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百科 > 家政常识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弹力(中班科学弹力大发现教案)

2022-12-09 23:12:56     来源:www.dxfbaby.com
分享:
收藏本文          热度:
导语:中班科学弹力大发现教案重点:在探索、制作等过程中感知物体的弹性及物体弹性的用途。  难点: 尝试用简单的符号记录活动的发现并能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述出来。  1.在探索、制

中班科学弹力大发现教案

重点:在探索、制作等过程中感知物体的弹性及物体弹性的用途。  

难点: 尝试用简单的符号记录活动的发现并能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述出来。  

1.在探索、制作等过程中感知物体的弹性及物体弹性的用途。  

2.尝试用简单的符号记录活动的发现并能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述出来  

3.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扩展知识:

幼儿园,原称勘儿园,是几百年前从普鲁士引进的体制。旧称蒙养园、幼稚园,为一种学前教育机构,用于对幼儿集中进行保育和教育,通常接纳三至六周岁的幼儿。

幼儿园的任务为解除家庭在培养儿童时所受时间、空间、环境的制约,让幼儿身体、智力和心情得以健康发展。可以说幼儿园是小朋友的快乐天地,可以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度过童年时光,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而且可以从小接触集体生活。幼儿园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基础的基础,是对儿童进行预备教育(性格完整健康、行为习惯良好、初步的自然与社会常识)。其教育课程没有明显的区分,大概由语言、科学、艺术、健康和社会等五个领域以及各种活动构成。各个领域相互融合,决定教学内容。

大班科学有趣的弹性教案

1变化

人教版物理新教材必修3本书,选择性必修3本书,共6本书。旧教材《磁场》《电磁感应》《电磁波》三章中的部分内容压缩成新教材《电磁感应与电磁波初步》,其他光学、热学等内容和要求也有所变化。

新教材在内容编排上也进行了调整,例如将直线运动安排在前面,并将其分成两章,接着将力学知识部分放在后面,这是为了进一步降低物理教材的难度系数,使高中新生可以慢慢地适应高中阶段的物理知识学习。

2重点

据介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是物理课中非常重要的任务,也是此次课程改革的重点。新教材设置了“科学方法”栏目,在必修和选修教材中,共介绍了控制变量、演绎推理、物理量之比定义新物理量、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归纳推理等科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新教材还重视培养科学探究能力,设置了专门的“实验探究”和“课题研究”栏目。

3弹性

此外,新教材在多个地方体现出“弹性”,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新教材设置了“拓展学习”栏目,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学。例如微元求和的思想在物理学习中非常重要,但是极限的思想对全体学生都作要求,显得有些过高,新教材对这类问题作了系统的考虑和系列的安排。

“弹性”也体现在习题设置上,新教材每章的习题中设置了A、B两组习题。A组习题对应《标准》中必修内容的要求,B组比《标准》中的必修内容略有超出,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

4特点

新教材另一个突出特点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STSE的思想。为此,教科书在每节的开始都提出一个尽可能赋予具体情境的问题,以引发学生的思考。

联系实际,也体现在教材的练习题中,以必修第一册为例,该册总题目139道,联系实际的题目有90道,联系实际的题目占比达65%。

5方法

梁旭认为,老师是教材的“转化者”,教材编写的意图只有通过老师的教学设计才能落实到学生的学习中。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除了理解和把握教材编写意图外,还需要考虑学生的情况。尤其在开展一些科学探究活动时,可以参照教材提供的方案,灵活进行调整。

学生要学好物理,应该主动积极参与到各种学习活动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梁旭提醒,教材里涉及到的实验与实验相关的习题等,共计142个,实验是物理学习的基础和目标,学生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尤其要重视物理实验现象观察、实验设计和论证、实验数据测量和处理等。

中班科学弹性大发现教案及反思

1、入园幼儿应为身体健康(无慢性传染病)、可以正常参加集体活动的年满3周岁儿童。

2、小班招收当年9月 1日以前满3周岁的幼儿入园,有条件的可以根据不同情况向下延伸,招收3周岁以下的幼儿入园。中班、大班若有空缺,可招收适龄幼儿插班入园。

3、幼儿园各区报名时间不同,部分优质幼儿园可能提前半年或一年预报名。公立幼儿园一般按照划片范围招生或对应企业等情况招生。(各区幼儿园招生情况不一,最终请以本区政策为准)。

中班科学有趣的弹性教案及反思

讲课目的中班孩子弹力球活动,要求孩子们掌握着这项游戏活动的方法步骤,并且掌握住方法技巧,能单独组织其他小伙伴进行游戏讲课过程,老师,可以把这项活动的程序,步骤流程一步一步的列在黑板上,供孩子们学习,并且列出其中所有注意的安全问题,最后游戏比较好的组或者个人小红心奖励

大班科学活动弹力教案

科学概念: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动力;橡皮筋的弹力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过程与方法:用橡皮筋给小车安装动力;做橡皮筋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认真实验、收集数据、进行解释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做橡皮筋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教学难点】数据的整理和解释 【教学准备】实验用小车一辆、细橡皮筋几根、细线、测量距离的绳子

中班科学弹性大发现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纸张的可塑性,会动的小纸人感受美术活动的乐趣。

  2.学习会动的小纸人的特点及制作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精神。会动的小纸人

  教学重点:通过不同的渠道探究会动的小纸人的特点及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探究纸弹资的制作方法。会动的小纸人

  教具准备:纸弹簧对比教具、小纸人一个、纸弹簧作品若干、纸弹簧玩具一个、纸条若干、剪刀、胶水、双面改、手工纸。

  学具准备:瓶盖一个、纸条两条、手工纸、剪刀、胶水、双面改、彩色水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揭示课题会动的小纸人

  1.观察小纸人的变化(捏住后松开弹起),发现小纸人的特点(会伸缩、会摇晃)。

  2.问题讨论:小纸人会动的部分在哪里?它像什么?给它起个名称(纸弹簧)。

  二、探究如何制作纸弹簧

  (教师发给同桌一个两头一样大小的白色纸弹簧。)

  1.感受纸弹簧的弹性及活动的特点(摇一摇、捏一捏)。

  2.同桌通过观察或拆开老师发给的纸弹安,探究纸弹簧的制作方法并尝试制作。

  3.请个别的制作成功的学生介绍纸弹簧的制作方法。(学生互相帮助)

  三、进一步探究制作小纸人

  1.对比观察自己制作的彩色纸弹簧和老师发给的纸弹簧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彩色纸弹簧一头大一头小,白色纸弹簧两头一样大)

  2.为什么制作小纸人的纸弹簧需要一头大一头小?自学课本找原因并添加小纸人的头及胳膊(提醒学生添加部分如何讲究技巧才能做得又快又好)(学生互相帮助)。

  四、欣赏同学的作品

  完成作品的学生将自己的小纸人拿到台上展示。

  五、延伸

  1.会动的纸玩具哪几个部分用纸弹簧制作?

  2.纸弹簧还可以作成其他造型吗?欣赏其他纸弹簧造型作品:龙、小猫、毛毛虫、小蛇、小鹿,认识纸张的可塑性。

  3.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弹簧?(手电筒、自动笔、弹簧秤、床垫、沙发)

  六、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会什么,你怎么学,向谁学?制作小纸人的方法很多种,学习方法也很多种。

  课后笔记:

  教师的思考:

  1,如何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小纸人的制作,在做中学,在做中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

  2.让学生了解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具体做法:

  1.每两个学生发给一个纸弹簧,在拆中观察发现纸弹簧的制作方法。引导同桌一起探究、向自己的同伴学习、互相帮助。

  2.教学生学会看书上的步骤图,让学生通过自学,学习纸弹簧的制作方法。

  情况记录:

  1.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高,看得出学生已感受到活动的乐趣。大部分学生能通过“小老师”──白色纸弹簧学会纸弹簧的折法。聪明的同学能很快总结出折纸弹簧的学习方法:“我们可以将纸弹簧拆开看看是怎么做的,只要拆一小段就能学会。”

  2.教学氛围较为轻松活泼,许多学生能互相帮助,如有的小朋友不仅自己学得快,还为全班同学作示范,而且乐于帮助他人。

  3.学生自学小纸人的脑袋和胳膊的添加,许多学生并不完全根据书上的步骤图制作而有自己的创新。如安装脑袋的方法有三种以上,有的学生还给小纸人加两条腿,有的小纸人有两个脑袋。可以看出学生通过看书上的步骤图学会了基本制作方法并且有自己的创新。

  4.课的延伸部分不仅让学生欣赏到不同的纸弹簧作品,同时让学生明白纸弹簧作为折纸的基本方法还可以进行不断地变化和创造。如:当老师问学生纸弹簧还可以做成别的造型吗?就有同学说什么都可以做。的确,只要动动脑筋还可以创造出许多不同的作品。

  本课的收获:

  1.本课的问题比较集中在纸弹簧的折法上,适合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获得新的知识与技能。

  2.开放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获得的不仅是某种知识与技能。在学生之间的互动,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与书本的交流中不仅锻炼了交往的能力,同时让学生了解到学习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可以是来自于教师、学生、书本,甚至是作品本身(如纸弹簧),因此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发展。学生在解决问题和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态度、情感价值观也得到发展。

幼儿园弹力大发现教案

教学目的:  

1.能设想出多种使物体运动起来的方案及改变物体运动方向的方法。  

2.能够用实验证实自己的设想。  

3.能够正确描述实验中产生的现象,通过分析,得出结论。  重 点:  能说出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可以由静止转为运动。  难 点:  能辨别出物体的运动主要是由哪种力(如风力、水力、重力、弹力等)作用的结果。  教 具:小球  教学过程:  一、 让小球动起来  1.以2人小组或一人单独进行。活动时间约为20分钟。可以按照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验、交流、思考与结沦的过程进行探究。  2.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前面探究过的各种力,然后提问:你能用几种方法让小球动起来,又能用几种方法改变小球运动的方向?引起学生思考。  3.猜想与设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猜想用什么方法可以让小球动起来,把自己的想法记下来,并与小组的同学进行交流,比——比谁想的方法多而奇特。教材中第37页的图只是为学生提供一些思路,鼓励学生想出更多的办法,利用各种力使小球动起来。从而体验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4.分组实验。教师提示学生,在球体上添加别的物品(如插进一枚大头针等),可以改变底面的形状(如改为斜面、挖一个小坑、放一个挡板等)。要求学生把实验的力法、现象、结果记录下来  内容 方案 实验 什么力  让小球动起来  改变运动小球的方向  

5.交流评价。实验结束后,分组交流各自的做法及观察到的现象,计出采用方法最多而奇特的小组。鼓励学生在讨论时用到风力、弹力、重力、引力等术语。  

6.思考与结论。引导学生思考:实验中是什么力使小球由静止变为运动的?并把结论写在教材的横线上。图中的物体是在什么力的作用下开始运动的?  1.建议2——3人一组,活动时间为20分钟。  2.活动可分三步进行:  (1)教师出示观察问题:图中的物体各是什么,是在什么力的作用下开始运动的?物体运动需要的力与什么有关?要求学生进行观察思考。  (2)重点引导学生认识物体是在什么力的作用下开始运动。帆船是在风力的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的,箭是在弹力的作用下开始运动的,碾子是在牲畜力的作用下  开始运动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受力与其结构、材料的关系,如帆与风力,弓的材料、形状与弹力,碾子的结构与牲畜力等。  (3)举出更多生活中人们是如何利用力使物体运动发生改变的例子,并试着分析力与物体的构造、材料之间的关系。  3.阅读科学在线。这是活动1、活动2的延伸,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物体机械运动的三种基本方式。建议教师可以设计问题,帮助学生阅读、思考:比如,物体运动起来是什么样的?物体的运动方式与受力情况有什么关系?你还知道哪些物体的运动方式?等等。鼓励学生列举出更多的物体做平动、转动、振动的现象。教学中不要求学生对平功、转动、振动下定义。

中班科学弹性大发现活动反思

你们在讲课中,谈到了家长和孩子形成弹性思维的重要性。

那么弹性思维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它对孩子们的实际行为具有什么样的影响?答:看来,正如“弹性”这个词被越来越多的人使用一样,“思维”这个词也一样。

当我们论及一种有关思维的问题时,我们就会提到一系列的观点、信念、态度、技能和假设,所有这些都引导着我们的行为,我们的行为又与具体的主题和问题有关。

在这里,我们谈及的特征都与弹性相关。

作为心理学家,我们坚信,我们的思想、感情和态度综合成强有力的预见性,决定着我们的行为,并最终决定着我们如何应对每日的生活。

我们发现,许多家长对他们心中所持的教育孩子的假设以及他们对孩子行为的假设,要么从没有反思过,要么从没有质疑过。

比如,我们诊断过这样一位母亲,她有一个5岁的女儿,这是个喜怒无常的孩子。

这位母亲告诉我们,她相信,她的女儿出于某种原因,老是故意气她。

由于这样的思维定势,这位母亲经常用惩罚的手段对待女儿。

女儿感受不到母亲的爱,心中渐渐滋生出对母亲的怨恨之情。

结果母女之间的关系形成了恶性循环,就不足为奇了。

当我们和这位女孩面谈时,她的想法是母亲对她不公平,母亲不爱她。

直到我们和这位母亲讨论了每个孩子具有不同的性格,她们来到世上并不是为了让她生活得更凄惨的(这是母亲的原话),这才帮助这位母亲转变了对女儿的看法,接受了我们的建议,要与不听话的女儿好好相处。

如果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位母亲对女儿的看法,会促使她在一些事情上做出相反的反应,而这会更加恶化她们之间的关系。

一旦这位母亲的思维和随后的行为发生了变化,她女儿的思维与行为也就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又比如,有些孩子认为,犯错是失败或无能的标志,是不易更正的,于是他们竭力避免犯错,当他们遭遇失败时,会感到无助和沮丧。

这样的孩子可能会说这件事太蠢了,然后就撒手不干,或者变成班上的小丑或欺负别人的人。

他们试图用这样的方法掩饰他们的挫败感。

另外一类孩子在处理类似的问题时,则可能拥有一种明显不同的思维方式,他们相信错误是需要克服的挑战,而不是尽力避免的失败。

这种孩子的思维方式将引导他们从他人那里寻求帮助,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与缺乏弹性的孩子相比,有弹性的孩子明显拥有不同的思维方式。

当家长了解了思维的这些特征,他们就能帮助孩子养成弹性思维。

弹性思维的形成是我们对所有孩子的希望。

一个有弹性的孩子是一个情感上健康的孩子,情感的健康使他们能够成功地面对挑战并且从挫折中恢复过来。

拥有弹性思维的孩子觉得,他们是独特的,受重视的,他们已经学会了确立现实的目标和期望,形成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对自己的决定充满信心,这就会引导他们把错误和障碍视为挑战而不是压力。

拥有弹性思维的孩子能够依靠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他们的自我观念充满想象力和责任感。

他们在同其他孩子和成年人的交往中,形成了有效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在寻求外界帮助时,他们会很高兴地认为,生活中有大人在关照他们,这些大人随时都可以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我们的重点始终是,通过与孩子日复一日的交往,家长如何能够形成和增强这种我们称之为弹性思维的“产品”。

家长越多地意识到这种思维在他们自己的生活和他们孩子的生活中的力量,他们就越能够进行自我调整并且成为更有成效的父母。

关键字标签:弹性思维

幼儿园中班科学发现弹力教案

1、机动安排就是事前不确定,没有详细的事前计划,根据事情发展情况,随机应变,来做出对策。

  2、机动安排有一定的弹性,针对突发情况更能灵活应对;但也有可能超出常规,没有例子可参考,以至于不知如何应对。

幼儿园中班科学弹性大发现教案

一、编写教案的意义

1.教案是实现向课堂教学过渡的必需环节

教学活动的逻辑起点是理解教材,第二步是研究学生对象。按照教学活动这一事物的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的发展,事物必然会运动到编写教案这一环节。从教师的教授活动看,编写教案的目的是实施教师培养学生的实践思想,它要体现教学活动的整体功能,增长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形成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学生的学习活动来看,它是通过教师预先设计好的措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主动地进行思维,从而很好地领会知识。

2.教案是教师上好课的根本保证

不管一位教师教学经验多么丰富,上课前一定要写好教案。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教案是教师在钻研课程目标、教材、教学参考书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经过充分准备,精心设计出来的成果。教案设计的质量如何,往往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特别是年轻教师,在上课之前,不可能将设计的教案熟记于心,教案放在讲台之上,偶尔翻阅一下,可以提示教师循序教学,防止上课时手忙脚乱。

3.教案是提高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的主要途径

二、编写教案的基本要求

在一些新课程改革实验县(区)发现,一些教师依然采用老办法讲解新教材,课堂几乎与学生的真实成长关系不大,教学改革被简单地看成是教学方法与教学基本功的转向,这与传统教案的影响有关。

传统教案,注重知识层面,热衷于知识数量和知识体系,甚至就是大纲的压缩或翻版。课堂实施只见知识不见学生,只管“讲”了多少,不管“学”得好坏,教案成为课堂的“剧本”,老师机械地按照“剧本”化的“程序”轰炸学生,演绎出灌输知识的课堂“陷阱”。

这种传统的教案设计是以教师的教和书本的知识为本位的,从教师的主观判断或教学经验出发,侧重的是教学过程的程序化、细节化。尽管备课中也提出研究学生的任务,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在教师备课过程中,只是作为处于一个年级阶段的抽象群体来认识,研究的重点只放在学生能否掌握教材,难点怎么讲上,依然是以教材为中心来思考学生的。

要改变这种情况,设计教案时,必须从人文意识、实践意识和课程意识出发,从学生成长的层面来思索,着眼于学生学习方法的养成,立足于学生兴趣的开发,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过程,进行有生命意识的教学。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教案要乡土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三级课程管理使国家、地方和学校同时成为课程的开发、实施和管理主体。而且,新的课程管理体系为地方、学校甚至教师留出了较大的课程开发、实施和管理空间。但课程的建设离不开课程资源的支撑,开发课程资源首先应立足于现有的校内外资源。教案的乡土化就是要释放老师的能量,激活学校细胞,用足、用好本地的乡土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特色教学。这就使得教师要善于捕捉属于本校、本班学生的“兴趣”、“氛围”、“人际关系”、“生活经历”、“社会事件”等乡土信息,并结合乡土信息创造性地分析教材,设计教案,努力做到“教”的方案在最大程度上吻合学生的“学”,使乡土化教案发挥更大作用。

教案的乡土化使教案具有地方特色,由于筛选的资源大多来自学生的日常生活,使学生倍感亲切,容易信服,使用起来,也有利于促使教育教学活动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

2.教案要整合化。课程论专家张华博士提出,课程是由老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大因素构成。那么,整合就是对真实的教学情境的整理与重组,即进行物性与活性的,静态与动态的,显性与隐性等教学资源的最优化配置。通过整合,让教材知识动态化,课堂情境人格化,把教案整合成为一种对话、合作与探究的课程文化,一种互动的文本,从而促使课堂活动的结构优化。

3.教案要学案化。教案“学案化”的基本表现就是容纳更多样的学习方式,营造主体的学习地位,根据“学”的具体性实施“教”的方案,促进学生通过探究去实现独立,通过合作学习弥补个人的有限,通过学法的习训想学、会学。

教案“学案化”植根于对学生独立生命的尊重,对学生具有的多重智慧优势的充分信任。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重情感体验,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相关的体验,从内心感受中体会道理,而不是只记忆一些死的知识点;(2)要重探究,给学生足够的时空去观察、猜想、探索、归纳、类比、质疑,引导学生反复尝试,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3)重合作,课堂上的合作体现在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和互补上;(4)重方法和运用,书上的许多理论知识,它们只是学习的载体,教学的目的应落实在学生实实在在的收获上。

4.教案要弹性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当拘泥于预先固定不变的程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成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不断生成的,在课程生活化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活的生命体的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的新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程序乃至新的教学目标。正如著名教育家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所以,课堂不能再是教案的演绎舞台,而是根据学生变化的学习需要,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相统一的弹性调控过程。

现代教学设计的“预设”教案应以学生的学习和学生的发展为本位,从学生的实际现状出发,以粗线条的“静态教案”为基础,综合考虑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注重教学策略,特别是多种教学思路的设计,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使其成为具有指导性的“动态方案”——弹性化的教学“预设”方案。只有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才有可能根据学生学习的反馈情况再做出详细的、适时的动态调整或调适,从而可以弥补在粗线条的“静态教案”中,原先设定的学习难点可能不全成为学习难点或还有新的学习难点,原先设定的教学程序可能不是实际的教学程序等缺陷。所以,预设的教学方案是“外出旅行时的指南,而不是火车行驶的固定路线和时刻表”。教师必须根据教学中的诸多不确定因素,随时进行调整,使“预设”与“生成”相统一,即在“预设”基础上“生成”,在“生成”过程中提升“预设”的层次、水平。

精彩推荐
家政厨师招聘(厨房厨师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