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摆效应:女性为什么会由爱生恨,解读心理学中的“投射效应”
1、心理摆效应:女性为什么会由爱生恨
我想经历过感情创伤的女性都曾在同一个人身上体会过两种相反的极端的感情变化,从爱到恨。当我们曾经在一段感情中完全敞开自己并
1、心理摆效应:女性为什么会由爱生恨
我想经历过感情创伤的女性都曾在同一个人身上体会过两种相反的极端的感情变化,从爱到恨。当我们曾经在一段感情中完全敞开自己并且将所有的感情投入,最后对方却带给我们直接的伤害和痛苦时,这种正向的强烈的感情就会像钟摆一样从最高处跌落但并不会停在最低点,而是而是反向转到另一个负水平极端,愤怒和恨意。
这是我们面对自身在这段感情中的无力感、无望、无法控制的耻辱时所采取的一种保护机制。正是这种对对方的恨意让我们重新感受并且掌控了自己的力量,并且在还爱着但不能爱的状态中寻求另一种联结和公平。这同样也能够让我们在强烈的恨意的掩盖下忽略自己无法停止爱,至少短时间内无法停止的一种自我保护。这也是为什么走出一段感情比失去一段感情往往需要更久的时间。
虽然恨,这种长期、稳定并且强烈的情绪能够延长我们的经历本身所带来的负面情绪,影响个体正常的生活甚至可能引起报复的可能性。但是恨并不是一种完全负面的感情,我们不应该压制或者放任这种感情,而应该在两极中找到一个平衡。
首先,我们应该允许和接受这种感情的存在,并将其视为一个短暂的情感转化和过渡的时期。只有经历了这个时期才能真正走出这段感情,最后不再束缚于和对方的破碎的关系中,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看待和解读这次经历,选择放下和原谅。
其次,即使失去了能够释放和表达的爱的对象,我们也应该学着将这种感情投入到自己身上和当下的时光,而不是已经逝去的时光和他人身上。
最后,我们应该将自己的感情保持一种输出平衡,将其投入到其他的重要关系比如和父母,兄妹、朋友、同事等的关系,她们都能够给我们提供感情支持和帮助,所以我们应该也应该珍惜和维护这些一直陪在我们身边的人。
2、解读心理学中的“投射效应”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效应被称做:投射效应",意思是以己度人,认为他人也具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习惯于把自己的某种情感、意志、观点或某种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的一种认知障碍。
一般来说,:投射\\\"作用主要在以下两种情况下比较容易发生:
首先,当对方在年龄、职业、社会地位、身份、性别等方面与自己比较相似时,人们一般都会相信-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他们的眼里,同一个群体的人总会具有某些共同点。因此,人们在认识与评价跟自己同属一个群体的人时,一般也不会完全实事求是地根据自己观察所得到的信息来判断,而是理所当然地认为他人也有跟自己一样的特性。另外,人们总是喜欢评价与自己有某些相同特征的人,习惯于跟他们进行某些比较。但是,人们又不希望在比较中落败的总是自己,使自己处于不利的一面,投射作用在此恰好起到了一一种保护作用,把自己的某些特点投射到他人身上。这样,自己跟别人也就变得差不多是一样的了,也没有了什么大的区别,自己虽然有些地方不好,别人也好不到哪儿去。
其次,当人们发现自己存在某蝗不好的地方时,为找到一种心理平衡,也会把白己不能接受的某些性格特征投射到他人身上去,认为别人也具有这些恶习或观念。正如:五十步笑百步"一样,当自己因临阵逃脱而感觉到难堪,明白这是一种怯懦的表现,心里很不舒服时,突然发现他人比自己逃得还要远一些,便大肆嘲笑起来,以此来缓解自己内心的那..份不安。这时的投射作用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最佳选择。虽然这样做确实可以获得自己内心的安宁,但往往会影响自己对人和事物的正确判断。这时,人们更倾向于将自己所具有的那些不好的特征投射到自己尊敬的人,或者是比自己强得多的人身上,这样一来,自己心里的不安就会大大减少。因为,名人尚且都不可避免地具有这些特征,更何况:我"这样一个无名小卒。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3、互动效应:女性专注的魅力和力量
前段时间很喜欢看一些现场的音乐视频,无意中发现了被称:第四男高音"的意大利盲人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他的个人经历对我产生了极大的震撼。12岁意外失明,在比萨大学取得法学博士学位,工作一年之后,30岁开始学习声乐,最后享誉世界。听他的音乐,我深刻感受了了专注的魅力以及由此所能产生的巨大的力量。
但是随着外界信息的泛滥,我们被曝光在一个处处充满诱惑的世界,那里有各种信息、图片、视频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消遣和娱乐,但同时也在无止境的分散我们的注意力。
那么我们该如何避免这样的情况,让自己在学习、工作或者其他需要深刻的理解力和长时间的注意力的方面保持专注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不要把自己当做机械的重复者或者漠不相关的旁观者,积极主动的去互动和参与。
用一个例子来说明。比如小编最近在读心理学方面的书,但这个领域对我来说是完全陌生的,其中有很多我所不了解的专业词汇,而且如果我要很好的理解和运用它们的话需要投入整块的时间、保持高度的专注度才能消化其中的知识点。那么我需要做的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互动。
根据个人的兴趣,每个人互动的方式可能有所不同。小编一般习惯于有选择的划出关键词和关键概念。大篇幅的摘录和划线并不能真正的提炼和促进思考,但是有选择的划出你觉得重要的词语和句子甚至是段落,说明你在整理和提炼其中的关键点。这样不仅能让你更加专注,同时也能更好的整理和分析自己的笔记和心得。
遇到特别难以理解的地方,我也会试着自己读出来,边读边去理解其中的含义。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因为遇到冗长、难以理解的句子带来的焦躁,一方面也能更好的提高注意力,更好的理解。
同样,和能够影响到自己的外界的信息保持一定的距离也是很重要的,在工作的时候,除非非常紧急,不要查看或者回复微信消息和电话,保持自己的注意力不被打断,高效、高质量的完成工作。
4、责任分散效应:女性遇袭如何用心理学自救
上世纪七十年代一位纽约女子在自己的住所附近被杀,据说现场有将近四十位目击者,但是没有一人出手相处或者报警。这件事故也由此引起了美国有关人性冷漠的热烈讨论,而一些心理学家也因此展开了相关研究和调查并提出了著名的责任分散效应解释这个现象。
如果一位女性在公众场合遇袭,而且周围的旁观者都是陌生人的话,那么旁观者数量越多,采取救援行动的时间会越长,获救的几率也就会越低。这是因为群体在面对任务的时候,单个个体表现出的责任感会随着人数的增加而被分散。
这只是其中的一个理由,另外当女性在公众场合遇袭的时候,由于袭击者的性别和狡诈,旁观者很可能错误判断两人的关系和氛围。这让我想起另外一则发生在爱尔兰的新闻,一名十七岁少女被一名二十七岁男子于晚上强奸,当时刚好有两个目击者经过,但是男子声称他们两情相悦,呵斥目击者不要多管闲事,错失了女孩本可以得救的机会。
那么遇到这样的情况,女性该如何用心理学自救呢?
首先,当所处事件容易被误认为家庭矛盾的时候,立刻通过相应措施让事件更加清晰和紧急,明确自身和袭击者之间毫无关系,事件非常紧急。
其次要通过具体指定某人,求救于单个个体而集中责任,施救者会及时评估当时的情景和自身能力之后采取相应的措施。
最后,在求救的过程中应该降低施救者的受伤风险,可以让他们帮忙报警或者打给家人。只有在没有高风险的情况下,被指定的人才可能出手相助。
旁观者并不总是冷漠的,任何事物背后都有它的原因。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应该加强这种心理防范的意识,学会自救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