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林嫂文章(祥林嫂文章细节梳理)
1. 祥林嫂文章
祥林嫂是鲁迅短篇小说《祝福》中的角色,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
辛亥革命前,早寡的祥林嫂听说婆婆要把她卖掉,连夜跑到鲁镇,来到鲁四老爷家帮佣,因不惜力气得到太太欢心。不料又被婆婆把她抢走与贺老六成了亲。贺老六在几年后又因伤寒而死,儿子也被狼吃掉,于是祥林嫂又回到鲁四老爷家。她怕死后阎王分尸,把一年工钱拿去捐了土地庙门槛。当她在祝福晚上兴高采烈去端供品时,鲁四婶又给予她重创,于是从此精神萎靡,做事心不在焉,被赶出去当了乞丐。在一个祝福之夜,她死在了漫天风雪中。
2. 祥林嫂文章细节梳理
展开全部
一、经历:
祥林嫂来自卫家山,并不是鲁镇人。她的一生非常艰辛、坎坷,早年嫁给比她小十岁的丈夫,有婆婆和一个小叔子,家中以打柴为生。××年春,丈夫不幸去世,为了逃避被卖掉的命运,祥林嫂孤身一人来到鲁镇,在卫老婆子的介绍下,在鲁四老爷的家中作女工。
祥林嫂虽然是一个寡妇,但她模样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常常顺着眼,是一个安分耐劳的
人。试工期内她干活勤快有力,很快就成为了鲁四老爷家中正式的女工。
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去,但是祥林嫂的做工却丝毫没有懈怠,到年底,筹备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然而好景不长。新年刚过不久,祥林嫂的婆婆突然来到了鲁镇,并强行带走了祥林嫂。哪知道祥林嫂的婆婆为了给小叔子筹办结婚的彩礼,竟然将祥林嫂强行嫁到了山里。在众人的迫使下,祥林嫂也曾干过“出格"的事,然而终是嫁给了第二个丈夫贺老六。
年底,祥林嫂的儿子出世了,一家人的生活倒也平静了一段时间。时隔不久,厄运又一次降临在祥林嫂的身上。先是丈夫死于风寒,接着她的儿子又惨死狼口。生活的重创彻底击垮了祥林嫂。
为维持生计,祥林嫂又一次来到了鲁镇,重新在鲁四老爷家做工。但是这一次,祥林嫂不但没有先前的灵活,记性也坏了许多,脸上死尸似的没有一丝笑容。她逢人便讲起儿子的死和自己的悲惨遭遇,乡亲们起初特意过来听听祥林嫂的悲惨故事,渐渐的被乡里人所厌恶。
鲁四老爷以为祥林嫂的作风败坏了风俗,于是从此祭祀时便不再让她插手。这对祥林嫂来说犹如一记重锤,精神越发的不济了。
后来,祥林嫂听信了柳妈迷信的说道,去庙里捐了门槛,试图要洗刷自己身上的罪孽。然而一切努力都是枉然,祥林嫂的境遇每况愈下,终于被逐出了鲁家,直至后来沦落到街头,成了乞丐。××年冬,就在家家户户都忙着“祝福”的时候,祥林嫂终被穷苦夺去了生命。
二、人物简介:
祥林嫂是鲁迅短篇小说《祝福》中虚构的人物。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
辛亥革命前,早寡的祥林嫂听说婆婆要把她卖掉,连夜跑到鲁镇,来到鲁四老爷家帮佣,因不惜力气得到太太欢心。不料又被婆婆把她抢走与贺老六成了亲。贺老六忠厚善良,为凑钱还债累病而死,儿子也被狼吃掉,于是祥林嫂又回到鲁四老爷家。她怕死后阎王分尸,把一年工钱拿去捐了土地庙门槛。当她在祝福晚上兴冲冲端出供品时,鲁家的不平待遇又给予她重创,于是从此精神萎靡,做事心不在焉,被赶出去当了乞丐。在一个祝福之夜,她死在了漫天风雪中。
3. 祥林嫂文章原文
鲁迅小说《祝福》 中人物。
《祝福》是鲁迅先生写的反映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短篇小说。(本片最初发表于1924年3月25日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六号。“祝福”旧时江南一带每年年终的习俗。)这篇名作,成功地塑造了祥林嫂这一典型形象,通过祥林嫂的悲剧,深刻地揭示了地主阶级、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从而揭示了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
主人公祥林嫂的性格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中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屡遭不幸,走投无路,最后在“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也如此”的地主阶级欢天喜地的“祝福”声中悲惨地死去,这与封建地主阶级杀鸡宰鹅,大放鞭炮,乞求天神赐福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使故事的悲剧性更加深刻。
4. 祥林嫂文章语言特点
鲁迅祝福意在对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特别是对封建礼教,给予了强烈的鞭挞。通过描写祥林嫂悲剧的一生,表现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也更阐述了像文中的“我”一样的启蒙知识分子,对社会的这一现状的无动于衷而不知所措。
《祝福》通过描写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对封建的必要性。
祥林嫂是一个受尽封建礼教压榨的穷苦农家妇女。丈夫死后,狠心的婆婆要将她出卖。她被逼出逃,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做佣工,受尽鄙视、虐待。很快她又被婆婆家抢走,并且拿走了她在鲁四老爷家打工的所有工钱,然后卖到贺家成亲。
贺老六是个纯朴忠厚的农民,很快又有了儿子阿毛,祥林嫂终于过上了安稳日子。然而命运多舛,贺老六因伤寒病复发而死,不久,阿毛又被狼吃掉。经受双重打击的祥林嫂,丧魂落魄,犹如行尸走肉,于是,走投无路的她只能去再次投奔到鲁四老爷家。可是人们还说她改嫁“有罪”,要她捐门槛“赎罪”,不然到了“阴间”还要受苦。
她千辛万苦积钱捐了门槛后,依然摆脱不了人们的歧视。最后,她沿街乞讨,在鲁镇一年一度的“祝福”的鞭炮声中,惨死在街头。但是,人们非但没有可怜她,还都骂她是一个谬种。
5. 祥林嫂文章的文学价值
个人认为,《祝福》是鲁迅写得最好的小说。他用 “ 我 ” 的眼光,把祥林嫂这个人物活生生地表现出来,把世态的苍凉,封建社会的黑暗暴露无遗。无论是从选事,还是从写作方法上来看,《祝福》都是一篇非常好的文章。
在我看《祝福》以前,我一直以为,鲁迅只是一个思想前卫,语言犀利的作家。他的出名只是因为他的杂文和他的思想,但是在看了《祝福》后,我对他的看法改观,觉得他是一个凭着真本事而屹立在中国文坛上的。《祝福》一开始用一种很悲凉的手法渲染气氛,写那满天飘舞的雪花,让人们满目疮痍,感到荒凉和痛苦。然后鲁迅慢慢地用祥林嫂的死引出她的一生的悲剧。鲁迅的叙述很自然,把祥林嫂由逃走 —— 打工 —— 被绑走 —— 再嫁 —— 失夫失儿子 —— 再打工 —— 遭唾弃这些遭遇很完整地表达出来,没有丝毫的拘束。鲁迅没有在文中对祥林嫂表示同情,但是却能在叙述中紧紧地抓住读者的心,使大家同情祥林嫂,这表现他的深刻的文学造诣,我想这种文章写作方法是我们最难学习但是又是最需要学习的。
我觉得文章最精彩之处是文章的题目 “ 祝福 ” ,文章为什么不叫 “ 祥林嫂之死 ” 呢?文章写的是悲剧,但是却用了一个很有希望的题目,这正是鲁迅最高明的地方,简单的 “ 祝福 ” 两个字,把悲愤和希望都表现出来,引人深省。
文章是表现生活的。而鲁迅的《祝福》是揭示生活,把当时的社会的黑暗愚昧展示给读者。祥林嫂第二个丈夫死了后,她回到鲁家打工,主人并没有关心她,而是在意她的表现比不上以前了,而且还认为她是个克星,在祭祀的时候不让她碰供品。祥林嫂用自己一年的工资去捐了条门槛,但是却仍然没有法子改变大家对她的看法,而她自己也过不了自己一关,迅速衰老,自己首先在精神上把自己杀死了。祥林嫂死在大年夜,但是却没有人把她当人看待,只是说她死的不是时候。我看完这篇文章时,觉得很压抑,好像要把那愚昧的社会推翻才能松一口气似的,我想,这就是鲁迅的精神力量吧。鲁迅用笔和黑暗作斗争,用文章来解放人们的思想,鲁迅堪称中国精神领域界的教父。鲁迅在文章中设计了一个麻木的祥林嫂,当她在面对别人的嬉笑时,眼睛呆呆地望着前方。我想,这也表达了鲁迅那当他面对愚弱的国人时, “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 的无奈吧。
屈原曾经反复这样吟诵: “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 。我想鲁迅在这文章中表达的也是这样的一种无奈。这种无奈是矛盾的,深深的折磨着他的灵魂,对于这样的灵魂,我是同情他的。
有人说,鲁迅已经离我们远去,我不这样认为,因为仅仅就是从《祝福》上面说来,鲁迅还是离我们很近的。离我们远的只是那封建社会和那愚昧的人们。
6. 祥林嫂文章结构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人物描写一组》第四题答案
选做题课外阅读写人的文章或书籍,摘抄描写人物的精彩句段。
老师来指导:
课外阅读时,最好能挑选一些名著来阅读,因为名著中的人物描写都有鲜明的特点,独特的方法。我们在阅读时,要细心体会,用心琢磨,并把精彩的句段摘抄下来。摘抄时,要注明出处。
答案供参考:
“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bi)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这是鲁迅《故乡》中杨二嫂的形象。
“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是鲁迅《祝福》中祥林嫂的形象。
7. 祥林嫂文章主旨
“乐景写哀”和“哀景写乐”是两种文学表现手法。说到它们,人们常常引用《诗经·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来说明:依依杨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雨雪霏霏,冰天坼地的寒冷,却是征夫回乡之时。前两句以乐景写离别的哀伤;后两句以哀景写归家的喜悦。这正如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其表达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一、以乐景写哀
“乐景写哀”是文学作品中极易打动读者心灵的一种反衬手法。历代文学大师们大多采用过这种手法。
《红楼梦》第九十六至九十八回写王熙凤设局,用“调包儿”的办法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婚,林黛玉通过傻大姐之口得到消息,气迷心窍,饮恨而亡,用的就是“乐景写哀”的手法。一方面,贾宝玉被蒙在鼓里,以为真要与林黛玉成婚了,“直乐得手舞足蹈”,完全改变了平日昏聩之态。“一时,大轿从大门进来,倒也新鲜雅致……”好一派喜庆的场面!另一方面,林黛玉却在直声喊叫:“宝玉!你好!你好……”尔后,“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潇湘馆里除了紫娟等两三人的哭声外,“唯有竹梢风动,月影移墙,好不凄凉冷淡。”这样,就用贾宝玉成亲的欢快场面有力地反衬了林黛玉凄苦而死的景象,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对这一对纯真心灵的无情残害。从而深深地打动读者的心灵,使之受到震撼和强烈感染。
鲁迅先生在《祝福》这篇小说里,出色地运用了“乐景写哀”的手法,用祝福的欢乐景象来反衬祥林嫂的悲惨结局。祥林嫂是鲁迅先生精心塑造的被封建制度吞噬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坚强,人世间应该有她生存和发展的余地。但是,她所处的社会,她本身的遭际,不允许她正常地生活下去。她嫁给一个小女婿(打柴为生,比祥林嫂小十岁),已属不幸,后来又经历两次丧夫,两次到鲁家为仆。独生子阿毛被狼吃掉后,她痛楚而失神地念念不忘,竟使人们由同情到引为笑料。她怕死后被两个死鬼男人争夺而捐了门槛……她为了生存下去,付出了一个女人所能付出的最大努力,但终不为黑暗社会所容,最后沦为乞丐而流浪街头。当她满怀疑惑和感受着极度痛苦死在雪地了的时候,其时正是鲁四老爷家陈列福礼、恭请福神的时候,也正是鲁镇“爆竹声连绵不断”,雪花团团飞舞,其乐融融的时候。这样的反衬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突出了祥林嫂这一典型人物的悲剧色彩。祥林嫂个人的悲剧,其实也是社会的悲剧。这样,就更好地揭示了小说的深刻主旨。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将人生最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确如此。“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是人们所向往的理想境界。然而,宝、黛的爱情却受到封建制度的野蛮摧残,致使一个出家为僧,一个气恨而死!祥林嫂如果生活在现代,她会很好地显示她的存在价值,凭她的体质和能力,组织个家庭,体面地过活,这是不容置疑的。然而,她却成为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孤独凄惨地了却了残生!宝、黛的悲剧和祥林嫂的悲剧,都体现了“将人生最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为了更好地把这一道理揭示出来,突出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悲剧特点,曹雪芹和鲁迅这两位不同时代的伟大作家,都采用了“乐景写哀”的手法。
“乐景写哀”也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反衬手法,它可以使诗歌获得深刻而别致的艺术效果。情看贾至的《春思》: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诗的前两句,诗人着意渲染春天绚烂的景色:春草嫩绿,杨柳鹅黄,桃花艳红,李花洁白,色彩是那么的鲜艳悦目;春草丛生,杨柳飘拂,桃花缤纷,李花满簇,形状是那么的明媚动人,再加上迟迟春日,和煦东风,扑鼻花香,使人如身临生机盎然的美好春景中。后两句就转到了愁思:东风不能遣恨,春日但教添愁。前两句所咏美好之风景,在此全化为春恨之根源。由于诗人抓住了情与景暂不和谐的矛盾,以乐景反衬哀情,有力地表现了自己深沉的哀怨。
二、以哀景写乐
在文学作品中,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某人在遭遇逆境时不消沉、不颓废,却是坦然笑对之。当然,这种笑的内涵很值得分析探究。
其实,这就是“以哀景写乐”。“以哀景写乐”这一手法在古典名著中和一些诗歌里都时有所见。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写曹操在赤壁之战后,率领残部狼狈逃窜,这是极为败兴、令人伤感的人生境遇!但就在这种难以让人忍受的困境中,曹操却三次发笑!
第一次,写曹操率众行到乌林之西的山川险峻之处,他“仰面大笑不止”。结果,笑出了个赵子龙,在众将奋力抵御时,曹操“自己冒烟突围而去”。
第二次,写曹操率败兵行到葫芦口,军饥马乏,曹操令军士暂歇,他自己坐于疏林之下,又一次“仰面大笑”。结果笑出了个张翼德。于是,他“大惊,弃甲上马”,仓皇脱逃。
第三次,写他带领残存的三百余骑行进在华容道上时,曹操又“在马上扬鞭大笑”。结果又笑出个关云长。这一回,曹操只得苦苦哀求,促使关云长动了恻隐之心而将他放行,曹操才得以与其残存的二十七骑侥幸生还。
曹操的三次发笑,都属于“以哀景写乐”,这是一种变态心理的反映。曹操是一位有雄才大略而又诡谲狡诈的人,在几乎陷于穷途末路的情况下,他的心情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得到平静的。想当初,八十三万大军屯于江岸,横槊赋诗的雄姿,不可一世的气概,是何等的踌躇满志!到如今却落得个全军复没,惶惶若丧家之犬,怎不令他感慨万端!他本应该是垂头丧气、闷闷而行。但曹操毕竟不同于等闲之辈,他有独特的性格特点。故他强打精神,一笑再笑,佯装出满不在乎的样子,这其实是他狡诈心理的最好写照。这种自我解嘲的笑,有悖生活情理的笑,深刻地揭示了这位乱世奸雄的内心世界。
“以哀景写乐”的表现手法,在诗歌里的应用也不在少数。如,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陈然烈士的“面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等,都表现出了革命的英雄气概和舍生取义的大无畏精神。
写作实践所证明,“以哀景写乐”,可以“倍增其哀乐”。因此,我们不仅要注意领悟这种表现手法的妙处,还要努力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以使诗文独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