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百科 > 月嫂知识

“问题”小真:“成人化教育”的苦果,儿童“成人化倾向”的对策

2022-07-07 15:48:08     来源:www.dxfbaby.com
分享:
收藏本文          热度:
导语:


1、“问题”小真:“成人化教育”的苦果

从小采取“抓大放小”的教育方式,一心要把孩子培养成“性格刚毅、智力发达的精英”,结果孩子成了智力超常的“神童”,人格却出现

1、“问题”小真:“成人化教育”的苦果

从小采取“抓大放小”的教育方式,一心要把孩子培养成“性格刚毅、智力发达的精英”,结果孩子成了智力超常的“神童”,人格却出现了分裂,不得不送进工读学校,以一种残酷而无奈的方式进行矫治——小真的成长之路充满了太多的悖论,折射出“成人化教育”的诸多弊病。(本报7月3日a5版)

望子成龙自古为“天下父母心”,在计划生育的现实条件下,这根独苗更是承载了父母们的万千期盼。应该说,这样的愿望完全合乎人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还是人类进步的一种动力。问题是,该以怎样的途径让孩子成龙?成为一条什么样的“龙”才是我们所需要的呢?

据报道可知,小真的母亲是一位好强的女性,而厕身于素以竞争激烈著称的深圳,更促成了她对孩子早期教育的格外重视。以她的殷切之心和呕心沥血的投入,小真出落为一个早慧的“神童”,积累了将来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甚而出人头地所需的丰厚的智力资本。

同时我们也悲哀地看到,小真人格教育方面的缺失也同样超乎同侪。由于缺少父爱,妈妈特别注重小真的独立性和警惕性,“让他像一只警犬一样到处去嗅,独立去闯世界,提早见识社会的残酷性”。于是,小真特别的早熟,对人情世故的参透,让我们难以相信他还只是个孩子;更可怕的是,他的自我中心主义日益膨胀,“吃饭时总是独自享受最好的菜肴,看电视不允许别人跟他抢台……”。顺着这条路径发展,他后来拒绝母亲的管束,逃课,迷恋上网,以纵火、泼油等极端的方式逼赶母亲出门,一步步堕入了“问题少年”的深渊。

不管小真母亲愿否承认,她的家庭教育出了大问题。问题在哪呢?我记得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墓志铭是这样写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其实,不单造就“真人”是教育的目的,求真、求是也应是选择教育方法应该遵行的一个原则:教育者应该顺应孩童的内在生长规律,不以成人世界的种种法则支配他们的成长。而小真的母亲恰恰犯了这样的错误。

在“丛林法则”无可回避的当今社会,从小苦练内功以便将来成为“人上人”未可厚非,但过多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灌输,会让孩子丧失童真,沦为一个消弭了可爱人性的“空心人”;“警犬训练”则会使孩子以邻为壑,失却对他人的友爱,以及由此而来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成为社会大机器上一个脱节的链条。按这种逻辑制造出来的“精英”,即便他本事齐天,也终归不是“和谐社会”所想要的,甚至会成为一个挥之不去的社会隐患。

对于家庭教育,我想套用一句西谚说,让“孩子的归孩子,成人的归成人”。我们无须按照我们的设计将孩子打造成我们想要的“产品”,因为,孩子本来就不是“父母的产品”,他首先应该是活生生的自己!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2、儿童“成人化倾向”的对策

一些儿童问题研究专家分析,因气候变暖、营养均衡丰富等原因,少年儿童生理、心理比祖辈和父辈提前了1到3年。孩子们“懂事”早了,加上影视传媒等社会影响,导致孩童成人化倾向明显。对儿童成人化倾向,学校和家长往往采取回避、不以为然等态度,使一些学生走向人生歧途甚至未成年犯罪。

实际上,成人化并不是洪水猛兽,实质是少年儿童“想要长大”,追求独立、摆脱家长束缚的一种强烈愿望,这已成不可逆转之势。有关调查也表明,当代少年儿童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已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大部分孩子有主见,遇事完全依赖父母的只有6%,7岁以上少年儿童的职业理想大都比较明确。

因此,学校和家长要善于把握孩子的成人化心理,把孩童间的游戏转化成社会伦理道德的强化教育课。通过引导让学童明白,成长不仅意味着自由,更重要的是责任心、宽容和关爱,通过循循善诱的工作,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如有的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周通过专职老师讲解、作练习、办漫画展、“悄悄话告诉我”等形式,解决学生心理困惑,提高他们团结友爱和协作能力,学是一个很好的形式。另外,全社会也应树立“成才更要成人”的素质教育观,在小学高年级和中学阶段,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普查学生心理状况,了解学生有无强迫症、恐惧症等不良心理因素,通过专家心理咨询等,提高学生非智力因素。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3、成人化消费影响身心健康

每个年龄段都有其消费倾向,消费倾向的错乱会对个人身心产生不利影响。而目前,儿童成人化消费日趋明显,对此,教育界人士指出,儿童成人化消费影响身心健康。

比如一位母亲领着十多岁的女儿在挑选化妆品。母亲买了一只口红,女儿则拉住母亲说:“妈妈,我也要买。”母亲面露不悦,但女儿哭闹着不放手,母亲只好答应。还有在影楼,有不少家长为了奖励孩子获得好的学习成绩,或者祝贺孩子生日,都将拍摄写真集做礼物。这些十几岁的孩子就像大人一样化妆、拍照,让人看了非常不谐调。

再比如,补品原来认为适用于老年人和身体虚弱者,但现在具有补钙和增长智力等效用的补品,在很多药店非常好卖,一般却是儿童在“主导”消费。

对于儿童成人化消费的现象,一些教育界人士认为,天真、活泼、质朴是儿童的天性,成人化消费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将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还会造成孩子身体发育出现不正常的早熟。因此,家长们要正确引导孩子的消费观念,重视和处理好孩子的成人化消费现象,不要因为溺爱而害了孩子。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4、对社会问题恐惧加大儿童心理严重成人化

调查发现:5至7岁儿童对走丢、坏人、爸妈吵架等社会问题的恐惧高于对打针、打雷等自然现象的恐惧;8至12岁学龄儿童则对考试成绩糟糕、不能上学等最为担心。

蒙蒙今年5岁,当调查公司的叔叔问他最害怕闪电还是坏人,蒙蒙兴奋地说“坏人”。而蒙蒙妈妈却告诉调查公司,每当电闪雷鸣,蒙蒙总会蜷缩在自己的小床上大声喊“救命”。那么闪电和坏人哪个才是蒙蒙真正害怕的?日前在走访本市一些儿童心理专家时,专家推荐了不久前由全国少工委等单位委托零点调查公司完成的一项调查报告,报告显示中国城市少儿中独生子女的心理严重成人化、儿童生活受到成人价值观影响较为突出。而蒙蒙心中所谓的“坏人”应该是来自成人的思维。

此次调查发现,现在的家长对孩子需要的阶段性差异体会不足。2至12岁孩子的母亲往往认为自己孩子最喜欢的事情分别是玩耍、和小朋友在一起和与父母在一起。但事实上,对于3个年龄段孩子的调查发现,家长的这种认识只与社会化程度较高的8至12岁孩子的喜好较为接近,而与2至4岁及5至7岁孩子的需要却有一定距离。调查中,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母亲认定自己孩子喜欢的玩具类型惊人地相似,都是动画片人物玩具、小自行车和电动汽车、飞机。而事实上这与孩子自身的喜好有较大的差距。研究人员发现,母亲的判断多基于表象,与儿童的内在沟通则明显不够;儿童在心理压力方面受到来自成人的影响越来越大。5至7岁的儿童对于走丢、坏人、爸爸妈妈吵架这种社会问题的恐惧高于对打针、打雷等自然现象的恐惧。而对于8至12岁学龄儿童来说,考试成绩糟糕、不能上学等成为他们最担心的问题。

专家认为,造成儿童心理成人化与中国儿童教育中一直未能很好地处理好“尊重儿童智慧”与“节制儿童欲望”这两者的关系有关,对儿童的人格和智慧尊重不够,对于他们有自己的特殊需求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和承认不够,而采取了向孩子单向灌输成人智慧的方式。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6、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