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残忍侵蚀孩子的心灵,如何对待有残忍行为的孩子
1、别让残忍侵蚀孩子的心灵
  建议1:给孩子一个和谐友善的家庭  父母平时要注意给孩子营造一个和谐友善的家庭环境,要多让孩子感受到温馨和谐的
1、别让残忍侵蚀孩子的心灵
建议1:给孩子一个和谐友善的家庭
父母平时要注意给孩子营造一个和谐友善的家庭环境,要多让孩子感受到温馨和谐的氛围,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残忍暴力的动作、语言和姿态。孩子的分辨能力比较弱,而模仿能力却很强。父母的榜样不利,就很容易让残忍:污染"孩子的心灵,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发育。
建议2:让孩子远离暴力的:污染"
父母要对孩子平时看的电视和书籍多加留意,不要让孩子接触到其中的一些暴力情节。现在的很多电视节目中有不同程度的暴力污染,如果父母对孩子不加限制和正确引导,孩子在看多了这类节日之后,出于好奇和刺激就会去模仿,从而让孩子有了暴力倾向。
黄跃平时很喜欢和父母一起看一些警匪片,每次父子俩都看得很高兴。刚刚上小学一年级的他还分不清楚现实和电视中的情景的区别々他对电视中的黑社会大哥产生了好感,自己在学校里也变得凶狠了,只要是别人和自己有摩擦,他就会和别人激烈地打起来。
老师多次对黄跃提出了批评,可是残忍的想法并没有因为老师的批评而从黄跃的心目中消失。这天,他在学校里用石头把一个小孩的头砸破了,父母一问才发现,原来他是从电视中学的。
对于传媒中的暴力场景,父母不要让孩子和成人一样去接触,要有所限制,尽量少观看残忍暴力的场景。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2、如何对待有残忍行为的孩子
充满生命活力的小动物,常博得孩子们的青睐,因为小动物活蹦乱跳的姿势,符合孩子的好动、形象性强的特点。然而有些孩子却与众不同,他们看见小动物就想抓住它,一旦抓到手就非常残忍地将其翅膀揪掉、头扭掉,把兔子或猫的腿折断,扔到河里,看着它们活生生地淹死,有的干脆把小动物一脚踩死。这种种残忍行为令家长百思不得其解。其实,孩子的这种残忍行为是一种心理变态,应及时纠正。
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的这种残忍行为是由于教育不当和环境不良影响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变态。例如,在一个小家庭中,父母感情不和,经常吵闹、闹离婚而置孩子于不顾。生活在这种不和睦家庭中的孩子就会感到孤独、压抑,从而产生发泄冲动,借助于对动物的残忍来暂时消除内心的不满情绪和压抑感。还有些孩子长得难看,不讨人喜欢或有某种生理缺陷,在幼儿园或学校里受到歧视。因而,孩子心理上感到低人一等,产生了自卑感、受歧视感,从而借助残忍行为来表明自己的“强大”,消除内心压抑,寻求畸形心理平衡。科学家发现,有残忍行为的儿童若不及时加以纠正,长大后往往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应引起家长的重视。
纠正孩子的残忍行为,关键在于家人必须拿出充分的时间和足够的爱,与孩子建立健康、美好的情感,使孩子体会到家人对自己的关心、爱护,感受到父母的慈爱,同时互敬互尊的父母会成为孩子心目中模仿的好榜样。假如孩子从小托人带养,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那么,家长就更要下功夫从感情上给予补偿,尽快地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了解孩子的个性,尊重孩子的个性。对那些自卑感强的孩子,及时发现他们的长处和进步,给予鼓励,让他们逐步树立自信心。若用过于严厉的管教、体罚来对待孩子的残忍行为是不利于孩子纠正的。对于那些由于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引发的残忍行为,应常带孩子去参观自然博物馆,收集和制作动物标本,并结合标本给孩子讲解有关的知识,把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3、孩子为何会成为残忍的施暴者
问:每个孩子小时候都是可爱的,为什么长大了会变成一个残忍的施暴者呢?
答:这些使用暴力解决问题的孩子共同的特征都是不快乐的。他无法跟自己和解,或难以符合成人的要求,难以适应身边的主流环境。
经常选择暴力行为的孩子大多有这样的心理特征:他们承担着很大的同辈压力;自尊心很强,对于被尊重、被注意有较强烈的渴望;他们很少被鼓励,所以缺乏自信,常常怀疑自我的价值;童年中常有被忽视、甚至被暴力对待的经验;经常生活在把暴力视为理所当然的环境中;没机会学习尊重生命,难以将心比心,对遭受痛苦的人和动物缺乏同情心,甚至引以为乐。
也可以这样来描述这些孩子,他们通常不太会控制情绪、处理负面感受,他们有受伤害的经验,那些愤怒和痛苦还在心里发酵。有时他们想用让别人害怕的方式来赢得胜利感和尊敬,结果却事与愿违,别人反而更疏远他,让他变得更孤立,因而形成恶性循环。这种循环无休止地发展下去,最后的结局就是犯罪。
问:我的孩子经常出去打架,我很担心他,却又管不了。该怎么办呢?
答:爱使用暴力的性格是后天形成的,而不是天生的。孩子有暴力倾向或许和家长有直接的关系。首先不应该给孩子创造一个使用暴力解决问题的家庭氛围。如果你的家庭总是争吵和使用拳头,孩子难免会学习。
其次要坚持一点:不要对自己的孩子使用暴力!早在孩子童年的时候,当孩子对他人使用暴力,家长不应该使用像打屁股这样的体罚方式。家长应首先对受伤害的孩子密切关注和亲切照顾,对攻击者淡漠处理。然后,应当使攻击者清楚地意识到受害者是怎样感受暴力的::这样做真的伤害了别人。如果有人这样对你,你也不会高兴的。"这是开始努力教给孩子具有同情心——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能力。
如果这些为时已晚,则首先要保证自己的身心健康,建立好夫妻关系,注意自身的示范性作用,给孩子一个稳定安全的港湾。即便是孩子受了外界的影响,父母的及时觉察,结合学校和社会的资源,也会慢慢将孩子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4、为你的孩子打破心灵枷锁
我们作为仅仅具有:薄弱的生存手段"的生命形式,我们为了其生存,我们必须成为人,我们在走向人的道路,为了能够很好地活下去,为了能够很好地繁衍后代,我们必须改造自然.让自然为自己服务。我们前赴后继地改造自然的过程,就是我们作为人的最骄傲的文明过程。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了自己的物质文明,同时也创造了只有人类才具有的精神文明。我们在创造物质文明的过程中,每前进一步,都要经历长期的犹豫不决的尝试性选择。千百年来,人类这种在新的选择面前的谨小慎微的每一次具体的行动,逐渐形成并转变为一种心理,一种习惯,一种模式。这种心理、习惯和模式进入人类的遗传基因之中,形成了人类的共同特征:作为人类整体,我们与大自然斗争,本能地采取谨小慎微的方式来保护自己。这是人类智慧的自然流溢。但作为个人,这种通过遗传而获得的心灵深处的东西,就成了你、我、他的心灵的枷锁,它妨碍我们舒展自己的灵魂。
试想,一个孩童在没有事先安排的情况下,可以即兴唱一支歌,编一个想人非非的故事,胡乱地跳一个舞蹈,画一幅或做一个让人好奇或使你啼笑皆非的游戏等,孩子的这些举动,不正表现了人类不畏嘲讽、孤军奋战的胆量?不正表现了人类坦诚的胸怀?不正表现了人类以毫无成见的新鲜眼光看待自身和外部世界的创造力?但孩子一天天的长大,也就一天天地变得了成人化。而成人化的一个基本的特点就是:孩子身上的那种毫无成见的创造力,那种属于自然生命本身的想象力,那种无拘无束的心灵的自由,也就一点一点地消逝了。孩子变成大人后,看待世界,感受世界,完全用的是一种模式,没有先例的事情,再也不敢尝试去做,思考事物时时讲规矩求法则,没有讲稿就说不出话……心灵的枷锁一大比一天套得牢靠,人成了心灵枷锁的奴隶。
然而,人从孩子长大成人,为了活下去,为了活得更好,为了繁衍后代,他又必须想要得到人所想得到的一切,比如事业、财富、爱情、友谊、成功人生和幸福生活等等,而这些东西的获得,却又需要创造的力量和自由的行动。没有创造的力量和自由的行动,你的生命中将什么也没有。然而,要具有创造力和行动的自由,首先需要意志、情感、思想、精神的自由与开阔——这就是人的心灵的自由和开阔!心灵要获得自由和开阔的一个无法摆脱的前提,就是冲破心灵的枷锁。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