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百科 > 保姆知识

孩子要上幼儿园了,要提前做好那些准备?

2024-09-09 00:50:53     来源:www.dxfbaby.com
分享:
收藏本文          热度:
导语:一、孩子要上幼儿园了,要提前做好那些准备?
孩子入托,有几点要家长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一,心理引导。提前让他对上幼儿园充满期待,而不是害怕离开爸爸妈妈。孩子事先有过心理引导

一、孩子要上幼儿园了,要提前做好那些准备?

孩子入托,有几点要家长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一,心理引导。提前让他对上幼儿园充满期待,而不是害怕离开爸爸妈妈。孩子事先有过心理引导和突然袭击令他(她)在幼儿园的初期适应能力是完全不一样的。有的孩子严重的甚至整整一个学期都不能很好地适应,哭闹不停,令老师和家长都很无奈。

我儿子两岁半上的幼儿园。我在准备送他去上幼儿园之前,就经常带他到幼儿园附近去转,带他看小朋友们游戏,做操等。一边陪他看,一边用很喜悦的声音说,你看,哥哥姐姐们上学多好玩啊,我们小辰辰很快也长大了,可以跟哥哥姐姐一样上幼儿园喽!

用这种积极的语言和欣赏来给他健康、快乐的暗示和诱导。等到他上学的时候,虽然最初几天会有不适应,但家长给予鼓励和坚持,就一定行!

二,培养一定的自理能力。两岁半的孩子就可以自己上厕所了。三岁半的孩子应该更是如此。自己进餐,自己穿衣服。小班的孩子,一般都会有生活老师帮助在穿衣等方面给予照顾,大一点就靠自己了。训练孩子规律大便,独立大便。否则,有的孩子到学校会突然出现大便乱套,甚至几天不大便的情况。

三,了解学校的其它要求,尽量提前配合作好准备。一般地,好一点的幼儿园都会在孩子入学前作一家次访,让孩子在家接待老师,与老师有过一次印象之后,会令他到学校后有亲切感。

四,孩子上学的头几天,班上一定会哭成一片。家长一定要在路上就跟孩子不断地灌输,今天去学校,幼儿园里的老师会唱歌会做游戏,还有其他的小朋友,你在学校要是想妈妈了,不要哭,下午妈妈就会来接你的。以后每天妈妈都会在下午到学校来接你。想妈妈的时候就想想妈妈下午就会来了。

如果你离开时,孩子拉着你不肯丢,你可以再安慰一下,但神情和语气一定要坚定,不要因为孩子哭得泪水模糊你就心软,这会让孩子哭得更厉害,依赖你更难摆脱。你要坚定,一方面要安慰他,一方面你要狠心。孩子的成长总会有这么一天的,这对孩子来说,就是成长的一步!

等他适应之后,你要记得及时和他一起回顾他的这段改变,是对他的一种肯定和赞赏哦,他会从中受到成功的价值激励的!

二、幼儿园前的准备?

一般都3岁入园 做好宝宝的思想工作,让宝宝不惧怕幼儿园

三、孩子入园前应该做哪些准备

8 长留心,可以从孩子的问题中感受到强烈的探究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创造力的先导。大发明家爱迪生有1000多项发明创造,当别人问他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发明创造时,他回答说:“我没有什么特别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探究问题罢了。”在爱迪生的童年和少年时期,他的母亲保护和支持他的探究活动,这与他后来的成就有很大的关系。 所以,对于常缠着问问题的孩子,家长要善于发现其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萌芽,保护和支持孩子的好奇心与探究行为,这将有益于孩子的终生。 四、交往准备 有的父母,整天把孩子关在家中,不让他出去与小伙伴玩,怕孩子吃亏e的父母怕孩子出去玩影响学习,把这么小的孩子关在家里认字写字、数数等。这些做法,会束缚孩子的身心发展。孩子的身心是在多种多样的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发展的。一切实践活动,都离不开社会交往,而同龄孩子间的交往比孩子与成人的交往,更具有重要的意义。孩子们在一起,为了玩好,需要互相商量,这就培养了他尊重别人意见、互相友爱的品质,在游戏中还可以发挥他们个体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 孩子合群吗? 当今社会,家庭规模小型化,决定了家庭人际关系简单;单元住房,又给孩子的人际交往带来了不便。 3岁的孩子开始喜欢结交朋友,由于家中没有年龄相近的同伴,

9 他们格外盼望着有小朋友一块玩儿。在孩子们彼此接触的过程中,又因家庭环境及孩子性格的差异,刚刚涉世的孩子缺乏与同伴交往的经验,很容易表现出“合群”与“不合群”。 孩子的“合群”与“不合群”,其主要因素决定于父母的引导和教育。心理学家曾对一个实验室的工作人员进行了追踪研究。进入这个实验室工作的工程师和科学家的学识、智商都很高,然而过一段时间后,一些人已经成绩斐然,另一些人却成绩平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答案是前一种人更善于人际关系的管理,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显著高于后一种人。当后者遇到技术难题时,他们得跟不同领域的专家联系、请教,浪费了时间还得不到好结果;而前者很少遇到这种情况,因为他们在这之前就建立了可靠的“网络”。 因此,父母在爱孩子的同时,一定要教孩子懂得爱,并学会给予爱。懂得爱就是让孩子体验爱的美好,知道父母在给予爱时所付出的辛劳,从而使孩子产生尊敬、感激之情。学会给予爱,即教孩子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去爱一切美好的事物。例如:邻居家的小伙伴有了伤痛,要教育孩子在情感上、行动上表示关心与同情。孩子是否具备一颗爱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他交友是否成功。另外,父母还就鼓励孩子多与同伴交往,在交往中引导孩子从“自我中心”的“壳”中解脱出来,了解自己与同伴的差距,学习同伴的长处,与同伴分享玩具和食品,建立良好的朋友关系,体验交往的乐趣,培养互助精神,增强团结友爱的意识。 (二) 孩子有同情心吗?

10 幼儿2岁时对于别人的挫折不能表示同情。但在3岁以后,如果他看见别的幼儿遇上麻烦(例如,看见别的孩子因跌倒而有痛苦的表现),就开始懂得作出同情的反应。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同情心逐渐增强。一般幼儿表示同情的方式,包括帮助和安慰身处困境的人,或者别人的困难转告成年人或其他幼儿,或者抚摸不幸者以表示关注。 不过,成年人不要对幼儿的同情心寄期望太大。学龄前的幼儿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还不能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考虑别人的感觉,因此,幼儿有时也可能做出不同情别人的行为。 (三) 孩子与同伴打架吗? 3岁是孩子最常发生争执的年龄,因为这个时期自我意识比较强,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逐渐适应群体生活,争执就会慢慢减少。 男孩通常比女孩更容易发生争执,男孩倾向用动作,而女孩则倾向于用语言。 争执甚至打架也是孩子自我表现的一种方式,这些行为大多由于争抢物品而引起。孩子打架时表现很激动,如“尖叫、啼哭、踢打、咬人等”。但孩子间打架之后,不会记仇,很快就会把打架的事情忘掉,继续一起玩。 一般情况下,孩子与同伴交往过程中能够学会分享,即使发生争执,也无需大人参与就能够自行解决。当出现孩子难以解决的问题时,父母应该弄清情况,向孩子讲道理,并引导他们自己去解决矛盾,恢复友谊。让先打人的孩子向被打的孩子道歉,被打的孩子要取原谅

11 的态度,大家仍然是好朋友,要友好相处。如果生硬地将孩子拉回家离开小伙伴,反倒会使孩子感到“离群”的难受,如果再说一些类似“谁打你,你就打谁”的话,混淆了孩子头脑中的是非界限,那就更不对了。更有甚者,当孩子打架时,父母也不问青红皂白,感情用事地责骂对方,亲自“出马”打上门去,或同孩子家长吵闹起来,这种做法是极其有害的,这样只能培养孩子粗野、打人、不与同伴友好相处等不良品质,应该绝对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