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百科 > 月嫂知识

面对失去与其心碎不如放弃,陪伴孩子面对失去的小方法

2022-02-27 21:57:14     来源:www.dxfbaby.com
分享:
收藏本文          热度:
导语:


1、面对失去与其心碎不如放弃

  早晨起来,对着镜子,当你发现眼角那若隐若现的细纹,你是否会感叹青春的流失?晚上你准备了一桌饭菜,热切地等待上学的儿子回家,儿

1、面对失去与其心碎不如放弃

  早晨起来,对着镜子,当你发现眼角那若隐若现的细纹,你是否会感叹青春的流失?晚上你准备了一桌饭菜,热切地等待上学的儿子回家,儿子回来后却急于去找伙伴玩,你是否会感到失落?情人节,你孤独地一个人用餐,老公却不知已去何处逍遥,你是否会觉得伤心?

  现实总是这样残酷,失去,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词语啊!失去,曾经是那么的简单。30岁以前,我们可以潇洒地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发现,有一些事物一旦失去就是永远。这残酷的现实,让我们既无力面对,又不得不去面对,这中间的无奈,又有谁说得清呢?随着时间的流逝,30岁以后,面对这失去的和将要失去的一切,女人们倍感无力。无力选择,也无力阻挡这一切事情的发生,于是就在无奈中学会了接受,学会了妥协,忍着痛磨掉了曾经的棱角,任由岁月的印记刻在心中。

  30岁以后,太多失去的遗憾充斥着我们的内心,有时候我们会想假如可以重新来过,我一定会……是这样吗?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你真的不会再次轻易地失去?要明白,没有失去的切肤之痛,你怎么会懂得珍惜。当失去无法改变时,30+女人必须培养接受一切的勇气,必须让自已那脆弱的心坚强起来!

  其实,30+女人就应该学会面对失去,而且要坦然并且积极地面对失去。30岁以后,容颜的改变虽然使女人失去了青春的色彩,可是如果内心也同样老去,那恐怕才是真正的衰老。所以,坦然地面对衰老的容颜,忘记年龄,调整心态,如果你可以保持内心的童真,那么青春就会永远陪伴你。只有年轻的心才会有年轻的容颜!你要明白,化妆品装饰的只是我们的外表,从里向外散发的青春是任何高级化妆品都做不到的。

  30岁以后,爱情、事业出现了危机,不要怨天尤人,不要沮丧悲愤,经历了三十年风南,对爱情、对家庭、对事业你该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强求的东西也绝不可靠。该说再见就不要犹豫,与其心碎,不如放弃。让自己开心点,你要明白,失去了还可以重新拥有,谁敢说在人生的航程中,不会有更精彩的发现?

  30岁以后,女人要学会面对失去,你要明白,被动地接受与主动地面对,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当你可以用积极地心态去理解、去面对这些失去时,你会发现,失去了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也并不值得多么悲哀,一切问题都会有解决的办法,失去的一切也可以重新拥有!

  珍惜失去的一切吧。在失去中,学会面对,学会成长!

  女人出门若忘了化妆,最好的补救方法便是亮出你的微笑。

  ——世界顶级名模辛迪·克劳馥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2、陪伴孩子面对失去的小方法

  如何陪伴孩子面对失去?

  台湾大学社工系讲师,同时也是专业心理咨商师李开敏,在《金鱼度假去》书中的推荐序写到:悲伤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此学习不局限于认知,而是生活全面。事实上,陪伴孩子面对失去的过程,如同安抚一个经历长牙痛的婴儿,而非保护一个孩子不被热炉烫着,爸爸妈妈该怎么做呢?陈玟琪心理师提供以下步骤:

  第1步:聆听

  接纳孩子的情绪,并且允许他们释放强烈的情绪,包括愤怒或恶意,爸爸妈妈要尽量聆听、陪伴孩子,抱抱他、安慰他,尊重孩子会有这些负面的情绪,不要加以批评,也不要太快说:没关系,不要难过,再买一个就好,强求孩子马上改变,只是妨碍孩子自然哀悼与自行复原的过程。

  第2步:询问

  待孩子的情绪较为平稳之后,可以用询问的方式,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是什么、孩子的想法是什么,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要咄咄逼人、一直追问孩子:你怎么会这样想、你干嘛这样做?这种问法很容易造成孩子的二次伤害,让孩子觉得难过好像也是一种错。此外,询问孩子的想法其实也是帮助孩子摆脱罪恶感,以宠物死亡为例,让他明白死亡是一种自然的现象,并不是因为其他不相关的理由所造成(如:早上上学前没有先去看牠)。

  第3步:讨论

  跟孩子讨论,帮助孩子理解这件事情发生的正确原因是什么,同时同理孩子,肯定他有这些情绪或猜测都是正常的、是可以被接受的,让孩子发展出平常心,也接纳自己的情绪反应。

  第4步:行动

  最后,可以跟孩子讨论接下来的具体行动,以帮助他能够尽快走出悲伤,例如:陪孩子进行一些哀悼的仪式,例如:一起埋葬宠物,搜集宠物的照片怀念牠,或是改变一些眼前的环境,避免孩子睹物思念。需特别注意的是,如果孩子并未表现出明显的情绪,也不要期待他做出如成人般的反应,如:明显的悲伤或保有清晰的记忆。

  长痛不如短痛!?

  常听人说:长痛不如短痛,果真是如此吗?到底是很突然间离开、让孩子甚至没看见离开的过程好,还是在事情即将发生前有一段缓冲期才好?

  陈玟琪心理师指出,如果可以预先让孩子了解是比较好的做法,因为其实突然发现事实的震惊,是会加重情绪的悲伤强度的,有预期性是不是比较好?坦白说我觉得是,尤其是亲人过世的部分,如果在最后的时间里能跟孩子多说一点心里的话、多陪伴他,创造更多美好的回忆,会让孩子将来比较没有遗憾,也算是一种弥补。如果孩子就是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把情绪处理好,硬要逼迫他在短时间内就复原没事,只会影响他日后处理情绪的能力。

  以绘本引导孩子

  陈玟琪心理师建议,当孩子逐渐脱离伤痛期之后,爸爸妈妈也可以利用绘本来引导孩子,或作为一种预防性的教导,因为绘本是最能贴近孩子的文本,父母也能从中理解孩子是无如何看待失去或死亡的。

  坊间有许多绘本都在讨论相关的议题,如:大好书屋出版的《芽芽不见了》、和英出版社出版的《再见,爱玛奶奶》、三之三文化出版的《小鲁的池塘》,以及上谊文化所出版的《我永远爱你》…等等,爸爸妈妈可以作为参考!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3、孩子可能遇到的失去情境面对法

  情境1:心爱的玩具丢失

  丢掉一件玩具?这在大人看来是多么微小的一件事情,但对孩子来说呢?在德国创下票房纪录的电影《我们这一班》就曾提醒我们:「大人总是忘了,童年为坏掉的玩偶而哭泣,和日后为生离死别而哭泣是一样的。

  周秀姝心理师表示,有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有一些过度性客体,例如:一只熊、一条棉被,走到哪儿都要带着,视为一种安全感的来源,如果哪天突然一不小心弄丢了,对孩子来说简直是灾难一场,因为自打出生以来最令他安心的一件事物突然消失了,爸爸妈妈如何陪伴孩子度过这场灾难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别轻忽物品对孩子的重要性

  陈玟琪心理师指出,此时孩子可能会对爸爸妈妈生气或是对自己生气,父母必须能够同理孩子的情绪,不要轻忽那个玩具的重要性,先让孩子的情绪得以发泄,再陪孩子讨论解决的办法,例如:询问孩子在哪弄丢的、制作寻物启示,以行动试着找回玩具。

  推迟替代物的给予

  如果真的找不着,也可以跟孩子讨论是否能够以其他替代物来替代,以后又该如何预防东西再次弄丢。需特别注意的是,替代物的给予时间应尽量推迟,是处理失去过程里的最后步骤,如果在一开始就提供,孩子也就无法学习如何处理失落的情绪了喔!

  情境2:宠物死亡

  小朋友往往是家中与宠物感情最深厚的人,面对心爱宠物的辞世,孩子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绪:

  1.感到困惑

  宠物濒死前所出现的一些反常举动,例如:全身抽蓄、嘴巴不断开合…等,都是孩子从没见过的反应,若无大人在旁陪伴、说明与安慰,孩子很容易受到惊吓或因无法理解而紧张不已。

  2.伤心自责

  由于年幼的孩子往往倾向高估自己对周遭事件的影响力(也就是所谓的以自我为中心),容易陷入小狗死了,是不是因为我照顾不好?的自责情绪,同时也会因为依赖感被剥夺而感到伤心难过。

  3.愤怒

  如果家长刻意隐瞒宠物死亡的事实,孩子甚至会有愤怒的情绪产生。

  :宝贝…死亡不是你造成的!

  在面对宠物死亡的过程中,爸爸妈妈是否能够在旁陪伴与解释是非常重要的,孩子会因为不了解状况而感到焦虑害怕,这时如果有个成人在旁跟他解释发生了什么事,如:狗狗是生病了,就像宝贝上次感冒的时候一样,跟细菌打仗,可是狗狗被打败了,所以离开我们去更安全的地方,才不会被细菌欺负,不是你照顾不好,也不是牠不喜欢你喔!,或是:每个人、每件东西、每只动物都有一定的寿命,寿命到了就会死掉,这是很自然的事情,所以我们才要更珍惜在一起的时间喔!,同时抱一抱孩子,使他获得安全感,如此一来可大大降低孩子自责沮丧的情绪。

  举行哀悼的仪式

  陈玟琪心理师认为,爸爸妈妈除了听孩子说、跟孩子解释之外,也可以协助孩子为宠物办一场小小的丧礼,一起写信或画画送给宠物、把宠物的照片搜集起来,一方面可以帮助孩子留住过去与狗狗相处的快乐回忆,另一方面也使孩子的悲伤情绪得以抒发,同时也让他了解,那些在一起的快乐回忆是不会随着狗狗死亡而消失的。

  将回忆打包封箱不是比较好吗?

  爸比妈咪或许会觉得奇怪,这些悲伤的回忆不是打包封箱、就此封印起来比较好吗?陈玟琪心理师解释,其实这种消极的做法并没有真去处理悲伤的情绪,而是用一种比较压抑的方法来阻断情绪,认为时间久了,情感好像也就会淡了,不会再去想了,可是如此一来那些负面情绪是没有被孩子面对的,更没有学习到处理的方法,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反应可能会加倍地强烈。

  情境3:亲友去世

  在《金鱼去度假》一书中,一位母亲不知道该如何告诉4岁的儿子他养的金鱼死掉了,所以她把金鱼冲下马桶,然后跟孩子说:金鱼度假去了。然而,面对自己挚爱的丈夫即将死亡,这位母亲却不晓得该如何告诉年幼的儿子,他快要失去爸爸了…。

  当亲朋好友过世时,孩子可能会不停询问:他去哪里了?,也有可能因为大人的情绪溃堤或隐瞒真相而有惊吓、手足无措、跟着哭泣或冷漠…等多种反应,究竟,面对亲友离世时,怎么做对孩子来说才最好?

  诚实面对是上策

  李开敏心理师指出,儿童的丧恸调适是经常被忽略的议题,照顾丧亲儿的前提是秉持开放的心态,不要将儿童排除在死亡事件之外,研究显示,调适较佳的孩子,是被允许参与死亡过程、被充分告知和支持的那一群,如:被告知病情、和亲人道别、接受馈赠纪念品…等等。

  周秀姝心理师也建议,最好是跟孩子解释比较真实的情况,像是:以后你想找爸爸跟你玩球,爸爸就没办法陪你了;如果你想跟爸爸聊天,可能只能你跟爸爸讲话,但是爸爸还是很爱你的,不要编造爸爸出国之类的理由,否则孩子会一直期待着爸爸回来,尔后产生更大的失落感。

  坦然为死亡做准备

  李开敏心理师认为,在面临濒死的历程中,家人往往因为过度保护对方,而隐藏自己的情绪,因而错失在生命最后阶段中可能拥有的亲密感和真实的沟通。

  其实,父母不应把死亡变成家里的一个神秘事件或不能谈的事情,这么做只会加深孩子的焦虑和恐惧;也不应禁止流露难过的情绪或哭泣,相对地,悲伤应该被支持与了解。当孩子有疑问,也要把握时间好好地回答,甚至可以问问孩子:爸爸离开前,有没有什么想跟他一起完成的事,也是一种减少遗憾的方式。

  不过,周秀姝心理师提醒,家长在坦白告知的同时切勿给孩子带来莫大的压力,例如:你已经没有爸爸了,我们两个只能相依为命,以后还要靠你来照顾我,如此一来等于把年幼的孩子推到一个必须变得很坚强、成熟的位置,反而造成孩子的负担。

  提供安全感与希望

  和面对宠物过世时一样,家人也可以陪伴孩子为逝去者举行追悼的仪式,但需特别留意的是,如果是至亲过世,留下的一方除了帮助孩子处理情绪之外,也需要提供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因为假设爸爸过世,孩子往往会担心妈妈是不是也会跟着离开,甚至担心自己会不会死掉,那是一种很不安全的感觉。

  因此,陈玟琪心理师认为,在处理情绪的过程中也要让孩子知道,妈妈会继续陪伴他、照顾他,不会跟爸爸一起离开,给孩子一些保证,待孩子的情绪比较稳定之后,也要建立未来感,使他相信:以后妈妈和宝贝还是可以快乐地一起生活,爸爸也会在天上祝福我们,未来还是充满希望的。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4、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