你今天晚上就不能再喝可乐了!明白吗?”男孩儿点点头。他和我道过再见,就很平静地跟着妈妈去了……
在场的各位都有些意外,“就这么着,这就给搞定啦?”我笑笑说:“难道你们还想让他再闹一场不成?”
专家点评
在研究了儿童的发展过程后,心理学家指出:儿童在具有了关于周围世界的知识后,在理解时就要受到知识的影响,也就是说理解之前有个“预期”。他们往往不顾句子的结构和实际内容。而只是根据儿童自己对人、对事物间关系的比较稳固的看法,做出主观的、预期的回答。
参照上述心理学的论断,就不难理解为何孩子宁可相信“可乐去睡觉了”这样成人看来比较荒诞的理由了。小孩子的认识水平和认同标准与成人有很大区别。但是不少父母却往往将这一点忘在脑后,而只顾着去讲那些确实很正确、很科学、很系统,但对孩子们来说确实很难懂、很没趣的道理。其结果就是——父母讲得口干舌燥,孩子听得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在日常的亲子沟通中,相当多的情况下,成人的表达是无效的!其原因就是表述者没有考虑信息接受者的认知水平、生活经历、实际体验、主观状态等与成人的差别是如此之大。我们必须明白:亲子沟通的关键不是你说了什么,而是孩子听懂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总之,成人要时时刻刻要替孩子着想,别自说自话!这样我们才能及时、准确地把孩子亟需的信息、知识准确地传达给他。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2、“打”孩子 也得有道理
看到这样的标题,你或许会感到困惑,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们往往不建议用暴力来解决问题,为何会在此处谈到打孩子呢?确实,口头教育要比体罚更加明智,但对于某些:熊孩子"特性特别顽劣的宝宝来说,确实需要体罚来的更为有效。但是在:打"孩子这件事上,也得要有道理可言!
1.不在外面打孩子
虽然宝宝年龄还小,但是也有自尊可言,他们也好一个面子。倘若你在外面打他,或者在他的小伙伴面前批评他,他会觉得这是一件非常丢人的事,甚至会觉得这是奇耻大辱,影响他正常的心智发育。
2.随错随罚款
进行适当的体罚时,一定要注重时效性,当宝宝出现错误时立即对他进行惩罚,要让孩子意识到是因为他做错了这件事才会得到这样的惩罚。日后当他再碰到类似问题时,就会想到以往不愉快的惩罚体验,自然不会再做错事了。
3.不要经常体罚
体罚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确实可以使用,但是要适当使用,不可经常使用。经常打孩子,让孩子长时间地处在恐惧之中,自然对他的心理发育是极为不利的。此外,孩子被家长打习惯了,就好似久经沙场的战士,已经不痛不痒,到时候他软硬都不吃,家长们便会遇到教育难题。
4.说明道理
在打孩子前,一定要跟孩子说明道理,告诉他为什么会打他,他是犯了怎样的错来打他。同时要告诉孩子以后遇到此类事时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正确对待。此外,你要跟孩子说明,体罚绝对不是个好的方法,只是他这次的错误实在太过分,必须要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记住。这样孩子可以理解你,也能明白暴力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3、听懂孩子的自言自语,有多重要?
很多时候家长都会无视孩子的自言自语,觉得并没有什么特殊意义,所以不用在意。其实孩子的很多想法都是灵机一动,忽然之间想到的,所以来得快去得也快,但是其中的感情和含义却不容忽视。特别是孩子还小,没有办法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意思,所以一句普通的话中可能有着不一样的意思。如果家长不以为意,那么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不小的伤害,孩子的情感远比家长想的要敏感很多。
1.注意聆听
我们经常可以看见家长忙于自己的工作,所以就算孩子跑到家长跟前,想要和爸爸妈妈说句话,也很难得到家长的回应。更别提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随口说的一句话了。家长可能觉得孩子说的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让自己放下手头的工作有些不够格。有这种想法的家长是很失职的,孩子也有想表达的东西,而家长的这种态度,只会让孩子越来越自闭,和家长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远。所以家长一定要学会倾听,孩子的每句话中都可能代表了他现在的心情,有什么想法或者有哪些烦恼之类的。只有注意了倾听,才会发现问题,并及时做出补救工作。
2.学会联想
孩子的话,我们不能只听表面,很多孩子都没有办法直白的表达出自己的担心和烦恼。他们暗地里希望家长能够主动发现,给自己足够的关心,所以讲话的时候也喜欢绕着讲。家长如果不上心,听了觉得孩子在无理取闹,就不理睬孩子了,那对孩子来说就会是你不关心他的象征,就免不了自己生气了。就好比,孩子会和爸爸说,:我和菩萨做好朋友了,我们昨天聊了很久的天"。这时候爸爸必定会问,你们都聊了些什么啊?:菩萨让你不要老是看手机,多花点时间和我玩",这不就是孩子在求自己的爸爸能够多花些时间在自己身上吗。当然了,不同的孩子他们讲话的方式都不一样,但是都需要家长的细心理解。
孩子的世界是和家长的不一样的,他们充满奇思妙想,和家长那种被框框条条拘束了的世界是不同的。所以家长难免会理解不了孩子,每当这种时候,希望家长能够多问几句孩子,自己多些耐心和思考,那么和孩子之间就能变得亲密无间。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4、只说孩子能听懂的话
我们总是抱怨孩子不听话,可是很多时候,孩子只是不能理解父母的真实用意,也不知道到底怎样做才符合父母的要求。
有些妈妈可能会说::我特别理解我的孩子,孩子很小的时候,我说的都是儿向语,像宝宝乖乖啊,乖乖吃糖糖啊。孩子长大了,我才像正常人一样说话。"其实,说儿向语,并不是我们所说的:说孩子能听得懂的话"。
那么,什么叫孩子能听得懂的话呢。
我们小区里有个小女孩,只有三岁,很喜欢说话。没事的时候,经常自己一个人搬着个小板凳,往小区里一坐,碰见谁就跟谁聊天。
小女孩聊天的样子特别可爱,她说话的内容,又特别逗人。
有一天,我领着桐桐去上学,在小区里碰见她。离得很远,小姑娘就喊::上班的叔叔,早上好!你上班为什么每天都要带上小姐姐啊?"
:小姐姐要上学啊。"我回答说。
:很少有叔叔上班带着孩子的。你们班真好,还有学上。那我也上你们班行不?"小姑娘问道。
我和桐桐都笑了,桐桐说::我爸爸是上他的班,他是去工作的。我是上我的学,是学校。是不一样的。"
:不一样?"小女孩歪着头想,半天也没有弄明白是怎么回事,眼看着我们就要走过去了,她就急着问::那你们学校也可以收我吧?我可以让我爸爸送我。"
:等你长到六岁的时候,你就可以进学校了。那时候,你妈妈、奶奶.爷爷,谁送你都可以。"我解释说。
"可我要等到花儿也谢了,才能到六岁啊。叔叔我求求你了,"说着小姑娘就从板凳上站起来,凑到我身边来,说::我每天都吃很多肉,吃很多菜.锻很多练,我身上不但有鸡肉,还有鸭肉,还有狗肉、马肉、驴肉,你想吃什么,就给你吃什么。"
:你身上有鸡肉、鸭肉、狗肉?"桐桐诧异地间道,问完后哈哈大笑。
:是啊,我妈妈说了,要多吃点肉,多锻炼,这样才能长肌肉。我锻炼得多,吃得多,肯定就有了鸭肉、狗肉、马肉、驴肉,还有骆驼肉、大象肉。"
这个孩子的妈妈正好出来,听到女儿说这话,不禁也笑了,她赶紧纠正说::傻丫头呀,人身上怎么能长鸭肉、狗肉呢?妈妈说的肌肉,不是公鸡母鸡的鸡,是另外一种肌肉。"
:什么样的鸡?"
得,我估计,要解释清楚这个概念,这位妈妈又得费一番口舌了。
桐桐说::干吗跟孩子说肌肉嘲,就说‘多吃多锻炼对身体好’不就行了。"
孩子刚学会说话和思考的时候,唠叨太多孩子听不懂的话,只会让孩子产生误解,进而做错事。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5、小宝宝什么时候听懂我们讲的道理
孩子什么时候开始能够听的懂道理?父母应该在什么时候给孩子讲道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
我相信大多数家长都同意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对孩子讲道理。问题是孩子多大时,家长就要这样做。可能有些人以为,那么小的孩子说话都不会说,讲什么道理呀,听都听不懂。还有人理所当然觉得我生的他,他的一切得我说了算,没有什么可商量的。无论多大的宝宝,他们都会时常做出让家长恼火的事情,讲道理和干脆利索地禁止哪个更有效呢?
我自己的亲身体会是,我的女儿会说的第一个有意义的字就是:不"(不是妈妈也不是爸爸)。从8个月大开始,她就:不不"个不停,非常明确表示自己对大人命令的反应。我知道,这就是我们做家长的平日话语里全是限制的最好的复印。有段时间,我都以为她1岁就进入了第一反抗期呢。
的确,在小孩子有种种危险举动或行为不符合成人希望的那样时,简单明确坚决地说:不、不行"肯定能让孩子明白而且会立杆见影。但是,这并不意味讲道理就没有必要,更不代表孩子完全可以服从。2岁以下的宝宝听不懂道理吗?那么想想看,孩子其实能读懂我们的表情、能听懂赞扬和批评、能知道谁喜欢他,这些足以证明孩子的能力超出了我们的估计。
究竟用什么样的方式,能够让2岁以下的小宝宝听懂我们讲的道理呢?
1、用孩子体会过的经验讲道理
什么事情都是自己经历过的才最能记忆深刻。比如,美美不到一岁时,对我家的电饭煲煮饭冒汽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老想伸手去够白汽。这样的热心任凭我们怎么说烫呀危险呀都无济于事。让她停止这个危险举动是在冬天,暖气很热,她自己摸暖气管被吓了一跳,我说烫,她一下子就记住了(我后来摸了暖气片,真的是很烫的)。当她再伸手去抓什么热锅的白汽时,我就告诉她,:烫,暖气烫了你,白汽也烫",还带她走到暖气边。她自己就开始说:烫",根本不再靠近一步白汽。
2、让孩子从大人的感受中懂道理
孩子非常会察言观色。他们平日经常在你不注意的时候看你,学你。如果你不高兴,他们就会琢磨你的表情。美美不爱吃丝瓜(我也是刚发现,不过其他的食物尚未发现不爱吃的),给她吃丝瓜炒鸡蛋,她第一次吃就全吐出来。起初我们以为是有什么籽,不过再给她就还吐。我不高兴了,正色告诉她不吃可以告诉妈妈,吐的一地妈妈不高兴。她看我的表情后,她低头不高兴了,抓我的手竟然咬我。我说你咬疼了妈妈。她是明白什么是疼的,因为她自己摔了碰了的时候我都告诉她这叫疼。现在妈妈疼了,我问她怎么办(我等她的反应)。美美看着我,想了想,用小手轻轻摸我手——相当于给我揉——平时我就这样对她的呀。我非常感动,表扬了孩子。这个和丝瓜联系起来,她再不想吃,就含在嘴里,看我。而且最重要的是,她以后很少咬人。
3、让孩子从大人的示范中明白道理
行动是对语言最好的解读。孩子可能不懂复杂的语言,而行动的示范能使他们了解很多说教代替不了的事情。孩子在发展自我意识的时候,我知道很多家庭都会不自觉的说:这是你的,不给别人"。久而久之,孩子的确很护自己的物品食物,谁也不许动,包括最近的人。我的女儿这个方面就显得没有心眼。她非常知道什么是自己的东西,只不过由于在家里我们会在大人和她之间经常交换包括吃的也不是只她自己吃。所以,当她到外面,别的孩子为东西争执哭时,她会主动把玩具给别人。我女儿当然有自己物品的归属感,无非我们不让她独占罢了。同样,如果不希望孩子登到高处危险地向下看,大人也最好不要当孩子的面去站在凳子或床上关窗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