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不该为了孩子凑合婚姻,孩子不听话该不该打
1、该不该为了孩子凑合婚姻
调查背景:据报道,有资料显示,在中国人现有的婚姻中,有些属于双方已无夫妻感情的凑合型婚姻,而凑合的一大原因就是“为了孩子”。有人说,这种凑
1、该不该为了孩子凑合婚姻
调查背景:据报道,有资料显示,在中国人现有的婚姻中,有些属于双方已无夫妻感情的凑合型婚姻,而凑合的一大原因就是“为了孩子”。有人说,这种凑合婚姻的当事人为了孩子有一个完整的家,以难得的责任感苦苦维持,这是一种伟大的牺牲,值得钦佩;也有人认为,夫妻俩这样凑合不仅是对自己感情的不负责任,对孩子也是更大的伤害,还不如和气离婚后再各自组成幸福的家庭,反而对孩子健康成长有利。
“凑合婚姻”难长久
许颖(心理医生)在我多年的工作实践中,经常遇到夫妻因各种原因而“凑合”的情况。当婚姻遇到问题时,夫妻双方不是积极去寻求解决,而是“凑合”了事,把问题堆积、累加起来,这种状态是消极的。它不仅给夫妻二人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还会给今后的生活埋下危机。
在当今社会,婚姻比过去更难于“凑合”,因为大多数现代人都很难接受一种牵强的婚姻形式,多数人会将人世间最美好的亲密关系和深厚的人间情感寄予在婚姻中,希望从婚姻中获取一种美好生活的体验和感受,而不是勉强自己去接受一种不幸福的家庭生活。从现实的角度看,现代人更看重生活的质量,这是与传统习俗很不同的地方。
婚姻中出现问题是很正常的,如果能积极地解决这些问题与矛盾,在维持幸福生活的同时获得更强的驾驭生活的能力,这当然是最好的。不过,如果问题已经严重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即使双方因各种原因而努力“凑合”下去,这样的家庭也是不幸福的。
如果不爱就离婚吧
姗婉(公司职员)谈到为孩子维持名存实亡的婚姻,我深有感触。当年,我和前夫感情已彻底破裂,彼此也知道是无可挽回的了。在家里,我们形同路人,没有了彼此的关心和体贴,更谈不上爱了。我常常想:这样的婚姻简直跟坟墓没什么区别。我努力想要摆脱,一次次鼓起勇气想和他谈离婚,可一想到孩子只有3岁多,又觉得于心不忍,凑合着过吧。后来我偶然看到一本书,描述的就是形形色色的凑合家庭。书中极力反对为了孩子委曲求全,认为这是对丈夫和孩子的极端不负责任。看了以后,我深受启发,原以为维持死亡的婚姻是为了孩子,其实这样做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我最终斩钉截铁地选择了离婚。现在,我和我的老公徜徉在爱的海洋里,尽情享受着爱的甜蜜,同时我也理智地处理和前夫的关系,我和老公把他当朋友一样礼尚往来,我的孩子又多了两个疼她的人———我的老公和前夫现在的妻子。
我奉劝那些为了孩子而维持失败婚姻的人,孩子是爱的结晶,可孩子挽救不了失败的婚姻。如果婚姻里已经没有了爱情,没有了彼此的吸引,为了孩子,也为了善待自己,请勇敢地走出来吧!
父母离婚孩子未必不幸
李云(会计)在我小时候,父母几乎是两天一小吵、三天一大吵,使我的情绪也受到很大影响,学习成绩直线下降。当时父母顾虑我年纪还小,一直不敢在我面前谈“离婚”二字。但我看到他们整天板着脸,心里还是很难受,感觉家已经没有从前那么温馨了。后来,在我上初一的时候,爸妈终于离婚了。虽说他们后来都各自组织了新的家庭,但他们一直对我都非常关心,我觉得自己在心理上也没有留下什么阴影。
现在我已经参加工作了,也能明白父母当初为什么离婚。我很理解他们的做法,因为父母也有他们选择生活的权利,感情是不能勉强的,只要大家都过得好、过得安心就可以了。
夫妻在感情发生危机时,应该多为孩子想想。不过,即使是离了婚,只要对孩子多一些关心,孩子同样会感到这个世界是充满爱的。
凑合不是爱孩子而是害孩子
王文(公务员)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中国的父母大多是只知生、不知养的,建议为人父母者都去读一读家长学校。这么多年过去了,我觉得很多父母还是不知道怎么样才是真正对孩子好。为了孩子有一个完整的家,哪怕夫妻感情破裂了也勉强在一起,这绝对是一种不明智的选择。对于孩子来说不但没有什么好处,还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孩子不仅需要父母对自己的爱,也需要父母彼此相爱。如果夫妻之间已经没有感情,势必会把孩子的爱当作争夺的对象。有的夫妻在吵架以后,一方就会对孩子说:“如果不是为了你,我早就离开这个家了。”这样的话会让孩子对自己的存在产生罪恶感,认为是自己拖累了父母,是一个多余的不受欢迎的人,这对孩子的心理是一种很深的伤害。
很多时候,父母以为自己是在为孩子牺牲,其实他们只是沉醉在一种自我欣赏的崇高感之中。他们自己痛苦地活着,也把这种痛苦带给了孩子。如果真是为孩子好,就应该珍惜自己已经拥有的婚姻、家庭、感情等等,努力营造一种平静、祥和的幸福生活。这不仅需要父母坚强、乐观,而且还需要有很强的上进心。
如果时间可以倒流我不会选择离婚
茂鑫(中学教师)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我也曾经深信这句话。我是过来人,结过婚、离过婚,而且和前妻也共有一个可爱的女儿。尽管我们对女儿一直都很好,但思前想后,我觉得我们或多或少还是给我们心爱的女儿造成了伤害,我们算不上是合格的父母。
现代人越来越看重爱情,但爱情在婚姻中到底占多大比例?没人能提供这个资料,也没有多少人在婚姻破裂时反躬自问,从自身去找原因。一有风吹草动,屁股一拍就“拜拜”,这就是爱的自由和个性的体现吗?我不敢苟同。尤其是对已有了下一代的夫妻来说,在觉得对方不再适合自己或者找到了“更可爱的人”的时候,为什么不想想:如果当初没有爱,我们为什么会走到一起?如果感情变淡了,为什么我们就不能重新调整、彼此适应呢?孩子是无辜的,你既然未经他同意就把他带到世界上来,更没有理由在生育他之后就让他面对一个残缺的家庭、一个残缺的世界。
如果时间可以倒流的话,为了我女儿的幸福,即使我对妻子已经完全没有了感情,我也会凑合着将日子过下去。离婚毕竟是不好的事,尤其对孩子更是残酷的伤害。我们总得为孩子想想未来。
这种“牺牲”是应该的
瞿明光(公司经理)因父母离异导致孩子缺乏管教和家庭温暖,最后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悲剧屡见不鲜。父母离婚还会给孩子带来沉重的心理打击,导致性格缺陷,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当然,夫妻俩如果隔三差五地争吵也不利于孩子成长,但是和离婚相比,这对孩子的伤害还是要小得多,最起码孩子在同学面前不会自卑。夫妻两人既然共同生育了子女,就应该对其负责任,哪怕是为了孩子凑合着过日子,这种“牺牲”也是完全应该的。
再说,离婚后未必能获得幸福的生活,尤其是离异的女性,想再婚可能都很难。尤其是离婚后还带着孩子,想再婚就更难。即使组建了新的家庭,日后为了子女抚养、教育等问题,难免也会大伤脑筋,影响再婚的生活质量。
因此,为人父母者还是理智一点好,切莫贪看无边月而失去手中珠。要知道,两人由陌生而相识、相知、相爱,最后走到一个屋檐下,这是多么不容易,理应加倍珍惜。只要双方理智一点,多一些宽容与谅解,夫妻的矛盾总可以化解。为了孩子有一个完整的家,能健康茁壮的成长,勉强凑合在一起也值得。
没有爱哪有幸福可言?
竹林(公司文员)爱情是家庭的基石,在没有爱的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哪会有幸福可言?
我就亲眼看过这样一个不幸家庭发生的故事。做父母的婚前感情本来就不深,成家后关系不但没有改善,反而日渐紧张,经常大吵大闹。随着孩子的诞生,他们的关系一度有所缓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又渐渐恢复了原状。不过,考虑到孩子的感受,他们不再经常争吵,而是展开了长年累月的“冷战”。为了孩子,他们始终也没有离婚。就这样,在缺少爱和欢乐的家庭里,他们的孩子长到十几岁,不爱笑,也不爱说话,整天郁郁寡欢。我曾以好友的身份责问他们:“你们这是为了孩子吗?孩子的性格都变成这样了,你们难道不心痛?”
凑合婚姻不但给自己带来不幸,也会给下一代带来意想不到的痛苦。如果真是为孩子着想的话,该放弃的婚姻还是要放弃。如果抱残守缺,可能反而会毁了孩子。
该妥协就得妥协
金生(大学教师)看看身边,为了孩子而凑合着过的夫妻并不少。从理论上来说,这种婚姻已“名存实亡”、毫无价值了。还有人指责这种貌合神离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对孩子成长不利。但从现实上来说,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我国的孩子跟西方的孩子相比独立性较弱、家庭观念更重、对父母的依赖性更强;中国的父母也习惯于以孩子为生活的中心,甚至无条件地为孩子奉献一切,这就使得中国的父母无法像西方的父母那样“潇洒”地离婚。
更何况,社会上对离异家庭的孩子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歧视和偏见,离异家庭的孩子所承受的压力远远大于“凑合”家庭的孩子。有一位离异的朋友看到孩子遭受的巨大痛苦后说:“离婚前我征求过孩子的意见,他也表示理解。但现在,谁也想不到他要承受那么大的压力。现在儿子很痛苦,我也很痛苦。如果可以重新来过,为了孩子,我说什么也会把婚姻维持下去。”
父母们为了孩子而维持着岌岌可危的婚姻,目的只有一个--只要孩子过得好就行。尽管无奈,却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牺牲。因此,我认为做父母的还是不该轻言离婚,为了孩子,该向现实妥协时就得妥协。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2、孩子不听话该不该打
孩子不听话,总是说不听,常常会令家长火冒三丈,解决方法就是打。其实不听话的孩子该不该打呢?
该打,但要打得讲究打得有技巧。而且不能常用,打一次就要让他记住,起惩戒性作用,以后只要说要打他他就不敢才有用,如果总是打孩子皮了就起反作用了。
那么打需要讲究什么呢?家长打孩子时不能在愤怒情绪的时候打,因为愤怒的时候家长很容易失去理智,可能产生不可预计的结果。打的时候需要心平气和告诉孩子,是什么原因打他,而不是因为父母生气才打你,这才是打的主要目的。而打的技巧就是打得疼就行,不能打太过,也不能打太多。
3、该不该与孩子谈性?
某网站,一名自称不想当流氓的男孩发帖求助道:
:我是一个16岁的男孩,时常会感到烦躁。有时,我不得不跑到外面或学校某个角落王大吼大叫几声。总觉得这样发泄一下的话,心情才会轻松一些。
事实上,很多青春期男孩都有过类似的烦恼,这都是:性"意识的觉醒所引起的效应。
在面对孩子的:性"教育这个问题,大部分的父母觉得难以开口跟孩子谈性,甚至是:谈性色变",于是他们纷纷选择:回避"。但同时,他们又将希望寄托在学校教育上,企图让孩子通过老师的教育来获取正确的性观念和行为。
实事求是地说,这些:谈性色变一的父母压根就没有意识到,自己才是孩子最好的性教育老师。美国性教育专家戈尔顿教授认为,不论青春期男孩,还是青春期女孩,只要是受过家庭性教育,他们大多都推迟首次与异性接舷的时间。因而,父母不能:谈性色变",而应重视青春期男孩的性教育。
(1)拓宽渠道,让孩子有一个吸取知识的空间
在适当的时候,父母还可以去书店里购买一些性教育方面的专业书籍、科普读物,送给青春期男孩阅读。在这些专业书籍中,男孩能详细地了解生命现象、男女性别差异等同题。这样,当男孩再次问起性问题时,父母也会感到很自然。
(2)善于回答男孩提出的性问题
面对男孩提出的性问题,很多父母不是横加指责,企图打压男孩好奇心,就是对很多:性词汇"吞吞吐吐,避讳不谈。其实,正确的做法应是通过循循善诱来解答孩子的疑问,抹掉孩子心理上对性问题的神秘色彩,使他能够正确地、理智地对待性问题。
(3)父亲要更多地关注男孩
父亲不但可以用自己的经验为男孩解答属于正常发育现象的问题,还可以用自己的经验指导男孩随时观察自己的发育情况。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4、家长该不该对孩子讲诚信
日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北京、上海等六省市进行了一个针对中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现状与期望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43.8%的小学生和43.6%的中学生最渴望得到父母的信任,最不满父母说话不算数。专家认为,这说明中小学生对父母缺乏诚信非常反感。
多数家长曾失信于孩子
孩子:家长总爱出尔反尔
许巍峰(初一男生):家长们总是说话不算数。五年级时我迷上了漫画书《名侦探柯南》,恳求妈妈给我买一套,她当时答应了,但后来妈妈好像将这件事忘记了,闭口不提,我催她,她就以各种借口拖延,直到小学毕业 的那个暑假才买给了我。
刘晶晶(初一女生):我妈妈特爱出尔反尔。有一次,我平时最拿手的数学没考好,就骗妈妈说成绩还没出来。后来她得知成绩已经公布了,就追问我怎么回事。我死活不愿意告诉她分数。妈妈许诺说,即使考得不好,也不责怪我。冲着这份承诺,我把自己的分数告诉了她,没想到妈妈的脸色立即“晴转阴”,严厉地责备我。后来妈妈总是告诫我,考试后一定要把成绩告诉她,不要瞒她。可我不相信她的话了。
康雅斯(初二女生):爸爸说话不算数的行为让我在同学面前丢了面子。有一次,我答应同学给她复印资料,托爸爸帮我复印后中午给我,结果那天爸爸忘记了。同学虽然没有责怪我,但看到她失望的表情,我心里很难受,因为她的复习时间会因此减少。如果对朋友说话不算数的话,很可能就会失去友谊。
家长:孩子不懂我们的心
许巍峰的爸爸:孩子哪考虑过家长的心情啊。那时孩子快要毕业了,我们希望孩子能考进武汉外校。考虑到孩子应该把精力放到学习上,再加上他的眼睛近视,才没给他买书。
刘晶晶的妈妈:我承认那件事对孩子的产生了不好的影响,但我绝非故意欺骗孩子。我对孩子故意隐瞒成绩的态度很生气。试想,如果孩子在家长面前一味展示好的方面,家长会觉得孩子各方面都很优秀,而看不到孩子的短处,这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任何事情,不管结果如何,孩子都应对家长坦诚相告,然后一起找原因才对。
康雅斯的妈妈:雅斯的爸爸当时是因为一些客观原因而没及时把复习资料给孩子送去。事后,我们也很自责,但孩子不能只顾自己的面子受损而责备父母呀。我相信雅斯向同学解释清楚,同学是不会怪她的。
张奕龙(初二男生)的妈妈:今年暑假,孩子几乎天天吵着要去杭州玩,可家长没有暑假呀。为了安抚孩子,我随口答应“你一个人去吧”。没想到孩子还当真了,自己买了火车票。没办法,我只得让他独自出门,千叮咛万嘱咐托杭州的亲戚到火车站去接孩子。送孩子上车时,嘱咐孩子一定要随时发信息给我们,好让我们安心。那天晚上,我和他爸爸担心得一宿没睡着。次日早上得知孩子安全到达才舒了一口气。
“缓兵之计”是家长失信原因
主持人对在座家长做了个小小的调查,发现家长们面对孩子的要求,大多表示当时不会拒绝,甚至随口答应。然而家长食言后,孩子对家长的意见也是特别大。
孩子:讨厌家长说话不算数
康雅斯:期中考试的前几天,商场做活动,想想自己整天闷着头学习,已经好久没出去逛街了,头天就跟妈妈说想逛街,她痛快地答应等我做完作业就去逛。可是第二天她又变了卦,先是借口身体不舒服,后来又说时间太晚、逛街不安全……我很生气,妈妈着急了,和爸爸商量后决定还是带我去逛街,但我拒绝了,当时我已经没了逛街的心情。
潘艳蕾(初一女生):我也会对爸爸妈妈提一些小小的要求,比如买喜爱的玩具,周末带我出去玩……爸爸妈妈无法每次都能满足我的要求,这时,我心里肯定会感到失落,当然会对他们有意见了。
张奕龙:希望父母答应我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可让我感到很不舒服的是,很多次父母向我承诺时总会提出附加条件。我喜欢踢足球,家里原来的那个足球已经破得不成样子了,我希望父母给我买个新足球。但父母却提出了条件———期中考试我得考进年级前50名。还好功夫不负有心人,我考了第45名,父母高兴得不得了,二话不说立马给我买了一个新球。球虽然到手了,可我心里总觉得有点别扭,为什么我提的要求他们就不能痛痛快快答应,干吗总对我也提要求呢?家长:不忍拂了孩子的心
康妈妈:女儿好不容易有个机会轻松一下,所以她提出逛街时,我几乎没考虑就答应了。可是第二天她做完作业已经九点了,考虑到时间太晚,怕影响她次日的学习,我决定不去逛街。但我又不能生硬地拒绝孩子的请求,于是搪塞说自己身体不舒服。
许爸爸:以前我都不太注意这个问题,比较随意,很多时候,面对孩子的希望和要求,我采取的方式就是随口说声“以后再说吧”,给孩子留点希望,但又没有许诺具体期限,为的就是不让孩子闷闷不乐。说实话,我并没有把孩子的要求往心里去,一是希望时间一长孩子自己忘记,二是给家长一个细细考虑的缓冲期。
有一次孩子想和同学去游三峡,由于担心孩子安全没让他去,承诺他家长带他去,后来因为实在抽不出时间,计划泡汤了,孩子因此对我们的意见挺大。今年暑假,孩子又闹着去海南玩,我答应了,幸好假期里我到海南出差,总算让孩子满意了。
张妈妈:对孩子的要求,很多时候家长不忍心断然拒绝,因此使使“缓兵之计”。
家长做到“诚信”很难吗?
主持人:为了不伤孩子的面子,家长往往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孩子的请求,可是很多家长却没能实现自己的承诺。难道,“诚信”二字对家长来说,做起来真的很难吗?
孩子:希望家长对我们多些信任
张奕龙:爸爸妈妈不守信用,其实是对我不信任。这不马上就要期末考试了,之前我告诉父母,很希望得到一部mp3来提高英语水平,可父母又提要求了,说如果期末考得好就立马买,要是考得不理想就得推迟。我知道爸爸妈妈心里怎么想的,他们是怕我不好好学英语,上课用mp3听歌。为什么他们对我总是持怀疑态度,而不相信我呢?
潘艳蕾:我的爸爸妈妈平时比较守信,一般答应我的事情都能办到,当时不能答应的就会跟我商量一下。有时候确实做不到,我可能不太高兴,但后来站在父母的角度来想也就可以理解他们了。我觉得孩子也要经常设身处地为家长想一想,应该相互信任。
许巍峰:家长说话算数、信任孩子才能提高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一味想管住我们的家长只会令我们更加反感。家长:希望为孩子做出“诚信”表率
许爸爸:现在我们都不敢轻易作出承诺了,因为孩子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了,如果做家长的失信,家长的威信会受影响。
潘爸爸:我们对孩子非常渴望的、很郑重提出的要求,尽量满足。记得孩子的小学课本里有篇介绍北京的文章,那时她说想去北京玩,我觉得孩子去首都看看,是个挺好的事情,就说等你小学毕业就去。在她小学毕业后,我们履行了诺言,带她去了趟北京。我觉得这次北京之行是很重要的承诺,所以一定要履行。但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小要求,比如周末打打羽毛球,去哪里逛一逛,这样的要求都会很随意地答应,但太多了,不可能都满足。
张妈妈:难道只能允许孩子对家长提要求,家长就不能对孩子有所要求么?我想告诉孩子,想要获得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争取。
记者随机采访了武汉市部分中小学生的家长,看看他们如何看待对孩子的“诚信”
青山区的容先生:大人说话不算数很可能成为孩子日后撒谎的“正当理由”。许多家长对孩子的错误不能容忍,其实他们不知道孩子的很多错误、缺点都是从家长身上学来的。比如乱穿马路、迟到、说话不算数等等,别看是小事,小孩子却都看在眼里。一句“妈妈,我也给您洗脚”,让亿万观众深受震撼,虽然这只是个公益广告,但其中蕴含的家教观念却是不言自明的。其实,除了“言传”,孩子们更需要家长的“身教”。
洪山区的柯女士: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班上不少学生的家长就很难做到对孩子讲“诚信”,最常见的说话不算数事例就是,考试不理想,孩子不愿意把成绩告诉家长。不少家长常常哄骗孩子“把成绩告诉我,我不会责怪你的”。当孩子满怀信任地说出成绩后,家长的反应却不是预期的那样,要么批评孩子考得差,要么责备孩子骗了自己。结果亲子关系疏远了,孩子不再信任家长。
专家点评
滕卫红(卓刀泉中学政教主任):孔子有个学生叫曾子。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出门,儿子哭闹着要跟着去,曾子的妻子就哄他说:“你在家等我,回来给你杀猪炖肉吃。”孩子信以为真。妻子回来后,见曾子正磨刀霍霍准备杀猪,赶忙阻拦说:“我说杀猪是哄孩子的。”曾子认真地说:“对小孩子怎么能欺骗呢?我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有影响,我们说话不算数,孩子以后就不会听我们的话了。”他果真把猪杀了。
这就是有名的杀猪教子典故,之所以为后世传颂,其意义在于告诉家长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家长对孩子随口应付不可取,应该讲求诚信,否则将会失去孩子的信任,甚至孩子对他人也不再有诚信。还要提醒家长的是,当孩子提出的要求令自己感到为难时,不可轻易答应,家长要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即要把握一个度。随口答应不代表就是真正对孩子好。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