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大因素导致孩子心理不健康,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
1、6大因素导致孩子心理不健康
对于孩子来讲,父母就是他的整个世界,是他生活的楷模。父母间出现的种种问题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如果孩子经常看到父母间的冲突,孩
1、6大因素导致孩子心理不健康
对于孩子来讲,父母就是他的整个世界,是他生活的楷模。父母间出现的种种问题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如果孩子经常看到父母间的冲突,孩子会感到极大的不安与畏惧。幼小的心灵会埋下阴影。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父母能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美好的婚姻,这会直接影响孩子安全感的建立,以及影响社会化、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
影响孩子健康心理建立的因素与解决办法。
1、家庭生活不和谐,父母经常争吵
家庭成员之间融洽的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础。对于孩子来讲,父母就是他的整个世界,是他生活的楷模。如果孩子经常看到父母间的冲突,孩子会感到极大的不安与畏惧。幼小的心灵会埋下阴影。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父母能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美好的婚姻,这会直接影响孩子安全感的建立,以及影响社会化、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
2、母亲没有足够的安全感,情绪多变
母亲是孩子最亲密的接触者,如果母亲经常怕这怕那,多愁善感,那么就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做事与生活态度。只有母亲本人的安全感和价值感足够时,才不会常常产生焦虑。而自信、稳定、成熟、理智的养育态度,既能减少妈妈不必要的内心消耗,同时也会带给孩子安全而平和的状态与气质。
3、孩子的心理营养未得到满足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没有得到行动上的自由、独立与正常情绪的释放。通常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成人很少考虑孩子的需求与愿望,孩子只能围着成人的指挥棒、:晴雨表"来转,孩子想去的地方、想玩的东西,经常被严令禁止,如::太脏了"、:太危险了"等等。当成人高兴时,拉过孩子不管是否愿意,又亲又抱。不高兴时,又嫌弃孩子话多,不愿理睬。有时还会拿: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等话语相威胁,有时还拿:许愿"来敷衍孩子。长此以往,就损伤了孩子探索新事物的动力,使孩子失去自我,对成人不信任,自身失去安全感。
因此,家长应尊重孩子,放开孩子的手脚,不要过度干涉和妨碍孩子的自主尝试。跟着孩子的需要走,孩子想:自己来",就给他空间,让他自己做。孩子没主动要家长帮助,无论孩子做成什么样,只要没有危险家长就不参与。但是在孩子表示需要帮助时,家长也要马上回应,当孩子觉得不需要的时候再停手让他自己做。从而,让孩子与家长建立正常的亲子依恋关系。当遇到孩子一些不合理要求时,可以同孩子协商,而不是强令。例如:妈妈刚刚做好了饭菜端上桌,可是孩子非要吃饺子。针对这种情况,就要同孩子商量一下,如告诉孩子,下一次你如果想吃什么,提前告诉妈妈。现在饭已经做好了,你如果想:吃饺子",我们就要重新去买菜、擀皮、包饺子。你还要忍着饿,同妈妈一起来做这些事,你看可以吗?如果孩子还是坚持,那么就让孩子和家长一起去买东西,回到家后,与家长一起摘菜洗菜包饺子……让孩子学会等待。
2、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
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
幼儿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个性和很多心理品质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心理学把这一时期定义为人生发展的关键期。然而,不少来自幼儿园的调查显示,很多幼儿已表现出自私、自负、任性、脾气暴躁、感情脆弱、独立性及社会交往能力差等不良个性特征,这些可能成为他们产生心理问题的隐患。家庭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最重要、最基础的环境,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既表现在生物性的遗传影响上,更表现在家长的情感态度、个性、价值取向及心理品德对孩子的影响上。
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主要家庭因素
1 .家庭教育中教养方式不恰当
在有的家长看来,家长的任务是让幼儿吃好,穿好,不生病。家长对幼儿的衣食及身体保健舍得投资,却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健康。现代家庭中,存在重健康知识灌输,轻行为习惯培养;重饮食营养摄入,轻情感需要的满足;重成人包办代替,轻幼儿独立性培养。独生子女现象,造成对孩子溺爱非常普及。如有一个小女孩的裙子被别人摆了一下,她冲上去抓别人的脸,老师刚要准备和她谈谈,她就大声哭着说: “ 我爸爸知道你批评我,会心疼的。 ” 而家长知道这事后,却一笑了之。又如孩子在家中谈论幼儿园的开心事或问一些问题,家长嫌烦,不理睬。孩子感受不到情绪上的快乐和满足,长久下去自然会冷淡。
2 .家庭教育中父母榜样的作用
家长总是希望孩子改掉坏毛病,一旦发现孩子的问题,都免不了一通数落甚至责打。然而,家长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已经在孩子身上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了。例如,家长的性格很随意,对发生的事情不介意,得过且过,他想要求孩子事事严谨就很难。另外,离异家庭对孩子的心理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孩子看见了准备离婚的父母之间的战争,感到很害怕,会变得非常胆小。也有孩子为避免受欺负而主动出击,打骂同学。所以,孩子身上发现的心理问题,家长首先要分析一下自己是否也有行为不当之处。
3. 家长的教育观点不一样
有不少家长在心理咨询中反映孩子有说谎的毛病。说谎的原因很多,比如学龄前幼儿分不清现实和想像,家长把孩子说出来的想像误以为是说谎,这实际是幼儿趋利避害的本能,但也有家长需要检讨的地方。例如,如果幼儿在幼儿园出现问题,幼儿园教师找家长,父亲回家批评一下,让下次改正就可以,找母亲的话,孩子回家就免不了要受皮肉之苦,孩子又总结出来可以从父亲那里得到好处。久而久之,孩子在父亲和母亲面前说不一样的话,在老师面前和在家长面前也说不一样的话。说谎的坏习惯就养成了。
4 .以成人的视角看问题
有些事情对于孩子来讲是好事或无所谓的事,而有些家长看待这些事的角度却有问题。如看到老师让幼儿在幼儿园捡树叶而自己聊天,家长认为这样的活老师自己不参与,幼儿也不用干。家长从成人的角度认为这是对幼儿不公平,而幼儿自己认为这是集体活动,很有趣。这样家长的观点和孩子的感受完全相反,反而让孩子无所适从,或者长大以后就学会人际交往中斤斤计较,偷懒耍滑。
5. 祖辈与保姆代养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父母忙于工作无法全身心照顾孩子,必然会请老人或保姆帮忙照看孩子。一方面祖辈和保姆的知识水平通常较父母要低,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看管孩子而不是教育孩子,所以他们给孩子心理成长上的帮助远不如父母;另一方面祖辈和保姆为避免孩子受伤,总是限制孩子的活动,或吓唬孩子有危险,这也使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受到影响,比如运动能力差、不敢尝试新事物、胆小懦弱、夸大危险、依赖等。
对策与建议
要不断给孩子以积极的评价,并且要及时地表扬。为每一个微小的进步表扬,这样坚持做下去才能使孩子渐渐恢复自信心,逐渐做得更好。
要注意改变家长自己的形象。如果你不满意孩子的某些特点,检查一下自己是否也有类似的表现,如有,要鼓励孩子和自己一起改正。
要给孩子的进步留有余地。给孩子提出的要求应该是孩子经过努力能够做到的,否则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和自尊心。 积极调整家长自己的心态。尽可能看到事物好的一面,与同事交往、对社会的态度都尽可能从善意的角度来理解和评价,这样才能在内心产生宽容的心态,对自己孩子的评价才能是积极向上的。 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参与家务,充分发挥合作的功能;让孩子在家中享有民主平等的地位,加强与孩子的交流。
加强与幼儿园教师的联系,及与孩子同伴家长的交往,及时了解孩子的状况。 家长必须掌握幼儿身心健康的基本知识。如碰到自己解决不了的有关孩子心理困扰、心理障碍时要及时找专家咨询。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3、导致孩子肥胖的几大因素
小儿肥胖是脂肪细胞数量和体积的增加,脂肪细胞数增加主要发生在胎儿期、出生后一年内及青春发育期,小儿所摄入的能量增高时脂肪细胞数会明显增加。
但引起小儿肥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因素有:
(一)遗传因素
小儿肥胖具有家族遗传倾向,据报道,父母双亲体重正常,其子女肥胖的发生率只为8%~10%。双亲中一人肥胖,子女肥胖的发生率约为40%。如果仅仅是母亲一方胖,那么,他们孩子的肥胖发生率为50%~60%,其中女孩为75%。如双亲均肥胖,子女肥胖的发生率可高达70%~80%,其中女孩可达90%~95%,男孩为70%~75%。母亲肥胖,子女中容貌像母亲者往往肥胖,父亲肥胖,子女中酷似父亲的也往往肥胖。
双胞胎小儿在不同的环境中其肥胖也非常相似。有学者用来研究这些双胞胎与其他兄弟姐妹,以及与更远的亲属的关系,以评价遗传因素对肥胖的影响。stunkard用体块指数作为肥胖的指标,比较美国科学院的双胞胎记录中的1974对男性单卵双胞胎和2097对男性双卵双胞胎。结果发现单卵双胞胎比双卵双胞胎的体重更相似,肥胖的遗传性计算也表明,体块指数差异中的2/3应归因于遗传因素。
有学者用领养的或双胞胎小儿进行的研究来区分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的作用,在丹麦领养记录中的800名被领养者中,表明他们与养父母的体块指数之间没有相关性。而亲生父母的体块指数与其子女的体重增长有直接关系。这些数据都表明遗传因素在发生肥胖的危险中起重要作用。
另外,许多与体重调节有关的神经内分泌因素是由基因决定的,动物研究显示许多基因与肥胖相关,目前至少已发现有6种单基因突变可引起鼠肥胖发生。它们是agouti基因、ob基因、db基因、tub基因、fat基因、ad基因,其中有两个基因的研究较多,即ob基因与db基因,但是,这种基因变异在肥胖个体中很少发生。因此,基因的变异可能不是导致肥胖的决定性因素。有学者提出,基因提示肥胖的易感性,但在基因的基础上可能还有其他的作用因素如环境因素的作用在导致肥胖。
(二)环境因素
目前已证实,在环境因素中,小儿的饮食与生活行为方式是肥胖的主要原因。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更容易获得各种食物,加上生活变得更方便、更可随心所欲,所以导致人们摄入的能量增加,而所消耗的能量减少,因而导致肥胖。
小儿胎儿期是脂肪细胞数增长最快的时期,如果孕期母亲摄入过多或发生其他妊娠期病理,就很容易导致巨大儿出生。现今,人们越来越重视孕期的保健营养,很多孕妇认为孕期营养将影响小儿的将来,于是,孕期无节制地饮食,加上现在大多数孕妇很少活动,甚至从怀孕开始就不上班,休息在家,活动量小,这样就在整个孕期结束时,不仅自己吃得很胖,胎儿也由于过度营养长得又大又胖。
同时,在传统观念中,家长一直认为小儿胖是健康的标志。因此,家长从小儿一出世就会想尽各种方法让小儿多吃,造成不恰当的喂养方式,如过度喂养或以喂食作为安抚婴儿的手段,只要婴儿一哭就给其喂食,不管婴儿是否真的饿了,长此以往便使小儿养成过多饮食的习惯。还有,有些家长在小儿婴儿期过早添加固体食物,尤其是人工喂养的小儿往往过早、过多地喂食米、面等碳水化合物,或有些家长在冲调奶粉时浓度过高,这也是不合理的,以上种种不良的喂养习惯都将导致婴儿肥胖。而且这种肥胖的趋势将延续至成人,因为,婴儿期体内脂肪细胞数仍可由于过度营养而继续增加;
其次,不良的进食习惯,如小儿常有睡前吃夜点心的习惯,以及吃甜食、吃含能量较高的快餐及饮含糖的饮料等,这也是不好的。因为物质生活水平的进步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生活的便利,也使人们更容易随心所欲地暴饮暴食,尤其是儿童,不懂得怎样健康饮食,更不懂得节制,只要没有家长的限制就会很容易失去控制,天长日久,造成脂肪不断堆积而导致肥胖。
此外,不良的生活方式,如肥胖小儿普遍存在运动量小,减少了体育锻炼的时间,以及有些家庭中父母长辈都喜欢吃含糖、脂肪高的食物,或喜爱油炸食品,喜食猪肉、鸡、面食等含高能量的食物,这也会造成孩子肥胖。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4、慎防“心理因素”导致你不孕不育
“不孕症”不但是一种疾病,更是一种心理创伤。
不孕症是指有正常性生活、未采取避孕措施1~2年尚未受孕或未能生育者,其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世界卫生组织于20世纪80年代中末期在25个国家的 33个中心调查结果显示发达国家约有5%~8%的夫妇受到不孕症的影响,发展中国家一些地区不孕症的患病率可高达30%,我国约为6%~15%。全世界的不孕患者人数约为8000万—1.1亿。不孕症发病率的递增趋势可能与晚婚晚育、人工流产、性传播疾病等相关。
压力来源
生命的创造是一个伟大复杂的过程,同时也应是每个人与生俱有的能力。一对夫妇结婚以后,自然就面临着生儿育女的问题,孩子将是他们以后生活的一部分。生育与否,应出于夫妇双方的主观愿望。但对于不孕的夫妇来说这一主动选择的权利被剥夺了。所以,不孕患者通常都怀有许多复杂的心理特点,有较重的心理压力。这种心理压力有以下几个来源:
1.亲朋好友和环境。
来自身边的亲人、朋友、同事的关心、同情,或鄙视。在我国,传宗接代的思想还是根深蒂固的存在于人们心中,尤其是在农村和比较偏远地区。这使不孕患者背负了很大的压力。双方父母的过度关心也是造成不孕夫妇心理压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2.自身压力。
来自自身的生育要求。有些夫妇一旦解除避孕,便迫切希望怀孕,渴望有自己的孩子,并对哪一月怀孕,哪一月生,属猪属马等问题作了详细计划,并备好了各种育儿设施,对亲朋好友也广而告知。一旦达不到目的,则失望沮丧,焦虑不安,同时怀疑自己是否具有常人的生育能力。
3.自身的承受能力。
患者对自身疾病有限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是心理压力的来源之一。患不孕症病程长短、病因的不同、治疗过程以及患者本人家庭的社会文化背景都会影响到患者所承受的压力。患者家庭成员的文化水平越低,患者所承受的压力越高。治疗过程中的期待则更易造成心理上的压力,比如接受试管婴儿治疗的患者在胚胎移植后等待结果的两周内,许多患者承认自己非常紧张,甚至影响睡眠与饮食。一旦治疗失败,立即陷入情绪低谷,悲观失望,不能自拔。
心理特点
1.抑郁 家庭及配偶的冷漠和指责,多次的检查,尝试性的治疗,多次治疗的失败使患者对自己的身体和命运也表现出不理智,这些患者常变得怨天尤人,抑郁失望,甚至开始否定自己的一切。
2.恐惧感 在经过一系列的治疗和失败后,患者感情上明显受到压抑,而在压抑的背后同时潜伏着强烈的恐惧感。怕去医院,怕见医生,怕检查,怕开始新一疗程的治疗,怕面对再一次的失败。
3.孤立感 不孕症对患者夫妇来说,永远是一个令人难堪的话题。被确诊患不孕症后,他们通常选择秘而不宣、避而不谈的策略,试图摆脱社会活动以减少人际间的交往,躲避引起他们痛苦的人和事,因此易产生孤立感。
4.处事偏激 不孕患者表达感情的方式往往比较偏激,对自己病情的认识不够理性。没有人会想到自己会得不孕症,因此第一个感受便感到意外,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于是他们采取否认的态度来进行自我防卫,自我欺骗,对别人的关心、帮助采取极为反感的态度,无法接受医生以及身边的人对他们病情的客观评价。
不孕不育虽然不是致命性的疾病,但它不仅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而且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夫妻感情破裂、家庭不和、离婚等。对大多数不育夫妇来说,:不孕症"是其生活中经历的最有压力的事件之一,极易出现情绪不稳定和精神压力。因此:不孕症"不但是一种疾病,更是一种心理创伤。目前,在不孕症的诊治过程中,对患者夫妇心理问题的关注已受到了极大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