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关系失常导致安全感缺失,没有安全感的表现有哪些 安全感是自己给自己的
1、依恋关系失常导致安全感缺失
童年时的心理缺陷或情感残疾往往会影响一生的发展,而要弥补则需付出很大代价。我们都知道,盖房子需要先打地基。房子盖得越高,地基越要
1、依恋关系失常导致安全感缺失
童年时的心理缺陷或情感残疾往往会影响一生的发展,而要弥补则需付出很大代价。
我们都知道,盖房子需要先打地基。房子盖得越高,地基越要打得深而稳。也就是说,地基坚固而牢靠,房子才会矗立得良久,不怕风吹雨打。人的生命同样也需要牢固的地基才能健康持续地发展。这个地基是在人出生之后头几年建筑起来,影响这个人一生的身心健康,这个地基的名字叫做“安全感”。
对于孩子来说,最初的安全感是从哪里来的呢?它是在幼年,特别是一岁之内的时候,从父母特别是母亲那里获得的。儿童通常与母亲形成第一个依恋关系,这是一个持久的联系,在整个童年期都起着重要作用,甚至一直延续到青春期,假如这个关系是满意的体验,孩子会感到安全和被接受。
安全感的依恋感没有建立起的孩子长大后情绪障碍的几率高达百分之七八十,会让他自己觉得自己无能,会带采敏感,多疑,恐惧,表现出不信任他人,自卑,缺乏安全感。恐惧和需求的矛盾会产生所有的行为问题和情绪障碍,如拖延、动力不足、抑郁焦虑等。
在最早的几个月里,父母对孩子的需求如果能作出及时的回应,对培养孩子的安全感至关重要。当孩子哭泣时,父母主动了解孩子哭泣的原因,饿了及时喂奶,尿了及时换尿布,当孩子开心地笑时,父母同样及时回应孩子开心的笑容,孩子会把父母当做安全的天堂。
在这一点上美国父母做得要比中国父母做得到位。
美国的父母非常照顾孩子的心理感受,陪伴孩子是他们最大的快乐和幸福,如陪孩子看电视或做游戏,给他们洗澡,讲故事,哄孩子睡觉等等。一般只要孩子哼哼唧唧表示不满,不管多么忙碌,母亲都会放下手头的活去看孩子有什么需求。一个自幼在饮食起居有人照料的孩子,生活安定,家里人的行为准则一致,他们行动起采就会心中有数,就比较容易获得安全感。
相比而言,典型的中国家庭,出于各方面的因素,很少中国父母能够像美国父母那样去对待孩子。有个别的父母时不时地以生气的面孔出现在孩子面前,有的父母亲对孩子的态度多变,高兴时充满热情,不高兴时,毫不掩饰自己的怒气,对孩子大发脾气。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是难以获取心理上的安全感的。
安全感缺乏的孩子要么过度怯懦,要么胆大妄为,要么过度粘人,要么过度独立。他们不愿意独立解决问题,而是依赖他人的帮助,离开慰籍物就六神无主、寝食不安:不敢参与竞争,不能接受失败。
要帮孩子建立起正常的依恋关系,让孩子们有安全感,有以下几件事情我们要做到:
首先,家长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孩子们每天都会对所见所闻产生“联想”,只是因为他们还不能非常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家人往往察觉不到。所以,不管是孩子看了动画片或者周围朋友出现一些意外的时候,父母一定要向孩子解释出现的问题,并且当天一定要多陪伴孩子。
其次,安慰爱哭的小孩。孩子莫名其妙地哭泣其实是在告诉你他的需求,你要耐心地倾听他。在你的照料中,把你的能量输送给他。
最后,别强制孩子做任何事情。在和孩子沟通交流时,父母说话要由命令式变成讨论式,与孩子进行平等对话,先允许他有自己的见解,然后父母再进行引导,不要强制孩子听从自己的命令和意见。家长心里有了孩子,孩子就愿意和家长在一起,表现出来就是对父母的依恋多一些。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2、没有安全感的表现有哪些 安全感是自己给自己的
安全感是个什么东西?相信所有的女生应该都有自己的理解,这是一种说不出道不明的感觉,但是却又不可缺少。很多妹子因为缺乏安全感,不断的给自己找安全感的同时做出了一系列疯狂的行为,让人无法接受,也让她的男朋友不能理解,其实她们的内心知道她自己只是想找一个归宿而已,可是现在的社会,靠山山会转,靠水水会流,很多时候的安全感并不来自于别人,只能来自于自己。那么对于自己是不是缺乏安全感,为什么缺乏安全感就一定要了解了!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没有安全感的表现有哪些,一起来看一看吧。
首先就是有什么事情都想要找一个依靠,没有安全感的女生,最常见的表现就是粘人,其次就是特别的依赖别人。就感觉自己什么事情都不会做,不管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得到别人精神上面或者经济上面的帮助,而一旦别人帮助了她,她就会对那个人产生依赖,一旦自己身边让她依赖的那个人,稍微远离了一点,她就会十分的不安,害怕被抛弃,所以没有安全感的人,一般都是比较粘人的小女生,不是她们不想要自己内心强大,而是她们的内心根本强大不起来。
和固定的圈子交流,没有安全感的女生,不喜欢和陌生人交流,她们和陌生人一起交流,会恐慌,而一旦进入了她的圈子里面,她就会对这个人产生依赖,对于陌生人,却是一种极端的防御状态,所以就算她们参加聚会,如果有很多人,她们也会感觉到不安,只会呆在自己熟悉的人身边。
善于隐藏自己。有些人看起来十分的强大,但实际上她们是没有安全感的,她们只是太善于隐藏自己了,不敢将自己的情绪暴露在别人的眼前。她们就像一只刺猬,用刺的保护将自己伪装起来,她们不进入别人的世界,别人也不进入她们的世界。
3、如何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
孩子对父母依恋关系的产生是其安全感、自尊心、自制力、社会技能的起源。建立了亲密而温暖的依恋关系的孩子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与挫折。那如何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如何应对孩子的情绪反应,从而促进其成长发育呢?
开启“依恋”的小窗户
八个月时,家里那个小宝贝的情感突然变得炽烈而浓厚。妈妈仿佛就是他的情绪晴雨表,他脸上到底是灿若桃花,还是一片阴云,全看妈妈是否近在身边。除此,他还懂得使用各种沟通技巧——哭、笑、咿咿呀呀等来缠着妈妈。再过一阵子,他更会爬着、扶着、挪移着,时刻追随在妈妈身后,一个十足的小跟屁虫。
为什么会这样呢?据专家们分析,如果以最原始的心理推究,这种跟屁虫的心理主要还是建立在宝贝对安全需求的基础上——他们天生具有躲避捕食者的动机,而随着心智的发展,他们开始知道某个特定的人能够提供给他们最安全的保障,而这个人通常就是妈妈。
这么浓厚的依恋之情也成了宝贝进入小社会的绊脚石,因为他离不开妈妈。如果妈妈不在身边,他就会神不守合,什么都不想做。而妈妈也被他弄得身心疲惫,每天早晨去上班前都得经历一番有如生离死别的磨难,即便已走在了上班的途中,满脑子依旧是宝贝那张悲情无限、眼泪横飞的小脸。
其实完全不用为此事心怀不安,宝贝能有如此表现还应为他高兴呢。因为如果一个婴儿开始懂得粘着大人不放,即表明他的情绪发展向前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大步,这也是宝贝的安全感、自尊心、自制力和社会技能的起源。
要知道在此之前,虽然父母亲在宝贝出生后就对他疼爱不已,但是宝贝却因为自身那个负责情感工作的大脑边缘系统发育还不完善而响应缓慢,这多少给父母那颗火热的爱子之心泼了些凉水。但是,等宝贝满半岁后,脑前叶一旦开始加速发育,就可以感觉到真正的亲情了。他突然明白了,妈妈,这个一向负责喂他、给他换尿布、哄他、抱他的人是自己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人,因此对妈妈的依恋也在此时萌发了。
萌发于此时也是有道理的,因为在宝贝将满一岁之前,当他会爬会走之际,对外界的探索之心也越来越强烈。但是,对一只刚刚学着离巢的小鸟来说,大后方的安定是极为重要的,他得确保自己的大本营以及大本营里那个照顾他的人不会突然失踪,相反会永远等在那里,随时守候着他。他希望自己是妈妈的全部,正像妈妈是自己的一切一样。只有这样,他才能放心、大胆、勇敢地去外面进行探索活动。所以,宝贝每次出去探险前都会不时地回关确定一下妈妈还在那里,这让他感觉内心安定,不再害怕外面的未知世界。
相对,如果妈妈不能给宝贝提供这种心理上的安全感,宝贝在游戏的过程中就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因为他担心妈妈会随时走掉。而有安全感的孩子可以在妈妈回来之后迅速回到游戏中,因为他对妈妈有信任感,他知道妈妈的离开只是暂时的,妈妈离开了以后会马上回来,所以不会过分担心。
科学真相
研究发现,在面对巨大的恐惧和紧张压力时,人的脑部会释放出大量的皮质激素(一种应激激素),而有着安全依恋关系的婴儿在紧张和恐惧实验中产生的皮质激素量较低。可以看出,与照顾者建立了亲密而温暖的依恋关系的婴儿能够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好地应对压力与挫折。因此,父母与孩子建立的依恋关系的好坏,对孩子所有情绪反应的敏感和应答程度,都会影响孩子的大脑发育。
20世纪40年代末,英国精神病学家约翰·鲍尔比应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要求,对无家可归的儿童以及失去母亲或长期或短期与父母分离的儿童进行研究,并发表了著名的研究报告《母亲护理和心理健康》。
鲍尔比和同事在他们的报告中指出,过早离开父母的婴儿不能很好地与人相处。他们怕做游戏,怕冒险,怕探索,表现出一些行为及交往障碍。婴儿对母亲的爱、对母亲陪伴的饥渴同他对食物的饥渴是一样的,母亲的离去必然引起孩子强烈的失落感和愤怒感。鲍尔比确信,保证心理健康最基本的东西是婴幼儿应当保持与母亲或一个稳定的代理母亲温暖的、亲密的、连续不断的联系,孩子由此可以得到满足和愉快。因此,在婴儿生命的最初3年里,一个主要任务是使孩子至少对一个人产生依恋感,百则,这个孩子在今后一生中都有可能不会和人进行正常的情感交流。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最初3年的发展进程,鲍尔比还为依恋关系的发展划分了4个阶段:
第一阶段:无差别的反应期(0~6周),婴jl对所有人的反应都是一样的。第二阶段:依恋关系建立期(6周到6~8个月),婴儿对人的反应有了选择性,对母亲和熟悉的人有更多的微笑反应。第三阶段:依恋关系明确期(6~8个月到2岁),婴儿开始特别愿意和依恋对象在一起,这个依恋对象大多是母亲,也可以是父亲和其他给予婴儿情感呵护的照看人。只要母亲在他身边,婴儿就能安心玩耍,探索周围的环境。第四阶段:交互关系形成期(2岁后),在这个阶段,婴儿获得了自我的观念,并且开始理解其他人的某些观点。知道了母亲爱自己,指导交往时应考虑到母亲的需要和兴趣,同时会据此调解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在三四岁的时候,儿童开始把母亲看做有感情、有动机的独立的人。为了相互适应,儿童必须能够了解别人,能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
另外,依恋之情的窗户之所以在6个月时才打开,主要还是受限于脑前叶的缓慢发育。依恋产生之前还必须拥有另一个认知能力,即明白物体恒存,知道人和事物虽然离开视线却依旧存在。如果宝贝对人或物连一点记忆的能力都没有,也就无所谓产生依恋之情了。而短期记忆所需的前额叶皮质的功能,也是在婴儿半岁以后出现的。
但是,这份依恋之情的建立也是有时间限制的。从上面的几个阶段中可以发现,此时限通常就在婴儿生活的最初2年中。这个时期是宝贝大脑情绪系统发展的主要时段,它就像个“机会之窗”一样,此时不铺垫上情感之石的话,窗户一关,就不太容易再进去搞基本建设了。
到底怎么看宝宝和妈妈之间的依恋关系是否健康呢?发展心理学家玛丽-安斯沃斯在1978年总结出了一套简单的判断依恋关系的方法。实验过程是这样的:
(1)妈妈和宝宝一起在一个陌生的房间玩耍;(2)妈妈坐下来,让宝宝自由地探索;(3)房间里进来一个陌生人,先和妈妈说话,然后再和宝宝说话;(4)妈妈默默地离歼,留下宝宝和陌生人;(5)妈妈回来,和宝宝打招呼并安慰宝宝,陌生人离开了房间;(6)妈妈再次离开,留下宝宝独自一人;(7)陌生人回到房间,和宝宝一起玩;(8)妈妈回到房间,陌生人离开。
在此期间观察宝宝的表现,尤其是妈妈不在的那段时问的表现,就可以看出宝宝和妈妈的依恋关系。
安全依恋型:如果宝宝在妈妈不在的时候出现不安和焦虑,甚至开始哭,不再理会房间里的玩具,又在妈妈回来后,很快被妈妈安慰,然后重新开始玩耍,说明妈妈能给宝宝带来一种安全感。这样的宝宝长大之后,会对周围的人也产生信赖感。在受到挫折的时候,他坚信别人对自己的关怀和支持。可以说,他是一个相信爱的孩子。他相信别人对他的爱,也会对别人付出爱。
回避依恋型:宝贝并不寻求接近妈妈,而且在妈妈离开后,他似乎看起来并不难过。此外,当妈妈回来时,他似乎在回避她,比如假装没有看到妈妈回来,故意转过去背对妈妈,表现得自己一点也不难过。总之,对妈妈十分冷淡。大约有20%的一岁宝贝属于这个类型。
矛盾依恋型:宝贝对妈妈表现出一种既积极又消极的混合反应。刚开始时,矛盾型宝贝会紧紧地挨着妈妈,几乎不再去探索环境。他甚至在妈妈离开前就显得有些焦虑,而当妈妈真的离开时,宝贝会表现出巨大的哀伤,大哭大闹,非常难过。然而一旦妈妈回来,宝贝却又表现出矛盾的反应,一方面寻求和妈妈的接近,另一方面却又踢又打明显十分生气。大约有10%~15%的一岁宝贝属于这个类型。
宝贝的这些表现,都是妈妈平时和宝宝相处时采取不同方式的结果。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4、宝宝的依恋关系是如何形成的
宝宝在来到世界上以前的很长时间里,一般来说在出生前,就已经活跃在父母的想象中了。在怀孕之前,父母通常首先会产生想要孩子的愿望。这种愿望可以追溯到自己童年时代:扮家家"的经历。这些将来的父母第一次幻想自己的宝宝时就确定了这种关系的开始,因为他们的想象是和感情联系在一起的。而从有关依恋关系的章节中(参见4.3)您已经了解到,依恋产生于感情。
怀孕以后这种想象和感情更加清晰。理想状况下,准父母应该开始思考这一切和自己童年之间的关联。这一阶段的一个典型变化过程开始了:特别是准妈妈开始收心,对外界的兴趣降低,以便在心智上做好迎接孩子的准备。她开始沉溺于自己的内心世界,回想和父母共同度过的童年时代并且用这种方式(再一次):加工"自己的故事。同时她越来越多地想象自己成为母亲后和宝宝之间的关系。有时候这种想象是无意识的,但是对亲子关系的发展来说同样重要。矛盾、不确定感、焦虑和怀疑是怀孕期间出现的正常症状,因为怀孕本身也有缺陷或者风险。
男性面临的情况和女性相似,但是由于身体状况的不同,他们不会如此沉溺于自己的想象世界,他们的改变更多是受到实际情况的影响。
怀孕期间,母亲对宝宝的感觉越清晰,她就越能平衡想象和现实。第一次感觉到宝宝在肚子里活动是一个很重要的时刻,一般会出现在怀孕的中间阶段。这时候她才能将宝宝作为一个独立于自己的存在看待,对宝宝的想象也会更加生动。她开始想象宝宝每一个身体部位,时机也确实到了,因为此时宝宝开始具有心智特征。母亲越来越感觉到宝宝的活动、踢自己的肚子并不是毫无规律,而是宝宝对环境反应的一种体现。她对肚子里宝宝的感情也更加强烈。
到怀孕的后期,父母对孩子的想象更加细致,他们开始幻想宝宝的长相。他们越来越多地想象着宝宝躺在自己怀中的情形。父母的想象世界,主要是关于宝宝以及和宝宝之间的关系,会影响到未出生的宝宝以及真实的亲子关系。对怀孕的抗拒、夫妻关系障碍、无法克服的童年阴影和其他沉重的压力也会影响到对孩子的情感。如果一个准妈妈背负了太多无法克服的童年阴影,她会常常感到伤心或沮丧并受困于负面自我形象,因而妨碍正面情感的产生。尤其是经过同一个血液循环,未出生的宝宝也能通过压力反应感受到父母的负担(参见1.2)。但您还是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未出生的宝宝不受压力的影响。在第一章中已经谈到过几种方法。那些具有负面自我形象的人通常很难认真思考自己的人生和身体,以及自我感知,通过与未出世的宝宝进行内部交流来感知自己的机会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当然不是所有人都能利用这个机会。经常是整体的生活状况会造成宝宝不顺利的发展,因此只能带着耐心和信心,经过很长时间一点一点去地改变这种状况。而宝宝出生这件事并不足以产生影响。
如果父母对生活状况较为满意,那么他们对宝宝展开的想象也能对怀孕期间母亲和宝宝的共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愉悦的感觉始终伴随着他们,这种感觉又会再次作用在准妈妈身上,使她的身体更加协调和均衡。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