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犯错 打骂真的是下下策,孩子犯错时家长该如何处理 打骂是最失败的教育方式
1、儿童犯错 打骂真的是下下策
总有很多人认为儿童犯错就要大力惩罚,甚至还有人认为“不打不成材”,但是在当今的科学社会,这句话是不成立的。相反频繁的打骂只会使孩
1、儿童犯错 打骂真的是下下策
总有很多人认为儿童犯错就要大力惩罚,甚至还有人认为“不打不成材”,但是在当今的科学社会,这句话是不成立的。相反频繁的打骂只会使孩子受到伤害,如果孩子的童年充满了斥责和打骂,这会对他以后的心理健康和性格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
一、不良影响
首先,如果孩子经常受到家长的打骂,就会对家长产生一种恐惧心理,这种心理会导致孩子在生活当中更多的去注意怎么不犯错、怎么迎合家长,从而丧失了真正认识事物、认识世界的能力。并且,由于孩子的记忆力较弱,所以他脑子里的事物就会越加的混乱模糊。
孩子如果因遭受打骂而受到刺激,那么很有可能也会思维混乱,变得糊涂;如果频繁遭受打骂,要么会变得小心翼翼、唯唯诺诺,甚至会产生心理问题。无论是哪一种结果,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正确做法
每位家长也都是从孩子长大成人的,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设身处地的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不能纵容孩子也不能冤枉他,因为一旦孩子觉得受了委屈,就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阴影,这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1.给孩子陈述机会
在问题发生时,家长首先要给孩子机会陈述事情的经过,不能想当然,觉得问题发生肯定是自己的孩子犯错在先,一味的对孩子进行打骂。家长应该先稳定孩子的情绪,对他进行安抚,并对孩子表示自己内心对他的同情,这能够最快的得到孩子的信任。之后,家长就可以询问孩子事情的经过,并通过双方的意愿将问题解决。
2.平等式教育
家长在了解问题之后,如果真的是自家孩子的错误,那么就不能纵容孩子,要对孩子进行一定的教育,但不一定是惩罚。家长应该告诉孩子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建立孩子的正确观念。家长在给孩子提意见时,要与孩子平视,最好是蹲下与孩子平齐,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能使用命令或责备式的语气,这样更容易让孩子承认错误,接受教训。
孩子不是家长的附属物,更不是负担,家长与孩子的地位时相平等的,两者之间要相互尊重,家长在教导孩子时要有耐心,要有平等观念。这样的教育才能对孩子的成长起到积极作用。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2、孩子犯错时家长该如何处理 打骂是最失败的教育方式
小s称对孩子没耐心 但承诺绝不体罚
据香港媒体报道,台湾女星小s(徐熙娣)近日出席活动时表示,自己虽然没有耐心,但也不会体罚孩子。她表示在拍摄广告时,听见受虐儿童情故事,忍不住留下眼泪,30秒广告一直哭到尾。而她也签下:守护孩子宣言书",承诺绝不打小孩。她表示当妈妈不容易,自己很幸运有婆婆和保姆帮忙,还表示::如果我还打小孩,那我就不是人。"
打骂是最失败的教育方式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会犯错,中国的传统教育方式就是打骂,不少家长表示,我们就是这样被打大的,能有什么问题。著名心理学家于东辉表示,打骂是最失败的教育方式。
于东辉提醒各位家长,习以为常的事情不等于是正确的事情。从心理学来说,打骂对孩子是绝对没有好处的,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有研究表明,经常被打骂的孩子长大后容易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如果是在父母关爱下成长的孩子,则出问题的几率会小很多。因此,家长们千万不要认为打骂孩子是为他好,打骂是最失败的教育方式。
于东辉还强调说,对孩子片面打骂不对,但是完全的宠爱也不行,教育孩子一定要把握好:度",不随便打骂,不过度宠爱,才更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孩子犯错时家长该如何处理
儿童心理学家杨淼建议家长,当孩子犯错时,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1.冷处理
只是应对孩子任性行为的手段之一,因为某些行为孩子是无意的,如果不予理睬,不给予强化,可能就不会再出现了。所以在头三次出现坏行为时,比如说脏话、打人,家长可以假装没看到没听见。
2.制止并讲清道理
如果孩子是明知故犯的一些坏行为,要不断的制止并且讲清道理,甚至应该予以惩罚。当孩子不好好吃饭,并且把饭菜撒的到处都是的时候,应该讲明要爱惜粮食,如果饱了可以离开餐桌,但是不可以浪费粮食,如果孩子继续,则应该立刻带他离开餐桌。
3.转移注意力
对于危险的行为,比如开煤气、摸插头等行为,是一定要立刻制止的,并且用严肃的表情及语言告诉孩子这是危险的,不能再做,之后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让孩子离开。
4.惩罚手段
当上述手段均不起作用是,可以考虑取消孩子喜欢的某件事,如不许看卡通片;或者让他坐在一个固定的小椅子上反思,并且清楚的讲出自己做了什么错事,为什么,以后怎么做等等。
5.幽默搞定
如果孩子无礼哭闹不止,无视、转移注意力、讲道理都无济于事的情况,家长可以使用幽默的手段,如:对他说:你哭吧,我等你一会儿。然后就微笑的看着他哭,他就继续哭,家长就继续笑,直到笑不可支的浑身乱颤。孩子知道哭下去无用就会放弃。但此方式不适用于公众场合,否则孩子会太失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