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随机案例(幼儿园中班随机案例分析及感悟)
幼儿园中班随机案例分析及感悟
一、活动目标的确立
在确定谈话活动的目标时应做到:
(一)正确
谈话活动目标的正确性体现在:
1.每一个具体活动目标是总目标的正确转化
每一次谈话活动的具体目标都应体现总目标的要求,同时也要适应阶段目标,从而目标的确立符合各年龄班儿童的特点。
2.目标是内容的正确体现
教师要根据谈话活动的目标选择相应的教育内容,以使具体目标与谈话活动内容正确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目标体现内容、内容反映目标。
(二)全面且重点突出
一个具体的谈话活动目标应尽量使本次活动的教育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从而使目标的确立体现全面性的原则。但同时也应明确哪些目标是直接目标,哪些目标是间接目标。(例如)
二、活动内容的选择和安排
教师在选择和安排谈话活动的内容时应注意:
(一)选择和安排内容要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教师在选择和安排内容要有明确的目的,在确定工作计划时应有目的地选择谈话活动的内容,同时,教师还要有计划地选择和安排谈话活动的内容。这种计划性体现在:一是每月初制订月计划时就要将谈话活动的内容和话题准备好;二是将谈话活动的三种类型在每月中加以合理地安排。
(二)取材的内容和范围应广泛,有教育意义
谈话活动的内容可以从广泛的范围内选取,教师既可以从《语言》教材上选择内容,也可以广泛涉猎家庭和幼儿园的日常生活、社会生活、儿童的各种情感体验、成人的劳动等,还可以寻找儿童在幼儿园集体生活中偶尔发生的一些极具教育意义的小事,并抓住这些难得的机遇契机进行随机的谈话教育。
(三)谈话活动的内容和范围应与幼儿的言语和知识经验相符合
谈话活动的内容应选择那些儿童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生活片段,而且这些内容对儿童来讲要有一定的刺激性和新鲜感。对于儿童了解较少的话题,教师应先通过多种方法,帮助儿童丰富这方面的认识,在基础上再进行谈话活动。
三、谈话活动的结构和步骤
谈话活动的基本结构包括:
(一)创设适当的谈话情境
这是谈话活动的第一步,其目的在于引出谈话和讨论话题,使儿童在活动之初就能被吸引到活动中来,从而做好谈话的准备,这个步骤所需的时间不宜过长,大约为3——5分钟。要创设适当、良好的谈话情境,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谈话氛围
为了调动儿童参与谈话活动的积极性,在活动开始教师就要让儿童周围的气氛轻松、自然,帮助儿童稳定情绪,将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谈话活动上来。
2.创设生动、有趣的谈话情境
一般来说,谈话活动的情境创设有以下几种方式:
第
一,用实物或直观教具创设情境。通过挂图、幻灯、录音机或各种不同的实物给儿童创设一种语言情境,并让儿童尽快地融入到情境中,跟随着教师的提问进行思考。
第
二,以语言创设谈话情境。教师通过一些简单的问题,帮助儿童进入谈话的情境,积极地进行思考。
第
三,以游戏的形式进行创设。运用游戏的形式创设的谈话情境,很容易调动儿童的积极性和兴趣,引起他们对所谈内容的回忆,为下一步骤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围绕话题自由交谈
提出话题后,教师要为儿童创设一个自由发言、自由交谈的机会,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将自己的体会、想法与他人共享。教师在指导这个过程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给儿童充分的自由讲述内心的真实感受
一个谈话活动开展得如何,取决于教师对这个过程的把握程度。教师要指导儿童围绕话题大胆地与同伴交谈,交谈的内容和对象应是自由的。
2.注意自由交谈中的个体差异
自由交谈虽给儿童提供了开口说话的好机会,但儿童的言语能力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教师在坚持“交谈对象自由选择”的原则时,要事先将言语能力较差和能力较强的儿童安排在一起,让能力强的儿童带动能力弱的儿童一起练习交往语言。此外,教师还要重点倾听能力较弱儿童的谈话,提醒其他儿童在说完自己的感受后要注意倾听这些儿童的话语,经常给予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三)围绕话题深入交谈
在儿童运用现有的知识储备充分地交谈后,教室要适时地将儿童集中起来,以提问或启发的方式帮助儿童学习新的交谈技能和谈话规则,掌握正确的谈话思路和方法。教师在指导这个过程时应注意:
1.话题的深入是逐步进行的
一般而言,话题是沿着这样的顺序推进的:对话题对象的描述和基本态度——为什么会有这种态度——对话题对象的独特感受。
2.正确地看待谈话技能、态度和规则的学习
谈话技能、态度的培养、形成需要经过一段时间逐渐培养起来的,因此,教师在引导儿童学习新的谈话经验时。不应有急于求成、立竿见影的想法。
(四)迁移谈话的经验
这一步骤一般渗透到日常生活儿童与人交往的情境中,教师应使儿童在谈话活动中学到的新经验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加以练习和实践,因此,在谈话活动结束前,教师要向儿童提出这样的任务和要求:将学到的新经验运用到与同伴、与父母的交往中。此外教师要注意观察儿童在日常的交往中,是否主动运用新经验,并进行及时的评议,对做得好的儿童给予表扬、鼓励,对做得不好的儿童要给予提醒、帮助,使儿童能真正地将学到的经验运用到实践中。
案例
年龄班:大班
活动名称:幼儿园里最难忘的一件事(谈话)
活动目标:
1.喜欢与人谈话交流,并能认真倾听别人的讲话。
2.能用连贯的语言把自己在幼儿园里最难忘的一件事讲出来。
3.体验离别的情感,珍惜友情。
活动准备:
1.活动前几天把谈话的主题布置下去,让儿童有时间进行回忆和整理,为进行谈话活动做好准备。
2.布置一个温馨的环境,渲染谈话气氛。
3.歌曲《老师再见了》的录音带及录音机。
活动过程:
1.播放歌曲《老师再见了》,引导幼儿欣赏。
2.交待本次活动的主题。
3.幼儿自愿结成小组,在小组里谈。
要求:一个人说话时,其他人要认真听,如果他说的这件事你也很清楚,那么你可以对他的谈话加以补充,使这件事的叙述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期间,教师要深入到各组参与幼儿的谈话,并适时地进行指导。
4.各组推荐一名讲得最生动的成员,到前面来向全班幼儿讲述自己最难忘的事情。
幼儿园中班随笔案例分析
简单的自我介绍,简单的介绍幼儿的生活习惯,生活健康知识,和礼貌行为习惯等等,主要是需要树立起幼儿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起点!
幼儿园随机教育案例中班
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内容选材要求
在掌握走、跑、跳跃、投掷、平衡、踢、钻、爬、攀登等基本活动技能过程中,尝试运用不同体育活动器械及辅助材料,能在不同的气候条件及场地条件或空间里进行身体基本活动练习,具有成功感和自信心。
在一日户外体育中有目标有计划地组织幼儿进行锻炼,注重锻炼的实效性,并在每个锻炼环节中随机抽测幼儿锻炼开始、进行和结束部分的幼儿心率,了解运动负荷和运动量,在观察幼儿面色,呼吸状态、精神状态后进行调整,记录与活动相关的心理素质反映,以及创新举动的频率,分析这些片段并进行有目的地创设相应情境,进一步促进幼儿良好强化正面心理行为与创新品质,让幼儿逐步形成相关的情绪体验.
幼儿园中班个人观察案例
类别:观察记录
作者:李慧
年龄段/班:中班
【观察对象】辰辰
【观察时间】2017.5.19
【观察背景】
幼儿性格:文静,有想法和创意,善于思考。能够将心中所想所绘完整的表述,具有一定的表述能力和动手能力。
前期经验:幼儿很喜欢乐高搭建材料,一周会有3-4天去建筑角搭建物品。
遇到的问题 :坚持性不够强,有时候搭建了一般会被旁人吸引。
环境创设 :墙面各类搭建好的作品照片;窗沿上有幼儿完成的作品;乐高积木按颜色摆放。
【观察目标】
1、幼儿能否自主搭建自己心中所想的建筑
2、在遇到苦难时能否自行想出解决办法。
【观察过程】
1、辰辰来到建筑角,在材料框里找出类似滑板的东西,说我想要造一个滑滑梯,就像幼儿园的一样给小朋友们玩。
2、辰辰的底座很快就搭好了,于是她把第一块“滑滑梯放了上去,发现虽然滑滑梯的底部可以安装了,可是上面并没有可以支撑的东西。
3、于是她拿了一个乐高的窗户,把白色部分拆走,把滑滑梯正好安装在窗户里。并且还给滑滑梯建造了一个顶部。
4、一条滑滑梯的跑道显然不够,她开始搭建了第二条,可是装上滑滑梯,却总觉得哪里不对。还来是装反了,为了让滑滑梯更加逼真,辰辰还装了一个小人在上面。
5、另外两条滑滑梯也在建造中,在不断的调整下,辰辰的对于滑滑梯的摆放越来越有经验了,能够自行的调整滑道德位置。
6、右侧的滑滑梯终于建造好了,她想把右侧的话题也放到刚才建造滑滑梯上。可是怎么拼接,都拼接不上去,当中总有那么一条缝。
7、辰辰着急地向我求助,要怎么办。我给她提了点建议,如果建筑物不够高度,我们可以怎么把变高呢?可以用哪些高度的材料来试试呢?
8、辰辰很快的就找到了是和高度的材料并且拼接上去。
9、辰辰觉得增加的蓝色乐高凸出来了一块非常不好看,还装了一个圆形的装饰物。
10、终于大功告成了,辰辰的滑滑梯建造完毕,和自己的滑滑梯愉快的玩了起来。
【观察分析与反思】
分析:辰辰有想法的孩子,通过几块简单的“滑板”材料能够联想到学校的滑滑梯并且建构。这是一次有目的行为的建构,在建构的过程中孩子能够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
幼儿园小班随机案例分析
一、明确幼儿园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增强教职工的安全意识 1、现在社会迅速发展,我们的生活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相继带来的不安全因素越来越多,另外,由于幼儿年龄特点所决定,他们缺乏生活经验,往往接近危险而自己毫无感觉,是最容易发生危险的年龄。记得去年,某某幼儿园有一幼儿在荡船上站着荡,荡的很高,结果倒栽下来,摔断了腿,给幼儿及家庭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所以,幼儿园要把安全工作列入工作的议事日程,定期宣传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使广大教师牢牢树立安全第一的教育观念,把安全教育工作作为重要内容列入班级工作中。 2、在幼儿园的管理工作中,我们往往注重设施设备方面是否安全(定期检查),而忽视了对教职工的培养,教师在一日活动中只注重自己怎样加强责任心,确保幼儿安全,而忽视在一日活动中随机向幼儿进行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因此,近几年来,虽然各级领导反复强调安全问题,但是,在幼儿园里发生的事故仍屡见不鲜,如:有的幼儿摔伤、烫伤、碰伤等。事故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安全意识不强,责任心不够,那么,作为幼儿园的管理者,应把幼儿的安全工作放到首位,只有在保证幼儿人身安全的前提下,才能进行各方面的教育。 二、采取安全防范措施 为保证安全工作的正常进行,还应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首先来园离园时做到两把关:把晨检关,做到事故隐患早发现;把离园关,和家长签订接送合同,做到无冒领、无走失。其次营养工作做到两避免:
一是避免食物中毒;
二是避免烫伤事故。再次午睡环节做到两注意:
一是注意体弱儿童;
二是注意异常情况。最后户外活动环节做到三检查:
一检查场地;二检查活动器械;三检查人数,幼儿活动时不离教师视线,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三、帮助幼儿树立安全意识 在很多情况下,幼儿并不知道自己在干危险的事,这就需要教师要时刻向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帮助幼儿树立安全意识。 1、让幼儿掌握基本的安全常识 对于幼儿园中、大班孩子,完全可以把一些安全常识教给他们:安全用电的注意事项;安全防火知识;不随便跟陌生人走或吃陌生人的食物;注意保护自己,不能让硬物、锐气损伤任何部位;不能乱攀、乱爬,以免摔伤、碰伤等。利用图片、谈话、讲故事等形式,向幼儿讲一些因为缺乏安全意识而酿成灾祸的实例。 2、教给幼儿意外发生时的应急措施 在区域活动中设置电话,教幼儿模仿打电话回家,拨打110、119、120等,让幼儿懂得遇到意外时,可以采取应急措施,拨打报警电话、急救电话。在室内外进行自护自救演练,让幼儿学到一些自护自救方法,防止遇到危险时,进行自护自救。 总之,教师通过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安全教育。可提高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和应变能力。 四、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 幼儿期生理、心理都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差,缺乏对危险的预测能力,易冲动,好模仿和探索,喜欢摸摸碰碰,如果不注意极易发生危险。因此,在活动时要特别注意加强对易闯祸和易受伤幼儿的监护,如发现有不安全行为应及时制止和教育,如有的幼儿头向下打滑梯,或者在滑梯上拥挤推人,就及时组织幼儿现场讨论这样做可能发生的结果。为了进一步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控制幼儿的不安全行为,我们和幼儿一起讨论制定了《幼儿安全八不》即(1)不带危险物品来园;(2)不随便吃捡到的或不干净的食物;(3)不在滑梯上拥挤打闹;(4)不玩火;(5)不玩电器;(6)不跟陌生人走;(7)不在活动室及室外打闹;(8)不独自离开集体,教育幼儿遇事要镇静,善于动脑,自我保护自身安全。 五、家园配合,共同对幼儿实施安全教育 幼儿园、家庭和社会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幼儿的安全并对其进行安全方面的教育,不要认为把孩子送进幼儿园,就万事大吉了。家庭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所以教师在幼儿园对幼儿进行安全意识培养的同时,还应该利用班级家长会、家长园地等,向家长宣传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增强家长的安全防范意识,让家长主动参与对孩子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经常给孩子讲一些自救的典型事例。如美国六岁小女孩拨报警电话救护犯心脏病的母亲的事例,不失时机地教育孩子,不攀爬阳台,不到危险的地方去玩,不用其他东西挖鼻孔、耳孔等。同时利用散步、游玩进行随机教育,如带孩子外出时,可以问:你找不到家怎么办?被别人拐骗怎么办?给孩子提供一个能提出许多为什么的机会,进而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去学习,去寻求答案,从而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中班随机案例观察
幼儿园观察记录怎么写
“幼儿园观察记录怎么写”导语:观察是幼儿教师走进幼儿心灵的主要手段,写好幼儿园观察记录是幼儿教师分析幼儿行为背后原因的一条通道,同时也是幼儿教师更好的了解孩子的重要途径。
可是,如何观察?如何分析和记录?幼儿园观察记录都包括哪些方面的观察?每一种观察记录需要从哪方面来记录?……许多问题却常常困扰着老师们。以下为您介绍“幼儿园观察记录怎么写”:
一、观察记录的性质和意义
就教师局部的行为而言,有些观察显然是不需要做记录的――如果教师的观察是为了眼下的判断和即刻要采取的教学行动的话。而就教师全部的教学行为而言,从有意识的程度来排列,则是从无观察的教学行为、以观察为基础但无记录的教学行为,最后到以有记录的观察乃至以系统的长期观察记录为基础的教学行为。
所以,从这个序列上来看,要建立教学活动的规范和科学的充分依据,仅仅知道要观察、观察什么和如何观察,是远远不够的。没有合适的记录工具的观察,就像没有反思和计划的教学一样,很难保证有切实的进步。
(一)观察记录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
记录可以有多方面和多层次的目的。其最基本的目的,在于它是观察的一个辅助环节,是观察的一个因素或后期的延续。因此,常见的情况是,要观察什么,就要记什么。当然,从记录的过程中产生新的观察目的,也是很可能的。
但这只是朝前看的目的,记录还有一个朝后看的目的,这就是,记录是为了给教师的自我管理和反思成长提供反馈。从功能上来看,它作为观察和反馈之间的中间环节而存在。教师的全部记录文本可以保存在一个特别的地方,但是记录内容本身是没有任何独立性的。如果一种行为和现象被记录下来之后,这些记录不在当时和以后得到利用、分析、整理,并从中获得有关启示,那么之前的记录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但是,由于记录本身的特点,是形成物质的、静止的文件,不是稍纵即逝的场景和观念,也不是某种用于一次性消耗的物品,所以它可以被重复利用,当然也就可以跳出单纯的教学流程之外,被派作别的用途,比如用于研究,用来和家长交流或进行汇报,用于同事之间的讨论,以及各种评价或评比活动。
(二)观察记录是一种有计划的行为
当我们说教育是一种有计划的行为的时候,并不排除偶然的、生成的和突发的情况。但是我们现在也已经知道,生成的灵活性,并不完全是计划性的例外,反而是要以一定的计划为基础、为根据的,或者有时候是作为计划的补充。同样道理,当我们说观察记录是一种有计划的行为时,并不排除少数情况下临时偶发的、或者某些一次性的记录,并且有些不成熟的计划是很容易发生变化的。
观察记录的计划性在于它需要有一定时间安排和方式进程等方面的规划,其中包括记录的规模、频率、时间段、总时间长度、辅助工具(包括表格和各种机器设备)的设计与使用、保存与整理,等等。
(三)观察记录是一种有丰富意义的行为
有规律的记录和良好的记录工具,不但本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能够产生许多附带的、有时候是不期而至的效益:
1. 书面的记录比大脑的记忆,在客观性和真实性上更有保证,更不容易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退。
2. 书面的记录可以进一步加深大脑的记忆。
3. 记录是对现象进行重新整理、在意识中进行澄清和思考的过程。
对于教师的记录而言,这个思考的过程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其一,可以增进和加深教师对于幼儿当前各方面的发展情况的了解,把握他们的兴趣、交往和人际关系情况、所面临的问题和各种生长中的能力;其二,可以发现课程生成的来源,或者渗透某些教育教学内容;其三,按照一定的规范和要求进行的记录,本身内含着教师对于其教学行为的反思过程和对于师生互动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的理解过程,帮助教师清理有关目的是否明确、手段和目的是否符合、什么地方还需要改进、幼儿的反应是否合乎教育教学的预期、为何幼儿会有这样的反应等等问题。
4. 记录还可以帮助教师。
思考一个目前没有引起大多注意的一个问题:教育过程中的许多现象、教育环境中的许多材料缺乏合适的命名。这是因为具体的进行中的教育教学过程是缺乏反思的,是行动性和场景性的,所以它要么不需要概念,要么由于实物和场景的帮助,不需要准确的或事先得到公认的概念、然而记录则不然,它是反思性的,是脱离具体行动和场景的,而且是用规范化的书面语言来进行的活动,所以有关现象和实物的命名问题,就成为了现实的不方便,进而在反思中直接成为了教师把握的对象。
5. 记录对于观察行为的反作用:它规范、便利教师的观察,使观察成为教师的习惯,保证有效省时,它也使得教师在以后观察的时候更有方向性。
6. 长期记录的积累,可以产生多方面的效益:在总体上了解资源的使用情况,了解幼儿的兴趣和在某些方面的发展水平,了解幼儿之间的个别差异;在局部上了解个别幼儿的现象背后的原因,了解其发展的历程,了解某些材料发挥作用的规律、原理。
7. 持续的、有方向的记录,可以检验教师的某些假设、措施的效用如何,是否需要以及如何进行调整。
8. 它对于教研活动、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以及家园信息之间的沟通等等,起到媒介作用。
9. 它是教师个人的档案库的重要部分,是其日后进行自我反思和专业提升的历史基础。
二、观察记录的分类和范畴
(一) 根据记录的结构性(也对应着观察的结构性)划分:
1. 开放的日记式或轶事性记录。该记录方式在局部观察、随机观察中经常使用,类似于日记或记叙文。这种记录常常是一种个案研究,或是对某一个特定问题的思考;它追求“质”,而不保证“量”;它常常没有预先的结构,不对情境作人为的分解,而是尽可能地从某一个角度,保持情境、对象的真实和完整。写作要求:对于特定事件的记录,无论以事后或现场的方式进行,都应当尽可能包括以下要素。
(1)原始记录
特定事件的记录并不完全排除观察者的感受、评论和其它主观的意见,但是第一步的工作,则必须要保留一个事件的原始记录,而且该原始记录应当尽可能是客观的、具体的、直接引用的。记录者在原始事件中不应当追求可以理解的完整性,不应当对行为者的动机、目的、感受妄加揣测,而只应当追求可以直观的完整性,即知觉到的过程与事件。
(2)记录者的观点和理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研究不以研究自身为目的,不以发现为满足,而是为了实用,为了指导和教学;它不是在工作之外来研究工作,而是边工作边研究,将研究变成工作的一个流程、一个步骤,使研究附属或内化到工作之中。这样,教师一切的观察工作,收集信息的工作,都不能离开她的理解和判断。
纯研究的要求和纯工作的要求之间的矛盾问题,需要有一个调谐的但又不是平庸化的处理。我们的基本原则是,首先要保证每一方的独立性,明确各自的要求和条件,然后要以研究的过程与结果服从于工作的需要。也就是说,我们的目的是主观性和价值追求,但是我们将客观性和规律性放在出发点的位置。这是我们从事一切教育实践工作、管理工作和研究工作的一个普遍的准则。因此我们具体的处理原则和措施是:
第一,只有完成了原始记录之后,观察者的判断、推理和感受才可以以某种形式“附加”在原始记录之上,如加括号、旁注,或者结尾的点评分析等等,但不是不加区分地“渗透”、混合在其中。
第二,一个已经完成的教育过程或现象的“质”的记录文本,不能缺少记录者的判断、推论、反思、理解、印象、感受等主观的成分,因为记录者不是一个无关的研究者,而是对眼前的场景、现象负有责任的、对一些现象事件带着实用的关心的内部成员。而上述主观成分,是记录者对此负责和关心的具体表现,也是完全合理的表现。
第三,大量的观察记录不仅反映教师出于观察目的而进行的活动,更要突出教师自己的行为本身。而对于自身行为的记录,记录者完全可以如实地反映自己当时的感受、动机,当然有时候也要用旁注或括号的方式,但是在性质上就不再是对别人的心理过程的推论了。一个人在情境中现场意识到的意念、情绪,理应同别人的行为一样,都属于可以观察到的、留有痕迹的,因而是对于自身具有同等客观性的因素。
(3)完整的过程和场景
这主要指经过整理的、或是事后回忆的记录,对于现场记录则不可能作此要求。这不仅因为时间的缘故,主要是因为现场记录要求最大的客观性、直接性和丰富性,这些要求和完整性都是有冲突的。
事件的记录有两个侧重点,一个重在现象,一个重在人的行为。反映人的记录,着重在揭示人的行为的背景、动机、目的、过程、结果、反馈以及其中的种种影响因素,如记录一个幼儿的个案。反映现象及其规律的记录,则着重在反映事情的来龙去脉,如记录一件事情的讨论和处理。由此可见,不论何种记录,都要求是完整的,反映全过程的,交代背景、影响因素和后果的。它必须有某种连续性。
所以,事件的记录,常常不是孤立的某一次的行为及其记录,而是或者在数量上有横向比较的,或者在时间上有纵向积累的。因为单纯按照一次时间来取样,很难保证行为的完整性,不能反映个性,也不能反映规律。
2.表格记录:该记录方式在整体观察、结构观察和实验观察中经常使用,它根据预先设计好的表格对场景中的内容进行反应和判断。表格记录根据观察的目的、时间的跨度和长度,可以区分为以下三种:
(1)常规性、长期性和连续性记录表格。
该表格常用于分方面记录个案幼儿的发展情况、园务制度和班级规范等成文条款的执行情况、各个环节活动的整体概况、幼儿园各部门的一般活动情况等等,也就是日常进行的、每天都会发生的事情。这种记录应当进入幼儿园的管理,形成习惯性的制度,并渗透到教师的日常工作中去。
(2)主题(问题)性、阶段性和连续性记录表格。
教师为解决特定的问题,常常需要在采取具体的措施之前进行一定的调查和了解,制定有针对性的计划、行动方案,检验计划的效果并作出反馈。如果问题比较复杂,涉及各方面的因素较多,难以在短期内获得最终的决,那么根据有关的因素和方面设计表格,以进行阶段性的、系统连续的记录,就很有必要。
(3)研究性、定期的、间断进行的记录表格。
前两种记录在时间上都是被动的,即记录的时刻取决于活动的内容,处于什么环节、发生怎样的内容,就进行怎样的记录,因而也是随意的。而这里的第三种记录在时间上则是主动的,因为什么时候进行记录、记录多长时间,由观察者根据他的研究目的而不是根据活动内容来确定,因而它也是不随意的。前两种观察都是连续性观察,而第三种观察则是取样观察;前两种观察都针对一个整体性的情况,而第三种观察则针对局部的发展或专门的行为。
由此可见,一般需要使用固定表格的记录,不论出于什么目的、时间多长、是否连续,都不是一次两次的行为,可以多次使用、具有一定时间跨度的,并且都具有比较严格的结构。
显然,质的记录和量的记录、结构的记录和开放的记录,是需要互相补充、也可以相互印证的。而且它们之间还存在着相互的转化:①成熟的或规范化的轶事性或日记式记录,如上所述,不可能是完全随机的和任意的,而是有特定的要求,有一些固定的、必须包含的要素,因此它也应当是部分表格化的。只不过这里的表格不是填空式的和选择式的小表格,而是简答式和描述式的大表格。②质的行为记录可以随时为量的记录补充新的项目,或作为量化工作的前期准备;③量的记录所获得的数据,可以随时补充到对于质的记录的整理中来。
(二)根据观察的时间划分:
1. 现场记录:现场记录所获得的完全是第一手的资料,相对而言容易保证局部和细节的真实性,缺点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它只能记录行为(广义)的片段,以及一些突出的或者有显著意义的行为,而不可能是全面的、完整的和连续的,尤其不容易注意到一些潜在的、次要的、或场景外部的因素和影响,因为观察(有时候甚至是参与的观察)和记录同时进行,在时间和精力上得不到充分保障。
当然,如果条件允许,有专人进行辅助记录,或者有录音和录像设备辅助记录,那么上述困难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是,这些辅助记录在条件上和适用范围上是受到很大限制的。专人的限制性显而易见,而设备又缺乏灵活性、反应性和理解性。由于上述限制,我们就特别需要下文中的两点作为补充。
“现场”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有些情况下它并不完全是即时进行的。在时间取样观察中,观察者通常以一定的时间单位来记录若干可以量化的行为,如在半小时的观察时间里,以5分钟为单位来记录某一行为出现的数量或者某些行为的发生情况。大量的侵犯行为研究和各种社会性的行为研究都采取这样的方法。
2. 事后回忆记录:这种方式用于开放的、质的记录。采用事后回忆记录通常与如下因素有关:观察者采取深入的参与式观察,要求完全卷入当前的事件中去,不能分心做观察记录,或者为了避免对对象产生不必要的干扰,不得不采取事后回忆的记录方式;记录一个连续而完整的事件;人对于环境的知觉是整体知觉,其间获得的大量信息都是本人没有意识到也不能意识到的,因此,在观察的过程中,现场没有意识到,事后却可能因为某种联想或触动而回忆起来,从而可以大大丰富记录内容的背景和细节。
3. 现场和事后相结合:该方法通常用于质的记录。在当前的社会科学中,在进行个案记录或深入访谈的时侯,由于基本上不可能在现场记录完整的事件或行为,但又要保证第一手的、真实的和一些瞬间的信息,所以研究者经常采取现场记录和事后记录相结合的方式。例如观察者用速记的方式或者借助录音和录像的手段记录下若干重要的片段,然后进行事后的整理,就可以得到一个完整的记录。这种情况对于教师的局部观察或特定事件的观察记录――无论是旁观的还是参与的――也同样适用。
该方法类似于社会科学现场研究中的“现场笔记”其要点如下:
1. 由于记忆信息的遗忘与时间成正相关,所以尽可能在观察结束后立刻记录,或补充现场记录中遗漏的内容。
2. 以印刷体打字并存档比手写更为可取,便于阅读和传播。这一点对事后回忆记录同样适用。
3. 记录应至少制作两份,一份保存备查,另一份用于随时可能的修改。这一点,对于写和打字是同样适用的,而它实际上也是教师处理一切个人档案资料的一个基本原则。
4. 事后对现场记录进行整理时通常要遵循如下步骤:
(1)描述:以客观、具体描述的方式整理现场草记,将片段的记录或一张张的表格还原成连续的事件。在整理过程中,很有可能在质的记录和量的记录之间,产生互相的补充和印证。
(2)回想:在整理的过程中,很可能会回忆起来在此之前的观察和记录中被忽略不计的细节或背景情况。即教师在这次观察以前曾经看到某种现象,当时未予以充分注意,但是后来整理当前信息时,由于不再是简单的知觉和判断,而是涉及到理解和解释,所以就容易唤起从前的相关信息――我们通常所讲的原有经验。这种前后经验的相反相成的互相影响的机制,是我们理解建构主义的关键,也表明观察及其记录的连续性的重要性。
(3)分析和推论:观察者的分析意见和推论,包括事情的原因(动机)、现象的本质、问题的关键、意义、影响因素、各种相关关系等等,其中涉及到判断、归纳和各种假设性的观点。
(4)印象和感觉:对事件的纯粹个人性的印象和感觉,它比起前面的分析推论来,更带有观察者的主观性和模糊性。
(5)进一步的信息:即在前面观察和记录的基础上,针对暴露出来的倾向和遗留的问题等,作进一步的思考,有待下一次的观察。
幼儿园中班随机案例分析及感悟怎么写
对于孩子来说,你过度的强调会导致孩子的好奇心,就想去试一试,所以应该告诉孩子剪刀的正确方法和注意事项就可以,也可以教师示范,假装剪刀手,如果出现问题就应该随机教育。
幼儿园中班个案实例
1、幼儿活动水平的明显提高,需要更为丰富充实的活动空间。
中班幼儿的动作能力明显的发展起来,幼儿活动的范围大大扩展,活动的积极性有了极大的提高。
2、幼儿游戏水平的极大提高,需要不断拓展游戏空间。
中班幼儿非常喜欢象征性游戏,他们在游戏中常把自已想象成一个特定角色,他们还喜欢伴随着动作和手偶,也喜欢对同一个故事重复讲述。
3、幼儿进一步发展的自主性与主动性,需要宽松、安全的探索环境。
中班幼儿案例分析100篇
需要老师和家长双方面的配合,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可以给他看些有教育意义的动画片,告诉孩子要勇敢,懂得保护自己。
幼儿园中班随机案例分析及感悟与收获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开展以多种有趣的体能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并提高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体能活动可以增进幼儿与教师户外活动的互动性,因为体能活动均有明确的活动目标,围绕目标,从体能的多维效应、多种角度建构体能活动的形式,有利于教师掌握科学的教育策略。
“优化中班幼儿户外体能活动”的研究过程渗透到幼儿园一日活动课程中,在保证中班幼儿每天不少于2小时的体能活动时间(其中一小时户外体能活动)的基础上,从精心优化户外体能活动目标、活动器械、活动场地、活动内容、组织形式等方面有效的提高中班幼儿户外体能活动的质量,促进中班幼儿在积极主动的活动中得到全面发展。
《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还指出“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创设适宜的体能活动条件,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在体能游戏所求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中班时期是幼儿手眼协调能力正在迅速发展的阶段,生活自理活动充满了精细 动作的尝试和练习。所以,让幼儿学做力所能及的事,不仅能帮助幼儿形成自我服务的能力,还能使他们在自我服务的过程中发展动作,体验成功,增强独立性。
在家访和入园后观察中发现:幼儿由于在家中进行体能活动时存在安全隐患,家长就直接剥夺了孩子体能活动的自由。幼儿在家中多有老人带养,老人样样事情包办再先,从不让孩子自己尝试、动手操作,造成幼儿动手能力非常弱,连最基本的生活自理都不会。
1、本课题的研究以日常生活活动、游戏活动,随机教育以及家园共育为切入口,养成中班幼儿良好的体能活动习惯, 培养孩子积极主动、有秩序的体能活动能力。
2、让幼儿学会“轻松”活动。能满足幼儿正常的生理活动需要,学习并掌握体能活动的基本技能,积极主动参与活动、不拥挤、不玩耍和嬉戏打闹、增强安全意识,让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
3、探索出科学、有效、可操作的方法和组织形式来培养中班年龄段幼儿的体能活动能力,整体提高幼儿的体能活动能力,促进幼儿身心健康。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新《纲要》的教育目标理论
《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还指出“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创设适宜的体能活动条件,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在体能游戏所求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
(二)教育家洛克的教育理论
“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幼儿的良好习惯。”什么是习惯?不同的学科在不同的成面上都做过不同的界定,但有一点却达成共识:那就是习惯是在后天生活环境中逐渐形成的,而非先天遗传的,离开了人为环境的影响和有意识的教育,任何所谓的“习惯”都可能只是一种可能。这就清晰地向我们阐明了良好习惯是在一定的环境下,有意识、有计划的培养而形成的。
SPAN>
1、了解中班家长的教养态度和中班幼儿体能活动能力的实际水平。
2、通过观察了解中班幼儿体能活动情况:积极主动参与活动、不拥挤、不玩耍和嬉戏打闹、具有自我保护意识等,以此来了解中班家长对幼儿体能活动能力培养的态度和中班幼儿体能活动能力的实际水平。
3、在日常生活活动、游戏活动,随机教育以及家园共育中提高幼儿的体能活动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范围、对象
我班幼儿(中班)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课题准备阶段(2018年4月—5月)
1、根据中班幼儿体能活动习惯的现状进行反思与总结,通过调查与了解,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确定课题研究内容。
2、制定研究方案
3、针对课题研究,查询和收集与课题相关的内容资料,进行整理和统计。
4、提交课题申请研究表,实施课题研究任务。
课题实施阶段(2018年6月—11月)
1、做好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总结出中班幼儿养成良好体能习惯的方法与策略。
2、制定教育目标,根据目标选择活动内容,让幼儿在日常活动和户外活动中了解如何才能养成良好的体能活动习惯。
3、根据中班幼儿表现情况进行记录,并设计记录表,观察幼儿平时的一举一动,与家长及时沟通幼儿在家的表现状况。
4、调整制定方案,及时进行补救措施。
5、整理研究成果资料,分析相关数据。
课题总结阶段(2018年12月)
1、总结整理课题研究的成果,深化课题研究内容,进行课题研究成果鉴定。
2、完成课题研究总结报告的撰写,提交结题论文。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表现形式
1、优秀教学设计一篇、教育随笔两篇。
2、研究论文一篇。
八、课题研究成效
1、孩子们对体能活动感兴趣了。
教师专门组织了有关体能活动的游戏,可以通过实地实践的方式,让幼儿观察游戏规则,知道游戏规则,遵守游戏规则,快乐运动,快乐成长。
2、体能活动氛围好,幼儿感受到了体能活动的快乐。
首先,在活动中创设良好的活动环境,创设宽敞的场地,自制充足的活动器械。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到不枯燥不压抑,让他们在体能活动中锻炼。其次,老师积极鼓励并指导幼儿用语言表述自己活动的愿望,会用语言向老师表达,这样通过语言的表达,促进了师生的友好关系。
3、掌握了体能活动的规则,提高了活动自信。
在幼儿体能活动前,首先要指导幼儿体能活动的规则,积极主动参与活动、不拥挤、不玩耍和嬉戏打闹、增强安全意识,让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
总之,幼儿能够自己做的,在幼儿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我们都鼓励幼儿自己去做,自己尝试,大胆放手,为幼儿自己动手做事创设更多的机会。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幼儿从依赖性大到逐步树立起自己动手的意识和愿望。利用幼儿喜欢儿歌作为幼儿练习时的指导语,让幼儿听听念念,提高幼儿学做事的兴趣,增强幼儿自己事情自己做的独立意识。
4、家园共同配合,养成了良好的体能活动习惯。
老师在与家长个别联系时,多报喜,少报忧。多向家长介绍幼儿在自理能力上的进步之处,在报喜的基础上提出要求,这样容易使家长和幼儿接受教师的建议。
同时尊重家长作为幼儿照料者及影响者的主体地位,真诚与家长交流,注意征求和倾听家长的想法,以商量、探讨的口吻向家长表述自己的看法与建议,在平等的交流中沟通,引导家长参与、认同、支持幼儿园的生活教育。同时对家长的不同需求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帮助,保证幼儿在家中生活习惯的培养与在幼儿园的教育一致与同步。
九、问题与思考
1、在研究中我发现以下一些现象:大部分家长都能正确帮助孩子对体能活动感兴趣,,但有的家长却包办代替,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在园体能能力的发展,因此,只有鼓励家长管好自己,积极为孩子体能活动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园同步教育,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2、教师的行为、语言对幼儿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体能活动中,当孩子表现出违规的动作时,班里的三位老师应积极配合,多些耐心、细心、爱心,帮助孩子提高体能活动能力,保护孩子的身心健康。
3、中班幼儿体能活动能力的形成有着明显的个体差异,在培养中应因人而异,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措施,提出不同的要求,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的提高。创设幼儿自己动手的机会,鼓励幼儿自己动手尝试,幼儿才会更加独立。
近一年的探索与实践告诉大家,只有既关注实践又关注理论的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从观念到实践的整体转变;只有在不断地学习中实践,在不断地研究中感悟,在不断地反思中前进,我们的课题研究才能深入发展,才能真正指导我们的实际工作。
十、预期成果表现形式
1、优秀教学设计一篇、教育随笔两篇。
2、研究论文一篇。
幼儿园中班案例分析题
幼儿入园是幼儿从家庭迈向社会的第一步,也是幼儿适应社会生活的关键一步。刚开始离开爸爸妈妈来到陌生的环境,他内心非常的焦虑,这是很正常的,家长应该多跟他说一下幼儿园的好,比如说幼儿园有好玩的玩具呀,还有好吃的美食,可以交到很多的朋友,要多去鼓励他。
慢慢的,她的注意力就转移了,她在幼儿园交到朋友,他会更加喜欢去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