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惜自己,从避孕开始,用卫生护垫是爱惜自己还是害了自己(2)
1、爱惜自己,从避孕开始
女性必须正视避孕据说在很久以前,女人采用的避孕办法无所不用。草药、石子、鳄鱼粪便、动物干尸等等都曾被派上用场,效果自然不可信赖。还有人
1、爱惜自己,从避孕开始
女性必须正视避孕
据说在很久以前,女人采用的避孕办法无所不用。草药、石子、鳄鱼粪便、动物干尸等等都曾被派上用场,效果自然不可信赖。还有人认为,妇女在颈上挂一枚黑猫右身的骨头便不会怀孕。从20世纪40年代第一种口服避孕药的出现,短短的半个世纪里,现代避孕方式如药物、避孕套、上环以及安全期避孕等相继涌现。可就在这样的发展速度下,流产率还是高得令人心痛。尤其是刚刚开始性生活的年轻女孩子,她们很多是在伤痛中,学会亡羊补牢的。但是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子宫只有一个。妈妈给了我们足够的卵子,却只有一个子宫。
据广东省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所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工厂工作的外来年轻女工中,有50%的人有婚前性行为;而在服务行业中,发生婚前性行为的比率就更高,大约有80%。在有婚前性行为的女工中,50%—60%的工厂女工有意外怀孕现象。且遭遇意外怀孕后,大多是到非正规的医疗门诊进行流产手术。甚至在十七八岁的女孩中流行着喝凉茶和做剧烈的运动可以避孕的可笑说法。
许多现代女性羞于了解和使用避孕方法,一些不到30岁的女性就已经流产过7、8次。历数现在的这些方法,似乎没有一种能让所有的女性一劳永逸。如避孕药会使有些人有不规则流血、消化道反应等,避孕套又因为男方往往不愿意而无法长期坚持,安全期常常不确切,绝育手术难以被广泛接受,上环有时也可以出现带环受孕的情况。目前选择避孕方法主要有三个标准:一是非常安全可靠,即避孕效果好;二是使用方便,对性生活的干扰少;三是对身体的影响小,副作用低。
上环是婚后女性的首选
一次从医院搭的士,司机欲言又止的样子。原来是他妻子从去年到医院上了环后,月经就一直不太正常,不仅痛经,还常常滴滴答答地就是20十多天,夫妻生活也受到很大的影响,俩口子为此很苦恼。
其实上环是一种效果好、可逆,而且成本低的避孕方式,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受到女性的欢迎。目前全世界有1.56亿妇女使用宫内节育器,其中中国占2/3,有1.04亿。全国每年放置这种节育器的妇女达几百万。尽管这种避孕的方式已经历经多年的发展,但仍然没有解决使用后出血和疼痛等副作用。在上环前向医生咨询有关问题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在年龄方面,年龄小于25岁的女性不适用上环,因为采用此种避孕方式失败的风险是35岁以上的5.9倍,同时脱落率也显著高于25岁以上的人群。女性患有妇科炎症,并且未经治疗或没有治愈的,是不适合上环的。由于这一点没有受到严格约束,造成了一些有感染的女性也匆匆上了环,由此而出现痛经或流血不止的原因。因此,妇科有感染的女性应该采用避孕套等方法,待炎症控制后再上环。
未婚流产麻烦越来越大
据调查,近年来我国未婚流产的数量不降反升,且实际情况还要严重.全世界15岁至19岁的女孩每年有400万进行了很不安全的流产,而少女流产会给她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损害。根据国家卫生部门和国家计划生育部门的统计,虽然人工流产的总数在趋于减少,但是未婚流产的数量却不降反升,考虑到许多女孩子到非正规医疗机构进行手术的难以进行统计,实际情况应该比这要严重得多。
我国如此多未婚流产反映出的问题是,我们的性观念确实开放多了,但是对生殖健康的重视很不够。有调查表明,城市未婚青年与异性交往的亲密程度很高,有50%多的发生了性关系,而在初次性行为中没有采取避孕措施的也有50%多。未婚流产对身心健康的危害极大。小小的人工流产手术,竟可直接造成二三十种并发症,除了常见的子宫穿孔、大出血、感染外,月经不调、子宫内膜异位症及羊水栓塞、空气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已不鲜见。近年来,人工流产再一次被证实是导致不孕症、宫外孕增多的元凶。据她们对近几年前来就诊的500名不孕症患者调查,有450名为继发不孕,这些患者无一例外地都在婚前或婚后做过1—3次人工流产。而宫外孕患者中,有过人流史的也高达60%。同时药物流产的次数与宫外孕发生的几率亦成正比。由于药物流产极易造成不全流产,出血时间长,导致盆腔炎症,成为宫外孕发生的主要原因。人工流产的并发症具有隐蔽性特点,多半表现为远期的负效应,所以对妇女生殖健康损害的后果也越发严重。另外,未婚女性因受社会舆论、家人及朋友的压力,往往偷偷摸摸地做人流,不能正常休息保养,或在设备简陋、消毒差、医术低劣的私人诊所做人流,更容易造成生殖器官炎症,子宫和其他内脏损伤,或大出血,甚至危及生命;还有些很多年轻女性自己到药店买药,在没有任何专业指导下进行不安全的药物流产,后果都是不堪设想的。
婚后生孩子前如何避孕
一位女性新婚不久,爱人不喜欢用套,所以想服用一些长期的避孕药,不知道哪种比较好。口服避孕药的可靠性远远高于避孕套,避孕效果是避孕套的120倍,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手段,并且不干扰自然的性生活。而且最新研究还表明,口服避孕药是一种可逆性的避孕措施,对妇女的生育力无不利影响,停药后即可考虑妊娠。专家建议她使用短效避孕药,比如复方18—甲或者妈富隆之类且对以后要孩子没有影响。对于结婚后准备较长时间不生孩子的女性来说,目前对是否上环尚有争议,一是没有生育过的女性有特殊的生理特点,子宫可能不适合放环和长期保留;其次是盆腔感染及随之带来的不育问题。上环本身并不会增加感染的危险性。
一些女性因为男友不愿意用避孕套,而选择药膜避孕。但很可能因为手指将细菌带入身体,导致各种妇科疾病的产生。有的药膜未送到底,或是没等到药膜溶解,女人意外怀孕的事也常有发生。同时她也强调,不能过于依赖紧急避孕药,多次服用会扰乱月经周期。因此,万万不可用它来代替常规避孕。
避孕,是两性共同的责任
在避孕问题上,更要强调男性参与。把避孕的责任全推给女性是不公平的,如果手头没有现成的避孕药具时,双方都应考虑到可能的后果,而加以拒绝。“一个真正与我们分担避孕责任的男人,可以赢得我们的尊敬,我们会感受到双方关系更密切,也更容易避孕”。
社会学家认为,在避孕方法的选择和使用中传统男女分工观念作祟,常常使男性处在并不太关心的角色里,认为女人理应单独承担生育义务(当然也包括计划生育义务),而男人的角色是在公共领域,这样的传统分工也不会鼓励男人参与育儿、承担生育风险。就男女性行为来说,从一开始这就是两个人的事,要由两个人共同承担责任后果。分娩、育儿都需要男性的参与,可现实却令人失望。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教育改变观念,更需要的是完善立法,通过法律来保证男女真正实现平等。这才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一方面,我们要看到潜在的盲目给女性带来的危险;另一方面,科技的进展也为女性身心安全拥有越来越好的保证。但再好的技术也不能免除人工流产给女性带来的精神和心理压力,同时技术本身也不能改变传统贞操观和双重标准。所以,必须警惕流产的便利导致这些方法的滥用,和给女性带来的危害。
15种育龄妇女慎服短效避孕药
凡是身体健康的已婚育龄妇女均可使用短效口服避孕药,但有下列情况者应用或慎用:
(1)患有急、慢性肝炎的妇女不宜服用避孕药。
(2)患急、慢性肾炎的妇女不宜服用避孕药。
(3)月经不规则的妇女不能服用。 (4)高血压病人不宜服用避孕药。 (5)心脏功能不全的妇女不宜使用。
(6)凡患有糖尿病或家族有糖尿病史或生过巨大婴儿(4000克以上)的妇女,最好不使用避孕药。
(7)乳房上长有肿块,或患有子宫肌瘤的妇女,不宜使用避孕药。
(8)精神病患者或呆傻妇女不宜服用。
(9)患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妇女(如脑血栓、心肌梗塞、脉管炎等)不宜使用避孕药。
(10)吸烟的妇女,在戒烟前不能服用避孕药。
(11)年龄在40岁以上的妇女不宜使用。
(12)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病人,在没有治愈前,最好不要使用避孕药。
(13)哺乳期妇女不宜服用避孕药。
(14)患有慢性头痛,特别是偏头痛和血管性头痛的妇女不宜使用。
(15)妇女在手术前、后各1个月以内不宜使用避孕药。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2、用卫生护垫是爱惜自己还是害了自己(2)
及时更换是非常重要的,主要是防止干扰会阴自身的酸碱环境调节,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更换的时间,只要护垫有潮湿、污染等情况,就应该及时更换;使用卫生护垫之前防止护垫污染,更换时一定要洗手,拆封后立即使用,防止被细菌无痰;护垫要放置在通风干燥处,保持护垫密封、完整,防止受潮、破损;使用护垫后也要注意透气,不宜穿着过于紧身的衣裤,防止局部产生摩擦、刺激、过敏。
如果不每天清洗内裤,那么弄个护垫欲盖弥彰掩耳盗铃,究竟是爱惜自己呢,还是在害自己?其实卫生护垫有没有保护作用,要看是不是科学使用。一般情况下,如果没有分泌物过多、容易污染衣裤的特殊情况,不必使用护垫,特别不要长时间使用。卫生护垫的摩擦,常常引起局部皮肤或毛囊的损伤,发生外阴毛囊炎等疾病。
3、不爱惜玩具怎么办
宝宝不爱惜玩具,父母不得不花费很大功夫为其整理、修复。对于孩子这种现象,要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1、探究心理。有的孩子喜欢探索,凡事总想问个为什么,总想拆开来看看里面藏着什么秘密。
2、厌倦。有些玩具玩法单调,玩不了一会儿,孩子就没兴趣了。
3、不懂玩法,无意破坏。
4、发泄情绪。有些孩子由于受到老师、父母的批评,心有怨气无处发泄,玩具便成为他们攻击的直接目标。
针对上述原因,成人应做以下几方面工作:
1、认知教育。成人要经常对孩子进行爱惜东西、勤俭节约方面的教育。如不给孩子买很多玩具,要让孩子懂得手中的玩具是大人辛勤劳动挣钱才买来的。
2、劳动教育。让孩子游戏后自己收拾、打扫场地,保持玩具、用具和活动室的整洁。成人还可经常带着孩子一起修理玩具。
3、玩法指导。成人应指导孩子玩具的正确玩法,或与孩子共同探讨,一同游戏。
4、收藏旧玩具。成人可把孩子现在不感兴趣、丢在一旁的玩具收藏一段时间。过些时候,这些玩具就会像老朋友那样再次受到孩子欢迎。
5、鼓励探索。对孩子的探究心理,应加以鼓励,成人可多购置一些启迪思维、发展技能且不易坏损的玩具。
6、疏导情绪。对孩子发泄情绪、破坏游戏材料的行为,成人应及时制止,并找出其受挫原因,多加疏导。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4、用卫生护垫是爱惜自己还是害了自己
在我们妈妈的年代,女性月经期间是没有用卫生巾的,都是用布条或者是卫生纸。自从七十年代开始吧,女性月经期都是使用卫生巾,而现在有些女性认为天天使用护垫有益健康,其实天天使用卫生护垫究竟是爱异自己还是害了自己呢?我们来听听妇科专家的意见吧。
为了女性健康,如果没有必要,不宜使用卫生护垫;一些有添加剂或者有香味的卫生护垫,对于特殊人群可能存在过敏的可能,而带有药物的卫生护垫,在正常情况下也没有必要使用,过分强调使用药物护垫,反而不利生殖健康。
我们知道,多数护垫底部都有一层塑料,透气性比较差,若时间或者长期使用,很容易造成阴部潮湿、出汗过多,给病原菌滋生创造了环境。在潮热的气候中,护垫更容易被污染,这不仅给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创造了适宜的条件,一旦发生阴道感染,就容易导致阴道的酸碱度改变,降低了局部的保护作用,反而容易造成阴道炎。
5、孩子为啥不爱惜自己
从少男少女漠视生命看“未成年人生命观”的培养
几天前,我省一名18岁的女中学生因不堪高考落榜的重压,竟割腕自杀。同样,在去年的中考结束后,太原市某居民小区一年仅16岁少年,从14层高的楼顶上纵身跳下……。有资料显示,近年来,我省少男少女自杀现象日渐增多,未成年人普遍漠视生命,其中,78%的青少年认为“自杀”是对父母最大的惩罚。“未成年人生命观、价值观”的培养,不得不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外在诱因多元 判断标准迷乱
据调查,目前我国17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超过3.67亿,数量居世界首位。有3000万未成年人遇到了心理健康问题,其中,中小学生的比例大约在21%至32%之间。在我省,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样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省城太原市一家医院心理科的统计数据表明,儿童心理障碍疾病已占日常门诊量的15%。
青少年的人生才刚刚开始,按道理,他们应该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和学习动力,应该有美好的生命信念和心灵企望。为什么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会出现一些与其年龄不相称的想法呢?有关专家认为,青少年成长的关键因素是环境和教育,但目前情况确实令人忧虑。由于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正在到来,青少年们形成不了与其智商相称的价值判断标准和社会责任感。这种多元外在诱因的刺激,造成了部分学生判断标准的迷乱,以至于对一切都“无所谓”,生活目标和生活动力丧失。这种无理性生活状态是其不懂得自尊和尊重、从而形成漠视生命的主要原因。
过分强调功利 追求不择手段
今年5月18日,距离中考仅剩一个月的时间,本该走进考场的忻州市某中学15岁的花季少年王某,却未能走进考场,而是走进了儿时伙伴为他设下的死亡圈套,惨遭5名青少年的杀害。而这五个小伙伴的杀人动机竟是“为了弄点钱花”。
同样,2004年7月31日,太原市年仅十六岁的郝某和年仅十七岁的李某,为了索要钱财,竟将小店村郝玉峰一家五口人全部杀死在家里。
有专家认为,少年儿童的模仿性较强,对社会充满了好奇心理。他们对于模仿的对象和事物有一种体验心理,一旦条件成熟,就会付诸行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占了上风,少年儿童往往就会做出对社会有害的事情。比如,社会评价标准中有过分强调功利的不良倾向,特别是对财富的过分追捧,对明星的过度推介,对某些所谓“浪漫生活”方式的不当渲染,使很多青少年失去了应有的平静。这种“唯功利论”刺激了孩子们的模仿体验心理,也造成了青少年追逐个人利益时不择手段,甚至不惜杀人夺命的不可忽略的因素。
教育方法不当 价值取向单一
去年,我省一名年仅12岁的女学生在留下这样一份遗书后,自缢身亡。“敬爱的父母:您们好!我十分感谢十二年来对我的养育,可是压力太大了,我只有一死,因为作业太多。女儿绝笔”。
据调查,由于当前我国“4、2、1”的家庭模式,独生子女说了算,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单一的价值取向,孩子幼稚地将自杀作为达到某种目的的方式。有资料表明,眼下近七成孩子认为父母教育存在问题,许多家长缺乏正确的亲子观和成才观。
有专家认为,孩子从少年儿童向成年过渡的时期,也是孩子由他律向自律过渡的时期。这个时期是孩子心理的断乳期,也是孩子成长的危险期,如果缺乏正确引导,极容易发生偏差。同时,由于中小学生的父母正处于事业发展的关键阶段,可能忙于工作而简单地处理家庭问题,却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感受;学校重学习成绩、轻素质培养,采取高压灌输式教育,学生没被作为一个平等的个体来对待,于是产生了一些有损学生人格的教育方式;学生之间的关系受社会阶层分化的影响,也存在着普遍的恃强凌弱、歧视弱小的现象。因此,一些中小学生由于焦躁、偏执、自卑、孤僻、懦弱心理障碍造成出走、自残、自杀等事故的比例有所增加,这些问题有待社会各界去正视解决。
死亡教育空白 盲从导致悲剧
据了解,如今未成年人普遍漠视生命,在青春期的13~14岁、15~18岁两个阶段最危险,由于这个阶段的未成年人不能正确理解死亡和对待死亡,孩子被父母打、考试失败后,会学习电视、书刊上的离家出走、自杀等方式对抗。
有调查表明,大多数小学生几乎不能和大人谈论死亡是怎么回事,有的学生对死亡“无所谓”的态度已经到了令人不安的地步。在他们的眼里死亡就是活得没意义。活得没意义就去死,很可怕。
但不论孩子们是因为什么样的原因自杀,有一个问题是无法回避的,这就是暴露了我们教育中“死亡教育”的空白和无力。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碰到的所有问题都应该给予严肃认真的回答,这是教育者的义务。但事实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一直在回避死亡这个题目,我们的家长、老师甚至整个社会不敢也不知道如何与孩子谈论死亡。
值得注意的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已具备抽象思维能力和理智判断能力。一方面,他们很难接受死亡造成的既成事实,另一方面死亡带来的惊恐会造成情感上的长期困惑。因此,我们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具体情况,教给他们正确理解死亡和正确对待死亡。
资料表明,目前我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1/5,而自杀人数则占世界自杀人数的1/4。我国每年约有28万人自杀死亡,其中,每两分钟就有1人死于自杀。自杀已成为我国15至34岁人口的第一死因,也已成为我国政府确认优先解决的精神卫生问题之一。因此,我国卫生等相关部门官员和国际机构专家曾齐聚北京,共商筹备出台我国国家预防自杀计划。
据报道,上海已于去年底着手构建融人文关怀与科学方法于一体的生命教育体系,目标是让每个教室成为心理辅导室,每个教师成为心理辅导教师,健全社会援助系统,编织起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注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工作网络,今年初又出台了《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整体规划中小学生命教育序列。辽宁省也于去年底全面启动了中小学生命教育工程,制定了《辽宁省中小学生命教育专项工作方案》,把“生命教育”作为一门中小学生必修的重要正规课程,并准备配备专门的教材和教师。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