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误区有哪些
1. 干涉过多,父母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在孩子的成长中起到一个非常大作用。很多家长的毛病是对孩子的干涉过多。其实,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体,他
一、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误区有哪些
1. 干涉过多,父母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在孩子的成长中起到一个非常大作用。很多家长的毛病是对孩子的干涉过多。其实,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体,他的行为准则遵循了自然界的两大至理——本能和模仿。本能是一切生物的本能,饿了需要吃、困了要睡、乏了要歇息。而很多家长因为没有经验对孩子的干涉过多,导致了孩子的行为准则的错乱。比如,很多家长怕孩子饿,经常让孩子吃东西,以为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有帮助,实际上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孩子的身体在发育,消化系统因为没有成熟,过多的饮食会造成孩子的胃部压力,长此以往会对孩子的胃部造成损伤,其次,想吃就吃不想吃就不吃的行为,也容易扰乱孩子的生活规律,让孩子养成行事没有计划和节制的习惯。在来说模仿,很多父母因为自身的认识不足,导致孩子染上自己身的坏习惯。如,暴躁易怒、如口吐脏话、如言而无信等等。作为孩子行为的导师,父母应该以身作则,用自身的行为给孩子做出榜样,让孩子模仿你们正确的一面。
2. 从不干涉,自与西方接轨后,好多父母以为无为而治就是西方的教育方式,以为任由孩子自己成长是就正确的教育方式,其实是错误的。在国外,西方的教育方式是,在孩子明白责任和义务和权利的三者关系后,才可以进行“放养”。但是,国外的家长时刻会警告自己的孩子,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老师也是如此。但是国内的家长片面的以为,放养的办法就是正确的。结果导致,很多孩子放是放出去了,结果发现收不回来了。而且,最主要的是这种不成熟的方式,让孩子的责任心丧失,只懂得行使权力、只懂得索要权利而不去承担与之相对应的责任和义务。最后,孩子犯下无可挽回的大错,或者是自私自利,只知索取不只回报。
3. 本末倒置,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身上有个误区,认为孩子大了才能管,小的时候要宠。其实不然,规矩都是小时候立下的,孩子在3-10之前是立规矩最好的时候,这个时候,要对孩子的行为和价值观进行重点教育,让孩子明白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等到孩子10岁以后,随着心智的增长和对社会环境认识的加深,他们会逐渐因为好奇心的驱使,去常识一些新鲜的事物,这些事物有好有坏,而好坏的标准对他们来说是否清晰,以及他们对触线的自制力,则完全来源于家长和老师为他们树立的三观,以及长期培养的自我约束能力。现在的好多家长,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从小就给孩子补课,而忽略了孩子心理上的关注和培养,最后导致孩子虽然学习很好,但是承受能力、还有自我约束能力都非常差,极易被引诱为社会的复杂环境所欺骗,跳入好奇心的陷阱。
二、宝宝教育的误区有哪些
过于放纵和溺爱,过于严格要求都是误区,对孩子的期望值高过他的实际能力,也是不好的。
三、父母教育孩子会进入哪些误区?
第一、学习成绩至上,忽略孩子身心健康和品德的养成。
第二、期望虚高,脱离孩子的实际情况。第三、只顾言传要求孩子,忽视律己及身教。
第四、唠叨、抱怨多于倾听和表扬,忽视孩子的内心感受。
第五、强迫孩子学习,久而久之,令孩子厌倦学习。老师派可以帮助你
四、教育孩子的误区有哪些?
1.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这样孩子长大性格可能会比较偏激
2.孩子小的时候学习不要逼得太紧,太紧的话以后就会厌学,没有了自觉性,就真的是学不进去了
3.给孩子的零花钱不要过多,零花钱过多孩子就不会知道挣钱的难,就只会想着怎么花钱,不会想自己挣钱,那么也不利于孩子学习的上进心
4.不要一直认为孩子太小,从而对孩子的某些过错让时间冲淡
5.不要认为孩子小而不去考虑孩子的意见,引导和肯定孩子的建议是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这点很重要),要经常和孩子沟通,时刻注意孩子的心理变化, 孩子心理的教育是很重要的
6.有牢骚的时候不要在孩子面前发,要时刻记住,孩子就是以父母为榜样的,父母在孩子心理就是神,是可以解决任何困难的
7.要培养孩子看课外书的习惯,但最好是偷偷的过滤一下
8.不要经常在孩子面前说孩子笨,说多了就真的笨了
9.孩子适当的体育锻炼有支持,不要老是督促他学习,让他知道锻炼身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样可能会缓解孩子长大后对网络游戏的迷恋,但只是可能
记住:所谓的人生下来是善还是恶我都不认同,我认为人刚生下来就像一张白纸,他以后的善恶完全由后天培养,他就是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积累自己的记忆,生活的环境很重要。现在的电影很好看,画面很精彩,现在的科幻小说五花八门,也很长,看起来很费时间,现在的网络游戏很好玩,有的人一天十几个小时在玩,90后的孩子很酷,身上随身带刀当侠士,这些都让人看着很纠结。
希望你能满意,我想说的就这么多了
五、幼小衔接家长有哪些错误认识?
据了解,家长主要存在以下错误认识: 1.轻描淡写,漠不关心
有些家长由于工作繁忙,精力有限或是自身素质所限,不注重自身与幼儿的心灵沟通与交流,不关注幼儿在园期间的发展变化,不配合教师所开展的主题活动,不参与幼儿园举办的专题家长会,更不和幼儿聊任何有关入学的话题。这就使幼儿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重视与关怀,更谈不上主动发展了。
2.简单粗暴,施加压力
个别家长不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把幼儿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归结为调皮捣蛋,经常用简单粗暴的语言吓唬幼儿:一天到晚就知道调皮捣蛋,我不管你,到时候老师会好好收拾你。连十分钟也坐不住,到时候你就等着让老师罚站吧!听到这些语言,幼儿对小学还有什么向往与企盼?大概就只剩下恐惧与不安了。 3.重视知识,忽视习惯
很多家长认为幼儿的入学准备就是提前认字、学习拼音、学习英语、学会算题等知识技能,却忽视了对幼儿学习生活习惯的培养,更忽视了诸如观察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这样做的后果往往是,因孩子过早地接触小学的有关知识技能,反而降低了学习兴趣,不利于入学后的学习兴趣激发与能力的持续发展。 从哪几方面入手做好幼小衔接?
家长普遍存在的这些问题,无形中会对幼儿产生消极影响,无法与幼儿园形成有效的家园教育合力。建议家长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激发幼儿的入学愿望
茶余饭后,家人要经常和幼儿讨论有关入学的话题,激发其对小学学习生活的向往。如:上小学以后能学到很多知识呢!到时候你各方面表现优秀,还会被评上少先队员,戴上红领巾呢!如果确定了要去的学校,可以利用周末带幼儿去参观小学的校舍,以减少对小学的陌生感。对于入学的一些相关问题,既不能简单粗暴,更不能不懂装懂,而是要对孩子进行积极、正面引导,让幼儿从心底产生上小学的强烈愿望。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幼儿选择图文并茂、以图画为主的图画书,让幼儿在画面和故事内容的吸引下逐渐喜欢上读书,在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同时进行随机识字和游戏识字。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孩子入学后的知识学习和理解能力都是极大的帮助。大班下学期老师会有意识地为幼儿布置一些简单的书面作业,家长不要一味包办,让孩子练习自己记作业并独立完成作业,会为入学后的家庭作业完成打下扎实的基础。 3.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
入学前的知识准备要积累,生活自理能力培养更重要。家长要有意识培养幼儿自己整理书包,自己安排作息时间,教育幼儿要有纪律意识,遵守各种规则。在家中可为幼儿创设一方属于他自己的小天地,引导他学会自己管理自己,这对于其自理能力的提高会有很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