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男孩子的教育方法?
一、初中男孩子的教育方法?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的气氛与孩子的态度、情感和个性特征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当发现孩子身上出现了这样那样的缺点、错误时,我们做家长的应该首先考虑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有问题,而不应当指责孩子怎么不如别人的孩子有出息。一个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品质的形成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个是遗传,一个是环境。对一个小孩子来说,父母集中了这两种因素的影响。从遗传方面来说,父母知道夫妻双方个性上的不足,在培养孩子时应努力加以矫正;从环境的角度讲,父母应该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在家庭里给孩子的积极行为以奖赏,让孩子知道怎样做是对的。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朝着家长和社会希望的方向健康成长。孩子上中学以后逐渐进入青春期,他们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内心经历着深刻的变化。家长必须了解孩子的心理特征,因势利导地教育孩子。一、 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青春期前后,孩子在形体上更接近于成人,在内心里也向成人靠拢,类似成人的愿望在他们心里大量涌现。同时,他们正在从幼稚走向成熟,各方面的经验都缺乏,内心经常处于矛盾冲突之中。因此,我们要了解存在于他们自我意识中的几组明显矛盾。1、 独立和依赖的矛盾上中学以后,孩子们不再象小学时那样遵从老师和父母的指示,天真地接受别人的评价。他们开始意识到,以往自己的许多观念并不是自己的,而是从师长那里得来的。于是,他们开始探索真正的自我,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我的女儿就经常批驳我的一些言论,纠正我对一些事物的解释。孩子很想独立,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孩子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不愿再和家长一起活动。但是他们很清楚,自己还不能完全独立,还离不开父母的帮助,还缺乏独立于社会的资本和经验。所以,在他们自我意识中存在着矛盾。2、 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所有的孩子都有着对于自己未来和关于人生的美好理想,随着他们认识能力的提高他们也看到了许多不尽如人意的现实。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较大差异,在他们的自我意识中产生了矛盾。有时候,孩子过于理想化的倾向往往是父母教育方式的结果。父母极力让孩子看到生活的积极面,把消极面掩盖起来,一旦孩子自己发现,便处于困惑之中。有些父母本身存在着追求完美的倾向,凡事有绝对化的要求,这也导致孩子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加剧。3、 自负和自卑的矛盾进入青春期后,青少年开始象旁观者一样进行自我观察和评价。这种自我评价可能是依据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也可能与自己相似的人做比较,或者完全是内心的自我分析和评价。这些评价具有相当强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常常容易发生极端变化。例如,有的学生只因受到老师的几句批评就萎靡不振,而有的人为了别人不经意的夸奖而得意洋洋。从妄自菲薄到自高自大似乎只有一墙之隔,而较多的时间里处于自负与自卑的内心冲突之中。4、 沟通和封闭的矛盾青春少年渴望与同龄人交流思想、沟通内心体验,排遣日益增长的孤独感。从青春期开始,孩子体会到了孤独的滋味。他们既充满了各种幻想和憧憬,又会萌发许多孤独和感伤,并且有自我封闭的倾向。在实际生活中他们渴望有自己的房间,自己的桌柜,可以存放自己的日记本、信件像册等“私人物品”,不喜欢别人特别是父母向自己问这问那,不愿表露自己的内心感受。父母为了了解孩子的内心活动,有时对孩子的私人物品发生兴趣,往往引起孩子的反感。此时,父母与孩子的“代沟”表现比较明显,这种现象其实是孩子青春期自我意识的矛盾之一。家长应该平等地与孩子讨论问题,以教训的口吻和孩子说话最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家长不应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二、 积极互动的亲子关系1、 身教重于言教所谓教育孩子,实际上是教孩子怎样生活、怎样做人。每个作家长的人都应该明白,当我们教育孩子应该如何时,应该注意到我们自己是否正在身体力行地实践着这些道理。孩子也在察言观色,他们会从我们身上学习生活。有的时候,孩子做作业累了,抬起头来看到我们在玩牌、在喝酒、在闲聊,他的学习意志也会减弱;如果他看到的是父母仍在忙于工作上的事情、忙于学习提高、忙于劳作,孩子也会珍惜自己的学习时间。有的家长辞去了工作,想更好地督促孩子的学习。结果,孩子反而更加消极、懒惰,抛开其它因素不谈,家长丢掉了自己的工作,就是给孩子树立了一个不积极地生活的榜样。如果家长让孩子看到,爸爸妈妈尽管年纪大了,生活和工作的负担很重,仍然保持进取精神。孩子会得到某种启示。不要让孩子帮助我们实现自己的理想。父母要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所谓家庭气氛是指家人相处时的关系、家庭与人交往的方式、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有研究报告指出,家庭气氛与子女的适应状况有很大关系。在一个温暖、和睦的家庭中成长的子女,比较开朗乐观、积极自信,人际关系比较好,适应能力比较强;相反,在一个冷漠敌视和压抑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子女,往往在性格上容易退缩,缺乏安全感;有的则容易出现攻击行为,搞不好人际关系,不易产生积极进取的愿望。从另一方面来看,子女也不是完全被动地接受家庭的影响。有些孩子家庭环境不太理想,要比其他孩子付出更大的个人努力以应对环境的挑战。因而他们的注意力、忍耐力、坚韧性和灵感、奋斗精神等自我拯救能力都胜过同龄的孩子。由此可见,家庭环境不够理想的孩子,应该发挥自我能动性,增强自我拯救能力,也是可以起到补偿作用的。2、 尊重孩子的人格父母如何对待孩子是子女的心理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有的父母对子女过于严格,处处训斥子女,支配子女的活动,使孩子言听计从。这样教育的孩子表面上看是有修养的,但因他们的独立人格没有受到尊重,往往表现出自我抑制,没有信心的个性特点;相反,有的父母对子女的任何要求都尽力给以满足,结果使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蛮横的品质,甚至出现攻击行为。家长应该平等对待青春期的孩子,既尊重他们的独立性,又要让他们逐步学习成年人的行为,按照一般人际关系准则行事。父母的错误态度是造成孩子不健全人格的重要因素之一。3、 正确地给以强化在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中,对孩子的行为给以正确的强化是教育孩子的关键。许多家长承认自己教育失败,主要原因是强化不当。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会自然而然地产生许多愿望,随后就会向家长提出。这些愿望或要求有些合理,有些不合理。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不懂得是否有合理性。家长是否应该满足,应该如何满足,是需要思考的问题。一般来讲,不合理的要求应不予理睬或加以拒绝。有些家长不恰当地满足了孩子的无理要求,无意识中强化了孩子的非理性。对孩子的合理要求,除了必须迅速给以满足的要求之外,尽可能地延缓满足,使孩子为实现他们的愿望而付出努力。让他们明白,任何愿望的实现必须以付出为代价,借以塑造他们的积极行为。一定要让他们的积极行为得到奖赏,这种奖赏可能是物质的,也可能是精神的。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的许多环节中,都应该利用强化的原理。对孩子的教育应该以积极的鼓励为主,批评过多往往使孩子无所适从,甚至“破罐破摔”出现对抗行为。孩子报告成绩后家长的反应。考试前后家长的表现。4、 给孩子交往的空间青春期的少年需要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希望有更多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也希望能有人倾听自己的话。这种需求较少能从父母那里得到满足,而同龄人的思想水平接近,对事物的看法有有更多的共同点,容易沟通、更可信赖。同龄朋友可以帮助青少年增进对自我的了解,可以帮助青少年肯定自我的价值,和朋友交往可以缓解不良情绪。另外,青少年正在学习适应社会,与朋友交往是他们学习人际关系能力的开始,进一步发展独立的人格。做家长的还应该告诉他们朋友交往要注意的问题。首先要明辨是非,选择好朋友交往。要让孩子懂得,不是每个人都是可以做朋友的。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发现自己交了坏朋友,就要拿出决心和勇气,坚决离开他们。其次,和朋友相处要做到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每个人都有他的优点和长处,也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短处,朋友之间要取长补短。要学习人家的长处,帮助别人改进不足。嘲笑朋友的缺点是最伤感情的。另外,朋友之间要保持独立性,才能建立对等的朋友关系。有的孩子形影不离、不分彼此,久而久之,只能给双方带来心理负担。
二、初中孩子如何教育?
初中生正是叛逆期,更应该讲究方式方法。小事不管大事必管:孩子必须有自己的自由的时间,自己安排自己的事情,这是他的自由,没有自由的孩子长大以后缺乏主见,独立性差。在给孩子一定的自由的同时,我们也得有自己的原则,那就是那些重要的事情上,孩子必须学会服从。比如上学这件事,这是没有商量的事情,不管孩子怎样哀求,都必须遵守这个规则,如果他逃学就要受到严厉的惩罚。
三、初中的孩子如何教育好?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的气氛与孩子的态度、情感和个性特征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当发现孩子身上出现了这样那样的缺点、错误时,我们做家长的应该首先考虑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有问题,而不应当指责孩子怎么不如别人的孩子有出息。一个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品质的形成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个是遗传,一个是环境。对一个小孩子来说,父母集中了这两种因素的影响。从遗传方面来说,父母知道夫妻双方个性上的不足,在培养孩子时应努力加以矫正;从环境的角度讲,父母应该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在家庭里给孩子的积极行为以奖赏,让孩子知道怎样做是对的。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朝着家长和社会希望的方向健康成长。孩子上中学以后逐渐进入青春期,他们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内心经历着深刻的变化。家长必须了解孩子的心理特征,因势利导地教育孩子。
一、 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青春期前后,孩子在形体上更接近于成人,在内心里也向成人靠拢,类似成人的愿望在他们心里大量涌现。同时,他们正在从幼稚走向成熟,各方面的经验都缺乏,内心经常处于矛盾冲突之中。因此,我们要了解存在于他们自我意识中的几组明显矛盾。
1、 独立和依赖的矛盾
上中学以后,孩子们不再象小学时那样遵从老师和父母的指示,天真地接受别人的评价。他们开始意识到,以往自己的许多观念并不是自己的,而是从师长那里得来的。于是,他们开始探索真正的自我,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我的女儿就经常批驳我的一些言论,纠正我对一些事物的解释。孩子很想独立,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孩子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不愿再和家长一起活动。但是他们很清楚,自己还不能完全独立,还离不开父母的帮助,还缺乏独立于社会的资本和经验。所以,在他们自我意识中存在着矛盾。
2、 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所有的孩子都有着对于自己未来和关于人生的美好理想,随着他们认识能力的提高他们也看到了许多不尽如人意的现实。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较大差异,在他们的自我意识中产生了矛盾。有时候,孩子过于理想化的倾向往往是父母教育方式的结果。父母极力让孩子看到生活的积极面,把消极面掩盖起来,一旦孩子自己发现,便处于困惑之中。有些父母本身存在着追求完美的倾向,凡事有绝对化的要求,这也导致孩子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加剧。
3、 自负和自卑的矛盾
进入青春期后,青少年开始象旁观者一样进行自我观察和评价。这种自我评价可能是依据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也可能与自己相似的人做比较,或者完全是内心的自我分析和评价。这些评价具有相当强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常常容易发生极端变化。例如,有的学生只因受到老师的几句批评就萎靡不振,而有的人为了别人不经意的夸奖而得意洋洋。从妄自菲薄到自高自大似乎只有一墙之隔,而较多的时间里处于自负与自卑的内心冲突之中。
4、 沟通和封闭的矛盾
青春少年渴望与同龄人交流思想、沟通内心体验,排遣日益增长的孤独感。从青春期开始,孩子体会到了孤独的滋味。他们既充满了各种幻想和憧憬,又会萌发许多孤独和感伤,并且有自我封闭的倾向。在实际生活中他们渴望有自己的房间,自己的桌柜,可以存放自己的日记本、信件像册等“私人物品”,不喜欢别人特别是父母向自己问这问那,不愿表露自己的内心感受。父母为了了解孩子的内心活动,有时对孩子的私人物品发生兴趣,往往引起孩子的反感。此时,父母与孩子的“代沟”表现比较明显,这种现象其实是孩子青春期自我意识的矛盾之一。家长应该平等地与孩子讨论问题,以教训的口吻和孩子说话最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家长不应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
二、 积极互动的亲子关系
1、 身教重于言教
所谓教育孩子,实际上是教孩子怎样生活、怎样做人。每个作家长的人都应该明白,当我们教育孩子应该如何时,应该注意到我们自己是否正在身体力行地实践着这些道理。孩子也在察言观色,他们会从我们身上学习生活。有的时候,孩子做作业累了,抬起头来看到我们在玩牌、在喝酒、在闲聊,他的学习意志也会减弱;如果他看到的是父母仍在忙于工作上的事情、忙于学习提高、忙于劳作,孩子也会珍惜自己的学习时间。有的家长辞去了工作,想更好地督促孩子的学习。结果,孩子反而更加消极、懒惰,抛开其它因素不谈,家长丢掉了自己的工作,就是给孩子树立了一个不积极地生活的榜样。如果家长让孩子看到,爸爸妈妈尽管年纪大了,生活和工作的负担很重,仍然保持进取精神。孩子会得到某种启示。不要让孩子帮助我们实现自己的理想。
父母要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所谓家庭气氛是指家人相处时的关系、家庭与人交往的方式、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有研究报告指出,家庭气氛与子女的适应状况有很大关系。在一个温暖、和睦的家庭中成长的子女,比较开朗乐观、积极自信,人际关系比较好,适应能力比较强;相反,在一个冷漠敌视和压抑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子女,往往在性格上容易退缩,缺乏安全感;有的则容易出现攻击行为,搞不好人际关系,不易产生积极进取的愿望。从另一方面来看,子女也不是完全被动地接受家庭的影响。有些孩子家庭环境不太理想,要比其他孩子付出更大的个人努力以应对环境的挑战。因而他们的注意力、忍耐力、坚韧性和灵感、奋斗精神等自我拯救能力都胜过同龄的孩子。由此可见,家庭环境不够理想的孩子,应该发挥自我能动性,增强自我拯救能力,也是可以起到补偿作用的。
2、 尊重孩子的人格
父母如何对待孩子是子女的心理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有的父母对子女过于严格,处处训斥子女,支配子女的活动,使孩子言听计从。这样教育的孩子表面上看是有修养的,但因他们的独立人格没有受到尊重,往往表现出自我抑制,没有信心的个性特点;相反,有的父母对子女的任何要求都尽力给以满足,结果使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蛮横的品质,甚至出现攻击行为。家长应该平等对待青春期的孩子,既尊重他们的独立性,又要让他们逐步学习成年人的行为,按照一般人际关系准则行事。父母的错误态度是造成孩子不健全人格的重要因素之一。
3、 正确地给以强化
在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中,对孩子的行为给以正确的强化是教育孩子的关键。许多家长承认自己教育失败,主要原因是强化不当。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会自然而然地产生许多愿望,随后就会向家长提出。这些愿望或要求有些合理,有些不合理。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不懂得是否有合理性。家长是否应该满足,应该如何满足,是需要思考的问题。一般来讲,不合理的要求应不予理睬或加以拒绝。有些家长不恰当地满足了孩子的无理要求,无意识中强化了孩子的非理性。对孩子的合理要求,除了必须迅速给以满足的要求之外,尽可能地延缓满足,使孩子为实现他们的愿望而付出努力。让他们明白,任何愿望的实现必须以付出为代价,借以塑造他们的积极行为。一定要让他们的积极行为得到奖赏,这种奖赏可能是物质的,也可能是精神的。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的许多环节中,都应该利用强化的原理。对孩子的教育应该以积极的鼓励为主,批评过多往往使孩子无所适从,甚至“破罐破摔”出现对抗行为。孩子报告成绩后家长的反应。考试前后家长的表现。
4、 给孩子交往的空间
青春期的少年需要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希望有更多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也希望能有人倾听自己的话。这种需求较少能从父母那里得到满足,而同龄人的思想水平接近,对事物的看法有有更
四、如何正确教育初中孩子的十大方法?
一、做人比技能教育更重要:
学校教给孩子学习知识能力和获取知识能力,而家庭从小对孩子的人格和品质进行影响。
培养孩子守信的习惯,对孩子许诺要慎重。许诺后我们都要履行诺言,这样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也维护我们作为家长在孩子心中的威信。同时教育了孩子对谁都不能随便说话和承诺,说了就要负责。
二、关注孩子的倾诉,因为孩子喜欢对家长说话,是对家长无条件的信任。
经常与子女沟通,努力缩短与子女心灵的距离,愿意听子女谈知心话,真实地了解自己的子女,教育子女健康成长。在教育子女时要多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尤其是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切忌使用“笨蛋”、“没出息”、“傻瓜”等侮辱性语言,更不要以讥讽语气,来冷嘲热讽子女,冷漠子女,这样会抹杀子女的自信心,给子女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阻碍子女的成长和进步。要让孩子正确面对挫折,培养孩子健康人格。
三、培养和训练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消除家长由于急功近利对子女造成的恐惧,认可和鼓励孩子通过制定学习计划、课外活动计划、家庭作息时间表,实现自我控制,达到自定目标从而激发孩子自动自发学习的态度和意愿。
有时间表的指引,孩子显得更加自觉。定时地弹琴、休息、锻炼、学习。
四、正确认识电脑、电视的作用:要满足孩子合理的要求和愿望;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
孩子都有玩的天性,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受到监控和约束,孩子的生活空间成了无形的牢笼,这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学电脑、玩QQ起码要会打字,一些操作技巧,这对孩子没有坏处,而且如果用电脑是用来查资料,玩QQ是用来沟通信息,方便联系,这些都是好事。看电视如果看的是《科教频道》、《百家讲坛》或者新闻,这也是好事。
五、关于怎么教育好初中的孩子?
个人觉得,主要把握好“距离”这个词,适当的自由自主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您可以找一下德伟思教育,找更多懂这方面的老师来取取经
六、内向孩子的教育方法?
1. 尊重与理解尊重内向孩子是非常重要的。让孩子知道他们的内向并不是不好的,而是一种天生的特质。同时,也要理解内向孩子与外向孩子的思维方式不同,所以不能有偏见或期望他们像外向孩子一样。2. 鼓励沉默的品质内向的孩子更擅长观察、思考和细节,这是非常有价值的品质。家长需要鼓励孩子用内向的方式表达和发挥自己的优势。3. 提供安静的环境内向的孩子更注重环境和氛围,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去思考和表达。给孩子提供舒适的地方,例如读书角、个人房间等,让他们有一个适合自己的空间。4. 给予充足的时间内向的孩子通常需要更多时间来思考和表达。家长需要给孩子更充足的时间,不要急于得到结果,鼓励孩子在自己的节奏下完成任务,实现自己的目标。5. 鼓励交往与互动尽管内向孩子更喜欢独处,但适度的交往和互动也是必要的。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参加一些小组活动和兴趣班,让他们有机会与不同的人交流和学习。6. 应对担忧和困难内向孩子通常对变化和新事物持有一定的担忧,家长需要倾听和理解孩子的困惑,并给予支持和建议。同时,也可以通过鼓励孩子参加一些挑战性的活动,帮助孩子克服自己的困难。
七、妈妈教育孩子的方法?
首先,一定要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要知道自己做的事情,不管结果怎样,只要是自己做的,你都需要承担责任。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才是靠得住的,给人安全感,也能让人感觉你靠谱。
其次,“百善孝为先”。一定要培养孩子中华第一美德—孝顺。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如果孩子不孝,父母不仁,那家庭生活如何和谐?
其次,如果是男孩,就要教他仁慈,如果是女生,就要教她大度。中国有句古话“男戴观音,女带佛”,说的就是如果男女脖颈要佩戴什么,男生要佩戴观音,而女的要佩戴弥勒佛 。为啥呢,因为自古男的就好战,为了天下就残忍地杀戮,而佩戴观音是希望男的能善良一点,温柔一点,慈悲一点。而女的就是“事多”。一直就有“三个女人一台戏”。而佩戴佛就是希望女性不要小鸡肚肠,大度一点。
其次,让他的爱好顺其自然的发展,不要因为教育制度或者社会逼迫孩子学自己不喜欢的,上自己不喜欢的课程和补习班,不要让孩子活那么累。
其次,培养孩子自学能力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现在很多事情都不是老师教授那么简单,有好多东西都可以靠自己自学来获取,只要孩子有自学能力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管社会如何变化,都能适应这个社会。
其次,“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直接交给他鱼,不如交给他捕鱼的方法。很多父母是官二代富二代,就直接给孩子钱,从来不教给他如何去正当正确,导致孩子骄奢淫逸的坏习惯。
其次,诚信的品质。就像狼来了,诚信的孩子才讨喜。答应别人的事情要做到。
其次,给孩子培养好的习惯。习惯会伴随人的一生,不管好的坏的,所以坏习惯在一开始就要杜绝。
最后,培养正直磊落的行事风格。不相信“天上掉馅饼”,只有陷阱,不要占别人便宜。不是自己的千万不拿,自己只拿自己应该拿的。
八、小学孩子的教育方法?
1.将学习活动贯穿于游戏之中,通过游戏推动学习
与孩子一起游戏,在游戏中尽量由孩子做主,孩子轻松而没有压力,自由表达而不受限制。孩子喜欢游戏,对于从事的活动动力。
在游戏中孩子的整个人就像一支乐队,四肢、感官、大脑同时参与,视、听、触、嗅等多种感觉器官同时接受刺激共同参与学习。游戏中的学习对象灵活多变,包括平面的书本、立体实物、多维的场景以及既往经验的再现。游戏中能够表达幽默感、难过、恐惧、同理心等情绪。
通过这种立体、多维、身心参与的游戏方式学习是最有效果的。可以把各种学习内容贯穿于游戏活动之中,达到语言、运动、计算、认字、社交技能以及知识学习的目的。
2.亲子阅读和讲故事
设置一些与孩子一起阅读和讲故事的固定时间,选一些适合孩子的故事书、童话书、卡通书一起阅读。可以是家长读和讲,孩子听。也可以是孩子读和讲,家长听。一般要轮流,不能只是家长单方面地说,孩子被动地听。孩子要主动参与,要将听到的复述出来。通过角色扮演、自己重新组织表达而理解故事内容,甚至创造性的加工,将故事变成自己的作品。
九、威胁孩子的教育方法?
只是威胁孩子教育方式是最不妥当的,这样只会让他增加一种恐惧感,所以我们应当正确的使用一种鼓励的方式和支持的方式。
十、梁启超教育孩子的方法?
综观梁氏家教,其荦荦大旨当包括以下方面:
其一,梁启超洋溢着深沉的父爱,践行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原则。他一生奔忙于国事,日理万机,却为儿女们的成长倾注了大量心血。他自称是“最富于感情的人”,而对于孩子们的感情“十二分热烈”。他重视与子女沟通,写给海外留学子女的数百封家书充满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大到人生道路、婚姻家庭,小到衣食消费、作息养身,均耐心开导,润物无声。他是儿女们的良师益友,但又如信中所说:“爹爹虽然是挚爱你们,却从不肯姑息溺爱,常常盼望你们在困苦危险中把人格能磨炼出来。”因而,他一旦发现子女有学习、生活上的问题,就及时引导、帮助。
其二,梁启超尊重儿女的个性和专业爱好,为之提供了自由发展的空间。梁家子女的性格和专长各不相同,而梁启超总是循循善诱、彰显其长。梁启超尊重儿子的兴趣、特长,赞成梁思成研究古代建筑史,梁思忠学习军事,投身于政治。鉴于思成、思永侧重于人文学科,他希望思庄以下的子女学习自然科学,但事实上仅有梁思礼后来承父志,成为火箭专家。因客观条件和个人兴趣,梁思庄没有按照父亲的设想学习生物学或化学,却在其支持下选择了图书馆专业。梁启超自称信仰“趣味主义”,这也是他指导儿女学业的重要原则。
其三,重视“磨炼人格”教育。梁启超推崇曾国藩的家教,反复告诫孩子们“处忧患最是人生幸事,能使人精神振奋,志气强立”,要“能在困苦中求出快活”。他认为,在困难中保持“寒士家风”,即是“自立之道”。不仅如此,他还强调要在舒服的环境中养成“寒士家风”,教导做领事夫人的梁思顺:你们“都是寒士家风出身,总不要坏自己家门本色,才能给孩子以磨炼人格的机会”。对于梁思忠不愿舒舒服服地读书而想回国参军,他指出:“一个人若是在舒服的环境中会消磨志气,那么在困苦懊丧的环境中也一定会消磨志气。”要求思忠“随遇而安”地学些军事本领再回来。
“磨炼人格”尤其落实于学业上陶冶韧性,不求功利。梁启超汲取朱熹、曾国藩的治学心得,主张“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而治学的过程,“譬如熬肉”,不能急于求成。他开导学业上有些急躁的思成:“凡做学问总要‘猛火熬’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在慢火炖的时候才能令所熬的消化作用融洽而实有诸己。”寄望思成的学业有一个“慢火炖”的过程。
其四,以爱国为立身之本,珍视和阐扬中国文化。梁启超一生多变、善变,而爱国之心不改,这种理念也贯穿于家教之中。他在世时言传身教,做梁家“兄弟姊妹的模范”。其后,《饮冰室合集》仍是梁家子女的精神食粮。梁思礼等人一再提到受父亲作品的爱国思想感染。事实上,抗战期间,梁思顺拒绝出任伪职,梁思成夫妇不畏艰苦和病魔,放弃去国外工作的机会,梁思礼学成归国,均表现了深厚的爱国情怀,也与父亲的思想熏陶不无关系。
梁启超珍视祖国文化,以至被视为东方文化派的代表。梁家子女虽然留学海外,却热爱中国文化,钻研国学。梁思成在父亲的指导下,民国初年开始读“四书”,留学美国时还研读了李诫的《营造法式》等书,从而奠定了较好的国学基础。梁思成、梁思永等人从不同方面阐发中国文化,契合了近代以来的爱国主义旋律。
其五,注意追随时代潮流,更新知识结构。梁启超是与时俱进的思想家、学术大师,重视汲取新知新理。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他千方百计地让儿女们经受最前沿的学术训练,规划年长的儿女留学美国,较小的留学欧洲或日本。他关心儿女的学业,也为其进入国内学术前沿寻找契机。因梁启超早逝,梁家较小子女的留学计划未能完全如愿,但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成为国内学术界的领军人物,又显然跟留学美国分不开。对于不从事学术研究的儿女、女婿,梁启超仍然叮嘱其汲取新知,比如要求做领事的女婿周希哲,“将国际法重新研究一番”,“要跟着潮流求自己职务上的新智识”。这些均体现了梁氏家教的远见卓识。
这些家教内容在一些家庭或多或少地存在,但未必像梁启超那样言传身教,完备无遗,而且贯穿始终。因之,重温梁氏的家教、家学,对于当代中国人仍然不乏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