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父母忌扮“红白脸”,父母可以这样教育和赏识孩子
1、教育孩子父母忌扮“红白脸”
生活中我们常听到孩子这么说,“我觉得妈妈好,妈妈不打我,爸爸常打我的屁股。”“我喜欢妈妈,因为她很听我的话,我叫她做什么她就做什么。
1、教育孩子父母忌扮“红白脸”
生活中我们常听到孩子这么说,“我觉得妈妈好,妈妈不打我,爸爸常打我的屁股。”“我喜欢妈妈,因为她很听我的话,我叫她做什么她就做什么。我不喜欢爸爸,因为我叫他买变形金刚给我,他不买。”……如此来褒贬自己的父母,这样的情况,问题出在哪里呢?
在目前的家庭教育中,“红白脸” 的教育方式屡见不鲜。即父亲与母亲在教育孩子时,常常扮演两个截然相反的“脸谱”:一个演“红脸”,采用打、骂、训的态度和方式;另一个则唱“白脸”, 采用哄、逗、护的方式。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一方面是父母双方故意为之,希望给孩子一个有人疼、又有人教的环境,另一方面是在潜意识中自然而然形成的。殊不知,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和要求不一致,会导致不良后果:
影响孩子是非观念的形成
父母在家教中扮演不同的“脸谱”,对孩子所做的同一件事作出不同的评判,采取不同的态度,容易使孩子是非混淆、无所适从,不知道应该听谁的,干脆就用无所谓的态度对待自己做的错事。这很不利于孩子是非观念的形成。
不利于孩子性格的全面发展
如果父母在家教中“分工”,一惩一纵,一严一松,很容易使孩子在家里只怕一个人,只听一个人的话,使孩子把父母分成谁好谁坏,喜欢溺爱、袒护自己的一方,而远离严格要求的另一方。“母爱如海,父爱如山”,父爱母爱任何一方的缺失,都不利于孩子性格的全面发展。
影响教育的时效和效果
孩子犯错误时,需要父母立即进行相应的教育,告诉他们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以后如何改正?适时的教育不仅效果好,而且孩子也会心服口服。 如果在孩子出现过错时,唱“白脸”的包容袒护、不管不问或管不了,等到唱“红脸”的回来再“旧话重提”,其教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红白脸”教育让孩子学会钻空子,谁能答应他的要求,他就去磨谁,甚至因为逃避责罚或迎合表扬而隐瞒过失、编谎说谎。调查表明:在有心理问题的儿童中,父母采用“态度不一致”的方式的比例为17。3%,明显高于正常儿童家长所采取该教育方式的比例9。24%。
对一个家庭来说,孩子所受到教育应该说都是来自一个合力,即父母的整体效应,双方取长补短形成的最佳合力。需要的不是“严父慈母”,也不是“严母慈父”,而是每个家庭成员要在孩子的教育上态度一致,需要严的时候严得起来,需要慈的时候能真正有慈,有严有慈,集严慈于一身。如此配合默契才能取得孩子的信任和尊重,也才是给孩子最有利的成长环境。
为此,父母应做到以下几点:
共同研究孩子存在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尤其是在孩子的性格和品质培养方面,达成一致意见。
在教育过程中互相配合。当孩子犯错时,其中一方批评教育孩子时,另一方不要袒护,尤其不要在孩子面前指责对方,应该互相配合、协调一致。
对孩子所提的要求一致。
对孩子的情感前后要一致,不要一会儿爱个不够,一会儿又打又骂,这样会使孩子的反抗期表现加重、延长。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2、父母可以这样教育和赏识孩子
信任孩子,是信任孩子的能力,赏识孩子,是赏识孩子的勇气。在日常生活中,凡是孩子愿意傲的事,只要是有益的,父母就应支持他去做、相信他能够做好。孩子缺乏经验和技术,失败了或做得不到位,是正常现象,父母应给予安慰和鼓励,保护孩子可贵的自信心。
陈敏中年得子,孩子被她视为掌上明球,呵护有加。孩子已经12岁了,陈敏还不肯放手让其独行,甚至离家几步之遥的地方都不让他独自去,怕孩子过街被车碰着,遇到突发事件不会处理等。孩子有几次挣脱陈敏的手,想独立地办自己的事,都被她硬拽了回来。她之所以速样,是对孩子处理事情的能力缺乏信任。
有一次,孩子想自己上新华书店买书,陈敏没有答应,孩子用非常诚恳的语气对她说::妈妈,请您给我一次机会,信任我吧!我一定按时、安全地回来,不会有问题的。"面对孩子渴望而又坚决的表情,陈敏答应了他的请求。
两个小时后,孩子高高兴兴地从书店回来了,脸上挂着自豪的表情。从这以后,孩子能自己处理的问题,陈敏就放手让他去做,有时还把一些不太重要的事情交给他去办,而孩子完成得都不错。孩子感觉到了妈妈对自己的信任,变得懂事多了,还告诉了妈妈很多知心话,把她当成自己的朋友。
如果父母对孩予足够信任和赏识,孩子自然会充满自信,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效地进行自我调整,把逆反、不听话转化为进取心。
信任是亲子沟通的前提。只有彼此信任,孩子才能真正地放开自己,亲子交流才能做到真实,平等。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3、孩子晚归父母如何教育
有的父母每天在单位都会接到这样的电话::孩子放学后不回家,也不按时去上补习班。"于是,父母会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到补习班,但是这样的事情却仍然反复发生,弄得父母无心工作,坐在办公室里什么都做不进去,心急如焚。而下班后回到家就免不了对孩子发火,孩子会保证下次不再犯了,可也仅限于当时而已。这样的情况在双薪家庭中并不少见,父母总会因为孩子放学后不按时回家而忧心忡忡。
如果孩子因为父母双双工作而情感空虚的话,让孩子早早就回到空荡荡的家中并非易事。因为回到空荡荡的家里后,孩子所体会到的空虚感会更加强烈。成人也是如此,有的爸爸就是因为不愿意回到冷清的家里,才在外面游荡的。而心里空虚的孩子当然也不会愿意回家。
而在父母的立场上,则会认为孩子是因为自己不在,才像脱缰的野马一样随心所欲。父母觉得即使他们不在家,孩子也应该早点回家。但是,父母不应抱有:应该"的想法,因为这并非理所当然。
即使父母不在家孩子也能表现良好,除非是孩子在回到家之后不感到空虚才有可能。而这直接取决于孩子的情感需求是否得到了满足。如果孩子的情感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会表现为总是想玩的本能性的行动。而父母对孩子这样的表现无法接受,总是斥责、打骂孩子::你怎么这样?"但这样做,孩子的行为是无法得到纠正的。无论如何责骂孩子都不悔改时,父母会觉得孩子不懂事,而把问题怪在孩子头上。父母这样的心态,其实就是出于对问题的负面理解。婴儿是无法自己爬或走路的,无论对婴儿如何解释他应该自己爬或走路的理由,婴儿也是做不到的。成人如果对这样的婴儿发火,其行为当然是不可理喻的。而不愿回家的孩子的心理状态,其实就如同婴儿一样,他们需要父母精心的呵护和关爱。没有这种呵护和关爱,孩子自己就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表现为到处转悠不爱回家。双薪父母们以为可以通过理性来唤回孩子,这种想法本身就是不接受现实的表现。所以无论父母怎么跟孩子讲道理,训斥或是责骂,孩子都是无动于衷。因为这个问题并非外部鞭策可以解决的,而是在孩子心理得到满足后才会解决。希望孩子按时回家,采用打骂或唠叨的方式是不可取的,父母应先努力填补孩子心里的空虚感。这一点我们前文中也提到过,只有在爱和关心的努力先行之后,才可能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纠正。但是人们管教孩子总是习惯于控制性的方式,也就是以打骂、唠叨等方式,这样的做法是无法填补孩子的情感空虚的。如果父母意识到孩子情感上的空虚,那么就应该从思考如何理解孩子的行为、填补孩子的情感空虚开始着手。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4、中产父母该如何教育孩子
很多家长认为有钱、有时间了,教育孩子就有保障了。其实,有钱的中产家庭面临教育孩子的困惑甚至更多,尤其在个性培养、欲望教育和挫折教育等方面。
个案一:个性培养
周女士的女儿2岁半,每天早晨一定要穿自己喜欢的衣服。幼儿园里规定穿园服,可她就是不愿穿,每次都闹到要迟到了,她才很不情愿地穿上园服去上幼儿园。周女士对此很困惑。
专家指导:孩子在审美上的发育是对世界认知的一项重要内容。孩子还不会讲话的时候,就已经表现出对某种颜色和样式的偏爱。成人应该承认孩子的审美自由,为他开始独立做决定感到高兴。该阶段的孩子一般想像力极为发达,穿上公主裙就感觉自己是公主,穿上超人的服装就认定自己是超人,而往往不顾及场合或天气等客观因素。
给家长的几点建议:
●购买衣服时尊重孩子在颜色和样式上的意见,不必一定将自己的审美观强加于孩子,有时孩子在寒冷的天气想穿裙子,在裤子外套一条裙子也未尝不可。
●把家里的旧衣物,比如爸爸的衬衣、帽子,妈妈的长裙、围巾等收拾在一个化装筐里,供孩子随时模仿打扮使用。这样既能满足孩子爱模仿的特点,同时也会渐渐让孩子懂得,不同的场合需要穿着不同的衣装。
●当孩子提出的要求过高、过多时坚决拒绝。讲道理行不通时,可采取不理睬的办法,但事后应当和他就该问题进行一次补救性的讨论。
至于幼儿园设立园服,这种做法欠妥当。因为该时期的孩子刚刚开始萌发自我意识,对自己是谁时常搞不清楚,要他们识别周围几十个小朋友的外貌特征本来就需要很长时间,如果没有了个性化的服装,就更增加了孩子集体生活的困难。
个案二:欲望教育
郑女士对孩子无休止的要求感到头痛。每次领着孩子上街或者到公共场合,孩子总不停地要买这买那。这样的问题出现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现在儿子拥有一堆玩具火车、赛车、汽艇模型,却好像都不能满足他。凡是车模他都喜欢,同样款式的车他还要买不同颜色和不同型号的,而且见到别的孩子有什么玩具他也会不停地吵着要,但买回来后,没几天就又扔到一边去了。 虽然自己有经济能力给他购买,但长期下去会不会惯成孩子“要什么就必须得到什么”的毛病?
专家指导:这种教育肯定会造成许多不良后果。但是归根到底问题仍然出在家长身上,因为孩子表达自己的愿望无可非议,而是否满足孩子愿望的权利掌握在家长手里。也许很多家长认为这是金钱教育,其实这是一种内涵深刻而广泛的欲望教育。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会有不同的欲望,而幼儿时期实际上就是要奠定孩子对欲望的基本态度,它决定了孩子今后是否能够正确面对各种诱惑,包括情感、物质方面的,还有很多消极的东西,如烟、酒、毒品等等。
实际上,欲望本身并没有错,但是满足欲望要受时间、地点和数量的限制,不然,就会为他的成长造成障碍。等到孩子发现现实不是这样的时候,他内心的痛苦远比幼年时来得更强烈。
给家长的几点建议:
●当孩子只关注自己的欲望时,便公开一些家中其他成员的欲望,几个欲望摆在一起后,与孩子探讨各种欲望的缓急轻重,最后征求孩子的解决办法。
●上街之前,有言在先。比如买什么不买什么,使孩子有一定的思想准备。这样做的好处是,孩子会尽量按照协议去做,一旦食言,也不会追究。
●给孩子买东西最好有一个合理的理由,比如过生日,奖励一个好的行为等等。很多成人喜欢随心所欲,常常弄得孩子摸不着头脑,无“由”可寻。
●孩子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情绪受阻,有时会有激烈的言语或行为出现。家长应尽量保持冷静,让孩子发泄,不要被他的气话激怒、大打出手。谈话需待孩子平静时再进行。
个案三:挫折教育
韩女士今年36岁,原在外企工作,自从有了孩子后就一直在家做“全职太太”,儿子今年6岁。丰衣足食的环境中成长的儿子今年即将上小学。但妈妈却日渐发现儿子无法面对失败,比如与别的孩子一同赛跑时落了后,或者和妈妈下跳棋连输两盘,他都会“哇哇”大哭甚至做出过激的举动。妈妈非常担心,孩子上了小学或将来进入社会将要面临很多竞争和失败,如此这般如何是好?
专家指导:大部分的孩子如果生理和心理正常的话,都能够接受一定的失败和挫折。有一部分孩子的承受力比同龄人表现得差或幼稚,也不应当认为是问题,因为成长速度总是有快有慢,越是早期差别越大。
给家长的几点建议:
●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过度同情或难过的情绪,否则孩子会无限夸大自己的行为。
●用描述他的痛苦代替用暴力惩罚他的行为,这样使孩子感到有人与自己同感。
●实事求是地表扬,客观地判断孩子身边发生的人和事。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培养孩子得到真实的自信而不是虚假的自信。
●不强迫孩子马上改变自己尚未认识到的行为,比如不许哭、不许发脾气等。
其实,这3个问题是所有现代家长都需要面对的问题,并不仅限于中产家长,相信每个家长都会从中得到收益。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