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乐活动中能培养幼儿哪些德育?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因此,在音乐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是深刻而有力
一、在音乐活动中能培养幼儿哪些德育?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因此,在音乐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是深刻而有力的,也是十分必要的。一首歌(乐)曲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教师应利用音乐的特殊性,深入挖掘出音乐中内在的思想情感教育因素,采用“输液灌滴”、“潜移默化”的方法,把这些思想情感充分地揭示给幼儿,让他们更好地感受、体验和表现,并从中在情操上受到陶冶,道德上受到影响,心灵上受到启迪,乃至意志上受到熏陶、感染,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境地。
一、 利用对音乐活动的兴趣,熏陶幼儿的文明行为习惯。
二、 运用对音乐内容的表现,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
三、通过对音乐技能的学习,发展幼儿社会化的情感。
总之,音乐能够培养人们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一切美好事物,奋发向上的高尚情操。正如贝多芬所说:“音乐能使人的道德高尚起来。”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深入挖掘出音乐歌曲中内在的道德教育因素,充分发挥音乐的情感作用,陶冶幼儿的性情,提高审美趣味,使孩子们一个个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如何利用音乐手段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音乐是上天赐给我们的礼物,音乐给了我们自由翱翔的空间。在我们每个人的成长中,都有机会接受各类教育,如爱的教育、健康教育、道德教育等,但音乐教育以其独特的魅力,在诸多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音乐教育对人格的塑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紧密联系。
三、如何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审美能力
谈如何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音乐是美育的一部分,目的在与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参与音乐活动,萌发幼儿的审美情趣,陶冶性情和品德。结合幼儿年龄特点,从培养幼儿较为敏锐的音乐审美感知能力、激发幼儿丰富的音乐审美情感、发展幼儿初步的审美创造力三方面入手,让幼儿在不知不觉的快乐进程中进行学习和获得音乐感知力的发展。以音乐审美为中心,让幼儿学会感受美、体验美、表现美,从而逐步获得身心发展的和谐美。
幼儿音乐审美能力艺术教育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而音乐活动则是幼儿艺术教育活动中不可缺一的重要内容之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由此可见,音乐教育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幼儿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即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和表现力。通过走进欣赏,积累经;创新活动,彰显个性;挖掘材料,激发想象等多元化的策略,萌发幼儿的审美情趣,促进审美能力发展,开启幼儿那颗爱美、求美的心灵。
一、培养幼儿审美欣赏能力,让幼儿拥有一对“音乐家的耳朵”
1.音乐欣赏促进幼儿感受和理解能力
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的要点。”音乐欣赏则是一种通过音乐认识世界的审美活动,帮助幼儿扩大音乐视野,丰富音乐印象和音乐知识,提高幼儿的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素质,发展幼儿音乐能力。
教师首先应选取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生活经验选择富有审美趣味和意境的音乐素材,还要充分挖掘并呈现音乐作品美的因素和美的力量,给幼儿相应的自由想象空间,又能发展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能力。如《小猫圆舞曲》是一首轻快活泼、充满热情的圆舞曲,深受幼儿喜爱的欣赏曲,它通过节奏、高音、速度、力度、风格截然不同的四个乐段,依次描述了小猫兴奋得意地在琴键上来回走动——小猫经过一阵愉快的跑跳有些疲劳,跑跳的速度减下来——小猫经过一番休息又兴奋的走动起来——小猫变成了一个很有经验的钢琴演奏家,正在胸有成竹的为大家演奏一段深刻、宽广、雄壮的乐曲。从幼儿兴趣点入手,体会“小猫”的心态和状态,易于幼儿领会和接受,让幼儿在充分的理解、掌握乐曲的结构和情绪后,感受音乐、生活的美。要让幼儿对构成音乐美的要素充分的感受,感受作品中的节奏、力度、速度、旋律、音色、曲式、情绪等,需要经过长期的听觉训练和有计划、有目的欣赏活动。
2.运用科学的方法促进幼儿审美能力的提高
第一,引导观察,启发想象。在欣赏音乐教学活动中,为避免幼儿在欣赏过程中呆听,教师利用多种符号(既图画与音乐、语言与音乐、动作与音乐、)体系间的相互解释的能力,描绘出对音乐的想象,直接将幼儿带入音乐作品中去。如欣赏《熊和石头人》《小猪摘瓜》时,先引导幼儿听乐曲的旋律,感受音乐性质,教师要紧抓住对比特点,用形象、直观、生动的方法加以启发,反复对比,让幼儿有意识地辨别节奏、速度、快慢变化,获得对音乐的美的感受和理解,在幼儿懂得初步的音乐美和节奏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他们通过充分的联想和想象,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进行讲述,体会乐曲或歌曲的感情和意境,从而在情感上引起共鸣,真正感受音乐的魅力。幼儿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接触了大量的音乐作品,从而培养幼儿的视听感受力、理解力和想象力,为今后进一步深入了解这些音乐和提高音乐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创设感受环境,提高感受力。《指南》提到:“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可见,为幼儿创设音乐氛围对促进发展幼儿对乐感受力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在幼儿进行户外体育活动时,根据不同的活动项目,选择相应的音乐。幼儿午睡时,一首抒情、节奏慢的音乐,能营造安静的气氛,使幼儿尽快地入睡。时间一长,幼儿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感受音乐美、生活美,大大提高了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
二、培养幼儿的审美表现力,让幼儿的心灵展开翅膀自由飞翔
如在欣赏《小兔和老狼》这首音乐时,幼儿借助故事,理解了音乐内容之后,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充分涌动作去表现音乐中的不同形象、感受乐曲的情绪变化。接着通过观看课件引导幼儿观察“小兔和老狼”,要求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来做动作,在表现小兔的音乐时,孩子们作出单独跳、结伴跳、向前跳、侧着跳等各种不同的动作;在表现大灰狼时更是姿态万千,有的摆动着狼尾巴摇摇摆摆的走,有的踮起脚尖走……真是表现得淋漓尽致,音乐使幼儿产生了灵敏,音乐和节奏速度也通过幼儿动作反映出来了。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幼儿好动、好玩,思维具体形象,一切从兴趣出发”这是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将音乐与游戏融为一体,无疑会给幼儿带来前所未有的快乐与满足。根据幼儿这一特点,经常采用游戏的方法。如音乐游戏《小雨和小花》,乐曲分ABA三个乐段。A段表现了春天来了,春风吹绿了小草和柳枝,吹醒了五颜六色的小花,吹醒了大地上的万物。B段表现了春雨滋润着小花,小花尽情地喝水,慢慢地长高了,与小雨点快乐地游戏。A段表现雨停了,小花开得更美丽、更鲜艳了。游戏中幼儿根据音乐的变化用优美的动作表现音乐的含义。
此外,还要想方设法在日常生活中为幼儿创设音乐情景,提供表现机会。如开设音乐活动区,提供录音机、磁带、小乐器、头饰、道具等,让幼儿主动参与,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运用自己的喜欢的方式进行音乐表现活动,在自编、自演、自评中,幼儿的审美表现得到了提高。
三、培养幼儿的审美创造力,让幼儿的思维飞跃起来
音乐活动以其固有的特点而最有利于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在音乐教育中,我启发引导幼儿进行一系列创作和即兴创作活动。例如:
1.看图编儿歌。教师出一幅“青蛙”图画,让幼儿看图讨论创作,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兴趣很浓,我在小朋友的创编基础上,进行归纳编成儿歌—“小青蛙,呱呱呱,白白肚皮大嘴巴。捉害虫、本领大,小朋友们都爱它。”
2.引导幼儿为创编好的儿歌谱曲,然后由我唱给幼儿听。因为这是幼儿自己编的歌词和乐曲,它们学唱起来兴趣特别高,甚至边唱边跳。
3.创编动作。幼儿学会唱《小青蛙》这首歌后,启发它们想象青蛙捉害虫的情节,创编青蛙捉害虫的动作,让他们充分地表现自己。有的编出向前跳捉害虫的动作,还有的编出吐舌捉害虫的动作。
4.创编节奏。幼儿学会唱《小青蛙》后,积极引导幼儿创编体态节奏动作,如前半句唱,后半句做节奏动作;或者前半句做节奏动作,后半句唱,同时在教师的启发,自己创编出多种多样的节奏动作等等。每个幼儿身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创新意识,允许幼儿根据不同的理解创编不同的动作,产生不同的联想。
在日常生活中,我努力为幼儿创造一个愉快宽松的教育环境,尽量给幼儿提供一定的时间、必要的道具和场所,让幼儿在随心所欲、自由自在中进行创造活动。如创编动作、诗歌、故事等,同时对幼儿的创新欲望及时给予支持和鼓励,这样不但使幼儿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自我意愿得以实现,帮助幼儿的审美创造能力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