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百科 > 月嫂知识

如何提高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主动性

2024-03-02 21:49:57     来源:www.dxfbaby.com
分享:
收藏本文          热度:
导语: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我们的教育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儿童的学习应该是主动的发现性的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性的学习。教育的基本原则是使儿童获得自由、全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我们的教育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儿童的学习应该是主动的发现性的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性的学习。教育的基本原则是使儿童获得自由、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学习活动应以幼儿为主体,发挥儿童的主体性,幼儿音乐教育也是

如此。它是人一生中最早的音乐教育,在学前教育阶段,我们可以通过音乐教育发掘幼儿的潜能,塑造幼儿健康活泼的个性,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作为一种审美的教育,并不十分注重知识理论的传授,但是感受音乐、欣赏音乐、表现音乐都必须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所以,音乐教学就得为欣赏音乐、表现音乐、创作音乐而进行一系列技术和知识的传授和简单训练。

节奏、旋律、音色及乐曲的整体结构等共同构成音乐。在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内容包括唱歌、韵律活动、乐器演奏、欣赏、舞蹈等五大方面,为使幼儿的审美感知力得以提高,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活动中,既要注意培养幼儿对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及不同音乐的感受能力,还应注意对音乐的旋律、节奏、力度、强度、形式有所领悟。我们实施了“系列层次活动”的教学模式,指对某一具体内容的若干教学要求、能力发展要求,按由浅入深的顺序排列起来,强调幼儿从各个角度以各种方式充分利用同一教材的不同要素以及不同教材的相同要素进行系统的学习。

那今天就谈谈我在幼儿乐器演奏实践活动中的一点体会:

打击乐器教学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每个孩子都喜欢敲敲打打,打击乐活动能够满足幼儿这种与生俱来的需要,幼儿在玩乐器时获得的满足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主动性。此外,打击乐器教学还能帮助幼儿发展节奏感,培养幼儿基本的合作意识、创造意识。小班幼儿年龄小,控制能力差,加上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给集体的打击乐活动带来了困难。

如何发挥打击乐教育的潜力,使孩子的敲打变得有意义、有秩序,富有节奏,这需要我们对小班打击乐器教学的可行性和指导策略进行深入的探讨。于是我们针对以上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活动研究方法主要是观察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探讨运用打击乐器教学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方法、途径等,幼儿初步发展的自主性与主动性,需要教师提供轻松的探索环境。一开始,我们在晨间活动提供“木鱼、沙球、串铃、小鼓、碰铃等乐器若干。发现男女生均在自由活动时都会去取乐器玩耍。可见,孩子对打击乐器是有兴趣的,有主动参与活动的热情,开展该项活动是可行的。但没有一个幼儿主动质疑,向教师或他人提问乐器的名称、玩法等。针对以上情况,我们的作法是带幼儿玩“乐器真好听”“听听找找”“听听做做”的游戏,采用游戏的口吻问:“乐器长得什么样”“我们听听小乐器们都是怎么唱歌、说话的?”让幼儿在愉快、没有压力的环境中玩乐器,并大胆表达。如有的孩子说:“这个东西(碰铃)象喇叭;这个东西(沙球)象鸡腿、”“三角铁的声音象羊在唱歌;小钹的声音象牛在叫。”幼儿在自由敲打的游戏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整个活动中,培养孩子主动质疑、大胆表达显得尤为重要,是整个研究活动应突破的难点。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自主的活动环境,让幼儿真正成为打击乐活动的主人。

其次我还注意到音乐环境相结合在环境上,我们也注意了对音乐的渗透。如在“音乐小课堂”的墙饰中,我们将每次音乐活动中学习的音乐知识进行展示,既巩固了对知识的掌握,又激发了幼儿继续学习的兴趣。在学习打击乐前,我们布置了各种打击乐器的图片以及名称的内容,让孩子从认识乐器入手,积极的参与到演奏活动中。大一班的“音乐中的故事”,是在每次学习完歌曲后,让幼儿用绘画的形式,将自己对歌曲的理解与感受画下来;小一班的“夏天的歌儿”,通过小动物的叫声,引导幼儿感受全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等不同的音乐时值等等。

同样的在其他的音乐活动中我们也可以用以上的办法,在发展幼儿学习的自主性与主动性的同时将音乐活动渗透于一日生活之中。

二、音乐教学方面的收获和体会。

1、教学形式上的变化。

在音乐活动的教学上,我们也进行了各种尝试。如在教唱歌曲方面,我们会加强日常的渗透,在过渡环节时,播放将要学习的新内容,让幼儿有初步的感知。在学唱过程中,以往我们大都采用的方法是先教两遍歌词,然后一句句学唱,最后是集体演唱。但这种方式,往往不能引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在教唱的过程中,幼儿只是被动的接受和模仿,孩子的主体性没有体现出来,因此,大大影响了学习效果。到第二次复习活动时,能将歌曲演唱下来的只是少数幼儿。现在在学唱歌曲时,我们采用递进式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首先是提取出歌曲中的某一个元素,如节奏。在学唱前,通过游戏等方式,帮助幼儿掌握歌曲的主要节奏,然后将歌词这一元素以儿歌的形式教给幼儿。在第二次的活动中,再加入歌曲的另一个元素——旋律。由于节奏、歌词是幼儿熟悉的,因此新的内容很快就被幼儿掌握了。经常是不用老师再去教唱,当孩子听到歌曲的旋律后,很自然地就跟唱了起来,大大提高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对于年龄小的幼儿,我们会采用图示的方法,如学习有关春天的歌曲时,先让幼儿欣赏春天的图画,帮助幼儿理解歌词的内容,从而很好的掌握

歌曲。在节奏的学习中,我们也经常采用这种方法,如一个四分音符是一个大苹果,和它对应的两个八分音符就是两个小苹果等等,这种直观的方法,能帮助幼儿很好的掌握歌曲的节奏,同时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2、孩子的变化。

教学形式的改变,也引发了幼儿的变化。孩子们一改以往只听老师唱,自己却不出声或是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现在的歌唱活动是愉悦的,孩子们积极参与的。在活动中,经常是老师一放伴奏带,孩子们就能很自然地将歌曲跟唱下来。当老师问到:“你学会了哪一句,谁来给大家唱一唱”时,很多幼儿都会主动举手,哪怕是只唱上一个字,他们都会觉得很自豪,因为这是他们自己学会的,而不是被老师灌输或模仿出来的。《纲要》中指出,要鼓励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与音乐有关的活动,在活动中充分获得愉悦和美感。孩子的兴趣与态度发生的变化,正是体现出艺术活动所应带给幼儿的情感和态度的体验与感受。

3、教师的变化。

在这些变化当中,老师也在转变。首先是在活动前,教师会有目的进行渗透,更加注重对每一首歌曲的分析,研究如何帮助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充分挖掘每一个音乐的元素,考虑由哪一个元素入手,然后层层递进,深入展开,让幼儿自然而然地在感受的基础上,很好地进行表现。其次是在活动的过程中,更注重幼儿的体验与表现。在整个过程中,不再是老师去教,而是孩子自己的相互学习与体验。注重的是教师与孩子之间、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交流与分享,分享他们的成功与快乐。因此,在组织每一次音乐活动时,教师的态度更加积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体验到了快乐。

对于音乐活动的研究与实践,我们还只是刚刚开始,还要不断的深入学习与反思,不管我们用何种方法,只要以《纲要》为标准,采取科学的方法与态度,就能在音乐活动中,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