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习俗:饮菊花酒,重阳节习俗:登高
1、重阳节习俗:饮菊花酒
重阳佳节,中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你知道饮菊花酒的由来吗?饮菊花酒图菊花,是中国名花,也是长寿名花。在: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由于菊的独特品
1、重阳节习俗:饮菊花酒
重阳佳节,中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你知道饮菊花酒的由来吗?
饮菊花酒图
菊花,是中国名花,也是长寿名花。在: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由于菊的独特品性,菊成为生命力的象征。
早在屈原笔下,就已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即服食菊花瓣。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时曹五曾在重阳赠菊给钟蹈,祝他长寿。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重阳佳节,中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中国酿制菊花酒,早在汉魏时期就已盛行。据《西京杂记》载称: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为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
晋代陶渊明也有:酒能祛百病,菊能制颓龄"之说。后来饮菊花酒逐渐成了民间的一种风俗习惯,尤其是在重阳时节,更要饮菊花酒。《荆楚岁时记》载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莲耳,饮菊花酒,令长寿。"
到了明清时代,菊花酒中又加入多种草药,其效更佳。制作方法为:用甘菊花煎汁,用曲、米酿酒或加地黄、当归、枸杞诸药。
由于菊花酒能疏风除热、养肝明目、消炎解毒,故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指出,菊花具有:治头风、明耳目、去瘘瘅、治百病"的功效。
古时菊花酒,是头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的。九月九日这天,采下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和在准备酿酒的粮食中,然后一齐用来酿酒,放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饮用。传说喝了这种酒,可以延年益寿。从医学角度看,菊花酒可以明目、治头昏、降血压,有减肥、轻身、补肝气、安肠胃、利血之妙。时逢佳节,清秋气爽,菊花盛开,窗前篱下,片片金黄。除登高插茱萸外,亲友们三五相邀,同饮菊酒,共赏黄花,确实别有一番情趣。尤其是诗人们,赏菊饮酒,吟诗唱酬,给后世留下不少佳句。
由于菊花酒的缘故,重阳又成了祭祀酒业神的酒神节。如《山东民俗·重阳节》介绍,山东酒坊于重阳节祭缸神,神为杜康。在贵州仁怀县茅台镇,每年重阳,开始投料下药酿酒,传说是因九九重阳,阳气旺盛才酿得出好酒。每当烤出初酒时,老板在贴:杜康先师之神位"的地方点香烛,摆供品祈祷酿酒顺利(见《中国民俗采英录》)。在湖南宁远,每于九月九日:竞造酒,日重阳酒"。这些风俗说明,重阳与酒的关系极深。
2、重阳节习俗:登高
重阳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登高图
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在东晋时,有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据《晋书》中《孟嘉传》载,九月重阳这天,晋朝大司马桓温及参军大将孟嘉等人登上龙山(今湖北江陵县西北的一座山),孟嘉观赏山景,连帽被风吹走也不知道。桓温叫人作文笑他,他也不示弱,作文答辩,一时传为佳话。
南朝时,梁人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记载一个神异的故事:汝南人桓景,随费长房游学,费长房要他在重阳这天让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系臂,并登高,饮菊花酒,才可免祸。桓景照办了,才逃脱灾祸。这个故事,生动地反映出重阳时人们的避邪除灾心理。
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如隋时孙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记隋代风俗,已与后世近似。在南宋的《梦粱录》卷五载::日月梭飞,转盼重阳。……是日‘孟嘉登龙山落帽,渊明向东篱赏菊’,正是故事。"南宋韩元吉《水调歌头·九日》上片::今日我重九,莫负菊花开。试寻高处,携手摄展上崔嵬。放目苍崖万仞,云护晓霜成阵,知我与君来。古寺倚修竹,飞槛绝尖埃。"描写了重阳赏菊及登高观景的韵致。
明清时,北京地区登高颇盛,《燕京岁时记》云::京师谓重阳为九月九。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提壶携楹,出都登高。南则天宁寺、陶然亭、龙爪槐等处,北则蓟门烟树、清净化域等处,远则西山八处。赋诗饮酒,烤肉分糕,询一时之快乐也。"不论文人百姓,都喜欢登高后在山上野餐、烤肉食用。有些贵戚富家则带上幕帐、烤具、车马、乐器,登高台、土坡,架起幕帐、桌椅,大吃爆烤羊肉或涮羊肉,并唱戏奏乐,听歌看舞。如清末慈禧太后,每年重阳于北海东的桃花山登高、野餐、烤肉,并架蓝布围障,防止闲人偷看。在玉渊潭钓鱼台等处,也集中了不少登高之客。故宫御花园里也有登高之山。
又如广州地区,游客多于重阳登上白云山,饮酒赋诗,热闹非凡,影响至今。在上海,附近无山丘,便把沪南丹风楼及豫园的大假山作为登高雅集之所,也很热闹。至民国年间干脆又登二十四层高的国际饭店。而近代的北京香山、山东的牛山、江西南昌的滕王阁等等,也都是登高胜地。尤其是滕王阁,因了唐代王勃于重阳节时在阁上写出千古名文《滕王阁序》,更闻名天下。至于湖北江陵龙山上的纪念晋代孟嘉落帽的落帽台古迹,也吸引着许多游客。
由于重阳为秋节,节后草木开始凋零,所以有称重阳节野游活动为:辞青",与三月春游:踏青"之说法相对应。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重阳)有治看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这也是一个颇有诗意的名称。
关于登高习俗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
一说可能源于古代对山神的崇拜,以为山神能使人免除灾害。所以人们在:阳极必变"的重阳日子里,要前往山上游玩,以避灾祸。或许最初还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后来才逐渐转化成为一种娱乐活动了。(古代认为:九为老阳,阳极必变",九月·九日,月、日均为老阳之数,不吉利。故而衍化出一系列避不祥、求长寿的活动,并非如魏文帝曹丕所称九为:宜于长久"之数。这是明代谢肇制《五杂咀》中的看法。
一说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相对比较空闲。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又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野果、药材和供副业用的植物原料。这种上山采集农民们把它叫做:小秋收"。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此演变而来的。至于集中到重阳这一天则是后来的事。那意思是以此作为一种象征,起点提倡作用,正像春天宜于植树,人们就定个植树节的道理一样。此外重阳节期间天气晴朗,气温凉爽,适宜于登高望远。
3、重阳节的保健习俗有哪些
重阳节人们多会登高、饮菊花酒和吃“重阳糕”,这是流传千年的传统。其实,这些习俗也多与保健有关。
:中秋才过近重阳,又见花糕各处忙。"在金色的秋天,我国有两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一个是中秋节,一个是重阳节。重阳节也叫重九节,因为正值农历九月九日,二九相重,日月并应。古时,人们把:九"作为阳数,:六"代表阴数,所以又称重阳节。三国•魏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这里说的享宴高会,即:登高会"或称 :高山会"。重九登高是重阳节的主要活动内容。最初的登高活动,可能与上古时:射礼"有关。人们为了安排好冬季生活,秋收之后还要上山狩猎或采些野生食物和药材,后来逐渐形成了九月九日上山聚会的民俗。《燕山杂记》中说::辽俗九月九日打围,赌射虎,少者为负,输重九一筵席,射罢于高地处卓帐,饮菊花酒,出兔肝鹿舌,生切以酱拌食之。"《燕京岁时杂咏》中也有诗咏道::微雪天山要打围,抓鹰射兔马如飞。兔肝鹿舌争相食,输却重阳一宴归。"
古时人们登高,还要佩茱萸,饮菊花酒。杜甫有: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唐代诗人郭元振也有:避恶茱萸囊,延年菊花酒"之句。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七绝中吟道: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此诗把佳节思亲的心境写尽了,堪称千古佳句。: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千百年来,使人们为重阳节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重阳登高为什么要佩茱萸、携菊花酒呢?南朝梁时志怪小说家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说,东汉汝南地区有个道士叫费长房,此人能够未卜先知。一天,他对弟子桓景说::九月九日汝家有灾厄,宜令急去,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上,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桓景如其言,举家登高山,夕还见鸡、犬、牛、:此代之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矣。"据说重阳登高佩茱萸、携菊花酒的习俗就这样传了下来。这个故事虽然有些离奇,但却反映了古时人们对健康除病的渴望和可能采取的古老保健措施。宋代吴子牧在《梦粱录》中说::今世人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盖茱萸名‘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故假此两物服之,以消阳九之厄。"说明当时重阳登高的种种活动,与防疫保健有关,是我们的祖先与疾病抗争的一种保健措施。
茱萸本身是一味中药,全名为吴茱萸,为芸香科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果实扁圆形,约有一分大,绿色或绿褐色。农历九月成熟,熟后紫红色,带有浓郁的香气。吴茱萸的果实、叶、根均可入药,有温中止痛,理气止呕功效,是中医治疗胃病、腹痛、疝气痛、霍乱转筋,以及湿气、头风、口疮等的常用药。我国使用茱萸防病祛病的历史极为悠久,《淮南万华术》上载:叶落井:井上宜种茱萸,中,人饮其水无瘟疫。"《五行志》上也说::舍东种白杨、茱萸,增年除害。"这些说法有无科学道理呢?有!现代药理学研究完全证实了这一点。据有关实验证实,吴茱萸煎剂对霍乱弧菌确有很强的抑菌作用。吴茱萸与抗生素配合使用,对许多种细菌性感染、腹泻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实验还证明,吴茱萸对十多种皮肤真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近年来,临床上使用吴茱萸软膏治疗湿疹、神经性皮炎、黄水疮等都收到了满意疗效。吴茱萸内的生物碱不仅镇痛,而且还能加强肾上腺素的作用,可使小肠平滑肌松弛达到温中止痛效果。吴茱萸次碱的分解物芸香碱还有较强的刺激子宫收缩功能。据报道,将吴茱萸用醋调后敷在足心,还有明显的降低血压功效。吴茱萸的根还能驱治蛔虫、蛲虫。由于祖国医学把能够致病的诸多因素统称为:病邪",所以,古时人们称茱萸为:辟邪翁"。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重阳赏菊,饮菊花酒给佳节增添了无限情趣。人们爱菊不仅是因为:寒花开已尽,菊蕊独迎枝"。菊花除了具有观赏价值外还能:服之轻身耐老",除疾去病。汉武帝时,宫廷中每逢重阳必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汉•应劭《风俗通义》中载:古时河南郦县的甘谷村庄,山上遍生大菊花。菊花落在山泉小溪,使水充满了菊花的清香,谷中30多户人家由于饮用菊花水,成了:长寿谷"。长寿者一百二三十岁,中寿者百余岁,下寿者也七八十岁。这与菊花的延年益寿之功有一定的关系。菊花药性甘寒微苦,有疏风除病、养肝明目、消炎解毒之功。菊花里含有菊苷、腺嘌呤、胆碱、氨基酸、黄酮等,对许多化脓性球菌、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近年来又发现菊花有扩张血管的功能,可以降血压,对冠心病也有一定疗效。此外,菊花还可以食用,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其苗中说:可蔬,叶可啜,根实可药,囊之可枕,酿之可饮。"汉•刘歆《西京杂记》中说:并采茎叶杂:菊花舒时,蜀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故谓菊花酒。"重阳佳节,赏菊花饮菊花酒,不仅妙趣横生,而且还有保健作用。
重阳这天,人们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糕"和:高"同音,吃糕是取:步步登高"、:吉祥如意"之意。魏晋时已有吃花糕的风尚,唐代更是盛行。唐代诗人宋子京有诗说::刘郎不敢提糕字,虚负诗中一世豪。"刘郎即诗人刘禹锡,他在重阳诗中有意避开了:糕"字,招来宋子京的一场评论。《唐六典》已有:九日麻葛糕"的记载。到了宋代,重阳糕的款式花样已很别致新颖。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说::前一二日,各以粉面蒸糕遗送,上插剪采小旗,掺丁果实,如石榴子、栗子黄、银杏、松子肉之类。又以粉作狮子蛮王之状置于糕上,谓蛮狮。"南宋时的《武林旧事》:各以中载:糕为馈,以糖肉秫面杂糅为之,上缕肉丝鸭饼,缀以榴颗,标以采旗。又作蛮王狮子于上,又糜栗为屑,合以蜂蜜,印花脱饼,以为果饵。"明清时:京师重阳节花糕极胜。有油糖果炉做者,有发面垒果蒸成者,有江米黄米捣成者,皆剪五采旗以为标帜。"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花糕也各具特色。有的地方重阳花糕高达九层,上面饰以两只小羊,寓意:重阳"。有的地方为五层,并以五色。在重阳这天,许多地区民间还有给出嫁女儿送花糕的风俗。有的地方重阳时要接女儿回娘家,全家欢聚喜食重阳花糕,以示团圆。所以重阳这天也称为:女儿节"。现在农村中还有:中秋刚过了,又为重阳忙。巧巧花花糕,只因女想娘"的歌谣。
4、重阳节习俗:登高的由来
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初始登高是为了避邪除灾心理,现在则潜化成观赏风景的习俗。
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在东晋时,有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据《晋书》中《孟嘉传》载,九月重阳这天,晋朝大司马桓温及参军大将孟嘉等人登上龙山(今湖北江陵县西北的一座山),孟嘉观赏山景,连帽被风吹走也不知道。桓温叫人作文笑他,他也不示弱,作文答辩,一时传为佳话。
南朝时,梁人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记载一个神异的故事:汝南人桓景,随费长房游学,费长房要他在重阳这天让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系臂,并登高,饮菊花酒,才可免祸。桓景照办了,才逃脱灾祸。这个故事,生动地反映出重阳时人们的避邪除灾心理。
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如隋时孙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记隋代风俗,已与后世近似。在南宋的《梦粱录》卷五载::日月梭飞,转盼重阳。……是日‘孟嘉登龙山落帽,渊明向东篱赏菊’,正是故事。"南宋韩元吉《水调歌头·九日》上片::今日我重九,莫负菊花开。试寻高处,携手摄展上崔嵬。放目苍崖万仞,云护晓霜成阵,知我与君来。古寺倚修竹,飞槛绝尖埃。"描写了重阳赏菊及登高观景的韵致。
明清时,北京地区登高颇盛,《燕京岁时记》云::京师谓重阳为九月九。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提壶携楹,出都登高。南则天宁寺、陶然亭、龙爪槐等处,北则蓟门烟树、清净化域等处,远则西山八处。赋诗饮酒,烤肉分糕,询一时之快乐也。"不论文人百姓,都喜欢登高后在山上野餐、烤肉食用。有些贵戚富家则带上幕帐、烤具、车马、乐器,登高台、土坡,架起幕帐、桌椅,大吃爆烤羊肉或涮羊肉,并唱戏奏乐,听歌看舞。如清末慈禧太后,每年重阳于北海东的桃花山登高、野餐、烤肉,并架蓝布围障,防止闲人偷看。在玉渊潭钓鱼台等处,也集中了不少登高之客。故宫御花园里也有登高之山。
又如广州地区,游客多于重阳登上白云山,饮酒赋诗,热闹非凡,影响至今。在上海,附近无山丘,便把沪南丹风楼及豫园的大假山作为登高雅集之所,也很热闹。至民国年间干脆又登二十四层高的国际饭店。而近代的北京香山、山东的牛山、江西南昌的滕王阁等等,也都是登高胜地。尤其是滕王阁,因了唐代王勃于重阳节时在阁上写出千古名文《滕王阁序》,更闻名天下。至于湖北江陵龙山上的纪念晋代孟嘉落帽的落帽台古迹,也吸引着许多游客。
由于重阳为秋节,节后草木开始凋零,所以有称重阳节野游活动为:辞青",与三月春游:踏青"之说法相对应。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重阳)有治看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这也是一个颇有诗意的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