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百科 > 月嫂知识

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与区域创设的实践与探索

2022-04-25 04:51:14     来源:www.dxfbaby.com
分享:
收藏本文          热度:
导语:


1、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与区域创设的实践与探索

内容提要: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新纲要》的颁布,为幼儿教育再上新台阶,拓展新领域奠定了

1、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与区域创设的实践与探索

内容提要: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新纲要》的颁布,为幼儿教育再上新台阶,拓展新领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它的指引下我们对幼儿园环境创设与教育进行了全新的设计与创造,力求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摘 要: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可以通过培养得以迅速提高,教师应当在幼儿自身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环境的影响,着力培养和加强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开展丰富多彩的区域创设活动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幼儿园 创设活动区 目标

创造力: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敏锐的观察力、高效的记忆力和丰富的想象力。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创造的儿童教育”主张认为,儿童有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创造力。持续不断的实践活动是儿童创造力的源泉。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可以通过培养得以迅速提高,教师应当在幼儿现有基础之上,充分运用环境的影响,着力培养和加强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区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什么是创设活动区?活动区或者活动角,活动中心等教育形式创始于欧洲学前教育机构,70年代流行于美国幼教界。被看作是“开放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它打破了传统教育中课桌椅排列小学化的模式,充分考虑学前幼儿的年龄特点,以游戏的情景,提供多样化的材料。满足儿童操作的不同兴趣。使通过游戏活动获得认知,情感,身体等方面的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幼教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和国外先进幼教经验的传入活动区这一新生事物正在被各个幼儿园普遍接受并使用。

幼儿的发展是其个体因素与周围环境主动、积极互动的结果。在创设活动区时,其特点之一就是重视教育环境的创设与利用。在各类教育活动区域里,尤其强调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的有机结合,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相应的发展。

一.活动区教学要注重为幼儿创造宽松的精神环境。幼儿最初的创造意识是在操作实物时萌发的,也是在不断地操作实物活动中得到强化和发展。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所投放的活动材料是经过严格选择的,这确保了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但是,由于集体教学不可能有大量的时间,空间供幼儿自由操作和探索,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幼儿创造能力的发展和发挥。与集体教学活动相比,活动区教学所用的材料更丰富,形式更多样,操作时间更充裕,这就为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保障。因为幼儿可以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变得更加自信和大胆,从而也变得更加聪明、能干。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班里设置了各种各样的活动区域,如语言区、美工区、动手区、音乐区、建筑区等等,在每个活动区里放置了丰富的活动材料,供幼儿动手操作。在教学中,教师通过不断诱导幼儿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和“怎么样去做”,引导幼儿从各个角度,用不同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幼儿有了一个宽松的精神环境,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非常高, 在摆弄这些材料的过程中,促进幼儿进行持续不断的探索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活动区教学为促进幼儿创造意识的萌发和初步创造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活动区教学要注重活动材料的选择与积累。幼儿的兴趣来自于对材料的操作,幼儿创造力的发展也依赖于对材料的操作。在活动区教学中,替代材料越丰富,选择余地越大,幼儿的想象空间也就越大,越有利于创造力的发挥。活动材料不一定要精致、豪华,一些原始的、自然的、简朴的材料,如图片、橡皮泥、树叶、水果、豆类、绳子等,甚至一些废旧物品,如:宣传画,各类广告纸等,都可以成为很好的活动材料。为此,我们在班里专门设立了一个材料区,在注意收集一些自然物质的同时,还发动小朋友把家中旧的玩具收集起来分类摆放。幼儿在做游戏时可以自主地从材料区中选取所需的替代品进行加工、组合,尝试多种玩法。比如,在语言区中,我们投放了各类图片、剪纸、手工艺品等,幼儿可以自由地用材料模仿大人劳动的场面。然后老师引导幼儿想象这是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情,继而编讲故事。正是这些看似简单甚至“没什么用”的东西,激发了幼儿无穷的乐趣,提高了幼儿的创造力。

三、活动区教学要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设计意图:3岁至6岁的幼儿思维活跃,模仿力强,想象大胆,是个体创造力发展的良好时期。这一时期的幼儿的观察力在飞速发展。他们常常不自觉地把自己观察到的事物,感兴趣的东西通过绘画、手工等美术活动表现出来,使不具生命的事物生命化、动物人格化。所以,教师就应根据幼儿这一特点,在美术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创造力。

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有人比喻目标就是航海中的指南针。没有它的指引必然偏离航向。因此,作为活动区的创设与组织者教师首先应该明确设立活动区的目的是什么?是简单的环境装饰还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要掌握好这一点必须首先把握学前幼儿的学习特点:世界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处于感知运动阶段 运算阶段。他们是对客观事物的操作,摆弄中获得感性经验。是在和周围成人,同伴的交往和接触中得到社会发展的。离开了操作和具体的事物,孩子是无法学习的。他强调活动对于儿童发展的重要作用时说:“认识既不是起因于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主体,也不是起因于业已形成的(从主体的角度看)会把自己烙印在主体之上的客体。认识起因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发生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中途。因而同时既包含主体又包含客体。”这里皮亚杰深刻揭示了幼儿是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得到发展的。环境心理学先驱库尔特•勒温有这样一个著名的公式b=f (p•e),即人的行为(b)是人(p)与环境(e)相互作用的结果。优化育人环境为幼儿创设优美的活动区,可以使幼儿直接受到美的陶冶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著名解放幼儿教育家陶行知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提出培养幼儿创造性要做到“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教师低估了幼儿的独创性,幼儿的想像力就会受到严重的束缚,也阻碍了幼儿创造性的发展。所以说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教师要具有发展幼儿创造力的意识。解放幼儿,不要一味地用成人的眼睛代替幼儿的眼睛看世界。让幼儿自己去观察,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允许幼儿大胆想像、创新,异想天开、幻想世界。在美术活动中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记忆、分析,把生活中立体的、三维的物体画美术画在平面的画纸上。有了理论上的依据实践活动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将幼儿活动区创设在充满活力,洋溢着美的气息的环境中,使幼儿在活动中时刻得到美的体验。优美的活动区首先应该是幼儿化的环境。幼儿喜爱明快的色彩,强烈的反差能够刺激幼儿视神经的发展。因此,幼儿活动区必须配以多种色彩。如:色彩鲜艳的大型玩具,壁纸,悬挂物等。不同活动区域的差别既增强了幼儿的兴趣又提高了他们的辨别能力。

创设充满趣味性与知识性的活动区,为幼儿认知新知识,新事物创造有利条件。幼儿的认知活动是通过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的。因此,在创设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其趣味性和知识性的有机结合。如: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园,童话中的城堡,动物世界中的可爱的小动物兔子,狐狸,乌鸦等。幼儿们看见他们就立即可以与故事:龟兔赛跑,狐狸与乌鸦,乌鸦喝水结合起来。提高他们的想象力与联系力。

发挥多元文化的积极因素,拓展幼儿思维空间。外教的大量使用使国内的幼教可是了与外界的接触与交流。如:蒙台梭利实验活动区等,幼儿接触到的是完全不同的教育模式与理念。大大强化了幼儿对新事物,新环境的适应能力。

解放幼儿,并不是说在美术活动中完全不要教师教幼儿绘画、手工等的技能、技巧。因为,幼儿看到的东西越来越多,如果让幼儿把看到的东西全部画下来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我们教给幼儿最基本的技能技巧,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幼儿。如果忽视基本技能、技巧的学习,幼儿想象力无论有多么丰富,也会由于画不出、捏不好、折不来而丧失信心。丰富幼儿的表象创造力的发展是以想象为基础的,想象的基本材料是表象。表象是对过去直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经过加工改造而形成的新的形象。幼儿没有对事物的表象认识,就没有可用来加工的记忆表象,再造想象就发展不起来,创造想象也只是一句空话。所以,教师要经常组织幼儿到大自然中去观察、体验生活。在美术活动区为幼儿准备各种活动材料,供幼儿自由选择。在幼儿兴致勃勃地画画时,要善于发现幼儿的“闪光点”,鼓励他们大胆地想象并教幼儿学会“赏识”其他幼儿的作品。让幼儿凭自己的观察、印象无拘无束地把自己的感受,结合想象用美术的形式表现出来。科学评价。科学评价能使幼儿对美术活动更感兴趣,能使幼儿积极主动地进行美术活动,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在评价时,教师不仅要重视占少数的较好的作品与较差的作品,而且更要重视大多数一般水平的作品,不仅要重视幼儿美术作品的结果,而且还要重视幼儿美术活动的过程。少用“对、错”、“像不像”来评价幼儿作品,应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鼓励幼儿独立构思,多肯定、多认同幼儿作品,充分利用美术活动发展幼儿的创造力。

掌握一定的技能是幼儿创造的基础$表征活动是我们在主题探究活动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方法,它可以直观地反映幼儿对所探究事物的认识,但在活动区自选活动中现虽然给幼儿提供了足够的丰富的操作材料!也提供可供参考的范画范例幼儿。在进行与主题相关的活动中仍感到困难,经常有幼儿中途放弃离开或偏离内容。因为技能的欠缺使他们感觉无从下手。无法表现他们想表现的内容在进行昆虫的主题活动中,在引导幼儿概括出昆虫的基本形状和身体的几大部分后,我尝试一次次地教幼儿怎样剪贴$怎样利用废旧材料制作!怎样使用橡皮泥和辅助材料进行制作。在进行类似的活动时!幼儿已经掌握了相应的技能和方法进行时便有章可循了。便有了在此基础上的创造"记得在教完幼儿剪贴昆虫的第二天!最不爱手工的小虎带来了自己的作品。剪了一只蝴蝶,还进行了添画。并且给妈妈编了一个小蝴蝶找妈妈的故事

教师指导:活动区规则应内化成幼儿自觉的行为,才会更加有约束力。在创设好活动区之后,我没有设立进区标志和规则。而是让幼儿自己自由地玩出现问题后就组织幼儿讨论怎样解决问题。如:人多拥挤怎么办?玩具如何使用和分配?等等。幼儿很快提出了建议如:限定人数。设立进区标志。玩具少时轮流玩等等。活动区规则的建立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无规则阶段;用脚印限定人数;根据各区特点结合主题活动设计标志阶段;在规则建立的过程中幼儿逐渐从内心认可了规则的作用,自觉地遵守规则。如:发现谁没戴进区标志就在活动区里玩,小朋友就会阻止说:没有标志不能在里面玩。幼儿同伴之间能够形成一种评价标准,互相约束"内化了的规则才能更加有效地约束幼儿的不恰当行为。

根据幼儿的实际能力将幼儿合理分组。有时可以将强,中,弱幼儿各分一组,以便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有时需相互搭配,以充分利用同伴之间的教育影响。教师要注意充分了解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对每一个幼儿的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的情况也要充分把握,做到心中有数,以便活动时能引导幼儿在相关的区域中活动。教师要注意在活动区活动的开始阶段,为了保证每个幼儿都能熟悉区中的操作方法,都能实际经历活动过程,最好给小朋友分组。采用先介绍后开放的方法,介绍一个区,开放一个区。每次每组只介绍一个区。另外要注意分组活动的计划和发展的需要,设置一定的教育环境。在设置目标时,紧密联系集体活动目标。集体性要强,可以将分好的小组活动的次序让幼儿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与材料、身体活动的内容一起考虑,使隐性学习与实践结合。制订一个计划表,以免疏漏。如以8名小为一小组。小同伴、教师相互作用的活动得以全面发展,隐性学习与显性学习相互结合。这种结合要注意是自由和自主的。

这种特定环境中的活动是自主的,自然结合,不能勉强。这样的计划性表面上看来使活动幼39家39儿童 自由的、宽松的、充满着丰富的内容和根据集体活动目标、区域活动少了点自由的气氛,但这短暂的不自由情趣的。幼儿可以在活动中通过做、玩、目标,在一个或多个相关区域中探索保证了日后活动区活动成熟阶段的练、演、说等,生动活泼、主动愉快地得当的操作材料,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来真正自由。

创设理念:创造力在人的各种潜能中至关重要。创造力潜能展示越充分,对其它各方面素质发展的促进越有效,人的整体素质也就越高。学前期是个体最富有创造力的时期,培养学前儿童的创造力是对他们进行素质启蒙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一名幼儿教师,通过多年的教育实践,我认为在创设活动区指导活动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最佳时机。创设活动区就是根据《新纲要》的内容及教育功能的不同,配置相应的材料,在活动室内为幼儿划分出若干个供他们选择学习、游戏的区域。其中包括角色游戏区、音乐表演区、积木区、美工区、自然角、科学角、图书区、认知区、手头玩具区、橡皮泥和戏水区等。它能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愿望和能力选择活动,在没有外界压力的环境中与他人交往,主动地获得各种经验。同时在活动时,幼儿还能无拘无束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认识他们周围的世界。一、在活动区内给幼儿以充分的选择自由。幼儿在3岁以后,独立性特点有明显的表现,这是孩子什么都想自己干,表示要“我要……”。根据这一特点,教师要让幼儿自由学习、自由想象、自由操作、自由游戏,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六大解放:解放眼睛、解放双手、解放嘴、解放头脑、解放空间、解放时间。但是现在许多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都由教师统一安排,幼儿在教师严格的控制下进行各项集体活动,幼儿往往处于被动地位。活动区的设置能改变这一现状,因为在活动区有一定的自由空间,幼儿不局限于座位上,可以在活动区之间自由走动、自由选择材料和伙伴。他们的手脚放开了,可获得充分的活动机会和条件,从而敢于大胆的尝试和探索。所以,教师在活动区内要善于激发幼儿的创造动机,使他们产生内在的、自主的参与创造活动的要议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组织讨论。有些孩子家庭环境优越依赖性,占有欲很强自己不玩,不会玩也不让其他孩子玩。有些孩子由于家庭的变故性格偏执喜欢与人作对,自己已经占有的不玩偏偏要玩别人手上的。从而引起争执。有时甚至延伸到素质不高的家长身上,引发更大的矛盾。此时教师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让孩子说话,让他们探讨解决办法。让正确的解决方式从他们的口中说出,从心底认可。并成为他们人生的行为规范。充分利用各种实践活动和课外活动,将环境知识转化为环保意识。环境意识的形成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 而且只有在他们的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地理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应冲破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走出课堂,走向社会。

区域目标

一. 利用创设活动区的活动生成新主题活动区。幼儿通过对各种不同材料的操作" 可能会产生许多新的问题,教师要用心观察选择其中有价值的东西,生成新的相应的活动主题 。如:奇妙的变形金刚这一活动就来自于孩子们在科学区对变形金刚的玩弄。有的孩子说:这是铁臂阿托木中的金刚;有的说:不对,应该是圣斗士里的金刚。他们的看法来自他们已有的知识,动画片或者图书。谁也说服不了谁。他们的谈话吸引了一部分孩子的注意并引发了一场关于变形金刚问题的讨论。在幼儿你一言我一语的畅谈中发现他们对变形金刚的种类,构造,发展史等都很感兴趣。于是我和孩子们共同设计并举行了一次变形金刚大比拼活动。孩子画出心目想象出各种各样的变形金刚。提高了其手脑协作能力。

二.制定以活动区为主要活动方式的弹性主题活动计划。如数的加减的学习由于幼儿生活经验,认知结构的不同他们存在以下三个不同的水平。抽象数字计算水平:能直接计算几加几,几减几。数物结合水平能根据图片内容,利用数的分合关系很快得出结果。实物计算水平:还需要借助于手指或一个个点数才能得出答案。针对不同的水平,我们在活动区设计了不同的活动。我们让第一种水平的幼儿巩固对数的认识,熟练进行加减运算。并为他们提供了图片,数字卡片等,以便于他们尝试看图编应用题。对第二种水平的幼儿我们提供卡片,图片等材料。让他们在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数的认识,学习加减运算。而对第三种水平的儿我们则为其提供实物如:小车!棋子等帮助他们逐步建立数的概念。理解数的关系这样活动区就不再是放羊区,活动区的活动融入了整个主题且有了目的性和计划性。另外,灵活的弹性,活动计划性也让不同水平的幼儿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三创设与主题相适宜的活动区。根据主题目标调整活动区,活动区的设置不应是一成不变的。而应随着主题目标和实际需要随时进行调整,更换。如孩子们参观图书馆,了解到图书馆的布局,用途。阅读的规则,借阅的手续后对图书馆的兴趣更加浓厚。于是我们便和孩子们共同商讨将班级布置成图书馆,并对活动区进重新调整把活动室划分为:图书借阅室,图书出版社,采编室,图书院等在由阳台创设成的图书借阅室孩子们用绘画的形式制定了借阅规则,和读者须知。他们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设计了借书证。图书出版社里孩子们用各种方式制作出字书,连环画等各种有趣的新书。采编室里孩子们忙着分类统计图书,图书医院里孩子们把破旧的图书分类,用不同的方法补书,还为中小班的弟弟妹妹把生病的图书治好这样一来活动区就成了主题活动实施的主要场所有效地促进了幼儿的发展投放多功能的材料

将主题目标物化:活动区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材料来实现的。材料不同幼儿的操作方法也不同,在活动中获得的知识经验也就不一样。为了更好地实施主题目标我们试着让材料说话。对幼儿起到了一种暗示和间接指导的作用。

安全性:必须考虑幼儿的身心健康,他们对危险认知的缺乏要求必须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提供的设施必须是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生产的。

趣味性:必须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好奇心,求知欲。使每个幼儿通过游戏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系统性:活动区必须根据幼儿身心的发展要求循序渐进,前后衔接,协调一致。随着游戏的深入幼儿的身心得到同步发展。

实践证明,人的诸多素质都是在与他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分区活动作为一种强调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优势活动形式被重新提了出来,并赋予新的使命。分区活动是一种符合幼儿学习特点的教育形式。它要求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创设具有良好氛围和不同特点,不同要求的教育群。它主要是通过幼儿与环境,幼儿与材料,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教师的良性互动来达到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目的。其最大的优势在于:自选,协作,互动,良性。

需要注意的主要问题:

一. 有机的处理好分区活动与集体活动的关系:分区活动与集体活动各有优势,互有长短。分区活动见长于提高孩子的独立,动手能力;而今天活动有助于提高孩子的集体观念,合作,适应与社会性。因此,我们目前采取的是各占一半。

二.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安排活动区域:小班的孩子刚入园,年龄小,纪律观念差。适宜安排在比较平坦,色彩丰富,使用器械简单的环境中;中班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活动区域可以适当安排一些有一定技巧的活动;大班的相对较老练活动区域以动脑,动手能力的培育与强化为主。

活动后的总结:

每次活动后的总结非常重要。儿童的持续关注力很有限,经常是活动时十分积极,踊跃,。结束时一哄而散。此时教师的引导尤其重要。实施的好,幼儿由此产生善始善终的良好习惯。一次活动快结束时恰好有一家长来接。孩子丢掉快要完成的作品转身就走。老师没有当场硬性的将其喊回来收拾玩具,而是启发都在关注次事的幼儿遇到这样的事情应该这样处理。经过一番辩论孩子们有了自己的答案。当第二个来接孩子的妈妈到来时他没有马上就走,而是让妈妈等一下自己收拾好玩具再走。妈妈有点意外但很高兴,因为她看到了孩子的成长。而这一切就是在刚才的一幕后潜移默化完成的。从此之后无论那个孩子走都会将自己的东西收拾整齐然后再离开,在家长中产生良好的口碑。

李一林

桂林市七星幼儿园分园

2006年2月22日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2、区域活动对幼儿自主性发展的实践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上海市幼儿园课程指南》给我们幼教工作者树立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新的教育理念,对幼儿作为发展着的有积极性的主体的意识增强了,幼儿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形成、发展和提高幼儿的素质,而不是给幼儿灌输多少知识,这一点已成为广大幼教工作者的共识。但在实践工作中,教师还是常常把幼儿看成是教育活动指向的对象,是教育活动的客体。虽经过一期课改的洗涤、二期课改的冲击,教师的教育观和教育行为有所转轨,但并不真正改变问题的实质,还是忽视了幼儿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没有看到幼儿自身具有的能动性、自主性。而区域活动的全面性和层次性的特点,正是对幼儿自主性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本课题意在区域活动对幼儿自主性发展进行实践研究,在发展幼儿自主性的同时,转变教师的教育行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促进教师的的自主发展。

(一) 课题概念的的认识:

1、区域活动的概念: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设置各种活动区,让幼儿按自己的兴趣和意愿选择活动内容和方式。其宗旨是:重视幼儿的自主活动,重视幼儿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重视在幼儿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幼儿的互通,区域活动注重的是幼儿当下的生活与发展。

2、幼儿的自主性的概念:

自主性即个体对自身行为的意识与调控能力。个体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能依据个人对正确事物的信心行事,积极主动去做该做的事情,通过自身的活动获得发展。

《现代汉语词典》对自主的定义是“自己做主,”从心理学的眼光来看,自主性是个性的一个方面,主要是指独立性和主动性,既不依赖他人,自己主动负责的个性特征。

我们通过实践和借鉴得出幼儿的自主性具体是指: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在探索活动中发现问题、自己独立解决问题,在尝试操作中树立自信心逐渐完成任务,体验成功的快乐和获得发展。

(二)理论的认识基础;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指出:学前教育在以确立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下,突出幼儿发展的自主性;《规程》第二十四条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是有目的的、有机划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提出儿童通过自我的活动实现内部的发展;杜威及其弟子克伯屈提倡以活动为中心的教育理论,强调“以孩子快乐为本,”注重情感的体验,儿童的知识经验是通过活动获得的;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教育必须是一个主动活动的过程;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的“活教育”原则,倡导“做中学”,都是鼓励幼儿通过活动和操作自主性的去发现、改造、创造他们自己的世界;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儿童的教育》一文中呼吁要“解放孩子的头脑”,“解放孩子的双手”,让孩子自主的活动。如是众多的理论都号召:让幼儿主动参与活动,自主的选择和探索活动,促进幼儿个体的发展。

二、课题研究目标的认识

1、 通过课题的实践研究,改革传统的区域活动方式,探索培养区域活动对幼儿自主性发展的作用,同时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

2、 幼儿自主性发展目标:幼儿能主动提出自己的想法,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幼儿能提出自己的不同与别人的观点,具有创新能力;幼儿在不断尝试中学会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幼儿能独立完成自己的任务,不依赖他人。

三、 观察研究结果

(一) 观察内容:

1、混龄型区域活动观察结果与分析: 编号 项 目 幼儿人数统计(人)

前测 后测

1 参与活动积极,自己选择内容,专注与活动中。 58 137

2 参与活动兴趣高,思维活跃,爱发言,对老师的提问能做出相应的反应。 68 201

3 遇到不懂的事向老师主动提问。 55 190

4 不需老师提醒,自己完成任务。 43 179

5 主动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 47 159

6 遇到困难会自己出主意,学着自己解决,有信心自己克服,如:自己寻找替代物等。 37 153

第一学期我园以混龄班的形式开展区域活动,是中大班幼儿共同参与的活动。刚进行的时候,由于幼儿对环境的陌生,中班幼儿畏惧感表现特别明显,甚至个别大班幼儿也在活动室门口徘徊犹豫。后经活动室的老师主动招呼,本班教师的引导,幼儿的参与自主性加强了。前测和后测的结果具有很大的变化,尤其在第6项中遇到困难幼儿树立自信心自主解决问题方面,克服困难上幼儿的人数比例增加。在回应老师的提问上,中班幼儿在大班哥哥姐姐的感染下,思维活跃,积极大胆发言,遇到不懂的事,十分乐意相求于姐姐哥哥或老师,活动参与的主动性加强了。

2、 分班区域活动观察结果与分析:

编号 项 目 大班幼儿人数(人) 中班幼儿人数(人)

前测 后测 前测 后测

1 参与活动积极,自己选择内容,专注与活动中。 50 109 31 63

2 参与活动兴趣高,思维活跃,爱发言,对老师的提问能做出相应的反应。 57 111 17 51

3 遇到不懂的事向老师主动提问。 43 98 8 53

4 不需老师提醒,自己完成任务。 31 87 7 63

5 主动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 30 89 9 67

6 遇到困难会自己出主意,学着自己解决,有信心自己克服,如:自己寻找替代物等。 14 89 5 49

分析:第二学期我们根据本园的特点,改变了活动方式,把活动室分成若干个区域,幼儿活动材料按类别分别投入这些区域,并设有障碍物构成几个相对固定的半封闭区域,,具体有:表演区、建构区、语言区、生活区、美工区、益智区。刚刚开展区域活动的时候,幼儿的反应非常的积极,表现出一种好奇感,探索的欲望非常强烈。由于幼儿年龄和生理特点的特殊性,参与区域活动就不能持久性的专注于区域活动中,就象赶鸭子似的,一会儿到生活区,过不多久,又去了美工区或别的区域。对于此中现象,我们教师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活动前,提出一定的鼓励性的要求,如比比谁的本领强,能在一个活动区里完成任务;活动中,教师转变角色,以一个同伴、参与者、倾听者、引导者的身份鼓励幼儿完成活动;活动后,教师同样以倾听者、参与者的角色,让幼儿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同时,提出下一次活动的要求。久而久之,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高涨,并很快的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区,专注于每一次的活动。对新奇的、不懂的常常自己进行独立的思考,不需教师的提醒和督促,自己出主意或和小伙伴共同商量解决问题、困难。如益智区棋类活动,大二班的许微、曹佳园对飞行棋十分感兴趣。有次活动时,发现少了一只红色的飞行棋子,许微马上提议用小块红色雪花片代替缺损的红色飞行棋,俩个人玩得兴趣盎然;再如中二班的俞凯悦每次必去表演区,但就是观看,不参加表演,即使请到她表演,胆战心惊的,非常胆小,不敢讲话。于是老师就请她参加了时装表演队,因为时装表演不需要开口说话,在音乐声中,俞凯悦用自己的形体,表现自己对美的感受,渐渐的胆子也大了;再次让她单独表演唱歌时,虽然唱漏了一句,但在小朋友的掌声中,俞凯悦十分的兴奋。以后,表演区的老师又投放了小音响和话筒,俞凯悦也抢着话筒上台表演。最让老师开心的是,她不再要求奶奶陪着进班级。

四、 开展区域活动的原则

第一、 科学性的原则

区域活动的总目标,要依据幼教法规和教育纲要中的保教目标为总目标,再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班级实际情况(幼儿的生活经验、活动能力、兴趣热点等)予以合理分解裕设,选择能为目标服务的材料,并要充分了解每位幼儿的发展状况和需求,不能随心所欲。在混龄型的区域活动中,我们发现有一个弊端:指导难。因为是中大班幼儿的能力和生活经验相差很大,因此教师的指导的针对性很强,中大班老师都比较熟悉本年龄段的目标,因此在指导上就难免有片面性。在分班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就非常的得心应手,因为教师对自己班级的幼儿的能力比较了解,材料的投放容易抓住目标选择,比较科学,指导也依据幼儿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的目标开展。

第二、 适宜性原则

材料投放是区域活动的物质支柱,是幼儿活动的工具,材料投放是否适宜恰当,对各年龄段幼儿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我们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特点,阶段性教育目标及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投放材料。

首先,我们从幼儿园的区域活动实际需要出发,为活动室配置了必需的成品材料,如益智区中的棋、牌、游戏棒、天平、水车、数卡等,使幼儿有进行活动的兴趣和愿望。其次我们还充分发动教师、家长、幼儿,收集废旧物品及半成品的材料,制作一些活动中所需要的丰富的、有吸引力的活动材料,让幼儿知道废旧物有使用价值:如废旧盒子、挂历、糖纸、果核、瓜子壳、雪碧瓶、废电池、布片、绒线等,知道一物能多用,主动帮助各活动室积累材料,激发幼儿勤俭节约的情感,学会了做有心人,关心集体,不乱扔废旧物品,同时也让家长配合幼儿园的工作,加强家园联系。教师在与幼儿及投放材料互动过程中,充分挖掘材料在不同区域内的多种教育功能,进一步提高材料投放的适宜性。

第三、差异性原则

混龄形式的区域活动更要让我们老师能够互相商讨、预先思考:所投放材料逐一与各年龄段幼儿通过操作游戏材料可能达到的目标,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分解出若干个能够与各年龄幼儿的认知发展相吻合的,可能的操作层次,使材料“细化”。

在活动前,我们老师给予一点提示和引导,让幼儿自由选择材料,进行操作摆弄时,能按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宜自己使用的材料,用自己的方法进行探索,使幼儿在随意操作同一材料却有不同的难度差异,适应不同能力层面、不同年龄幼儿的需要和幼儿不同发展阶段的需要。如有一个探索活动“夹弹子,”教师提供幼儿的材料也是精心考虑并细化分解的:玻璃弹子、粗细塑料吸管、圆柱形六棱形铅笔、圆珠笔、筷子、圆珠笔芯、木制塑料制游戏棒等。让幼儿操作观察,引导幼儿比较发现他们的秘密:塑料吸管和塑料游戏棒使用时间长后易变软不易夹住弹子,圆柱形铅笔和圆珠笔、筷子打滑不易夹住,圆珠笔芯和木制游戏棒太细不易使上劲,而六棱形铅笔就容易夹住弹子------锻炼的是手部小肌肉,而实际就是让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材料,自主选择活动的用具。

我们力求让每一位幼儿在与众多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充分运用自身的各种感官,看一看、做一做、试一试、比较比较、思考思考,提升幼儿的思维能力,理解事物的多样化,使幼儿在活动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进步、有所提高和发展。材料的丰富性还体现在投放的数量上是十分充足的,能够满足每个幼儿自由选择的需要。让幼儿在活动中,自由添加、改变使用材料,同时,满足小中班幼儿随意性、模仿性、流动性的性格特征,保障每一个幼儿愉快自主的活动。

第四、静交替的原则

我们根据各个区域的需要,在现有的活动空间寻找最佳的位置。如语言活动区相对安静些,就尽量远离积木区;美工区,离不开水,就设置与靠近水源的地方,益智区和语言去相邻。

第五、探索自主原则

活动中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参与活动,按自己的兴趣选择活动区域,自己决定活动的时间、次数,只要你认为本次活动完成,也可以参加另外的区域活动,让幼儿大胆选择材料、大胆尝试操作、摆弄材料,和材料互动,和小伙伴互动,发现问题,思考解决问题和疑惑,积累经验,体验成功的乐趣。

五、 讨论与建议:

讨 论

(一)紧扣目标投放活动材料,是区域活动促进幼儿自主发展的前提条件。

同一个活动区域,由于幼儿活动的能力和水平的不同,因此同一活动区域同一活动内容,在各个年龄班的活动目标是不同的,在突现个别化的同时,投放材料要紧扣该区域的活动。如益智区里的图形宝宝,中班幼儿的活动目标是发现图形宝宝的不同特征,并会区分,培养幼儿初步的探索的兴趣,发展幼儿观察能力、语言表述能力、思维能力;大班幼儿的活动目标是按图形宝宝的不同特征有序归类、排序、设计,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发展幼儿逻辑思维。

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是幼儿操作和探索的学具,是幼儿活动的物质基础。教师投放什么样的材料,就会引发相应的活动,达到相应的目标。如益智区中的“配对,” 可以是数字与手指上圆点的匹配,可以是套圈与手指上圆点的匹配,也可以是圆形宝宝找家的配对;又如美工区“沙贴画、绒线剪贴、稻草剪贴、彩纸剪贴、彩线剪贴等材料不同,难易不一,可以满足不同年龄段和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的活动需要。这样既满足了不同年龄层次幼儿的探索欲望,又充分发挥了活动材料的教育功能。总之,活动材料的投放要依据目标,要突出材料的层次性、多样性、开放性和暗示性,是幼儿在于材料“互动”中积累各种经验,主动的去获得感性的知识,促进幼儿自主性的发展。

(二)、教师的指导,是区域活动对幼儿自主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关键环节。

教师不但要在区域活动中提供多种符合幼儿需要的材料,还要给幼儿创设较大的自由度空间,保证充足的时间,当好幼儿的小助手,和幼儿成为小伙伴,并给予相应的帮助,始终以一个观察者、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幼儿的活动。在活动中,首先要相信幼儿,他们是一群非常能干的小主人,让他们成为活动的主人,教师要关注幼儿的活动,了解当前幼儿的经验是什么?一看投放的材料是否适应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材料投放的丰富性如何?二要看了解幼儿当前的兴趣点是什么?碰到了哪些困难?教师的指导以观察、了解为主,鼓励尊重为重,要营造一个安静、舒适、自由、轻松的环境,让幼儿自主选择活动,选择活动的材料,主动完成任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区域活动成为幼儿自主的活动,独立自主的探索操作,不断的尝试。如大班幼儿花边的设计,刚活动时,提示用二种颜色:一朵小花二至三个图形设计有序地花边。虽然难度加大,但幼儿探索的欲望却加强了。而后,幼儿自会设计出一朵小花多个图形或是多种颜色的有规律的排放,进行提升和替代性强化,充分的体会到自己努力后的成功感,并且大胆的提出自己不同与别人的设计,充满想象、充满创造,促进了幼儿自主性的发展。

(三)家园协同是促进区域活动对幼儿自主性的发展的后备力量。

通过实践,我们教师认识到,在充分发挥区域活动材料的作用的同时,在以幼儿为主体的基础上,发动家长的巨大特殊的配合功能,把活动材料的收集运用延伸到幼儿自主发展需要的社会环境中去。通过家长会、橱窗、家庭讲座、观摩活动等形式,让家长了解本课题的前提后,我们得到了家长的大力配合和支持,和幼儿一起动手,收集废旧物品,制作一些活动中需要的学具:扣纽扣——用布做成的小花;手套、袜子、鞋子瓶盖配对等等,家长都知道废旧物品的利用价值,并主动帮助收集物品,既增强了家园联系,又发展了幼儿的自主性,自主去探索、发现、收集、整理活动材料,发挥创造力、想象力,大胆应用、大胆实践、大胆创造。幼儿在活动中由于是自己熟悉的物品,日常生活中碰到的,活动的时候有一种自豪感、满足感,选择、探索、表达的欲望更加自主、自由、强烈。

建 议

(一)相信孩子,有的放矢的对幼儿进行指导。

在区域活动中,首先,要相信每一个孩子,不管是自己班级的或是其他班级的幼儿,相信他们遇到任何问题都能自己有能力解决,要给孩子自主选择的机会,成为活动的主人;其次,教师要成为每一个幼儿的好朋友、好伙伴、知心人、倾听者,孩子有什话都愿意说与你听,有什么新发现能和他们一起分享;第三,注重观察,并运用启发性的、建议性的语言指导幼儿活动,如小班幼儿突出直观具体生动的指导,中班注重启发诱导式的引导,大班以逻辑发散判断分析能力的培养为主。

(二)材料的投放具发展性。

区域活动中投放材料要从幼儿的发展现状出发,从幼儿的需要出发,并考虑教育大纲和教育目标,把幼儿放在突出地位,突出活动材料为幼儿的活动服务的原则,体现个体差异,注重不同能力幼儿对材料的感应和感受。

(三)处理好几种互动关系。

1、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与幼儿相互用语言、行为、情感等形式相互作用,如互相问答,共同参与活动,商量讨论等,这种互动关系对于建立教师与幼儿之间良好的情感联系、对于幼儿自主的参与区域活动、有效的掌握区域活动的规则、方法,都是十分重要的。

2、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关系。

如幼儿之间的合作活动、互帮互助、个别交流讨论、互相欣赏以及互相争夺、打骂等

教师在活动中尽量促使幼儿之间产生前四种互动关系,有助于幼儿更好的开展区域活动。

3、幼儿与环境、材料之间的互动关系。

这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环境和材料可能是教师创设的、呈现的,也可以是环境中本来就存在的,也可以是幼儿创设的。区域活动的材料丰富性,是为幼儿提供多项选择活动机会的条件。当环境和材料产生变化时,就会吸引幼儿对环境和材料作出相应的积极反应,如观察、探索、摆弄,关键在于所创设的环境和投放的材料是否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四)把自由还给孩子,开发幼儿的创造性潜力。

自由一是指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活动的权利;二是指人们在实践中认识了客观规律,并掌握它,有意识和运用它来改造世界。在区域活动中,应充分把自由还给孩子,让孩子大胆的想象活动操作,发挥自己的能力,展现自己的“才华,”让孩子自由和谐的发展。一位早期教育家的话非常给人一深思和启迪:“早期教育应该像春风拂过大地那样自然。”真正的教育,是培养孩子的兴趣,挖掘孩子自由天性的潜力,引导孩子幸福健康的成长。

(五)要有较健全的幼儿活动观察记录。

区域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向幼儿提供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幼儿依靠自身的能力通过对各种材料的摆弄、操作去感知、思考、寻找问题的答案, 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促进不同的幼儿在不同的水平上获得相应的发展。教师的任务则是以教育目标为出发点,以儿童的发展水平为依据,按照“最近发展区” 的原则确定区域活动的内容,提供适宜的材料。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意愿、能力按规则自行选择各区域的活动。教师只有在观察幼儿活动的基础上,才能适当调整材料;只有做好健全的观察记录,才能适时进行指导与评价。

总之,区域活动注重尝试、操作、探索,促进幼儿自主性的发展,如学习的自主能力、生活的自主能力、行为的目的性增强,幼儿游戏社会性水平提高与交往能力的发展,幼儿创造潜力也在游戏中得到激发等,使幼儿成为善于动脑、动手的生命有机体。当然在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中,区域活动还是磨练幼儿的意志,培养幼儿顽强的毅力的有效途径。我们相信,区域活动一定会显“水滴石穿”之功,培养幼儿独立的个性、自主的品质,促进幼儿自主的、和谐的、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幼儿园工作规程》

2、《学前教育纲要》

3、《现代汉语词典》

4、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

5、《学前教育学》---------------------------------阎水金

6、《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王振宇

7、《幼儿心理学》--------------------------------高月梅/张泓

8、《幼儿主动发展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松江区教育局教研室

9、《把自由还给孩子》---------------------------赛尼亚 备注:此课题在2004年区级课题评选中获得三等奖。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3、结合农村实际贯彻《幼儿园纲要》

在教育资源相对匾乏的农村,如何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目标与要求,是许多幼儿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河北省滦平县西地乡中心幼儿园的杨淑芬老师在她的教育笔记中,以生动的笔触描述了《纲要》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给农村幼儿园教与学的过程带来的深刻变化。本期刊登的她的几篇教育笔记,将给农村幼儿教师以多方面的启示。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和活动中,自然地进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

《纲要》总则中提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健康与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包括教育时机、教育场所和教育材料等。从杨老师的教育笔记中,我们可以看到农村教师是如何利用和开发当地的教育环境,实现《纲要》的要求的。

在杨老师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很难感到“课”的拘柬和刻板。无论是引导孩子发现科学现象、探究科学道理,还是教孩子解决人际交往中的冲突、让幼儿自己尝试美工造型,她都能以日常生活和活动事件为教育契机,做到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

杨老师安排的教育场所,既有幼儿园的活动室,也有河边、家庭、游戏场等。她投放的教育材料,既有水与沙等自然材料,也有高筒袜等废旧材料;既有毽子等学具和玩具,也有家用容器、绳子等生活用具。适宜的教育场所、丰富的操作材料,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相互作用,让幼儿获得了有益于身心发展的多方面经验。

·爱、信任、相互支持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是幼儿快乐失活与主动学习的前提。

《纲要》指出,幼儿园应“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教师应“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幼儿同伴群体……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发挥这一资源的作用”。

在杨老师的教育过程中,人们经常能听到笑声。这笑声,是良好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的真实写照。在轻松、愉快的心理氛围中,孩子们感到了爱、信任与支持,因此他们敢于质疑,敢于大胆尝试,敢于提出似乎不合理的建议,敢于坦言自己的失败。这样的教育才能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

·用恰到好处的动作、提问、建议、描述、沉默,把幼儿推到学习主体的位置。

《纲要》要求教师“……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

杨老师在教育孩子时,指导性的语言往往被简练到了必要的程度。她更多地用动作、材料去引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用提问、描述和建议去引导孩子的探究与实践,用沉默去为孩子创造自主与主动尝试的机会,并让幼儿之间充分交流经验和信息、表达想法和建议,互相支持和帮助。

从杨老师的教育行为可以看出,她正努力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4、幼儿园健康教育探索研究

幼儿园健康教育是幼儿园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新的课程标准的颁布,幼儿园健康教育作为课程领域之一已提升到很高的地位。在新的教育理念中,“健康”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生理的健康发育和心理的健康发展是有机结合的。3岁至6岁的幼儿处于人的一生中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幼儿教育机构的良好教育更是至关重要的。幼儿园健康教育的目的不仅要提高幼儿健康知识水平,改善幼儿对待个人健康和公共卫生的态度,培养幼儿的各种有益于个人、社会健康的行为和习惯,还

要密切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培养幼儿树立乐观自信坚强的品格,引导幼儿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而言之,“幼儿园健康教育”是以实现幼儿的身心健康为目标,全面提高幼儿对健康的认识水平,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所实施的教育,将为幼儿的未来的健康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笔者所在的重庆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艺术学院,其附属幼儿园非常重视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我们不断进行探索研究,使幼儿园健康教育一直走在西南地区各幼儿园的前列,受到多方好评。多年来我们已经形成自己幼儿园的健康教育特色: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齐头并进;艺术和游戏使健康教育活泼清新;电教媒体使健康教育直观动情。现在就把我园进行健康教育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共同交流探讨。

一、 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齐头并进

幼儿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使幼儿的身心发展达到预期的健康水平。我园将幼儿健康教育的目标归纳为三条:(1)促进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培养幼儿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增强幼儿的体质。(2)帮助幼儿获得基本健康知识,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自我保护的初步意识和能力。(3)紧密结合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培养幼儿活泼开朗合作开放等心理品质。

如何选择幼儿健康教育的内容,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1、针对幼儿的健康现状及其趋势选择教育内容,与幼儿的身心发展及日常生活经验密切相连。例如:幼儿中存在肥胖、消瘦、爱哭、胆小等现象,就可以选择有关的资料,进行有的放矢的针对性教育。2、与幼儿的接受能力相符合。在幼儿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内容的深浅应符合幼儿的理解接受能力,将必要的内容以幼儿可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比如,我们要求幼儿“不偏食,不挑食”,实际上要说明“膳食均衡”有利于健康,但我们不能直接对幼儿讲“膳食均衡”的大道理,只能通过介绍各种各样的食物,让幼儿了解到每一种食物的主要特点,从而感受到只有样样食物都吃才会身体健康。

幼儿园教师在健康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1、教师要积累扎实的有关幼儿生理卫生和心理卫生的科学知识,这是进行健康教育的前提。幼儿健康教育有其自身的知识背景,实施过程中十分强调信息传播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比如,要帮助幼儿增加对人的身体的认识,教师必须掌握相应的知识,充分了解人体各器官、各部位的名称、构造、功能及如何保护,并且能深入浅出地表达,教师还必须能够及时纠正幼儿错误的、模棱两可的回答。2、在进行任何一个健康教育活动时,教师都必须思路清晰、表达准确。教师头脑中对“今天为什么要选这个课题?” “重点是什么?” “要解决什么问题?”等要有一个明确的思路,并预先设计好教学语言。教师的思路是否清晰、表达是否准确直接关系到幼儿健康教育活动的成败。3、教师要掌握并运用幼儿健康教育评价的一些主要方法。比如:1自我报告,让幼儿报告个人与健康教育项目有关的认识、兴趣和行为等,常用于了解幼儿的饮食习惯,进餐次数,食物偏好等。2问卷调查,采用问卷向家长和教师进行调查,了解幼儿在健康教育实施前后的认识、态度及行为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二、艺术和游戏使健康教育活泼清新

有人说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记忆的具体形象性,思维想象的独特性、情感的易感染性等心理特点决定了孩子特别喜欢艺术活动,悦耳的音乐、漂亮的图画、好听的故事都能吸引幼儿的注意。但是幼儿注意的时间短,容易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干扰,自我表达的能力较弱更应该引起重视。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在游戏中,幼儿可以自然地流露出内在的心理冲突以及用语言所不能表达的情绪情感;在游戏中,幼儿能自由而愉悦地感受和学习健康的态度、行为和习惯,体验身心放松带来的快乐。因此,在幼儿健康教育中,我们要充分发挥音乐、美术、舞蹈、语言艺术的作用,把艺术和游戏紧密结合起来,为儿童创设游戏的情境,让幼儿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在游戏中认识和发展自我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较好地去适应现实环境。比如,幼儿园小班里有好几个孩子都胆小爱哭,王育维老师就以童话《胆小先生》编构活动,鼓励幼儿做大胆勇敢的孩子。下面我就以这次教学活动为例,说明艺术和游戏是怎样使一堂心理健康教育课活泼清新,妙趣横生的。

1、教具准备,用积木搭一座童话故事所描述的漂亮房子,并准备一个可站立,移动的胆小先生木偶和一只硬纸做成的大老鼠,一窝小老鼠,一窝大老鼠,布置成童话故事中的情景。

2、教师绘声绘色讲述故事。演示教具、让幼儿记住故事的名字和童话中的人物形象,让幼儿初步了解故事。

有一位先生,住在一座漂亮的房子里。因为他的胆子很小,大家给他起了个名字,叫胆小先生。

一天,一只大老鼠闯进了他的房子,胆小先生马上去捉,结果在地下室捉住了它。

“你放了我,”大老鼠挣扎着说,“我要是一跺脚,整个房子就塌了。”

胆小先生害怕了,忙放开了它,还允许它住在地下室里。

地下室里吃的东西真多,大老鼠吃呀,喝呀,真开心。后来,大老鼠生了一窝小老鼠,小老鼠又长成大老鼠……很快,地下室住满了老鼠。

“不行,不行,”大老鼠冲着胆小先生嚷嚷,“这么多老鼠住这么一个小小的地下室,而你一个人住这么多的房间,太不合理了,得换房子。”

“换房子?”胆小先生大吃一惊。

“对,换房子!”老鼠们齐声说。

胆小先生又害怕了。

房子换成了,胆小先生住进地下室,老鼠们住进各个房间。它们在宽大的客厅里唱呀跳呀,在喷香的厨房里喝呀吃呀,每天都像过节一样。

“你应该搬出去,”大老鼠又冲着胆小先生嚷嚷,“你干吗老住在地下室,这么好的地下室你配住吗?”

“什么?”胆小先生着急得跺了一下左脚,“咚--”整个房子轻轻地抖动了一下。

“不!”胆小先生气愤得又跺了一下右脚,“咚--”整个房子猛烈地摇晃了一下。

老鼠们害怕了,它们个个抱头乱窜,以为地震了。

“哦,原来我是很有力量的!”胆小先生抓起一把扫帚,这儿一扑,那儿一捣,打得老鼠吱吱乱叫逃走了。

胆小先生后来怎样呢,小朋友能猜到吗?

3、教师在第二次讲述过程中向幼儿提问,让孩子轻松愉快地表现故事中所述的人物动作,来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作品,感受主题。提问:(1)大老鼠闯进了胆小先生的房子,胆小先生怎么做的?胆小先生为什么让大老鼠住在地下室里?

(2)大老鼠要和胆小先生换房子,大老鼠的态度和做法是什么样的?胆小先生表现是什么样子的?房子换成后,大老鼠又是什么样的?(让孩子们表现一下大老鼠的凶狠和得意的样子以及胆小先生害怕的样子)

(3)大老鼠要赶走胆小先生,这下胆小先生怎么样了呢?(让幼儿重点表现胆小先生愤怒的样子和追打老鼠的勇敢行为,让孩子在胆小先生的勇敢精神中得到启迪“我是很有力量的!”)

4、编构故事结局。复习讲述一遍《胆小先生》,以“胆小先生后来怎样了呢,小朋友能猜到吗?”的提问引导幼儿把故事编完,顺着胆小先生后来可以做的事想象,寻找故事情节发展的结果。可以提出问题让幼儿思考并编构,如“胆小先生还害怕老鼠吗?”“胆小先生抓起一把扫帚,打得老鼠吱吱乱叫逃走了。胆小先生怎么想呢?”“他以后还想叫胆小先生这个名字吗?”教师在幼儿自己编构的故事结局中,选择一个符合故事逻辑的结局,将童话故事从头到尾完整讲述一遍。

5、针对童话里的人物形象和主题组织幼儿讨论,教师向幼儿提问:1、围绕胆小先生和老鼠之间关系的变化,要求幼儿说出自己在听故事时的体会,感受勇敢的力量。2、“你有什么害怕的经历?害怕什么?”教师也谈到自己曾经害怕过的经历,引导幼儿联系自己。3、“如果你遇到害怕的事情该怎么办?”在讨论中教师指点幼儿:“当胆小先生认识到自己是很有力量时,他就变得勇敢起来了。”帮助幼儿得出“我不是胆小先生”的结论,鼓励幼儿做勇敢的、有力量的人。

三、电教媒体使健康教育直观动情。

在幼儿园健康教育的过程中,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完成教育目标的必要条件。现代教育技术为此提供了有效的载体和技术。现代教育技术中的现代教育媒体----投影、电视、录像、计算机等具有生动、形象、感染力强、易于激发幼儿兴趣的优势,并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弥补幼儿直接经验的不足,促使幼儿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所以,在帮助幼儿获得健康知识和形成健康行为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恰当把握教育时机,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使得手段运用与目标培养达到和谐高效。

例如,我们幼儿园进行有关换牙的健康教育主题,就选在大班已有几个幼儿开始换牙,大多数幼儿将要换牙的时候进行。这样既利用了个别幼儿的亲身经历激发幼儿的兴趣,又能面向大多数进行超前教育,对幼儿健康教育产生良好效果。同时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帮助幼儿掌握健康知识,将抽象枯燥的知识搬到生动的屏幕上,使健康教育知识浅显易懂。为了让幼儿知道换牙的重要性并顺利度过这段时期,我们设计了“宝宝要换牙”的课题。通过活动投影片的覆盖、抽动,演示了人为什么要换掉乳牙、长出恒牙的过程。接着又播放录像让小朋友看到日常生活中自己或周围的小伙伴在掉牙时惊慌不安的神情,幼儿所贮存的经验及情感体验被激活,他们兴奋地谈论着自己的亲身感受,并共同讨论换牙时我们应该怎样做。一场活泼开心的相互议论后,他们知道了“人为什么要换牙,换牙并不可怕以及如何让恒牙健康地长出”的知识,促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态度,并养成自觉保护牙齿的良好习惯。

在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时,我们还特别注意与幼儿所受的社会影响同步。社会环境因素对幼儿身心健康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例如,可针对社会治安问题,适时进行相应的教育活动,教给幼儿一些最基本的自我保护策略,如不吃陌生人的东西,不随便跟人走。我记忆最深的是有一次重庆电视台播出了一个儿童安全意识的新闻调查,陌生人以查水电气表、父母亲朋友来访等借口就轻易哄开了家门,小朋友天真而热情地接待,完全没有任何防范心理,有的小朋友还被骗出来跟陌生人走了……第二天,我们把这个节目录制下来重播给幼儿看,然后讨论电视节目中的小朋友做得对不对?你遇到那些情形该怎么办?最后玩模拟的游戏“应该怎么办?”紧张有趣的活动使幼儿得到了一次自我保护的生动教育。

幼儿健康教育领域尚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我园将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好,设备完善的优势,与学院的专家学者继续合作,共同探索健康教育的规律,更有效地实施健康教育,使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更加系统化,更为合理与完善。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6、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