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教”不“替”,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父亲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1、只“教”不“替”,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冰心曾语重心长地指出::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没有爱就没有世界,但是有时候母亲的爱并不是健康的,反而害了子女。"父母
1、只“教”不“替”,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冰心曾语重心长地指出::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没有爱就没有世界,但是有时候母亲的爱并不是健康的,反而害了子女。"父母对女孩的爱,完全可以从包办一切转移到培养她的独立性上来。
中秋节到了,16岁的晶晶第一次拎着节日礼物被妈妈:派去"看望小姨。到了小姨家门口,晶晶按门铃结果没人开门,她以为小姨和姨夫不在家,想起爸爸的朋友有时直接把礼物放到自家门口,她索性把礼物:堆"在了小姨家门口,然后转身回去了。
回到家后,晶晶跟妈妈说礼物送到了。没过一会儿,小姨打电话过来询问刚才是不是晶晶去过,妈妈这才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她心想平时是自己把女儿娇惯坏了,才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便马上把晶晶叫了过来,告诉她这样做是不妥当的。妈妈还告诉晶晶,小姨当时在洗澡,没听见敲门,下次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提前给小姨打个电话。晶晶表示记住了,妈妈说::乖女儿,妈妈工作忙,过段时间还要让你带着礼物去看望小姨,你一定要完成妈妈交给你的任务哦。"
下一次再去小姨家,晶晶就提前给小姨打了电话,确认小姨在家后,她才过去送礼物,那天她还在小姨家玩得很开心。
天下的父母们永远都要记住,您的女孩非常棒,您的女孩可以做得到。教她做事,做错了也不要紧,家长一定不要代劳或插手,教她正确的做法等于给了她第二次锻炼的机会。一来让她明白怎样做是对的,二来让她亲自去体验、去实践,更有利于她的成长。
另外,当青春期女孩遇到问题时,家长不要对女孩说:我告诉你,这件事怎么办":你是孩子,我是家长,听我的没错"之类的话,应该这样对孩子说::你觉得这件事应该怎么办"或者:乖女儿,这是你自己的事,爸爸想听听你的看法"等,青春期女孩的思想还不成熟,这样的语言表达方式可以唤起她的独立意识,培养她的独立性。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2、父亲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第一,要看到青春期男孩独立意识的积极性
青春期男孩独立意识的产生是一件好事,这是其人生中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青春期男孩终于告别稚嫩即将走向成熟,这难道不值得爸爸欣慰和高兴吗?
第二,要客观地看清青春期男孩的独立意识
青春期男孩的独立意识其实是家庭教育的一个缩影,青春期男孩独立意识的好坏,一方面是随着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而变化,另一方面与家庭教育方式也有很大的联系。同时社会对青春期男孩独立意识形成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青春期男孩独立意识渐趋形成的时期,爸爸要客观地面对他的变化,不要认为他不事事依顺自己就是大逆不道,要正确地评判他们自己的决定。这样会让孩子觉得爸爸信任自己,也能克服很多叛逆情绪。
第三,帮助青春期男孩消除消极影响
独立意识的形成是青春期男孩从儿童走向成人的过渡。此时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很快,自我意识也开始增强,并认为自己是大人了,不再愿意很多事情都依赖爸爸。但是,在爸爸眼里,他还是孩子。这样,青春期男孩和爸爸乏间的矛盾就产生了。青春期男孩会觉得自己受到了束缚,开始对爸爸敌视起来。这对青春期男孩危害很大,他们看似对许多事情都毫不在乎,实际上内心却有极大的痛苦和不安,心理上也难免有孤独、寂寞之感,长久下去不利于人际关系的良好发展,也会对身心健康有不利影响。因此,爸爸应该尊重男孩的独立意识,与他们做朋友,想办法帮助他们摆脱消极情绪。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3、怎样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 注意孩子内心的三个动力:干些什么的欲望;得到信任的需要;能作出选择的渴望。
◆ 尊重孩子的独立意识,让孩子成为孩子自己,而不是父母的小影子、小尾巴。
◆ 父母不是孩子的“手”、孩子的“脚”,更不是孩子的“大脑”,父母仅仅是孩子独立意识的“保护者”。
◆ 当孩子说“我自己来”时,就让孩子自己来。当孩子想要“干些什么”的时候,就让他们自己干。这是孩子独立意识的萌芽。
◆ 年纪小,不应该是一个依靠他人的借口。越是年纪小、经事少,越应该自己动手干一干。
◆ 不要对孩子的“异想天开”、“以下犯上”横加指责。容许孩子“篡”一下权,天塌不下来。天还是那个天,地还是那个地,但孩子却经历了新的历练。
◆ 给孩子一块安全的“自留地”。在这里,孩子该干什么、想干什么、怎么干、后果如何,都让孩子自己作主。
◆ 对孩子独立的业绩及时作出反馈。积极的反馈会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力量。
◆ 家长的意见只是“参考”,不是“指导”,更不应该是“命令”。
◆ 当孩子需要一臂之力时,给他应有的支持,也给他留下选择的权利。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4、如何培养宝宝的独立意识
当孩子小的时候,父母习惯于凡事都为孩子考虑的周全细致,认为宝宝永远都需要自己悉心照顾。但是在孩子3岁以后,孩子会经常要求“自己来”,并拒绝家长的帮助,这对于孩子来讲并非坏事。
从心理发展的角度讲,“自己来”标志着宝宝自我意识及独立意识的萌发和增强;从教育的角度讲,“自己来”有益于宝宝独立自理的培养及自信心的培养。那么,如何因势利导把宝宝的意向“自己来”变成正向的力量促其更好地成长发展呢?
1、更新爱的观念,改变爱的方式,把学习的机会交给宝宝,培养宝宝自理的能力及对外界的适应能力,为其今后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这种爱的观念和方式往往被许多父母所忽视。一般情况下父母对宝宝的疼爱表现在细致周到的照顾上,并事事代劳。殊不知这些父母在不经意间丢失了宝宝动手学习的机会,造成宝宝的依赖性,使其失去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实在令人遗憾。改变爱的方式就是要注重宝宝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
2、确定适当范围,支持宝宝“自己来”。凡是宝宝能自己做的事,必须支持他自己做,并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扩大“自己来”的范围。如1岁的宝宝吃饭时要自己来,便可满足其要求,不要怕他把饭洒到桌上;2岁左右的宝宝要自己洗手洗脸,自己爬楼梯、穿脱鞋子等等,均应支持,允许他自己做。这样既可锻炼宝宝动作的灵活性、准确性,又可增强宝宝自理的能力。
3、耐心指导,教会技能。由于宝宝年龄小,能力差,在尝试“自己来”时往往搞得一塌糊涂,这时父母应耐心指导,做好示范,教会宝宝“自己来”的技能,帮助宝宝进步、成功,从而获得足够的自信心。切忌苛求斥责,否则势必导致宝宝胆怯、消极、缺乏自信的不良心理。
4、经常提醒,持之以恒。许多事情宝宝要自己来只是凭一时的兴趣。而宝宝的兴趣广泛却并不稳定,往往今天要自己做的事情明天就不感兴趣了。因此要使宝宝从小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必须靠父母的帮助和督促。经常提醒宝宝按时去做该做的事,如“该洗脸了”“该洗手了”等。若宝宝不愿自己做时则可说:“妈妈知道宝宝很能干,一定会做的。”或说:“宝宝上次做得那么好,今天一定做得更好。”以此来强化爸爸妈妈的指令,激励宝宝持之以恒,以便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
另外,当宝宝在自己的事情“自己来”做时,父母应看着他做完这件事,不要让其他事情分散他的注意力,防止他半途而废或不负责任地乱做一气。事情做完后应及时评价,特别应多给正面的赞扬鼓励,以强化宝宝的良好行为,形成良好的习惯。
如果宝宝愿意自己来做的事情确属其力不能及时,要耐心讲清道理,让宝宝明白不能自己做的原因,而不能只是简单的制止。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