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存在4种误区,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不宜过高
1、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存在4种误区
  在孩子出生之前,准父母们就开始憧憬未来宝贝的模样,希望自己的宝宝漂亮、聪明、健康,幻想他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物,探讨用
1、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存在4种误区
在孩子出生之前,准父母们就开始憧憬未来宝贝的模样,希望自己的宝宝漂亮、聪明、健康,幻想他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物,探讨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培养他。当孩子出生后,初为父母的人们满怀激动地端详着自己创造的可爱生命,暗暗发誓要让孩子拥有自己所能奉献的一切,愿意付出所有将他塑造得更加完美。随着孩子的长大,父母对他表现出的每一样才能都惊喜不已,然后欢欣而郑重地商讨孩子未来的发展方向。作父母的所有这些美好愿望和期冀十分可贵,也是成为好父母、培养出好孩子的前提。只是有时,望子成龙心切的家长难免一厢情愿,使期望脱离了现实的基础,为孩子设定了很多扭曲的目标。孩子是父母爱的寄托和快乐的源泉,但不应是生活的全部。
1.期望的误区之一——孩子像自己或不像自己
有些家长,希望孩子继承自己的某些性格优点或是具备自己所欠缺的特质;有些家长希望孩子子承父业或是从事自己曾经梦想却未能如愿的事业。期望或未尽的期望,不知不觉地背负在孩子的肩上,如果孩子恰好能如父母所愿,皆大欢喜。但如果孩子并不想或不能成为父母所希望的那样,孩子会承受巨大的心理负担和不必要的内疚,父母则体味着无尽的失落,无论是孩子还是父母都不快乐。与其这样,为什么不顺其自然,让孩子沿着他自己的轨迹运行,施展他最擅长的才能,发挥他自己的个性呢?孩子长大成为什么样的人,不是父母的心愿所能控制的,孩子最适合干什么,取决于他自己的个性、兴趣、特长,还有环境和机遇。
2.期望的误区之二——学习好才是有出息
没有人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有出息。但什么算是有出息,理解各不相同。有人认为世上惟有读书高,孩子读大学、硕士、博士,书读得越多越有出息;有人认为无论干什么,只要干出名,就是有出息;有人认为要能挣大钱,也是有出息。家长谈论出息的时候,多半是指孩子未来的学业发展和事业走向,淡化了孩子的健康和品德养成。只有孩子患了重病,家长才真正意识到身体和心理健康的难得。直到孩子犯了大错,家长才认识到性格和品德的培养多么重要。其实,拥有活蹦乱跳的乖孩子的父母也都不要忘记,孩子健壮的体魄、良好的性格和高尚的品质就是成就,就是出息,这才是最值得我们去为之努力和珍惜的。
3.期望的误区之三——孩子是自己的成就
有些家长将孩子视作自己创作的产品,孩子相貌、学习成绩、所得的奖项成了家长与朋友、同事、亲戚攀比、炫耀的资本。每当客人来访,有些家长总要让孩子出来表演节目,在客人的恭维声中感到得意与满足。孩子不愿意或表现不好,家长就生气,责备孩子。很多家长爱对孩子说单位同事的孩子成绩怎么好,邻居小孩怎么出色,发现自己的孩子不如人就乌云满面。这样的做法实际上是忽视了孩子的独立人格,把孩子看作自己的附属品,十分不利于孩子的自信和自尊的培养。如果孩子只是因为物质的成就而被认可,他会觉得只有这些才能获得父母的喜爱。渴望让父母满意的孩子会为此做出超负荷的努力。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轻松地满足父母的愿望。最终在经历了多次打击和失望之后,孩子会觉得没有了那些成就,自己毫无价值。家长也会因失望而怨恨,甚至惩罚孩子。父母与孩子之间难以建立爱的纽带。
4.期望的误区之四——孩子是一种投资
有些时候孩子被看作是能给家庭带来收益的劳动力的来源。还有些家长希望养儿防老,指望着孩子将来照顾自己的晚年。养育孩子是对将来养老的一种投资。还有少数的家长希望通过管教孩子感受权力,建立权威。也有家长不自觉地希望孩子永远长不大,永远需要父母的呵护。如果这些期望在家长的心目中占据太大的比例,会严重地影响亲子关系的和谐。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2、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不宜过高
由于社会的发展,优越的生活、丰富的营养、广泛的信息使当代的孩子显得比以往的孩子更聪明。
“四、二、一”结构的出现,独生子女的增多,中国传统式的爱子心态显示出强烈的聚焦效应:望子成龙,望女成风。
于是,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成为家庭教育的最大通病。其突出表现就是:刚读一年级,渴望拿双百,到了中年级,孩子虽然已尽最大努力,成绩也不俗,但父母仍不满意,非名列前茅才心花怒放;假期、周日,甚至平时的晚上,为孩子请家庭教师,补习提高,孩子惟一的朋友就是课本;逼着孩子练就一种独特而精良的技艺,不管其有无音乐、绘画的天赋,学书、作文的兴趣,统统赶进各种儿童智力开发班。精力和金钱的投资,家长则倾其所有,在所不惜。由此我们经常发现在业余艺校,家长听课比孩子更认真,为的是回家还得兼任辅导老师;孩子的琴声同家长恼怒的呵斥声和孩子委曲的哭泣声,组成嘈杂刺耳的交响乐,飞入周围邻居家。有个孩子为晚上不练舞,竟用“绝食”表示反抗。这一切使原本有益的知识学习、艺术训练、课外活动都进入了误区。
据科学家研究表明,天才和白痴都是极少数,其余皆平常之辈,期望值不宜过高,而应该:
1.不要片面追求高分。在正常情况下,不要为孩子请家庭教师,鼓励他们依靠自己的努力和老师、同学的帮助,提高成绩。
2.目标要有适切度。孩子确有音乐天赋,不妨加以特殊培养。反之,则为提高艺术修养,丰富课余生活而学也未尚不可,未必一定要成为音乐家。
3.协助拟订计划。平时和假期,都要让孩子在学习、运动、休息等方面取得平衡,接触社会,热爱自然,开拓视野,健全体魄,把无忧无虑的孩子生活归还给孩子。
当然,措施还可能有许多,只要顺其自然,努力奋进,孩子会有出息的,拔苗助长,效果会适得其反。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3、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性教育方法存在的误区
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性教育方法存在的误区:误区一:青少年的性教育已经够多了。误区二:性教育越早,发生性行为越早。误区三:性教育就是为了避免未婚先孕。
性教育是关于人类的生殖、交媾以及其他方面性行为的教育。对孩子的性教育尤为的重要,但是调查发现,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性教育方法存在很多误区,这严重的影响了孩子对性的理解,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误区一:青少年的性教育已经够多了。据杜蕾斯2004年全球性状况报告显示,我国青少年首次接受性教育的平均年龄是13.7岁,在被调查的41个国家中排倒数第七。
世界卫生组织驻中国代表处发言人沃雷·罗迪亚博士告诉记者,他和北京一些大学生交谈时发现,很多人在性问题上还很无知。
误区二:性教育越早,发生性行为越早。这是很多父母不敢和孩子谈性的原因之一。联合国人口基金会驻华代表处代表希瑞·泰丽雅女士说::并不是闭口不谈性,青少年就不会发生性行为。中国和很多国家的实际情况是,未婚先孕的少女在增多,她们不是对性了解得太多,而是太少。"
误区三:性教育就是为了避免未婚先孕。世界卫生组织驻中国代表处赵鹏飞教授说,对青少年性教育不能只局限于避免婚前性行为上,要扩大到预防艾滋病及其他性传播疾病的范围。据统计,截止到1999年9月,我国艾滋病和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病例为1.5万,其中58%为20—29岁的年轻人。而在青少年性教育开展得比较好的国家,这一比率则明显降低。
了解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性教育方法存在的误区,可以帮助家长们更好地对孩子进行性教育,也让孩子对性更科学的理解。
4、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要“相适之益”
家长和社会机构,比如学校,根据自己确定的价值观塑造孩子。孩子的适应性行为,既不完全依赖于孩子自己的性格特点,也不只是依赖环境的要求,而是取决于这两者的相互适应与配合。如果孩子的天生的气质特点适应家长或学校的要求,也就是说孩子的个性与其所生长的环境相适,那么就有益于孩子的顺利发展。反之,孩子的成长将遭遇障碍。
龙生今年10岁,父母承包了一片果园。他自小特别好动,每天上学40分钟的路程他蹦蹦跳跳二三十分钟就到了。放学后龙生喜欢在田野间奔跑,与动物戏耍。还经常去果园帮父母干点农活。他好像压根儿不知道累,父母见他欢实健壮的样子也满心欢喜。只要他按时完成功课,父母很少限制他的活动。因为充分的活动消耗了龙生的过剩精力,他在课堂上也能够安分守纪,达到老师的要求。龙生非常快乐。
小学生柯达的家在闹市区一个狭窄的小巷里。父母因为安全原因限制他的户外活动,柯达经常坐在家里看电视。柯达在家闲不住乱折腾,时不时闯祸,所以老挨骂。后来妈妈一出门就把能锁的门都锁上,只让他在客厅玩。精力无处释放的孩子在学校根本坐不住,因此经常受老师批评。老师向家长告状,爸爸妈妈就训斥他。结果柯达被学校和家长认为是个问题孩子。
龙生和柯达都是好动的孩子,由于环境的要求不同,使孩子的成长受到不同的影响。可见家长和环境的要求与孩子的个性是否相适很重要。
家长洞察孩子的个性特点,建立合理、敏感的期望值,对孩子提出恰当的要求,给孩子提供一个与之相适的环境,才能真正有利于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所以,父母在对孩子设定期望值之前,首先需要做到的是接纳,接受孩子的天性,因为孩子的性格基调是基因所决定的,不要强求去改变它。其实,任何一种个性的孩子都有其独特的可爱,为什么不去发现他的可爱,并欣赏他呢?接下来,在接纳孩子个性的基础上需要做的是了解孩子。了解他的优点与弱点,强项与弱项,爱什么怕什么……只有洞察孩子的内心世界,才有可能帮助孩子发掘他自身的潜能,引导他走上最有利于他发展的道路。在接纳和了解的基础上所设的期望才不至于变成失望的伏笔。
期望是逐步建立的,因为孩子的性格特点和能力特长,是逐步向我们展开的。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新发现,常常激发着家长对孩子的未来进一步的预测和想像。期望是需要不断调整的,因为在努力了解孩子的过程中,难免有判断上的偏差或错误。及时调节期望值,使之与现实的差距不至太远,才能保证孩子少承受一些不必要的压力,家长少一些没来由的烦恼,多一些快乐与满足。
有爱心、负责任的家长,不仅对孩子有着很高的期望,对自己也会有颇高的要求,希望自己能够给予孩子所需要的一切,尽可能给他们创造好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机会。怎么样才算得上是好父母?许多父母宁可自己节衣缩食,也要保证孩子在吃穿用上不受委屈。为培养孩子的一技之长,多少家长牺牲周末的娱乐休闲,守候在各种培训班的门口。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