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教育要小学懂月经 初中知早孕,小学儿童情感的教育与培养
1、性教育要小学懂月经 初中知早孕
性教育是一个敏感的备受争议的教育问题,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呢?请看下文的观点.一年级要学会打求助电话110、120
1、性教育要小学懂月经 初中知早孕
性教育是一个敏感的备受争议的教育问题,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呢?请看下文的观点.
一年级要学会打求助电话110、120、119,五年级要知道:月经初潮",高中要知道怀孕的危害……昨天市教委颁发了首份《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从下学期起,这门《健康教育》课程将向全市中小学生讲解各种卫生保健知识。
中小学生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根据各个年级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年级分别设计的216个主题教育,分别涉及到人体生理、生长发育、学习与卫生习惯、生活方式、健康知识、安全与急救、生活技能、健康服务与健康政策等8个方面的健康知识,预防艾滋病、学生心理健康、卫生习惯养成都被列为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重点讲授内容。
健康教育纲要除了向学生讲解最常见的卫生习惯、疾病预防,还特别关注对学生进行性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从小学四年级起,学生就开始学习:我是男孩"、:我是女孩",明白性别区分;小学五年级学生要知道什么是:月经初潮"、:乳房的发育"等方面的青春期发育基础知识;而到高中阶段,学生要知道:性幻想与性冲动"、:避孕套的正确使用方法"、:少女怀孕的危害"等方面的知识。
指导纲要要求每个年级要设置18个课时,每2周上1课时,并安排2个课时用于考核。新课程还要求学校设立专职的健康教育老师,市教委近期将计划组织各学校卫生保健老师统一培训。
2、小学儿童情感的教育与培养
如何对小学儿童的情感进行教育与培养?
1.加强正面教育,树立优良作风。人的情感是伴随着对事物的认识过程发生发展的。分清是非,是辨别美丑的前提。经常的、耐心的正面教育,会使儿童逐渐学会正确认识客观世界,从而发展积极的情感,抑制消极的情感。例如,儿童只有认识到劳动的光荣伟大,明白了劳动创造世界的道理,才能激发对劳动的热爱,克服因体力消耗造成怕苦、怕累,好逸恶劳的情感。
在一个班、一个学校的集体里,教师要特别注意儿童情感生活中的积极因素,多表扬、多鼓励,培养优良的作风,形成良好的风气。这种良好的作风与风气,对大多数儿童能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过多的或是不适当的批评,应该尽量避免,因为它往往是造成儿童消极情感的重要原因。
2.注意情感教育的直观性。小学儿童的情感还没有完全脱离情景性的特点,容易受具体事物的支配。因此,具体生动的材料比单纯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例如,要培养儿童对科学的热爱,除一般地讲一些科学常识以外,介绍一些科学家刻苦钻研、勇攀高峰的故事与具体事迹,展出一些与科学有关的图片和书籍,以及做一些简单的演示和实验,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3.使情感同认识活动与意志活动结合起来。小学儿童已有的情感体验,如果与有关的认识活动结合起来,能够加深情感的深度;如果与有关的意志活动结合起来,不仅能够加深情感的深度,还能增加情感的强度。例如,电影《小兵张嘎》中的嘎子,奶奶的牺牲激起了他对日本鬼子的仇恨,他参加八路军以后,通过学习和同志们的帮助,进一步提高了阶级觉悟,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而且还认识到世界上所有法西斯都是秋后的蚂蚱,蹦鞑不了几天了。这就加深了嘎子对敌人仇恨的深度。他带着复仇的信念,在战场上与敌人顽强斗争;他负伤擒敌,被捕后英勇不屈;他被囚禁在敌人碉堡之中,还千方百计点燃柴草,配合八路军把敌人消灭。这一系列的意志行动,把张嘎对敌人的仇恨推向了一个更深更强的高度。
4.使良好的情感体验与儿童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是促进学习,提高儿童活动积极性的好办法。但是,有的老师,把作业、劳动等活动当作处罚儿童的手段,增加了儿童的消极对立情绪,不利于学习和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
5.发挥儿童的自觉性,培养儿童调节和控制情感的能力。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儿童对自己的情感进行自我评价,提高辨别能力,发展积极情感,疏导消极情感,使儿童能够主动地认识和控制自己的情感,正确地调节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3、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区别
上面说了这么多关于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话题,那么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究竟有什么区别呢?
幼儿园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而小学教育属于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普及性”等特点,也就是说,你可以选择不给孩子读幼儿园,但是却不能不读小学。
幼儿园教育除了启蒙教育以外,还包括儿童的生活照料和养育,承担了一部分家庭的责任。而小学教育则主要是对孩子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德、智、体等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
幼儿园课程主要是五大领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而小学的课程相对来说要多些: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主,注重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而小学教育则以课堂教学为主,学习体验是不同的。
4、学龄前教育如何防止“小学化”
许多家长都认识到学龄前教育的重要性,但如何去进行教育呢?不少家长还很模糊,他们不是去启迪孩子的智慧,开发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是要孩子系统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造成了“小学化”的倾向,其结果危害很大,必须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
1.影响孩子对学习的认识。孩子对学习会产生恐惧和厌恶心理。学龄前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的生活学习应以游戏为主,并以游戏形式学习一些粗浅的知识。在学龄前期的孩子是以学习口头语言为主,如果让孩子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提早读小学课本,孩子的智力、能力都够不上,学不好就扫兴和反感,有的孩子即使勉强地学了,但入小学后成绩也未必好。到了小学再学,孩子似懂非懂,毫无新鲜感,就不愿再听,于是注意力不集中,做小动作,学习习惯不好,反而影响了所有学习任务的完成,孩子只会对学习产生恐惧、厌恶。
2.影响了孩子个性的发展。孩子好动、好模仿,他们渴望游戏,想干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事;而成人整天叫他们写、算,进行强制性的学习,他们玩的时间被剥夺了,没有一点自由,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无法发挥,孩子变得像“小大人”,呆头呆脑,活泼开朗的个性受到摧残。
3.影响孩子的正常发育。“玩”是学龄前孩子的天性,孩子在“玩”中发育成长。有些家长却不理解这一点,认为孩子玩是浪费时间,不正经,不规矩,于是整天把孩子关在屋子里,叫孩子坐在桌旁看书写字,严重的影响了孩子的身体发育,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对孩子肌肉、骨骼的发育很不利,家长又只看孩子写得怎么样,根本不考虑孩子坐的姿势和握笔的姿势,不少孩子还患了近视眼。
总之,家长必须认识到对学龄前儿童过早“小学化”的危害,必须防止和及时纠正。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5、我所看到的美国小学教育
当我把9岁的儿子带到美国,送他进那所离公寓不远的美国小学的时候,我就像是把自己最心爱的东西交给了一个我并不信任的人去保管,终日忧心忡忡。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学校啊!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放声大笑,每天最少让学生玩两个小时,下午不到3点就放学回家,最让我开眼的是根本没有教科书。那个金发碧眼的女老师看了我儿子带去的中国小学4年级的课本后,温文尔雅地说:“我可以告诉你,6年级以前,他的数学不用学了!”面对她充满善意的笑脸,我就像挨了一闷棍。一时间,真怀疑把儿子带到美国来是不是干了一生中最蠢的一件事。
日子一天天过去,看着儿子每天背着空空的书包兴高采烈地去上学,我的心就止不住一片哀伤。在中国,他从1年级开始,书包就满满的、沉沉的,从1年级到4年级,他换了3个书包,一个比一个大,让人感到“知识”的重量在增加。而在美国,他没了负担,这能叫上学吗?一个学期过去了,把儿子叫到面前,问他美国学校给他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他笑着送给我一句美国英语:“自由!”这两个字像砖头一样拍在我的脑门上。
此时,真是一片深情怀念中国的教育。似乎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为什么中国孩子老是能在国际上拿奥林匹克学习竞赛的金牌。不过,事到如此也只能听天由命。
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儿子的英语长进不少,放学之后也不直接回家了,而是常去图书馆,不时就背回一大书包的书来。问他一次借这么多书干什么,他一边看着那些借来的书一边打着微机,头也不抬地说:“作业。”
这叫作业吗?一看儿子打在计算机屏幕上的标题,我真有些哭笑不得——《中国的昨天和今天》,这样天大的题目,即使是博士,敢去做吗?于是我严声厉色问是谁的主意,儿子坦然相告:老师说美国是移民国家,让每个同学写一篇介绍自己祖先生活的国度的文章。要求概括这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分析它与美国的不同,说明自己的看法。我听了,连叹息的力气也没有,我真不知道让一个10岁的孩子去运作这样一个连成年人也未必能干的工程,会是一种什么结果?只觉得一个10岁的孩子如果被教育得不知天高地厚,以后恐怕是连吃饭的本事也没有了。过了几天,儿子完成了这篇作业。没想到,打印出的是一本20多页的小册子。从九曲黄河到象形文字,从丝绸之路到五星红旗……热热闹闹。我没赞扬,也没评判,因为我自己有点发懵,一是我看到儿子把这篇文章分出了章与节,二是在文章最后列出了参考书目。我想,这是我读研究生之后才运用的写作方式,那时,我30岁。
不久,儿子的另一作业又来了。这次是《我怎么看人类文化》。如果说上次的作业还有范围可循,这次真可谓不着边际了。儿子很真诚地问我:“饺子是文化吗?”为了不误后代,我只好和儿子一起查阅权威的工具书。费了番气力,我们总算完成了从抽象到具体又从具体到抽象的反反复复的折腾,儿子又是几个晚上坐在微机前煞有介事地作文章。我看他那专心致志的样子,不禁心中苦笑,一个小学生,怎样去理解“文化”这个内涵无限丰富而外延又无法确定的概念呢?但愿对“吃”兴趣无穷的儿子别在饺子、包子上大作文章。在美国教育中已经变得无拘无束的儿子无疑是把文章作出来了,这次打印出来的是10页,又是自己的封面,文章后面又列着那一本本的参考书。他洋洋得意地对我说:“你说什么是文化?其实特简单——就是人创造出来让人享受的一切。”那自信的样子,似乎他发现了别人没能发现的真理。后来,孩子把老师看过的作业带回来,上面有老师的批语:“我布置本次作业的初衷是让孩子们开阔眼界,活跃思维,而读他们作业的结果,往往是我进入了我希望孩子们进入的境界。”问儿子这批语是什么意思,儿子说,老师没为我们骄傲,但是她为我们震惊。“是不是?”儿子问我。我无言以对,我觉得这孩子怎么一下懂了这么多事?再一想,也难怪,连文化的题目都敢做的孩子还有不敢断言的事情吗?
儿子6年级快结束的时候,老师留给他们的作业是一串关于“二次大战”的问题。“你认为谁对这场战争负有责任?”“你认为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放原子弹持什么意见?”“你是否认为当时只有投放原子弹一个办法去结束战争?”“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的最好办法是什么?”……如果是两年前,见到这种问题,我肯定会抱怨:这哪是作业,分明是竞争参议员的前期训练!而此时,我能平心静气地寻思其中的道理了。学校和老师正是在这设问之中,向孩子们传输一种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引导孩子们去关注人类的命运,让孩子们学习高屋建瓴地思考重大问题的方法。这些问题在课堂上都没有标准答案,它的答案,有些可能需要孩子们用一生去寻索。看着12岁的儿子为完成这些作业兴致勃勃地看书查资料的样子,我不禁想起当年我学二战史的样子,按照年代事件死记硬背,书中的结论明知迂腐也当成圣经去记,不然,怎么通过考试去奔光明前程呢?此时我在想,我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重复前人的结论往往大大多于自己的思考。而没有自己的思考,就难有新的创造。
儿子小学毕业的时候,已经能够熟练地在图书馆利用计算机和缩微胶片系统查找他所需要的各种文字和图像资料了。有一天我们俩为狮子和豹子的觅食习性争论起来。第二天,他就从图书馆借来了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拍摄的介绍这种动物的录像带,拉着我一边看,一边讨论。孩子面对他不懂的东西,已经知道到哪里去寻找答案了。
儿子的变化促使我重新去看美国的小学教育。我发现,美国的小学虽然没有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但是,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校园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他们要让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他们没有让孩子们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们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们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有一次,我问儿子的老师:“你们怎么不让孩子们背记一些重要的东西呢?”老师笑着说,“对人的创造能力来说,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要知道到哪里去寻找所需要的比他能够记忆的多得多的知识;再一个是他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死记硬背,既不会让一个人知识丰富,也不会让一个人变得聪明,这就是我的观点。”
我不禁想起我的一个好朋友和我的一次谈话。他学的是天文学,从走进美国大学研究生院的第一天起到拿下博士学位整整5年,一直以优异的成绩享受系里提供的优厚的奖学金。他曾对我说:“我很奇怪,要是凭课堂上的学习成绩拿奖学金,美国人常常不是中国人的对手,可是一到实践领域,搞点研究性题目,中国学生往往没有美国学生那么机灵,那么富有创造性。”我想,他感受的可能正是两种不同的基础教育体系所造成的人之间的差异。中国人太习惯于在一个划定的框子里去施展拳脚了,一旦失去了常规的参照,对不少中国人来说感到的可能往往并不是自由,而是惶恐和茫然。
我常常想到中国的小学教育,想到那些课堂上双手背后坐得笔直的孩子们,想到那些沉重的课程、繁多的作业、严格的考试……它让人感到一种神圣与威严的同时,也让人感到巨大的压抑与束缚,但是多少代人都顺从着它的意志,把它视为一种改变命运的出路。这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它或许有着自身的辉煌,但是面对需要每个人发挥创造力的现代社会,面对明天的世界,我们又该怎样审视这种孕育了我们自身的文明呢?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