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工福州话(阿姨用福州话怎么说)
1. 阿姨用福州话怎么说
阿可以组以下词语:
1、阿爸(ā bà):爸爸。
2、阿姨(ā yí):称呼跟母亲辈分相同、年纪差不多的无亲属关系的妇女。
3、阿鼻(ā bí):音译名。意译为无间,即痛苦无有间断之意。为佛教八大地狱中最下、最苦之处。
4、阿斗(ā dǒu):三国时期蜀汉后主刘禅的小名。为人庸碌愚昧。后常用以比喻懦弱无能、不思进取的人。
5、阿嬷(ā mó):在闽南语、客家话、潮汕话、粤语等方言中表示祖母或者外祖母的意思,福州话、闽东话等仅表示祖母。
扩展资料
阿作为一个多音字,读ē时可以组以下词语:
1、阿谀逢迎(ē yú féng yíng):阿谀:用言语恭维别人;逢迎:迎合别人的心意。指奉承,拍马,讨好别人。
2、公正不阿(gōng zhèng bù ē):公平正直而不曲意迎合。
3、治阿之宰(zhì ē zhī zǎi):治:治理。治理东阿的地方官。后泛指有才能,治理有方的官吏。
4、谄媚阿谀(chǎn mèi ē yú):用卑贱的态度奉承人,讨好人。
5、刚正不阿(gāng zhèng bù ē):刚强正直,不阿谀奉迎。
2. 叔叔福州话怎么讲
在闽南语、客家话、潮汕话、粤语等方言中表示祖母或者外祖母的意思,福州话、闽东话等仅表示祖母。在浙江台州方言中,称呼伯伯的老婆为阿嬷,意为伯母。台湾人说的阿公(其实准确读音是“ā gōng”)和阿嬷分别是爷爷和奶奶的意思,台湾、广东潮州、福建闽南,闽东以及浙南说闽南语的地区都是这样称呼爷爷、奶奶的。
与“阿公”连用,阿公阿嬷,即:“爷爷奶奶”的意思,在台湾、福建与广东潮州常用于口语表达。(皆是属于闽南语系)
与该称呼类似的还有啊爹,啊娘等均在闽、浙南、台、粤等地均为常用称呼。如闽浙边界的福鼎话里还保留着一些日常称呼如(a dào:叔叔;a yà:伯)。
3. 阿姨福建话怎么说
结婚之后可以称呼彼此的父母喊爸爸、妈妈,但是在确立恋爱关系以及即便订婚之后,还是按照叔叔、阿姨、伯父、伯母这样称呼更稳妥一些,毕竟订婚之后还有可能有一些变数,如果最后没有结成婚,早早地就改口叫爸爸、妈妈,等以后再有任何变动,显得双方都不太好。
4. 阿姨用福州话怎么说出来
大眼睛,菱角嘴,生歹歹,卖贵贵。
乞食婆,唠啊唠,没一碗,也有一瓯。
“道”一糕,“道”一饼,我分桃,你分饼,桃红红,饼生虫。(“道:拍。)
草人仔,田里插,惊鸟仔,“账”五谷,穿破衫,日“物”曝,戴破笠,雨“物恶”,有功劳,“兆帐贺”。(草人仔:稻草人。“账”:守护。“物”:要。“恶”:淋。“账贺”:称赞。)
“映摸”蹈地,鱼去吃,虾去夹,一碗点心八个蛋。(“映摸”:萤火虫。)
“揪揪”皮厚厚,红菇炒幼豆,幼豆“白莲”买,“阿咪”没“小礼”。(“揪揪”:用手在脸上刮羞。“白莲”:还没有。“阿咪”:小孩子。“小礼”:羞耻。)
“威衣——呵”,“罗厅”戴红帽,红帽戴歪歪,“罗厅”没“假衰”。(“威衣——呵”:古时衙门开堂时,衙役所喊的堂威声。“罗厅”:官老爷。“假衰”:屁股。)
阿肥阿肥凸,举铳开脚肚,举刀宰“北肚”,抓盐“沁”肠肚。(“北肚”:肚子。“沁”:腌。)
“待伢”“兆”乖乖,没乖拍“假衰”,“待伢”“兆”读书,“白晾”读书“蛋”如猪。(“待伢”:小孩子。“兆”:要。“白晾”:不。“蛋”:愚,笨。)
阿兄面粗粗,阿弟“罗尿铺”,阿姐面PIAPIA,阿妹“角楼厅”。(“罗尿铺”:夜里尿床。PIAPIA:脸色很难看的意思。PIA,用普遍话快读成“披鸭”。“角楼厅”:在厅上哭着打滚。)
日头红“高高”,阿兄没穿衫,月亮光“莺莺”,阿弟偷吃奶。(红“高高”:形容词,非常红。光“莺莺”:形容词,非常亮。)
阿兄,给狗惊,阿弟,给狗舐,阿姐,嘴没齿,阿妹,头梳“怪”。(“怪”髻子。)
大一时,就是阿姨,大一“箍”,就是阿姑。(“箍”:段。)
初一糕,初二棕,初三螺,初四艾,初五扒一日,初六头企企。(扒一日:扒了一天的龙船。企企:翘起来。)
摇篮摇摆摆,福州走上海,上海看没戏,狗屎涂一鼻。
油柑橄榔,“物”吃趁早,“黄吃”留“防早”,“防早”初一早,吃面带骑马。(“物”:要。“黄吃”:不吃。“防早”:明天。)
悠悠“复笠”仔,“面门”穿“甲仔”,“甲仔”去做工,娘子“方厝”哭三天。(“复笠”:竹笠。“面门”:娘子的丈夫。“甲仔”:马甲。“方厝”:在家里。)
电光电光头,老鼠吃馒头,馒头“呃带齿”,老鼠气“呃死”。(“电光”:电灯。“呃带齿”:会粘在牙齿上。“呃死”:会死。)
金龟咬金锭,生儿“留角连”,大的抽壮丁,小的“篮”吃奶。(“留角连”:没有用的意思。“篮”:刚刚。此谣流传于新中国成立前。)
志愿军吃“糖含”,美国鬼背炸弹,炸弹“一果”响,美国鬼死了了。(“糖含”:糖果。“一果”:一旦。流传于抗美援朝期间。)
阿妹阿妹哥,“头理生搓搓。”今年十八岁,“嘻摆起”有嘴坑,手上挂花篮,“物去走达罗”,没去走“达罗”,“物去厝看于窝”。(“头理”:面容。“搓搓”:漂亮。“嘻摆起”:笑起来。嘴坑:酒窝。挂:提。“物去走达罗”:要到哪里去。“达罗”:哪里。“物去厝”:要回娘家。“于窝”:母亲。)
我名石敢当,三十岁读开宗,三年读一本,“摩”读“摩”朦胧。我名石敢当,三十岁读开宗,三年读一本,“摩”读“摩”“天统”。(“摩”:越。用普通话读。“天统”:糊涂。)
一支竹担浮啊浮,阿公叫我去牵牛,牛仔牛蛋我“捌”牵,阿公叫我去种蛏,蛏仔蛏蛋我“捌”种,阿公讲我大示众。一支竹担浮啊浮,阿公叫我去包“赞”,“赞”仔“赞”蛋我“捌”包,阿公讲我大草包。(“捌”:不会。“赞”:棕子。)
拖笼“依弯”,番仔走番,番婆“白莲”到,老鼠偷煮“罩”,“罩”煮“白莲”熟,一仔一片肉,肉“白莲”买,喂“娘礼”,“娘礼”喂肥肥,拿灶厨下捶,捶扁扁,留做齑,齑做“捌空”,塞“壁空”,“壁空”塞“捌阵”,请阿妗,阿妗请“捌梨”,请阿姨,阿姨请“梨”落粪池。(笼:过去脱谷壳的一种工具。“依弯”:拖笼发出的声音。“罩”:午饭。“娘礼”:母亲。“捌空”:做不完。“壁空”:墙上的洞。“捌阵”:塞不满。“梨”:来。)
天乌乌,“物”落雨,阿公举锄头,田边去掘芋,掘啊掘,掘啊掘,“掘条”一尾大“田雀”,阿公“物”煮咸,阿婆“物”煮“姐”,两个厮拍弄破鼎。(“掘条”:掘到。“田雀”:鳝。“姐”:谈。)
天乌乌,“物”落雨,海龙王,“物讨补”,龟吹笙,鳖拍鼓,水鸡扛轿目凸凸,“草猴”送嫁穿绿裤,虾蛄担盘勒腹肚,“映摸”举灯来照路,“田咪”举旗喊辛苦,毛蟹牵马走横步,鱼兵虾将来保护。(“补”:老婆。“物讨补”:要娶老婆。“草猴”:螳螂。“田咪”:蜻蜓。)
5. 姐姐用福州话怎么说
闽南中婆姐,也叫注生婆姐。所谓“注生”,就是执掌生育之事。这位注生娘娘,原为福建的临水陈夫人,又被当作妇女难产之神。福州的注生娘娘庙在主神两侧竟有三十六位婆姐,而台湾和福建其它地方的注生娘娘庙中的婆姐一般为十二位。共同的法力是普惠大众。
传说临水陈夫人生于公元767年,家在中国南方的福建省福州,本名叫陈靖姑。她从小就很聪明,长大后与一个姓刘的人结了婚,不久怀孕了。几个月后,她所在的地方遭受到很严重的旱灾,人们十分焦虑。为了解救百姓的苦难,她自愿堕胎来专门祈祷求雨。神被感动了,就下了雨,人们对她非常感激。但是,她却因为劳累过度,24岁时就死去了。临终前,她表示希望死后能当神仙,来拯救难产的妇女。后来人们在她殉难之处建立的临水宫,临水宫是海内外公认的纪念这位妇女儿童保护神的“祖殿”。随着时代的变迁,对临水夫人的信仰逐渐盛行。
在台湾和福建的娘娘庙中,有十二位婆姐。供信仰的人们来祈福!
6. 阿姨用福州话怎么说呢
福建福州男方结婚回礼
1.一只母鸡。
2.一双长袜,尽量长点。按照福州话,长袜意思是长活,希望女方长寿。
3.一条长裤,口袋里面放一个金首饰。按照福州的意思是装着金子的裤子是金库,希望女方富贵。
4.线面一半。
5.喜糖一半。
6.香烟一条。
7.四色菜一半。
8.男方给女方的聘礼回一半给男方。
两个人真心相爱,彩礼与回礼都是走向婚礼殿堂的必要形式而已,没有必要斤斤计较
7. 阿姨 福州话
你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对于学习方言这块儿。如果仅仅是学着玩,那么首先推荐的是粤语,其次是闽南语。这两种方言显著有别于其他方言的是他们都有极为丰富的方言歌曲。即使自己不于粤语闽南人使用者接触,也总有到KTV吼一嗓子的机会,唱一首大家不会的方言歌曲是个不错的给人留下印象的机会。而且这两种方言也比现在北方语系保留了更多古汉语中的元素,能获得一种学其他方言所没有的乐趣。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闽南语歌曲口水歌太多,朋友们即使听不懂但看到KTV屏幕上的字幕,也会觉得唱歌的人太俗了,粤语歌的格调要稍微雅一点。
------------如果是为了和人交流更亲切,首选的是上海话和粤语,其次是西南方言和东北话。上海话和粤语的地区都比较有钱,而且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对本土的东西有更强的自信和认同感,所以学好方言在这两个地方可以更好地融入当地的文化。(另外深圳太特殊,一方面没有千百年沉淀的本土文化,移民城市普通话最通行;再一方面深圳满街的湘菜馆说明学湖南话可能更好用)
云贵川通行的西南方言和东三省通行的东北话,这两种语言覆盖面非常之广。内部小方言相差不大,即使说的当地的小方言也没什么交流障碍。生活文化市井文化类似,说的不是他的小方言也比较容易增进亲切感。西南话可以四种任选其一学:成都话、重庆话、贵阳话和昆明话。其中昆明(云南)话比较特殊,受吴三桂的影响比川黔多了北方蒙古化汉语才有的翘舌音,其他三省方言虽然也是北方语系西南官话,但不会说zh ch sh。重庆话和贵阳话的特点是具有西南方言的全部重要特征而有不会具有太有特色的腔调,可以说比较典型。其中重庆话比贵阳话硬,也多了一些特殊的延长音和重音,贵阳话节奏平铺直叙比较接近普通话,感情表达没有重庆话夸张(成都人不容易分清两者的区别),重庆话。虽然成都重庆以前都是四川省一部分,但是从古代地名来说就是巴和蜀两地,所以语音还是有一定差别。成都话有点像西南话里的吴侬软语,女性说起来非常好听,男性就不太好了。所以如果是女性西南话学成都话很娇美,男的学重庆话很霸气。
东三省比西南西南三省(加一市)更加团结,说东北话更能和当地人打成一片。东北话越靠北就越像普通话(因为更接近满族老巢),越南东北味越浓。而所谓的东北味就是辽宁味味,现在赵本山把东北弄火了,满电视屏幕都是浓浓的这味道。在全国推广普通话的大环境话仍然在电视上无限自信说的方言,似乎只有东北话了。所以东北口音的学习环境比西南方言更好,而且即使说得不太“东北”而比较“普通”,也没多大关系,人家会以为你更靠北。学得不好不该卷舌的都卷舌也没关系,越往南越卷,郭明义都说自己是郭傻汁。
从实用角度来看其他省份的方言没什么特别的推荐了。(也许学好了天津话吵架比较厉害,不带脏说得对手吐血,还能博得围观群众的好感)------------
方言发音一般来说靠勤奋能学个九分像,十分像那真的需要靠天赋。比如某位外语专业毕业去搞外交搞谈判立大功,外语能力不容置疑的官员,他的外语听起来和他说普通话一样一股浓浓的乡音(是谁就不明说了),这种比较极端的不是没天赋,而是负天赋。让自己方言得到本地人认可的一个技巧就是不说本地人的方言,而说相近地区的方言。掌握当地口音变化和东西南北、大山大河的规律会做的更好。比如东北越北越普通越南越东北;山东越往东舌头越大,越往西舌头越小;贵州乌江以北几乎就是重庆话;陕西秦岭以南汉中地区几乎就是四川话。比如在菏泽人面前说不太标准但大舌头的山东话,他会很容易说你山东话说得不错,直接模仿他的口音,他就会说你不标准。
如果想求虐求凌辱,可以学福建话。虽然我认为“福建话”这个词根本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因为所谓的福建话其实是几十种完全不通的方言。曾在福建好几个地方跑过业务,刚到福州的时候准备学福州话,认为拜访客户会比较方便,学了不到一周后突然发现福州周边地区(所谓的五区八县)竟然有五种还是六种差别极大的方言,大概相当于住北京四环以内的人听不懂住昌平顺义的人讲话,于是我果断放弃了。我在厦门认为可以学一下厦(门)漳(州)泉(州)比较通用的闽南语,结果当地代理商是客家人。我学会几句闽南语公交车报站,还有客家话的鸡腿、鸭腿、大排、卤蛋、吃饭之后也果断放弃了。后来去宁德地区拓展业务,已经有了教训所以绝不学当地方言,但还是去Google了一下,记得有七八十个韵母??福建还有方言岛的概念,空间上相差一两百公里隔了七八种不同方言后突然出现一样的方言甚至一样口音。所以福建方言用数学语言描述就是一个不连续不可导的妖怪函数,于是上一段说的那个偷奸耍滑技巧根本不适用。福建方言乱到不可思议的程度反而让普通话极为普及,没有谁会因为你说普通话而把你当成外乡人歧视你,因为他们听不懂自己二姑三舅四大爷说的话也是很正常的。
最后再分享说一口标准台腔的小技巧。福建林林总总的方言都是古代汉语的遗存,说不了蒙古语化的卷舌音。所以将普通话中舌头的动作幅度尽可能缩小,一口洋气的国语就说出来了。
8. 福州话姐姐
建瓯方言是闽语的一个重要次方言。经20世纪60年代初全省方言普查确认,它是闽北方言的代表点,主要通行于明清时期建宁府属的建瓯、松溪、政和、崇安(今武夷山市)、 建阳等县市, 以及浦城、南平、顺昌等县市中接近建瓯的乡镇,使用人口在200万上下。 建瓯方言作为汉语方言大家庭中的一个小成员,在其实词的语法表现方面,不论是词形、词义、或是词的语法特点等等,跟普通话都有很多的一致性。然而,既是方言,就必然体现出它跟普通话的差异性。 建瓯方言是闽语的一个次方言,因此,它的实词特点,跟闽语其他姐妹方言--闽东(以福州话为代表)、闽南(以厦门话为代表)、闽中(以永安话为代表)等,存在着比普通话更多的一致性。但是,既作为一个闽语次方言独立存在,它在实词特点方面,跟闽语其他姐妹方言,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体现了闽北方言自身的特点。 一、词形特点: 1、建瓯话有些词语的词形跟普通话完全不同:(括号内是普通话词语,下同) 日头(太阳) 日时(白天) 暗暝(晚上) 昼前(上午) 昼了(下午) 隔暝(昨天) 暗边仔(傍晚) 透暝(漏夜) 天光早(清晨) 日日工工(每天) 焰刀(闪电) 溪坪(河岸) 鼎间(厨房) 屎坑(厕所) 木项筅(刷锅帚) 手衤宛(袖子) 胰仔(肥皂) 目睭(眼睛) 手膀(胳臂) 骹(脚) 骹面(脚背) 嬉(玩耍) 曝(晒) 烘(烤) 啜(喝) 褪(脱) 剔(拣选) 拭(擦抹) 寐憩(睡觉) 褂仔(背心) 下襕(裙子) 灰卵(皮蛋) 度眠(打瞌睡) 日头阳(向日葵) 木虱(臭虫) 只仔(鸟儿) 滚汤(开水) 毛只仔(麻雀) 偷鸡鹞(老鹰) 蝉蜶(知了) 作头(木匠) 泥水(瓦匠) 针工(裁缝) 针工车(缝纫机) 汤池(澡堂) 后头(娘家) 雅视(好看) 刊魁(蜻蜓) 好婥(可爱) 电壶(热水瓶) 字笔(知识) 躲角猴(捉迷藏) 办酒酒(过家家) 栽葱(倒立) 病泻(拉肚子) 扌百腹寒(疒虐疾) 坐一字(劈叉) 鸭牳荡(狗爬式) 枪必利(长矛) 树月能(橡胶) 桌橱(抽屉) 厝边仙(邻居) 2、建瓯话有些词语的词形跟普通话部分不同: 时雨(雷阵雨) 乌暗天(阴天) 年头(年初) 年尾(年终) 年暝边(年底) 两只月日(两个月) 五月节(端午节) 冬节(冬至) 八月中秋(中秋节) 交夏(立夏) 山垅(山谷) 厝檐(房檐) 山仑(山风) 瓦渣(碎瓦片) 砖断(破砖) 酒窟子(酒窝) 头毛(头发) 气紧(气喘) 星宿(星星) 衣裳(衣服) 裤筒仔(短裤) 脰领(衣领子) 纽仔(纽扣) 茶茗(茶叶) 番椒(辣椒) 马竹(毛竹) 绿苔(苔藓) 帮衬(帮忙) 学堂(学校) 学堂生(学生) 病疳(疳积) 木项刀(菜刀) 木项盆(洗碗盆) 洗浴(洗澡) 木百蹦斗(翻筋斗) 砚瓦盘(砚台) 水笔(毛笔) 赛走(赛跑) 跳索(跳绳) 拔索(拨河) 踢球(踢毽子) 沕水底(泅水) 关刀(大刀) 番薯(白薯) 番柿(西红柿) 蕹菜(空心菜) 豆腐(南豆腐) 豆脯(北豆腐) 豆脯仔(豆干) 牛角豆(江豆) 豆腐娘(豆浆) 牛月能(牛奶) 笼床(蒸笼) 冰?者(冰棒) 亲正(亲戚) 3、建瓯话有些词语的词序跟普通话不同: 天晴(晴天) 病痨(痨病) 灰尘(尘灰) 人客(客人) 闹热(热闹) 喜欢(欢喜) 兄弟(弟兄) 气力(力气) 聋耳(耳聋) 下底(底下) 头前(前头) 取赎(赎取) 胆大(大胆) 火柴(柴火) 贴补(补贴) 石岩(岩石) 石碑(碑石) 石条(条石) 风台(台风) 臭酸(酸臭) 麻苎(苎麻) 膀蹄(蹄膀) 菜蔬(蔬菜) 花菜(菜花) 鞋套(套鞋) 容纵(纵容) 样式(式样) 米薏(薏米) 壁板(板壁) 落败(败落) 缚束(束缚) 衔头(头衔) 承继(继承) 米碎(碎米) 何如(如何) 狠心(心狠) 妒嫉(嫉妒) 两兄弟(弟兄俩) 两老妈(夫妻俩) 火萤虫(萤火虫) 鸡牳(母鸡) 鸡角(公鸡) 量气(气量) 坊牌(牌坊) 合适(适合) 香塔(塔香) 配搭(搭配) 来往(往来) 香线(线香) 用费(费用) 点钟(钟点) 钱纸(纸钱) 4、建瓯话中有些单音节词,在普通话中却是多音节词: 田(水田) 园(旱地) 床(床铺) 秆(稻草) 荐(草垫) 潲(猪食) 浆(浆糊) 索(绳子) 唾(唾沫) 尾(尾巴) 舌(舌头) 蜂(蜜蜂) 蝇(苍蝇) 鳅(泥鳅) 蟮(蟮鱼) 螺(螺虫丝) 崇蚤(蟑螂) 囝(儿子) 鹞(老鹰) 泥(泥巴) 力(勤劳) 惮(懒惰) 炭(木炭) 痣(痦子) 垢(污垢) 5、建瓯话有些多音节词,在普通话中却是单音节词: 霜冰(冰) 露水(露) 水井(井) 煤炭(煤) 头脑(脑) 面颊(脸) 腹饥(饿) 喙凋(渴) 没工(忙) 钱癣(癣) 老姜(姜) 蝉虫卒(蝉) 建瓯方言是汉语中比较古老、保守的闽方言中的一个次方言,她在词语还保有相当数量的中古词语,相应的词语在普遍话中已经不用,或是已成为文言。如“走”,建瓯话是“跑”的意思,而“行走”的意思则用“行”。 福建在先秦时期是“七闽地”,为闽越人居住,汉武帝后大量汉人入住,人们以使用汉语为主,但少数的、个别的闽越语词语却流存下来了。此外,闽北与江西贴邻,长期来江西人入住闽北,不少江西话词语也渗了入闽北方言。 三、词源特点 1、近现代词语与普通话基本一致,有些则根据建瓯话特点稍作改造。 早期的如中国、外国、书、纸、祖父、父亲、母舅、过年、过节、时辰、皇帝、官吏、光、暗、好、坏、大、小、来、去、上、下…… 近期的如民国、总统、经理、教室、课本、体育、老师、学生、沙发椅、汽车、客车、卡车、公路、高速路、解放、土改、帝国主义、抗美援朝、委员、干部、收音机、电视机、电脑、上网、批判、表扬、扶贫、开放…… 2、在建瓯话的口语中,保留了大量的古代词语。相应的词语,在普通话中已不用,或是已成为“文言文”。 丈夫囝[tiη44mu42 kyiη21],儿子。《战国策》:“非徒不爱子女也,又不爱丈夫子特甚”。 秫米[ts′y44mi42 ],糯米、江米。《尔雅释草》:“众、秫”,疏:“众,一名秫,谓黏粟也。” 悬[kyiη21],高、~搭~陡。《广雅释言》:“悬、抗也。”《方言七》:“抗、悬也。自山之东西曰抗。”《后汉书·董卓传》注:“抗,高也。”“悬”与“抗”同义,“高”的意思。 厝[ts′iR33],房屋。《庄子·逍遥游》注:“又何厝心于其间哉?”作房屋义是借用。 禾齐[tsai44],多。《尔雅·释诂》:“禾齐,获也。”注:“获禾为禾齐。”丰收了,就为禾齐,有转义。 豨[k′y21],猪。《方言第八》:“猪,南楚谓之豨。” 蜀[tsi42],一。《广雅·释诂》:“蜀,戈也。”《方言十二》:“一,南楚谓之蜀。” 扌百[ma42],打。《集韵》:“扌百、莫白切,击也。” 渳[mi44],小口喝。《广韵》:“上声纸韵绵婢切”,《说文》:“饮也。” [nu21],令人生厌,“老鸡老鸭吃得补,老人得人~。”《广韵》:“上声皓韵奴皓切, ,相乱也。”《说文》:“有所恨痛也。” 月曹[sau44],吃笋会~腹。《集韵》豪韵财劳切,“月曹,一曰腹鸣。” 讠少[ts′iau54],讠少唆、搬弄是非。《集韵》笑韵叉肖切。 揇[nRη21],用食拇二指搓捻。~经筹。《广韵》“感韵奴感切,搦也。” 桄[kuaη42],床、桌、椅的横档。《广韵》岩韵古旷切。 凚[keiη42],衍音成[keiη42leiη42],因惊吓、受寒、尿紧而发的短颤。扌百~ ~。《集韵》:寝韵渠饮切,寒貌。 胴[tRη33],腹~。《集韵》送韵徒弄切,大肠。 赤工[Rη42],伤口红肿发炎。《集韵》东韵胡公切:皮肉赤肿。 重沓[lR44]、[la44],高叠。《广韵》合韵托合切:厚积也。 掴[k′ua],重打。《广韵》麦韵古获切,打也。 豛[tu42],又音[t′u24],尖物刺入。《集韵》沃韵都毒切。《说文》椎击物也。 冫度[t′R42],不灵活,不知分寸的样子。《广韵》铎韵徒落切:~ ~无度。~神、~伯。 属攴[tsR42],屈指击头:~栗暴。《集韵》殊玉切,击也。 敠[tR21],手持物,肩负作“驮”。《广韵》末韵丁括切,~知轻重也。 煏[pi24],火炙烟薰,~鸭腊。《集韵》屑韵必结切,灼物焦也。 潎[p'iε24],去掉液体浮面的油、尘。~油花。《广韵》薛韵芳灭切,漂~。 [tsiaη21],味淡。《集韵》敢韵,子敢切,无味也。 笐[Rη44],晒衣竿、竹~。《广韵》、《集韵》岩韵下浪切:竹竿。 [kaiη21],遮盖,~被,~瓦。《广韵》敢韵吉敢切、复也、云箱也。《集韵》作 。 冢[tOeyη21],坟墓。《广韵》、《集韵》:知陇切,高坟也。 沕[mi44],潜水,~水底。《八音》写为“氼”,是后造会意字,《辞海》沕为本字。 其他如:日卒[tso33],周岁。曝[p′u33],晒也。凊[ts′eiη33],冷也。餍[aiη44],不新鲜,隔日的。 [ty44],筷子。骹[kau54],脚。眏[iaη33],看守。~羊、~牛。 3、“闽越语”遗存。 福建在秦前是“七闽地”,为闽越族人居住,由勾践后裔无诸、余善等领导。至汉武帝时,闽越人“数反复”,遂被举族迁往江淮。但是,在当时交通、户籍管理无序的情况下,深山僻壤中遗留的人当不在少数。这些人跟以后迁来的汉人融合,大量吸收了汉人词语,当然也不能排弃他们仍在使用的本族语言,这就形成了独特的闽语。虽然,今日闽语已基本使用汉语,但少数的、个别的闽越族词语的遗存也在所难免。在日常口语中,有些词语无法用文字表达,即使以拟音写出来了,字面上也无能解释。因此,我们认为可能是“闽越语”的遗存。如: 刊魁[k′aη33 k′o54],蜻蜓。 侎俐[lai33li44],干净。 慌热[xuaη54iε21],操心、放心不下。 烧色[ts′iau54sε24],生气、发脾气。 痴倚[ts′i54uε21],性格、态度不严肃,动作滑稽可笑。开朗、爱搞笑。 落泊[lR42pR44],作践,故意糟塌、破坏。 讠少补[ts′iau54pu21],劝说、说服。 [t′R33],疣包。 頶[kR33],昂起头。 口[ε44],拖拉、懒散、不振作。 4、赣客词语影响: 闽北与江西比邻,解放前大批江西人前来做工、经商,不少人留居本地。他们因生存需要,学习使用建瓯方言,但也夹杂赣客词语。尤其他们的后人,以使用建瓯话为主,却也自觉不自觉地用上了赣客词语,本地人在交往中遂也接受了一些赣客词语,因而形成了闽语中的闽北次方言体系。 佢[ky42],也写作渠,第三人称他的意思。 嬉[xi54],玩、游戏。 踦[kyε42],站立。也作“徛”。 莝[ts′o44],截、甘蔗的量词,一~蔗。 话事[ua44ti44],说话。 跌鼓[tiε24ku21],丢脸、没面子、落败。 囥[k′Rη33],收藏、藏起来。 四、词法特点: 1、名词: ⑴前缀:名词前缀多用在人称或辈份方面,一般动、植物或器物名词是不能用前缀的(特指特例除外)。建瓯话人称名词前缀很简单,除“老”缀在姓、名前之外,几乎不用什么前缀。如老张、老李、老碧、老光……等。建瓯话辈称不能前缀“老”。福州话名词前缀“依”用得很广,除了人称之外,还可用在辈称之前。如依张、依李、依碧、依光、依水、依胜;依公、依爹、依伯、依哥、依妹……厦门话则是前缀“阿”,如阿张、阿李、阿碧、阿光、阿水、阿胜;阿公、阿爸、阿兄、阿妹……。在闽语中名词加了前缀之后,除习惯之外,还有亲切的意味,尤其是表现在人称方面。 ⑵后缀:建瓯话名词后缀一般只用“仔”与“佬”两种。 “仔”读[tsiε21],相当于普通话的“子”或某些方言的“崽”、福州话、厦门话的“囝”。名词一经后缀“仔”,则具有表示小或鄙薄的意味;有的也表示亲昵。如: 表示小的事物:狗~、鸡~、老虎~、椅~、瓯~(杯子)、瓮~(罐子)…… 表示鄙薄:番~(外国人)、日本~、贩~、刣豨~、北佬~…… 表示亲昵:兄弟~、姐妹~、学生~ 要是把“仔”变读为[tsiε33],则用来表示小而可爱的人或物。如舅舅~、新娘~、酒瓶~、鸡角~、落雨~……要是用在数量词后面,则表示量少或时间短暂。如密~(密毛~、一点儿)、一喙~(一小口)、一点~(一点儿)、一刻~、一阵~、一下~(一会儿)…… “仔”还可以用在名、动、形等词语的后面,使之成为残疾人的名称。如大头~、禺欠 嘴~、瘸~、哑~、斑~(麻脸)、瞎~、驼~、缺~(豁唇)、聋~。 名词后缀“佬”,除了与普通话相同的表示轻鄙意味之外,还可以用来加在名字之后表示亲昵。如: 美国佬、浙江佬、担水佬、打铁佬…… 泉碧佬、水婢佬、金泉佬、炳南佬…… ⑶重叠:建瓯话名词重叠多用在人称方面,如叔叔、伯伯、哥哥、姐姐、妹妹;要是用在人名方面,则有表示爱昵的意味。如锋锋、光光、英英、珍珍……。要是用于器物方面,则有表示小、可爱的意味。如桌桌仔、瓶瓶仔、瓯瓯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