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百科 > 育儿百科

性教育是教师和家长的合作,家长如何同教师进行交流

2022-03-05 02:27:00     来源:www.dxfbaby.com
分享:
收藏本文          热度:
导语:


1、性教育是教师和家长的合作

一般来说,教师对13到18岁阶段的中学生的最大期望,是学生们的学业成绩优异,能达到考上最好的大学的目的。对于家长来说,他们对正在念中学的

1、性教育是教师和家长的合作

一般来说,教师对13到18岁阶段的中学生的最大期望,是学生们的学业成绩优异,能达到考上最好的大学的目的。

对于家长来说,他们对正在念中学的子女所怀的期望,绝对会比教师的更多,更殷切,更野心勃勃。他们不但希望子女能考上最好的大学,而且祈求子女能够有机会到美国的哈佛大学去留学,将来做医生,赚大钱,给父母争个光彩的面子。

在这些以实利为重的期望的影响之下,教师的教学方针是,向学生的脑袋双管齐下地灌注课本知识。家长对子女也同样采取念书至上的教育原则:念书、念书!只要把书念得好,分数考得高,别的都不用学,什么都不用管。

可是,教师和家长都忽视了,甚至可以说是故意排斥了一种非常基本、至关重要的有关做人的教育。

这种非常基本、至关重要的教育之中的一个关键就是性教育。

一提起“性教育”这三个字,必会引起许多头脑比较守旧的人的激烈反对:

“还没有到18岁的孩子,纯洁无邪。哪有在学校里就教他们有关性这种猥亵的事情,简直是害人子弟、有伤风化、道德沦亡!”

“做父母的,本来就是要千方百计地防止正在发育期中的孩子对性有所知。哪有反过来,叫父母告诉子女那种污秽、羞耻的性知识。真是岂有此理!”

可是,在21世纪,这些反对舆论已不合时代精神,如同刮走了的风,留在山谷里的回响余音。因为在当今的这个新世纪,国际间的文化疆界渐趋消失,性教育之风将慢慢吹到文明进步的国度,这是无法阻止的趋势。不如早点开始,不要落后。知识是力量,无知必吃亏。

所以,性教育不但是教师和家长的职责,而且应该是教师和家长的合作。

首先,让我们朝近处来看,为什么性教育是教师和家长的职责。

13~18岁是人从小孩子进入成年的过渡时期,性成熟的关键阶段。在这段时期,少男和少女对异性产生兴趣,对性产生许多疑问、不解和好奇感。故此,他们极为需要有一些为他们所尊敬和信任的人,给予他们正确的性知识,恰当的性教导;最适合的教导人选当然是他们的老师和家长。

如果教师和家长像一堵沉默的墙壁那样,素来对性一言不提,一语不出。但是,每当天真的少年出于好奇的动机对性一有发问,沉默的墙壁便开口严词责骂,训斥一顿,后果会是很危险的。

责骂不会熄灭正在性发育阶段的少年对性知识的求知欲;训斥不能阻止他们探求性知识的试图。相反的,责骂和训斥会把他们赶走。既然他们本来信任的长者认为对性的求知欲是坏的、羞耻的,那么他们从此不再发问,以沉默的态度去对待沉默的长者。

这时便危机四伏,长者以为少年经过责骂便乖起来;没想到,少年改变了路线,到他们的同辈伙伴、同龄同学那里寻求支持和帮助。可是,这些尚未成年的少年既缺乏性知识又没有性经验,哪能谈得上互教互助。于是,他们像是一群无知的瞎子,在黑暗中爬上大家都不熟悉路径的山峦,摔跤、迷路、跌落悬崖峭壁的可能性很大。

为人老师的,怎能让自己所关心爱护的学生毫无准备地登上如此危险的山路!

为人父母的,怎能忍心让自己心爱的子女盲目地去做这样令人毛骨悚然的性冒险!

所以,教师和家长非得负起性教育的职责不可。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2、家长如何同教师进行交流

家长和幼儿园的老师要经常沟通,如果家长和老师之间的关系没有协调好,就会使孩子陷入窘境。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向老师提出意见而又不影响孩子呢?现在向家长和老师推荐以下策略。

一、不要等到孩子有了严重问题才去找老师。心理学家认为,在轻松气氛下互相认识的老师和家长,在对孩子的问题交换看法时,相互之间很少保留意见。

二、所有的父母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好的,犯错误是偶然所为。专家常提醒父母:“请家长们不要忘记,老师负责的不是一个孩子。”凡是对这种情况表示理解的家长从一开始就会赢得老师的好感。

三、即使家长很生气,而且家长是有道理的,但是在家长同老师交涉之前也要对老师好的一面加以肯定。

四、即使家长希望老师听听自己的意见,也不要伤老师的面子。较好的做法是,首先要让老师感觉到,家长的看法是正确的。当老师真正意识到家长的看法是有道理时,老师是能够认真听取家长意见的。

五、不要因为不好意思而不谈一些比较重大的家庭问题,尤其是影响到孩子平时表现的家庭问题,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只有这样才能在孩子出现异常时,获得老师的理解。

六、“我的孩子是很乖的,怎么会在幼儿园里调皮捣蛋呢?”所有家长都认为自己对孩子最了解。每当老师对孩子提出不同看法时,家长往往很不高兴。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完全和在家时不一样,这样的现象是经常发生的。老师和家长经常交换意见有助于双方更好地了解孩子。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3、家长也可尝试与孩子合作

  我们通常都会以为,孩子就应该听话,按照妈妈的想法和意图去生活。这种思维会确立我们心中的优越感和权威感,一旦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我们就会提高嗓门怒斥他们。但是在妈妈的控制中反弹的孩子,会变得更不听话,做出更多对妈妈挑衅的行为。

  所以我们在与孩子相处的时候,一定要放下对孩子的控制欲,转让你的权力,邀请孩子合作。我们不能强迫孩子顺从我们,而应该给孩子自己作决定的自由和权力,然后尊重他们的选择。为此,我们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营造平等交流的家庭氛围。经常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家里发生的事情,适当地跟孩子讲一讲,让他了解情况并且主动征求孩子的意见。有时候孩子给出的意见会很幼稚,但是在给出意见的同时,孩子毕竟是经历了一个思考的过程,所以我们要采纳一些孩子比较好的建议,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支持。

  第二,采用:角色互换"增进彼此的理解。亲子之间,如果长期保持在管教与被管教的关系状态里,彼此之间很容易会产生误解,关系也可能会越来越僵化。所以我们可以在培养孩子的时候,让他多参与家庭的管理,也可以跟孩子进行一些:角色互换"的游戏,来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

  第三,与孩子一起思考、讨论。要经常跟孩子交流自己的感受,让孩子产生一种在和妈妈合作的心理。比如我们可以一起交流一下看电视的心得,讨论一下具体的问题怎么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仅能够感觉到自己得到了尊重,也能学会尊重别人的要求和感受。这样达到的效果,要比单方面的控制要有效得多。

  合作关系的基础就是平等。当我们想要控制的时候,其实是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附属品,常常会忽略孩子的感受。但是如果把跟孩子的关系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上,就能更多地尊重孩子的意见和感受。如果我们希望亲子关系融洽,孩子能够健康顺利地成长,就一定要放下对他们的控制,邀请孩子合作。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4、教师是儿童家长施教的合作者

学前教育现状调研表明:(1)教师基本上都能和家长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进行双向交流,彼此尊重,相互协作,共同承担保育、教育幼儿的责任。例如,有的家长向教师反映孩子在家不好好吃饭,希望教师能在晚上打个电话来,这样孩子就会在期盼教师来电的过程中,高高兴兴地把饭吃下去,教师大都能满足家长的这一心愿。(2)众多教师能经常和家长讨论幼儿的学习和成长情况,支持家长发展教育的决策能力。如今的幼儿园都有自己的办园特色,设有各种兴趣班、特长班,究竟让孩子参加什么样的班级呢?这是教师和家长经常讨论的话题。许多教师把决策权下放给家长,启发他们和孩子一起商量后再做出决定,是参加美术班、器乐班,还是英语班、珠心算班等。(3)有些教师能和家长一同评估儿童的发展水平,制定相应的教育计划。比如,有位教师利用开放日活动,先向家长发放评价表,让家长边观看孩子的活动,边评价孩子的发展水平,教师随后进行讲评,对具有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的家长提出不同的教育要求和建议,深受家长的欢迎。(4)一些教师还能定期和家长、儿童保健所、小学等机构进行联系,了解幼儿的健康状况和进步的速率,以谋求家园教育的一致性。比如,教师把幼儿视力检测的结果通过“家园联系册”、“家园小报”和便条向家长反映,要求家长在家庭中教育孩子注意用眼卫生,控制看电视的时间,并为孩子做出榜样。

出现这一喜人局面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教师能继承我国学前教育的优良传统。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指出:“幼稚教育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建国50多年来学前教育的成功经验也证明,教育儿童是幼儿园和家庭的共同责任,教师和家长紧密合作,就能为儿童营造最佳发展环境。

其二是教师能追随环球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进入90年代以来,世界幼教发达国家都日益关注教师和家长之间的配合关系,强调冢园共育。1996年全美学前教育研究会在《发展的适当的学前教育方案》中提出,提高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的一个重要条件乃是教师能与儿童家长建立合作互惠的关系。1998年日本政府在颁布的第3个《幼稚园教育纲要》中指出:“幼稚园要十分注意与家庭的联系与合作,幼稚园生活要与家庭、社区保持连续性。”许多教育家都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美国教授g·s·莫里逊(morrison)认为“教师和幼儿家庭建立积极的富有成效的关系”,是幼儿教师所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功,儿童越是年幼,教师越应如此。

其三是教师能担负起时代所赋予的法律责任。不论是《幼儿园工作规程》,还是《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都明确提出教师要经常与儿童家长取得联系,了解儿童家庭的教育环境,和家长一起商讨符合儿童特点的教育策略,提高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有效性。可见,教师主动与家长配合教育儿童是幼儿教师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6、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