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百科 > 保姆知识

如何把握2岁多孩子的进食心理,应尽量让孩子愉快的进食

2022-04-10 09:48:05     来源:www.dxfbaby.com
分享:
收藏本文          热度:
导语:


1、如何把握2岁多孩子的进食心理

这个年龄段的宝宝活泼好动,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新鲜的事物非常敏感而且有兴趣,因此对食物的外形、色彩及味道都很注意,并且容易

1、如何把握2岁多孩子的进食心理

这个年龄段的宝宝活泼好动,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新鲜的事物非常敏感而且有兴趣,因此对食物的外形、色彩及味道都很注意,并且容易受周围环境及成人的影响,他们很喜欢凑热闹,起哄,集体进食,有些宝宝在家里吃饭困难,到幼儿园以后可逐渐被纠正。吃饭时,一定要饭莱分开,讲明吃菜有好处,鼓励他们细嚼慢咽,同时成人不要在宝宝面前议论什么东西好吃,什么东西不好吃,或者说自己爱吃什么,不爱吃什么,这些都会对宝宝造成不良影响。

大多数宝宝对长长的菜梗、大片的肥肉、黏糊糊的炒肉、炒肝都不太喜欢,而喜欢卤肝、酱肉、卤鸡蛋等。对拿起来方便,吃起来爽口的食品比较喜欢,但是应适当搭配,把部分面点做成小动物、三色糕等,易引起宝宝的兴趣而增进食欲。对宝宝不喜欢的食品不能强硬地命令他吃,这样,不但会引起胃肠道的不良反应,而且还会造成宝宝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这种食品反感,甚至拒食,要慢慢引导,先看别人吃,然后小量品尝,慢慢引起好感,逐渐接受这种食物。

总之,对宝宝的进食不可勉强,根据进食心理,从小培养良好的进食习惯,注意色、香、味、形,使宝宝高兴地接受各种食品,愉快地进餐以得到平衡而丰富的营养。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2、应尽量让孩子愉快的进食

  关心膳食是一个明显的结论,孩子必须要吃的营养。我们遇到过不少由于小时候膳食搭配不当,而寿命短暂的人。的确,在给孩子提供有助于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所必需的食物方面,很多父母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责任,而不是什么立场不同。

  父母提供给孩子的食物不仅能吃,易于孩子消化吸收才是最关键的,应该选择能够为大脑和身体提供丰富营养的食物。众所周知,油腻的点心、猪肉、油炸食品、奶酪、味道很浓的任何种类的食品都不适合孩子;食用新鲜的面包、有营养的蛋糕和果酱时,拒绝使用胡椒粉、芥末、醋、酱油等调味品;像李子、醋栗这样的水果,它们的果皮也可食用;牛奶、水忌烧得太热;可可粉是很好的饮料;家长还需培养孩子饭后喝饮料的习惯;早餐吃点新鲜的水果是很不错的选择;还有燕麦片粥、蜜糖以及上等的烤肉,这些有营养的食物可以当作早餐。另外,早晚喝一杯水对身体也有好处。而且饮食必须有规律。比如最好是在早餐后5个小时左右用午饭,特殊情况除外。愉快地进食必须强调的是,易于消化的食物才会对身体系统有好处。另外,人们应该记住:精神和道德状况的好坏对一个人的消化程度作用极大。众所周知,当情绪高涨、心理满足时,胃液可以促进食物的消化。如果孩子在食用他不喜欢的午餐时,会表现得很费劲。倘若他闷闷不乐地进食,就不可能品尝到饭菜的美味。

  由此看来,进食是一个健康的、摄取营养的问题,而不是饱不饱的问题,也就是说,孩子应该愉快地进食,享受其中的滋味。我们应该养成全家人坐在一起吃饭的习惯,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将用餐时间变为一天中最轻松的时刻。如果父母允许孩子每次吃饭都与自己共餐的话,对孩子大有益处。这时,父母可以培养孩子的举止和道德礼仪,也可以要求孩子慢慢咀嚼食物,使孩子养成对身体健康有利的良好习惯,在这种氛围中,家庭和睦又融洽。饮食种类的变化、愉快的环境和可口的食物对精神状态处于极度旺盛的孩子来说,仍然不够。他们的食物应该简单,但也有花样。每天变着花样比较好,但是,小孩的饮食每周固定不变,他就会吃腻,也会营养不良。母亲必须尽力为孩子做多样的食物,最好半个月不重复。鱼,就是不错的换口味的食物,它还富含人类大脑所需的磷。应该注意儿童吃的布丁,儿童喜欢含淀粉和糖分的布丁,因为与含有脂肪的食物相比,布丁能给他们身体带来更多的热量。但是要尽量给他们提供多样的种类,不能老吃同一种淀粉食物。明智的母亲也不能说:我总是给孩子……"之类的话,不应该:总是"吃某种食物,至少每餐都得有点小小的变化。这并不是说他们想吃什么、喝什么就能得到什么,如果这样的话,孩子就会变得偏食贪吃,而孩子营养不全往往是因为贪吃。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3、把握孩子情绪的航线

情绪是体验,也是反应;是冲动,也是行为。它包括人在生理和心理许多水平上的整合,与其他心理过程有着广泛的联系。孩子心理的紧张状态和平衡失调,往往是与其情绪状态、特别是消极的情绪状态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消极情绪表现过分强烈,或者持续时间过长,或者受到压抑,都会损害孩子人格的成长,引起身心机能的失调——

孩子是情绪的“俘虏”

孩子的喜怒哀乐通常是很真实的,也很强烈,往往直接支配着他的行为。一件在成人看来是芝麻绿豆大小的事,常常可以引发孩子十分强烈的情绪波动,甚至引起情绪的“海啸”,使孩子的表情、声调、手势和姿态发生变化。

与成年人相同,孩子的情绪也有消极和积极情绪之分。大约1岁左右,孩子的情绪开始分化,2岁时出现各种基本情绪,即愤怒、惧怕、焦虑、悲伤等消极情绪和愉快、喜悦、欢乐等积极情绪。积极的情绪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能起促进作用,有助于孩子潜在能力的发挥,消极的情绪则可能使孩子的心理失去平衡,甚至影响他的人格建构。

一个人情绪反应的强度和持久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对于触发情绪反应情境的理解、认识和评价,年龄越小的孩子,对情境的理解、认识和评价会越多地取决于其基本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一个两岁多的孩子,可以因为妈妈不给他一颗糖果而大哭,或者因为得到糖果而破涕为笑,这在成人眼里,多少是有些不可思议的。

情绪不宜堵

对孩子来说,产生情绪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当一个成人发脾气的时候,旁观者常会知趣地离去,或者以好言相劝。然而,当一个孩子发脾气的时候,他受到的可能却是训斥,甚至会因此而挨打,这实际上是不公平的。

孩子在生活中产生的消极情绪,应以适当的方式得以宣泄。情绪一旦产生,宜疏导而不宜堵截。精神分析学派的奠基人弗洛伊德充分肯定了情绪疏泄对维护心态平衡的作用,他认为,讲出一切来,能减轻精神上的症状。当孩子遇到挫折或者感受到不愉快时,让他能不受压抑地通过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可以减轻他心理上的压力。

哭是孩子情绪疏泄的一条重要渠道。几乎没有孩子没用过哭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绪。在很多情况下,哭使孩子在紧张状态中变得轻松了一点。有人说过,最残忍的事莫过于不让孩子眼眶里的泪水往下淌。这句话并不哗众取宠,因为在这种情境下,孩子只能强行压抑自己,其内心不良的情绪体验会变得更加强烈,积压的能量只能伤害其自身。

哭是孩子情绪宣泄的一条重要渠道,是孩子情绪的自然流露,但绝不是唯一的渠道,而且也不是最好的渠道。因为用这种方式疏泄情绪,往往不会引起周围人的同情和理解,相反,常会使人感到烦躁不安,这样,成人就会运用压抑的方式加以堵截。

让孩子学习和掌握一些哭以外的合理的宣泄消极情绪的方法和技能是很重要的。这些方法和技能是以既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又是社会行为规范所允许或倡导的。

倾诉,这是一种合理的方法。要让孩子学习在遇到冲突或挫折时将事由或心中的感受告诉他人,以寻得同情、理解、安慰和支持。孩子对成人有很大的依赖性,成人对孩子表现出的同情或宽慰会缓解甚至清除孩子的心理紧张和情绪不安,即使在孩子倾诉并不合乎情理的情况下,也要耐心地听下去,至少保持沉默,等待孩子情绪的风雨过后,再与他细作理论。

转移也是合理宣泄情绪的良好途径。要让孩子学习遇到冲突和挫折时,不要将注意力集中在引起冲突或挫折的情境之中,而应该尽快地摆脱这种情境,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去。例如,孩子为了玩玩具而与其他孩子发生争执,可让他到室外去踢一会儿球,在剧烈运动中将积累的情绪能量发散到其他地方。

不要消极应付情绪

有些孩子会自觉地借助一些消极的心理防备机制去应付压力。排泄消极的情绪,偶尔地运用一些较少歪曲现实的心理防备机制,能暂时缓解孩子的心理紧张和不安,但是,如果不适当地运用一些严重歪曲现实的心理防备机制,则会使孩子陷入更深的心理漩涡中去,造成他适应社会不良,从而影响他人格的健康成长。

例如,某幼儿园大班的一个男孩,平时经常暗中欺负其他孩子,大家都惧怕他,对他敢怒而不敢言。一天,老师让大家集体创作《百猴图》,那个专门欺负别人的男孩画了一个孙悟空,十分得意地贴在了墙上。那些常受他欺负的孩子不约而同地都画了手拿金箍棒、大刀的孙悟空,个个怒目而视,杀气腾腾,他们又不约而同地把所画的孙悟空剪贴在那个小男孩的图画周围。当大家看到这一场景时,都高兴地跳了起来。他们借助孙悟空的手,“报复”了平时欺负自己的孩子,即使他们的“报复”所选择的是替代对象,但也会像报复原来的对象一样,达到了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孩子们因平时所受的欺负而产生的情绪体验,总是要千方百计地发泄或表现出来,当他们将自己的情绪发泄对象“移置”到了一个合适的替代对象的时候,这种做法就会产生积极的结果。

同样的心理防备机制,如果运用得不适当,或者过多地运用,往往会带来消极的结果。例如,一个受到家长严厉责骂的孩子,当着家长的面可能会“忍气吞声”,可是一离开家长,他就可能通过破坏玩具或欺负同伴等方式发泄自己的情绪。由于他“移置”的发泄对象不适当,尽管他的做法使他得到了暂时的满足,但是,他的态度和行为也不能被社会所接受,并且有可能使他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因此,要十分注意孩子是如何应付各种心理压力,疏泄自己的消极情绪的。如果发现孩子经常运用压抑、投射作用,自我惩罚、幻想等方式去解脱情绪的困扰,就应及时纠正,教导他以积极的方式去替代那些被动的、消极的方式。这样做对孩子人格的健康成长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4、人工喂养别强迫孩子进食

这里指的强迫进食多半发生在人工喂养儿的身上。由于妈妈能从奶瓶中剩下奶的多少来判断孩子这一顿吃了多少奶,因此哪怕仅仅剩下10ml,妈妈常常也会认为孩子必须吃完才够量,千方百计地“哄”孩子吃下去。但是,这种“哄”和“强灌”差不多,因为它是违背孩子意志的行为,我们称之为强迫进食。

在这里,我不得不谈谈营养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喂养行为。喂养行为包括对婴幼儿

摄入食物的制备行为、喂养婴幼儿时喂养人的行为、接受喂养时婴幼儿的行为、喂养时的环境等几个方面。

一般可以将喂养行为分为三类:

(1)放任型 :喂养人在喂养中完全依赖儿童的个性和食欲进行喂养,放任儿童的进餐行为,让儿童随自己的意愿进食。

(2)强迫型:喂养人在喂养行为中通过自身示范或采取威胁,提供很多食物等多种措施,帮助、促进儿童多进食。

(3)适宜型:能够合理地调节喂养行为、喂养频率,在儿童进食时能监护儿童,并尽量不分散儿童注意力等行为。

第(1)(2)类喂养行为会造成一些不良影响,比如,放任型有可能造成营养不良发生,而且强迫型会干扰儿童自我调整摄入量的能力,导致超重或肥胖。

3个月时的孩子往往会因强迫进食造成肝、肾负担过重而发生厌食牛奶的后果。

我们主张早期发现食量小的孩子应尊重他们个体特点,不要去勉强他们多吃。这样,孩子的母亲不必用自己的孩子去和别人的孩子比胖瘦,更不能因孩子的食量小就把牛奶调浓。要知道,高浓度奶造成的高渗透压、高糖、高蛋白等特点,对孩子的消化吸收能力只能产生负面影响。越是这样做,孩子越是不吃。其实,适当地增加一些户外活动,在厌食牛奶时把奶调稀点倒不失为较好的方法。

对喂牛奶的孩子要注意水的补充,3个月的孩子可以喂些果水、菜水、果汁和白开水。总之,食物口味的多样化会增强孩子的食欲,从让孩子丰富感知觉和摄入维生素的角度来说也是有益的。

孩子某一顿少吃些食物完全符合生理需求,所以,我恳请家长不要为怕浪费而强灌他这一顿少吃的那10ml奶。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6、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
家政厨师招聘(厨房厨师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