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从小学会积极思考,教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1、让孩子从小学会积极思考
  科学家们发现脑细胞是可以再生的,这就意味着大脑发展潜力的巨大。有研究表明,经常用脑可以延缓衰老,防止老年痴呆症,可见经常思
1、让孩子从小学会积极思考
科学家们发现脑细胞是可以再生的,这就意味着大脑发展潜力的巨大。有研究表明,经常用脑可以延缓衰老,防止老年痴呆症,可见经常思考的重要性。思考不仅对老年人有这样的作用,对儿童的智力发展也尤为重要。儿童时期是一个人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因为大脑皮层在幼儿时期正是形成发育阶段,这个时期对大脑的训练非常重要。积极思考是对大脑训练的很好方法。接着我们就来谈谈如何学会积极思考。
1.充分给予大脑所需的营养
大脑需要不断地补充营养,大脑所需的营养物质以磷和蛋白质类为主,豆类食品含有丰富的此类物质,因此经常食用豆类食品有助于对大脑营养物质的补充。有些孩子早上没有吃早餐的习惯,这是很不好的,经过一夜的时间,晚餐已经消化干净,如果不及时补充营养,大脑就会因为得不到营养而倍感疲劳,这种疲劳往往在笫二节课时出现,严重的会有休克、昏厥现象,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因此家长应该注意让孩子养成吃早餐的习惯。食物的营养补充只是一方面,大脑还需要大量的氧。
在冬天,人们早上醒来常会感觉昏昏沉沉,越睡反而越睡不醒,这是因为冬天门窗紧闭,室内空气不流通,经过一晚的呼吸,室内氧气的含量已经降低,这时大脑因为缺氧而感到昏沉。例如,某围棋大师在比赛中经常出现大脑缺氧而影响比赛,不得不在比赛过程中吸氧以供给大脑。我们也经常看到运动员在比赛中吸氧的现象,表明大脑在活动时对氧气的需求量是很大的。因此,增加大脑的供氧量非常重要。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提高血液的含氧量,从而提高向大脑的供氧量。经常从事体育活动,不但可以使身体强健,还可以使人聪明。我们也可以发现,学习能力好的学生,他的体育成绩往往也好,不爱活动的学生即使学习能力好也只是暂时的,因为没有好的体质作为学习的保障是无法将学习继续下去的。学校组织学生做课间操,其目的就是让大脑在得到休息的同时补充氧气。
2.掌握正确的思考方法
有人会说,只要我思考了就能达到锻炼大脑的目的,这话不假,但没有正确的思考方法就不能很好地锻炼大脑,甚至会对大脑产生抑制作用。如果我们对大脑进行的训练都采用一个模式,那么这种锻炼就会对大脑产生抑制作用,因而我们应该掌握正确的思考方法。
正确的思考方法是辩证的,唯物的。所谓辩证的是指既要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又要看到事物的本质,从根本上理解事物,透过现象看本质;辩证的还指既要看到事物的主要矛盾,又要看到事物的次要矛盾,并且要知道在一定条件下,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会发生转化;辩证的还包括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事物。例如,有一个孩子顽皮好动,上课不认真听课,学习成绩也不好,这样的孩子在人们眼中不是一个好孩子。然而如果我们深入地看就可以发现,顽皮好动实质上是一种聪明的表现,表明孩子的思维是非常活跃的。如果抓住其主要矛盾,即这个孩子的兴趣爱好,适时加以引导,就会让他发生转变,由不爱听课变得爱听课,其学习成绩也会很快提升。
唯物的是指从客观规律出发看待事物。如上一个例子中的孩子,要想在很短的时间内转变他就是违反客观规律,因为孩子在短时间内是很难转变的,并且在转变的过程中还会出现反复,他们的转变是渐变式的,有条件的,不可能某一天早晨醒来就变成了:好孩子"。
作为家长,要把思考问题的方法教给孩子,使孩子能从实际出发思考问题,能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
3.通过智力游戏培养孩子积极思考的习惯
智力游戏是培养孩子积极思考习惯的很好的方式。比如一些数学游戏,在游戏中融入了数学的基本概念、运算技巧等,孩子可以在游戏的过程中巩固学到的知识,还能从中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并且增加了学习的兴趣。又如拼图游戏,可以加强孩子的空间思维能力,也能使孩子从拼图游戏中掌握事物联系的规律。让孩子从智力游戏中体会思考的乐趣,从中感到思考过后成功的喜悦,会使孩子对学习更感兴趣。这时,我们应该注意智力游戏的难易问题,要针对孩子不同时期的智力发育特点来选择游戏。例如,让一个三岁的小孩来做运算技巧方面的数学游戏是不恰当的。智力游戏的难易程度应掌握在既不能让孩子轻易得到答案,又不是思考后还摸不着边际的程度,这同我们去果园摘果子,太容易摘的果子摘起来没兴趣,高处摘不着的果子又不想去摘一样。
有研究表明,经常做智力游戏的孩子的智商明显高于其他孩子。当孩子养成了积极思考的习惯后,就总会怀着为什么的心理去看事物,他们的求知欲非常强,无形中为学习增加了动力。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2、教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正如前面所说,buddy为孩子们提供了接触大自然的机会,让孩子们体验插秧、割稻的乐趣。割稻的时候,让孩子们拿着镰刀,教他们割稻的方法。
这时老师一定会同孩子们这样仔细说明::用镰刀对准稻根上五寸的地方割稻,直接拉上一刀就好了。但是,如果把镰刀对着人的话,小朋友们知道会发生什么吗?那样子的话会流很多血,必须要去医院治疗哦。"
在我看来,指导孩子了解刀具的使用方法和危险性,与孩子:生活能力"的培养密切相关。
因此,在家中,家长不要因为危险就禁止孩子接触水果刀、菜刀和剪刀之类的东西。如果孩子觉得好奇就告诉他/她::这是需要小心使用的工具。"好好教孩子正确的使用方法,不要伤到自己。
最近,不少孩子上了小学都没试过用小刀削木头,拿菜刀切东西。但是,偶尔经历一下小伤小痛,让孩子们知道:使用不当一不留神就会造成危险",这一点十分重要。平日里家长光告诉孩了:刀具很危险",不让孩子用,孩子不知道刀具的使用方法,以后出j-意外受伤就后悔莫及了。
自我表现也是如此,不懂恰如其分的自我表现,所以才会造成失败或麻烦。尤其是吵架时不知轻重,一不小心可能会伤到别人。
但是,人都是从失败中成长起来的。伤到别人看到对方受苦,自己悔不当初。有过这样的经验,孩子就会摆脱自我中心的状态,从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学会抑制自我。
正因如此,在幼儿期最好不要过分抑制孩子自己的感情。孩子们有过许多相互接触的经验后,就知道怎么与人交朋友了。
常有人说,现在的孩子是自我中心,听不进去别人的话,缺乏同伴意识,无法与人心灵沟通。出现这种现象可能是因为孩子们缺少交流对话的机会。.
如果能与身边的老师、朋友和家长们增进交流沟通,孩子们就能更好更快地适应幼儿园、学校的集体生活,学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了吧。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3、爸爸需要积极引导孩子独立思考
孩子要取得成功,就要做个有主见的人,遇事敢决断,能言敢为,不做:鹦鹉人"。孩子能对客观事物有正确地认识,判断,才能遇事有主见。
让孩子做个有主见的人,就是要取悦自己,做真实的自己,任何事都要顺从内心的意愿,独立思考,用不亏待自己的方式行事。总是为别人而活,不考虑自己,就会慢慢丢失自己。
孩子习惯于:听爸爸的,听妈妈的",把他们的决定当成最安全,可靠的决定。如果爸爸也习惯于帮孩子做决定,孩子习惯了顺从,依赖,也就渐渐丧失了主见。
孩子真的:听话’并非好事,一个有主见的孩子,父母会少操很多心,孩子也能独立,自立地成长。一个连主见都没有的人,只会把命运交给他人主宰。
建议一:给孩子做主的机会
爸爸要放手,给孩子做主的机会。孩子能够。自己的事情自己办",就会渐渐学会做主。主见要从日常的吃,穿、住、行中慢慢培养。
爸爸要明白,并非孩子不会做主,只是没有机会。孩子的主见就要在日常生活中磨炼,爸爸要给孩子吃,穿,住、行各方面做主的权利。只要是与孩子有关的事情,爸爸都可以让他做主。如果一味替孩子包办,只会让孩子没有主见。
建议二:教会孩子说:不"
会说:不-字是有主见的开始,:不"是对:我"的尊重。一个遇事有主见的孩子,应从学说:不"开始。
生活中,爸爸常会碰到孩子对自己说:不",但是太多粗心的爸爸,忽略了孩子的心意,总是强行推行自己的意志。孩子渐渐在强制中,丧失了说:不"的能力。培养孩子的主见,就要教会孩子说:不",让孩子有自己的意愿,并去努力追随意愿,做个遵从自我的人。
建议三:少用:听话",:乖"来夸奖孩子
爸爸想说孩子:听话"、:乖"时,要忍一忍,换个词吧。长期用这类词夸孩子,会让孩子误认为,只有做个听话,乖巧的孩子才是对的。
传统习惯中,父母看到孩子的好的表现时,喜欢说:你真听话"、:你真乖"之类的话。孩子听久了,就会处处想做个顺从、听话、乖巧的孩子。其实,这些话就是在否定孩子有主见。孩子会误认为有主见是不:听话"的表现。
爸爸想夸孩子,其实还有很字词可以用。转换一种表达方式,就能让孩子既知道爸爸在表扬自己,又不会误认为:听话"是好的标准。爸爸批评孩子时,也不要常使用:不听话",:不乖"之类的词语。换个词换来了孩子的主见,这样很值得。
建议四:给孩子绝对的信赖,让孩子自信
孩子做出决定时,爸爸要说:你做吧,我绝对相信你"。有时候,即使孩子做错了决定,爸爸也要给予支持、信赖,让他敢于做决定。
爸爸会发现,自已给孩子信赖,能够帮孩子改正错误。孩子没有主见,很多时候是缺少了倌赖,没有门信。爸爸的任务是:鼓励孩子,让他对自己有信心。:我绝对相信你"这句话,爸爸要经常对孩子说。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4、从小培养孩子换位思考的能力
孩子在很小的时候,是没有能力进行换位思考的,家长可以从让他们注意他人的情绪变化开始,逐步地培养。
当孩子满1岁时,自我意识渐渐明晰,开始能够意识到他人的情绪变化。比如看见有人开怀大笑时,他可能也会一起笑;看到有人伤心痛苦,他可能也会闷闷不乐。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家长可以多提供一些人物表情,可以是来自电视上的人物,也可以是卡片或书本上的,引导孩子进行观察。这种:察言观色"可谓是一种基础能力,只有会:察言观色",才可能理解他人的情绪和感受。
孩子长到18个月时,不但能感知他人的情绪变化,还能做出适当的反应,比如看见小伙伴摔倒受伤,他可能会跑过去抱对方,或者把自己的玩具送给对方玩。如果你的孩子在这个时候不具备这个能力,那么你就要适当地引导,可以对孩子说::看,小弟弟摔倒了,你去抱抱他,他就不疼了。"或者说::小妹妹摔哭了,把你的玩具给她玩一会儿,她就好了。"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磕磕碰碰的会有各种感受,当孩子有新的感受时,家长可以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然后尝试着推及他人,让孩子想象他人遇到这种情况,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和想法。比如,自己磕着了很疼,然后让他想到他把别的小朋友推倒了,别的小朋友磕到地上也会很疼。
当孩子处于2~4岁的年龄段时,家长应结合实际情景,引导孩子根据人们的表情与行为判断其内心感受。比如看见爸爸下班后的表情,就能判断出爸爸很累,然后给爸爸捶捶背或端杯水,这样就可以减轻爸爸的疲劳。
孩子长到五六岁后,其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更为丰富,对事物的认识也更为深刻。这个时期,家长应该引导孩子学会倾听他人的感受,并根据他人的需求来做出行动。比如看见有的孩子摔倒了,可以对自己的孩子说::你过去看看,问问小弟弟摔疼了吗,用不用你扶他起来。"这正是在引导孩子关心、体谅他人的感受。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