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百科 > 保姆知识

如何对待孩子的任性,分清孩子的“任性”与“韧性”

2022-05-08 03:03:05     来源:www.dxfbaby.com
分享:
收藏本文          热度:
导语:


1、如何对待孩子的任性

对待孩子出现的任性,家长一定要注意采取适当的方法处理,切不能顺从孩子,以免养成恶习。说起孩子的任性,很多家长都会体会,他们对自己的需要、愿望

1、如何对待孩子的任性

对待孩子出现的任性,家长一定要注意采取适当的方法处理,切不能顺从孩子,以免养成恶习。

说起孩子的任性,很多家长都会体会,他们对自己的需要、愿望或要求毫不克制;抗拒、不服从大人管教;不按照大人的要求去做;或者表面上答应、内心不服,当大人不在旁边时,就由着自己的性子来。

任性的孩子难以与别人友好相处,难以适应集体和社会生活。任性可以说是独生子女的通病,将会严重影响其个人健康成长。

孩子的任性行为常常是在父母的宽容、娇纵下慢慢形成的。爱的不适度或放松教育,无节制地满足孩子吃、穿、玩的要求,无一定的生活常规和行为准则,则是孩子产生任性的温床。

是父母用训斥、打骂等粗暴方法压制孩子的正当需要和意见,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以执拗来抵抗粗暴,发泄不满,更助长了孩子的任性行为。还有的是孩子不听话,父母的要求和愿望难以实现,便感到无奈,于是对孩子放任自流,久而久之导致任性的形成。

对待孩子的任性行为,家长可采用下列办法:

1.转移孩子注意力。孩子注意力易被新鲜的事物所吸引,要善于把孩子的注意力从他坚持的事情上转移到其他新奇、有趣的物品或事情上,孩子的注意力被转移后,很快会忘记刚才的要求和不愉快。

2.事先提示。在家长已经掌握自己孩子任性行为规律后,用事先:约法三章"的办法来预防任性的发作。

3.冷处理。孩子由于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发脾气或打滚撒泼时,大人可暂时不予理睬,给孩子造成一个无人相助的环境,不要露出心跳、怜悯或迁就,更不能和他讨价还价。当无人理睬时,孩子自己会感到无趣而作出让步。事后,家长对孩子简单而认真地说明这件事不能做的原因,并对他说::相信你以后会听话的"之类的话鼓励他。

4.激将法。利用孩子的好胜心理,激发起他们的自信心去克服任性。如孩子在每餐吃东西后都习惯不擦嘴巴,还任性的说::我不喜欢擦。"家长可以说::你不是说你向白雪公主吗?我看白雪公主就比你干净。"

5.适当惩罚。对于年龄小的孩子,只靠正面教育是不够的,适当惩罚也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教育手段,如孩子任性不吃早饭,家长既不要责骂,也不要威胁,只需饭后把所有的食物收起来。孩子饿时,告诉他肚子饿是早晨不吃饭的结果,孩子尝到饿的滋味以后就会按时吃饭了。

总的来说,孩子的任性行为一旦出现,也不必太紧张,重要的是疏导。切不可时而抓紧教育,时而放松教导,凭大人的情绪决定教育态度。对孩子的任性行为切勿姑息,不允许的行为、不合理的要求一次也不能放松。家长给孩子提出的要求让孩子有信心可以达到、易于被孩子接受。

这种明确的是非观念,会使孩子确切地感到大人的教育态度坚决,不听不行。孩子那种:我独占"、:我不愿"、:服从我"的不良心理和任性行为,将随着良好的环境与教育的熏陶而消失。

2、分清孩子的“任性”与“韧性”

对待任性的孩子,既要用一些具体的方法纠正他的坏毛病,又要从根本上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家庭气氛和亲密平等的亲子关系,可说是“无招胜有招”。经调查发现,父母既有权威又能尊重孩子的民主型教育,能培养情绪稳定、善于控制自己和约束自己的孩子。这样的孩子较少任性。

父母尊重孩子的人格和自主精神,多给孩子些“自由度”,孩子有事愿意和父母交流,父母也主动和孩子多谈心,平等、真诚地对待孩子。父母能得到孩子信任,就能增强教育效果,防止孩子任性。如果父母不尊重孩子的人格,整天唠叨得孩子烦不胜烦,孩子就容易任性。

特别要提醒父母的是:孩子任性不好,要纠正。但父母不能把孩子有主见、想法和自己的不一样就看作任性。确定孩子任性的标准决不该是“听不听我的话”。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表现出一定独立性,对事情有了自己的见解,父母要允许。父母还要分清楚“韧性”与“任性”的界限。

“韧性”是坚信自己的做法正确,无论有多大的困难,也要坚持下去的一种顽强精神的表现。而“任性”则不同,它是不分是非,固执己见,不受任何约束。任性是缺乏控制自己的能力,不听劝告的表现。一个人要是没有丝毫主见,做事情没点韧性,很难成功。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3、如何巧妙应对孩子的任性

  有一位初中生,因为临近期末考试,母亲把他正在看的小说藏起采,于是发脾气不去上学,借采十多本小说在家连续看了三天三夜,对父母的责骂充耳不闻。平时,只要是他看上的衣服,鞋子等,就必须要买,也不管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如果父母不能满足他,他就会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来,逼迫父母就范。有时候,因为妈妈烧的饭莱不合他的心意,他就会把筷子一放,躲进房间生闷气,不管妈妈怎么劝,也不肯吃饭,实在是任性至极。

  一些任性的孩子在家里常常表现为说要什么就非要什么不可,如果不能满足就:大闹天宫",从早到晚与父母纠缠不休,直到要求被满足为止。在学校里常不顾及他人感受,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稍不顺心就勃然大怒,大哭大闹甚至大打出手,因此与同学的关系常常处不好,任性和逆反心理不同,逆反心理常是愿望得不到尊重时表现出的一种发泄行为,而任性则是一种以自我要求为中心而形成的不良个性。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任性的形成常与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子女过于娇惯宠爱有关。有些孩子从小生活在任性、散漫,无拘无束,唯我独尊的环境里,凡事只考虑自己的喜好,不顾他人的感受,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受不得半点委屈,对个人得失斤斤计较。由于父母的百依百顺,使得他们对是非,善恶的判断存在缺陷,总是以自己的喜好采论人论事,并且自以为是,固执己见,甚至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会使孩子丧失自我控制欲望的能力。

  父母可以这样对待任性的孩子;

  (1)蹲下身子,学会尊重。家长首先要把自己放在和孩子平等的地位上,蹲下身子,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切勿:以势压人"。一位教育家说过,—名好的、合格的,受孩子喜爱的教育工作者,要学会蹲下和孩子说话。

  当孩子有厂一个与众不同的设想,做了一件从来未做过的事,父母应积极支持,及时赞许,和他们讲心里话,同他们用朋友的方式交流。

  (2)要采取必要的手段进行自我约束教育,比如,家长和老师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共同向孩子提出一两个增强自我约束力的基本要求,努力使孩子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接受一致的要求。

  (3)自我反省,做好表率。: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有时家长不能以身作则,对长辈不尊重或在与他人意见不一致是,采用争吵,对抗的方式,对孩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应首先要做到,只有这样,孩子对家长的教育才能心服口服,教育才能收到最体效果。

  (4)家长和老师相互沟通,如果孩子按要求傲到,应予以表扬和鼓励,再提出更高的要求。使他们在生活中提高自制能力,克服任性,娇气等缺点,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此外,要鼓励孩子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改掉以自我为中心,无视他人感受的坏习惯,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和为他人着想的良好品质。在教育过程中,孩子会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家长要耐心地倾听孩子的意见,让弦子感受到家长对他的尊重。当披子的意见正确时,鼓励他,他的意见有偏差时,不一味地压制杖子,非要孩子接受家长的观点。与此同时,还要对孩子独立思考,不盲从的行为给予鼓励。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4、如何让孩子不再任性

  建议1: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在任性的时候也是如此。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这个特点,及时用别的事物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暂且解决孩子的任性问题。

  罗冠宇是一年级的学生,由于父母的娇惯,罗冠宇养成了任性的毛病。

  有一天,父母带罗冠宇去商场,罗冠宇看到一个孩子手里拿着玩具枪,吵嚷着也要玩具抢。其实罗冠宇家里有许多类似的玩具抢,但是父母知道如果此时不答应罗冠宇的要求,他就会撒泼、哭闹,不迭目的不停下来。

  父母就告诉罗冠宇说::好,父母给你买,咱们一起去找。"罗冠宇一听父母答应了,就高高兴兴地同父母一起向前走。父母故意绕开了卖玩具抢的柜台,并且一路给罗冠宇讲他爱听的故事,结果,出了商场,罗冠宇都没有想起要玩具抢的事情。

  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能暂且为父母解了围,但对孩子的任性只是治标不治本。父母需要事后对孩子加以教育,告诉其要求的不合理性,让孩子认识到自己当时任性是错误的。孩子意识到是自己的不对,下次才不会重犯错误。

  建议2:给孩子树立有效的榜样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崇拜的人物,当孩子出现任性的行为时,父母拿孩子心目中的英雄来说话,孩子的任性就会有所收敛。

  黄自雄是二年级的学生,他特别害怕打针。有一次,黄自雄发烧,需要输液。黄自雄看见医生拿着针管,说什么也不让医生给他扎针。只要医生一朝床前走,黄自雄甩胳膊踢腿,哭闹不止。这下难住了医生,也让妈妈很头疼。

  医生无奈,只好走开了。妈妈见黄自雄安静了下来,给他讲起了解放军的故事,告诉他解放军叔叔都不怕流血牺牲,更别提打针了。

  黄自雄最羡慕解放军,长大后的愿望就是想当个解放军。听到妈妈这样讲,黄自雄小声地对父母说::黄自雄也不怕疼,妈妈叫医生来吧。"医生来打针时,虽然黄自雄还是害怕,可是他闭着眼睛一声没吭。

  孩了有时候任性是出于害怕,这时候父母不能采取强硬的态度,而是要从对孩子的了解下手,让孩子与他心目中的榜样作对比,自行做出正确的行为,而不再任性。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6、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
家政厨师招聘(厨房厨师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