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宝宝依恋类型,宝宝为什么依恋与父母同床
1、测试宝宝依恋类型
依恋是宝宝出生后形成的第一个社会关系,它为宝宝在以后的成长中建立其他社会关系提供了榜样,也是宝宝自信心的来源。宝宝与主要抚养对象的依恋主
1、测试宝宝依恋类型
依恋是宝宝出生后形成的第一个社会关系,它为宝宝在以后的成长中建立其他社会关系提供了榜样,也是宝宝自信心的来源。宝宝与主要抚养对象的依恋主要有三种:安全型依恋、淡漠型依恋和缠人反抗型依恋。
下面是一份测试宝宝依恋类型的小问卷,问卷中的每道题目都有“是”或“否”两种答案,回答“是”计1分,“否”计0分。如果孩子的主要抚养者为其他人,如爷爷奶奶时,问卷中的“妈妈”应换作“爷爷”“奶奶”。
1、与妈妈分离时,会哭泣或表现出不安,但能很快安静下来。
2、妈妈回家时,仍专注于自己的活 动,很少表现出很高兴的样子。
3、喜欢缠着妈妈,不愿意自己一个人玩耍。
4、哭闹或受惊吓时,在妈妈的安慰下,能很快安静下来。
5、虽然是陌生人的逗弄,仍会露出笑容。
6、与妈妈分离时,表现出强烈的不安,哭闹个不停,很难平静下来。
7、妈妈回家时会很高兴,喜欢与妈妈一起玩,愿意和妈妈分享玩具与食品。
8、对妈妈的离开漠不关心,很少表现出哭泣、不安的情绪。
9、即使在家中,也很难接受陌生人的亲近。
10、去新的环境,刚开始可能比较拘谨,但不到10分钟就可自在地独自玩耍。
11、能够很容易地让不熟悉的人带出去玩。
12、在不熟悉的环境中,虽然父母在身边,仍表现得很拘谨,不愿独自玩或与别的小朋友一起玩。
13、能在妈妈身边独自玩耍,不时会向妈妈微笑或与妈妈说话。
14、与妈妈在一起时,很少关注妈妈在做什么,只顾自己玩玩具。
15、与妈妈重聚时,紧紧缠在妈妈身边,生怕妈妈再次离开,怎么安慰都没有用。
16、在妈妈的鼓励下,能比较放松地在陌生场合表演节目。
17、一般不会主动寻求妈妈的拥抱,或与妈妈亲近。
18、在哭闹时,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使其平静下来。
19、在妈妈的鼓励下,能很快和陌生的成人玩耍或说话。
20、不怕生,第一次去别人家里,就能自在地玩耍。
21、与妈妈重聚时,有时会表现出生气、反抗、踢打妈妈的行为。
以上题目分为三组,1、4、7、10、13、16、19是测试安全型依恋的题目;2、5、8、11、14、17、20是测试淡漠型依恋的题目;3、6、9、12、15、18、21是测试缠人反抗型依恋的题目。将三组题目的得分各自相加,哪组得分最高即代表宝宝属于哪种依恋类型。
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具有很强的探索欲望,能主动与别的小朋友分享玩具,友好地在一起玩耍,很少有反常的行为问题。淡漠型依恋的孩子容易出现外显的行为问题,如攻击性比较强、经常抢夺别的小朋友的玩具、欺负别的小朋友等。缠人反抗型依恋的孩子容易出现内隐行为问题,如情绪抑郁、胆小、退缩、缺乏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等。
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决定了孩子的依恋类型。淡漠型依恋的宝宝,其母亲往往忽视宝宝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或对之不敏感,因此宝宝发出的需求信号经常遭到冷遇,久而久之,宝宝对母亲的感情也变得冷漠了。缠人反抗型依恋的宝宝,母亲对宝宝的需要和亲近的要求反应往往缺乏一贯性。她们根据自己的心情,有时对孩子很亲近,有时又很冷漠,使孩子无所适从,对母亲缺乏信赖感,也缺乏在新环境中探索的安全感。
为了让宝宝形成安全、健康的依恋,就要求妈妈,在宝宝需要帮助和安慰时能及时发现,并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情感上的支持;经常鼓励孩子独自玩耍和活动,鼓励并示范孩子对陌生人表示友好;从不欺骗孩子。只要具有爱心、耐心、细心,每个父母都会抚养出健康快乐的宝宝。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2、宝宝为什么依恋与父母同床
虽然人们知道,婴幼儿往往希望在他们父母的床上睡觉,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个愿望也可以发生在学龄期儿童身上。六岁到十二岁的孩子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拒绝在自己的房间睡。知道为什么孩子要与他或她的父母一起睡觉可以帮助指导孩子并进行适当的干预措施。
如果您的孩子坚持要睡在你的床上,请考虑以下因素:
1.恐惧和焦虑
许多孩子都会有焦虑和恐惧,导致他们寻求在夜间的安全感。例如,一个孩子可能是怕黑暗(幽灵,怪物和其他不知名的恶魔)或者,一个孩子可能是怕劫匪或其他夜间入侵者。有些孩子有过创伤性体验,使他们感到害怕和恐惧。有些孩子有分离焦虑症,这种焦虑的主要特征是害怕从照顾者或其他人身边分开。有些孩子有焦虑症,导致他们在没有理由的情况下也能感受到高程度的焦虑。当一个人是孤独的时候,许多类型的焦虑也变得更加激烈,甚至会恶化!
如果恐惧或焦虑是罪魁祸首,你可以尝试以下补救措施,水,牛奶,巧克力牛奶,茶,果汁或其他液体,每天4次,直到恐惧消失。这些液体可以帮助他们减弱对恐惧和分离的焦虑。
允许一个受惊的孩子开着灯睡觉。类似地,他房间的门可以保持打开。此外,放松的cd也是不错的选择。冥想,呼吸等诸多方便和强大的自救技术可用于自助减少焦虑情绪。寻找一个精神健康专业让专业人员教你和你的孩子如何使用这些策略。同时,一定要同情回应孩子的恐惧,不要嘲讽,批评,谴责。这些不仅不会去除恐惧,还会伤害孩子,和你们的亲子关系。在另一方面,同情和关心可以软化孩子的恐惧,并帮助它转向好的一面,同时促进亲子关系更好的发展。
2.家庭变更
有时,孩子们寻求他们父母的床来应对改变。比如说父母已分居或离婚或父母的一方已经去世,再比如,如果家庭移动到新的位置,很多孩子都会“进入”他们父母的卧室,这是更常见的。然而,这种不习惯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好转。家长也可以把孩子的新房间尽量布置成之前的格局。
3.寻求关注
有时,孩子需要家长更多的关注。这可能是因为父母工作时间长或经常出差的原因,从而导致无法给孩子大量的时间。如果你怀疑你的孩子想跟你睡在一起是因为这个原因,看看是否能每天跟孩子共度美好的时光,哪怕几分钟。其他类型的接触也可以(电子邮件,skype聊天或短信)。或者也许你可以在周末一个特殊的时间,和孩子有更多的亲密接触。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3、亲子依恋的类型
亲子依恋是孩子在两岁前与母亲或主要抚养人之间建立的一种特殊的情感联结纽带。母亲不仅能满足婴儿的生理上需求和情感的"饥饿",而且是孩子心理上的"安全岛"和快乐的源泉。只要母亲在他身边,他就能安心、愉快地玩耍,探索周围的环境。而陌生人的突然到来,用眼睛盯着他看,走到近前要从妈妈怀里抱走他--这对七八个月的孩子来说是一种心理刺激,将使他感到不安、恐惧甚至哭泣、大喊大叫。 运用标准的"陌生情境"实验,可以测查并区分出三种不同的亲子依恋类型:
①安全型依恋
②反抗型依恋
③回避型依恋
实际上这类婴儿与母亲并没有建立起特殊的情感联结,在这三种依恋类型中,安全型依恋是良好、积极的依恋,而反抗型和回避型依恋则是消极的、不良的依恋。
亲子依恋的类型,是母子间相互作用的产物。母亲与婴儿交往的态度和行为以及婴儿本身的气质特点,是影响婴儿形成不同依恋类型的两个主要因素。那种负责任的、敏感的、充满爱心的母亲,其孩子常常是安全型依恋的婴儿;反之,则可能是反抗或回避型。
研究发现,婴儿的气质特点也经常地、强烈地影响着母亲对孩子的态度和行为:那些见人就笑、喜欢被人抱的婴儿更易得到母亲的欢心;而那些不喜欢被人抱、不容易抚慰的婴儿则较少得到母亲的关爱。而母亲对孩子的态度及行为又反过来影响孩子形成不同的依恋类型。
建立牢固的积极亲子依恋关系,是培养孩子许多现代素质的基础。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4、如何面对宝宝依恋行为
在人际关系中表现的依恋是一种积极的、充满情感的情绪状态,在这种关系中建立起来的起中介作用的行为,称为依恋行为。这种依恋行为贯穿人的终生,只是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依恋的对象和方式不同。这里仅就0——3岁儿童依恋行为的发展规律和特点作一简单分析。
从降生时起,婴儿就在积极地寻找与父母保持亲近的需要——发展依恋行为,并通过吮吸、依附、微笑等反应来建立对母亲的依恋。同时,母亲也由于儿童的哭和笑依恋于儿童。
据有关研究表明:3岁以前的儿童,其依恋主要是集中于母亲身上。依恋的方式表现为外显的行为,诸如依附、跟随等。直至3岁以后,由于儿童开始进入幼儿园,随着儿童和父母接 触的机会相对减少以及儿童认识范围的不断扩大,儿童的依恋对象和方式才开始发生质的变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0——3岁儿童依恋行为的发展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依恋的萌芽——对人不分化的反应阶段(从出生到3个月)
最初,婴儿对任何人的反应都没有区别,是无选择地以十分相同的方式,如抓握、微笑等对大多数人作出类似的反应。在新生儿的脸上,你能看到一种奇妙的笑。这是一种具有一定节奏的运动,它是神经兴奋周期的反映,是身体内部状态引起的一种反射,与外界刺激无关。在新生儿心情满意的时候,对印入眼帘的任何刺激物都会报以微笑。
因此,称这种微笑为非社会性微笑(即生理微笑)。也有人称之为“自发性微笑”。在儿童出生后第5周左右,最强烈的社会性微笑出现了,儿童开始专心致志地注视人的面孔,然后突然开颜而笑。但这种笑只能保持3个月左右。在此之前,婴儿的笑并非表示个人的偏爱,他对所有的面孔,甚至一个纸面具也会产生微笑 。??
婴儿的哭也是如此,不光是由于注视着的人离开了视野而哭,而主要是由于生理上的不适。只要生理上的需求得到满足,婴儿就会表现出安宁并渐渐安然入睡。
由此可见,婴儿从出生到3个月左右,他们的笑与哭只能是满足其生理需要的手段,而不能说是真正的依恋行为,最多也只能说是依恋的萌芽状态,真正的依恋行为的产生是以认生现象的出现为标志的。尽管如此,我们对婴儿这种生理性的笑与哭作用仍不能低估。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婴儿微笑引起成人微笑的可能性是46%——88%。婴儿微笑的次数是存在着个性差异的,但对婴儿对别人的影响以及随后对他们的反应来说,这些微笑次数的差别又是相当重要的。??
母子关系是可逆的,婴儿的良好情绪会引起母亲的积极反应;同样,母亲的态度、情绪也会造成婴儿的不同的反应。研究人员发现那些非常焦虑的母亲所生的孩子,在出生后第二 、三、四天内哭得比别的孩子多。这就再次告诉我们,胎教不是可有可无的,是非常重要的和必要的。??
(二)依恋的发生——对人分化的反应阶段(从几个月到7、8个月)??
大约在3个月左右,婴儿的行为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反过去对任何人都友好的态度,其表示微笑的对象仅限于几个熟悉的人,而当他看见陌生人时,它是注视着,如果陌生人对他微笑或抱起时,他才作出一些反应;但是,对悉心照料他的母亲却产生了依恋行为,诸如 依附、要求接近或吮吸、咿呀喊叫等。
到了七八个月,婴儿的行为变化更大,当陌生人靠近 他就哇哇大叫甚至哭闹不安,并转而寻求母亲的所在,而当他接近母亲时,一般是伸手臂作出欲抱的姿势。这说明此时的婴儿已能敏锐地辩别熟人和生人了,这样,婴儿真正的依恋行为便产生了。??
自婴儿的依恋产生后,家人应当十分珍惜这种关系,尤其是与孩子生活在一起且接触频繁的亲人更重视。因为这种依恋关系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孩子未来的发展。心理学家们还专门研究了人类婴儿的早期行为,发现如果家人(特别是母亲)对婴儿的态度十分冷淡,缺少交往,使孩子不能产生对父母的依恋,则孩子会变得呆板,不信任父母,以后也不会信任他人 。
另外,中外的一些研究人员一致认为,在正常情况下,母养优于寄养,因为母乳历来被称为是最有利于儿童健康的养料,它能给婴儿带来许多生理上的好处。同时,由于喂奶时大量的身体接触和密切的母子联系,可以给婴儿带来不少心理上的安慰。所以,母子之间关系的质量比数量更为重要。??
(三)依恋的初级发展——对特定的人的反应阶段(8个月到3岁)??
儿童在这一阶段突出的特点是对母亲产生了强烈的依恋,排他性尤其明显,导致对母亲以外的人几乎没有什么依恋行为。??
8个月后,婴儿害怕与母亲分离;越来越依恋母亲。当他听到母亲的声音更显得相当安静,而离开母亲时则会出现强烈的烦躁情绪或不安反应,儿童将依恋之情全部集中于母亲一个人身上,而对母亲之外的人则不再过分亲近。这样,婴儿对人不加区别的友好态度相应减少。
此时,由于婴儿开始学会说话、走路,因此,当母亲离开时,一般采取喊叫、快走跟随 的方式来表达对母亲的依恋,并把母亲作为安全基地去探索他人外物。例如,当母亲带着一个2岁左右的 和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时,孩子总是先依偎母亲片刻,然后独自向前行走,但仍不时回头看看,只要看到母亲还在场,又会放心大胆地朝前走。因为母亲的在场给儿童提供了一种安全、依靠感。当母亲突然消失时,婴儿就会大喊大叫、紧张不安,甚至嚎啕大哭起来。??
正是由于在此阶段内,儿童将依恋的对象集中于母亲一人之身,因此,母亲的情绪态度会直接影响着儿童的个性发展。如果当有依恋之情的婴儿需要安慰与抚爱时,母亲能及时给予满足,婴儿的依恋之情就会逐渐加深并形成良好的母子关系;否则,如果儿童这种需要被剥夺了,与母亲的正常接触被取消或忽视了,儿童便会产生惴惴不安的焦虑情绪。
焦虑则是儿童心理上产生的一种忧虑、恐惧或紧张的情绪状态,它伴随着依恋的产生而产生,然而,适当的焦虑又具有积极的意义,如能够约束儿童的某些不良行为,使之适应社会和教育的合 理要求等;不过,焦虑过高或过低时,都会产生消极影响,甚至产生恐惧,严重的还可能导致神经过敏性焦虑,出现病态心理;而焦虑过低时,则会降低婴儿活动的效果,致使儿童对一切事物的不恭,出现顽皮、马虎等不良心性。因此,在儿童依恋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必须注意到焦虑对儿童的影响。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