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数学活动指导策略(幼儿园数学活动设计与组织策略)
幼儿园数学活动设计与组织策略
一、在关注材料“操作性”的同时凸显“探索性”
虽然教师已经充分认识到数学区角活动中材料的重要性,并积极选择和设计各类材料以促进幼儿在操作中获得相关的数学经验,但还是存在一些误区,其中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比较关注材料的“操作性”,忽视材料的“探究性”。二、在遵循“儿童在前、教师在后”原则的基础上体现材料的“引导性”
如果说材料的“探究性”规定了材料的操作空间和创造空间,并能保证幼儿与材料充分互动,那么材料的“引导性”则能预示材料的操作范围和创造边界,以保证幼儿在探究中获得更有价值的发展。所谓材料的“引导性”是指教师在设计材料的过程中能根据教育目标以及幼儿的个体差异在材料中隐含或预示幼儿操作与探究的方向,促使幼儿在自我探究式的学习中获得更有价值的体验和发展。
幼儿园数学活动设计思路
大班主题教案《少数民族》
设计思路:
本次活动是在“我是中国人”的主题背景下产生的。在区角活动中,我发现幼儿对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特别感兴趣。由此而引发了一系列关于少数民族的疑问。为了让幼儿对少数民族有更深入的了解,本次活动在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把音乐融入到课程中,让幼儿在感受具民族风格的音乐氛围中,进一步认识少数民族的服饰、风俗。
活动目的:
1.让幼儿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萌发爱祖国的情感。
2.初步了解傣族的主要生活习惯及居住地。
3、在了解四个民族的基础上,根据他们的音乐风格尝试表演舞蹈。
活动准备:
1.课前丰富有关地理知识,幼儿已在区角活动中,对藏族、维吾尔族、朝鲜族等歌舞及服饰有一定的了解。
2.自制ppt,录音机。
3.幼儿与老师自制的少数民族服装。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播放多媒体课件呈现中国地图,幼儿各自讲述知道的中国地图知识。
2.听各族音乐,辨认他们各自属于哪个民族,并尝试找到他们在“大公鸡”身上的位置。
二、了解各民族的风俗、饮食、服饰
1.放映投影片,探讨三个民族的服饰特征并了解其生活习惯。
放映投影片,让幼儿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各自讲述藏族、维吾尔族、朝鲜族的服饰特征与主要生活习惯。
2、了解傣族服饰与风俗
(1)“今天请来了一位小客人(老师扮演小客人,跳着孔雀舞进场)你知道这只小孔雀是从哪里来的吗?”(小孔雀自己介绍自己的家乡)
(2)“小孔雀的衣服漂亮吗?你们来说说小孔雀的衣服和我们的衣服什么地方不一样?”(幼儿自由讲述)
(3)教师与幼儿一起探讨傣族的风俗。
活动延伸,请孩子们回家和父母介绍自己所知道的少数民族,说说他们各自的特点。
幼儿园数学活动设计与实施
1、关注学习起点是对数学教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教师能在深入钻研教材,全面准确地理解教材与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学习起点,有的放矢地设计教学,使孩子更有目的,更轻松的学习。(课堂教学关注学情可用)
2、本课教学教师注重了温故知新(可结合具体例子),现固了上节课学习的(结合具体内容),从而为这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准备。(课堂注重复习可用)
3、教师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教师始终坚持让学生先思考、操作、说一说你的想法或者方法,例如:学生回答问题后,会让学生说一说你的方法,让学生板演、独立完成、展示成果等,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课堂注重自主学习可用)
4、教师在教学过程能让学生自主探索结论,同时又运用结论到实际生活中去,让整个数学课堂更加有效,更加高效。(课堂注重探索联。
5、教师通过精心准备,重视课的引入,创设情境,让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并解答,自然引入了今天的新知。(评价课堂导入)
6、教师教态亲切自然,语言富有号召力和感染力,教学基本功扎实。
幼儿园数学活动的教学策略
数学教学策略有:在教学中寓教于乐,灵活教学,将枯燥乏味的理论讲的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幼儿园数学活动设计与组织的策略
一、活动主题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二、活动目标 1、通过本次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研究教材、设计教学活动、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
2、通过开展对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促进教师改变课堂教学方法,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大程度地推进学生的发展。
3、建立“教研、实践”相结合的探索型、学习型、讨论型的教研氛围。
三、活动时间2012年5月23日四、活动地点固本小学五、参加对象全体数学教师六、活动组织形式 针对我们学校数学教研组的实际情况,通过观摩课,开展“以课改理念看课堂”为主题的评课活动,从优、缺点两方面评价课堂教学,及时给执教老师指出不足,真正创设良好的教研氛围。
七、活动过程 数学组老师集体备课—李来翠老师上课—全体教师听课—李来翠老师说课—全体教师集中评课 八、活动要求 1、执教教师备好课,备课教案交1份到教研组。
2、全体教师参加听课和评课,填写好听课记录。3、执教教师写说课稿1份交教研级。
九、活动经费 1、活动统一安排用餐:用餐人员:参与活动教师2、活动费用具实凭票报销。
幼儿园数学活动设计与组织策略研究
幼儿园优秀教案:比长短
教师:屈老师
一、活动目标
1.在尝试中能用目测和一一对应的方式比较长短,体验自己发现结果的成功感。
2.学习按照游戏规则进行活动。
二、活动准备
1.篮子(人手一只)、吸管、彩带、(每人两件,一件长的,一件短的)
2.录音机、音乐《小鸟飞...
幼儿园数学活动设计与组织策略的心得体会
“五育融合”是在“五育”并举的前提下提出的。“五育”并举强调德智体美劳缺一不可,是对教育的整体性或完整性的倡导,“五育融合”则着重于实践方式或落实方式,致力于在贯通融合中实现“五育”并举。 如同多元文化和跨文化之间的“多”与“跨”的区别一样,“并”与“融”的主要差异在于:并举之“并”更多具有名词或副词的特性,融合之“融”,主要是动词,它意味着行动和实践。 在这个意义上,“五育”并举和“五育融合”是理想与实践、目标与策略的关系。“五育融合”彰显了一种实践形式,即“融合实践”,这是一种独特且重要的“育人实践”。
有了“五育融合”的理念和思维方式之后,不仅各育之间的关联度、衔接度将有所提升,各育自身的推进方式、运行方式和发展方式也会随之发生革命性变化:从此以后,各育都将在“五育融合”的背景之下,重新建构自身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机制。
如何设计与组织幼儿数学教育活动
幼儿数学教育的原则:是指在对幼儿开展数学教育时应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
以下的教育原则,就是在幼儿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基础上,结合数学知识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所提出的。
第一、密切联系生活的原则。
1、现实生活是幼儿数学概念的源泉。幼儿的数学知识和他们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可以说幼儿的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幼儿每天都接触到各种事物都会和数、量、形、空有关。如几岁、身高、拿东西大、小、多少,生活中很多的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一个数学问题来解决。2、此外,从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看,很多抽象的数学概念,如果不借助于具体事物,幼儿就很难理解,现实生活为幼儿提供了通向抽象数学知识的桥梁。(如去超市购物,大班加减)
3、数学教育要密切联系生活的原则,具体应表现在数学教育内容应和幼儿的生活相联系。要从幼儿的生活中选择教育内容。如(数的组成,让幼儿分各种东西)
4、在生活中引导幼儿学数学。数学教育除了要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集体教学外,更要结合幼儿的日常生活,在幼儿的生活中进行教育。如:分点心
5、数学教育联系幼儿的生活,还要引导幼儿用数学,运用已有的数学经验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让幼儿感受到数学作为一种工具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作用。如(在商店游戏中买卖)这些实际上就是让幼儿在不自不觉中,就积累了丰富的数学经验,而这些经验又为他们学习数学知识提供了广泛的基础。
第二、发展幼儿思维结构的原则
“发展幼儿思维结构”的原则:是指数学教育不应只是着眼于具体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而应指向幼儿的思维结构的发展。
1、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幼儿思维是一个整体的结构,幼儿思维的发展就表现为思维结构的发展。思维结构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它是幼儿学习具体知识的前提。幼儿建构数学概念的过程,与其思维结构的建构过程之间具有相当的一致性。如:序列观念
2、在幼儿数学教育中,幼儿掌握某此具体的数学知识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发展的实质在于幼儿思维结构是否发生了改变。(如:长短排序。他们并没有锋利获得序列的逻辑观念,其思维结构并没有得到发展。而幼儿真正需要的并不是教给他们排序的技能,而是充分的操作和尝试,并从中得到领悟的机会。)
3、在幼儿数学教育中,教师在教给幼儿数学知识的同时,还要考虑其思维结构的发展。只有当幼儿思维结构同时得到发展,他们得到的数学知识才是最牢固的。如:皮亚杰问一个达到守恒认识的孩子:你是怎么知道的?幼儿说:一旦你知道了,你就永远知道了。
4、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常常需要在传授数学和发展思维结果之间作出一定的选择。(具体利益——一般利益,眼前利益——长远利益的关系。教师对知识弃而不教,是为了给幼儿更多的机会进行自我调节和同化的作用。以期从根本上改变幼儿的思维方式,并不违背数学的教育宗旨。
第三、让幼儿操作、探索的原则
让幼儿操作、探索的原则,就是要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活动建构数学知识。
1、数学知识是幼儿自己建构起来的,而这个建构的过程也是幼儿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如果教师只注重结果的获得,而“教”给幼儿很多,实际上就剥夺了他们自己获得发展的机会。事实上,幼儿的认知结构也并不可能通过单方面的“教”获得发展。而必须依赖他们自己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主客体上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
2、在数学教育中,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具体表现为幼儿操作物质材料、探索事物之间的关系的活动。让幼儿摆弄具体实物,并促使其将具体的动作内化于头脑,是发展幼儿思维的根本途径。
3、让幼儿操作、探索的原则,要求教师在实践中要以操作活动为主要的教学方法,而不是让幼儿观看老师的演示或直观的图画,或者听教师的讲解。因为操作活动能够给予幼儿在具体动作水平上协调和理解事物之间关系的机会,是适合幼儿特点的学习方法。(小班认识数量为例)能数学很多,却不理解数量关系,对数的顺序)通过操作,幼儿不仅在数数,还能协调口头数数和点数的动作,从而能理解数的实际意义。
4、操作活动还为幼儿内化数学概念、理解数的抽象意义提供了基础。(目测不用点数)
5、这一原则还要求教师把学数学变成幼儿自己主动探索的过程,让幼儿自己探索、发现数学的关系,自己获取数学经验。老师的“教 ”的作用,其实并不在于给幼儿一个知识上的结果,而在于为他们提供学习的环境,和材料相互作用的环境,和人相互作用的环境。
第四、重视个别差异的原则
1、提出“重视个别差异的原则”的依据是幼儿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应该承认,每个幼儿都具有与生俱来的独特性。
2、在数学教育中,幼儿的个别差异表现的尤其明显。幼儿学习数学的个别差异,不仅表现为思维发展水平上的差异、发展速度上的差异,还有学习风格的差异。
3、作为教育者,应该考虑不同幼儿的个别差异,让每个幼儿在自己的水平上得到发展,而不是千篇一律,统一要求。例如:对于缺乏概括抽象能力的幼儿,教师可引导其总结概括,并适当加以点拨和启发。而对于经验不足、缺乏概括核材料的幼儿,教师则可单独提供一些操作练习机会,增加其学习经验。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组织策略
可以追求一题多解,然后锻炼学生们的一个思维能力,然后让他们找到数学的一个技巧
幼儿数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策略
又到区角游戏的时间了,建构区、美工区、阅读区、科学区顿时热闹起来了,唯独数学区很少有人光顾,备受冷落。我尝试问几个孩子“你想到数学区玩吗?”他们都回答说“我不想去。” “为什么不想去数学区玩呢?”孩子的回答是“没什么好玩的。”“太简单了,没意思!”孩子们的回答点醒了我。回想看到的其他班级和幼儿园的数学区角也存在类似情况。操作活动是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基本活动。数学操作活动材料是开展数学活动的物质环境的重要部分。刻不容缓,我们幼儿园的老师对数学区角操作材料设计存在的误区及如何设计适宜的数学操作活动材料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现状与误区
1、活动材料单一,不利于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
单一的材料游戏性不强,不能让幼儿感到新鲜有趣,有的材料一放就是一、二个月,甚至一学期毫无变化。材料缺少经常性的更新和变化不能使孩子产生兴奋情绪和操作的欲望,也就谈不上主动参与活动了。
2、活动材料只注重美观,操作性不强。
为了引起幼儿的兴趣,设计的操作活动材料只注意外形的美观和情节性而做得很复杂,不便于幼儿操作,甚至忽视了材料中干扰幼儿的不利因素,这样的操作活动材料也不利于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
3、材料提供无层次性,满足不了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操作需要。
不少教师提供的材料往往是“一刀切”, 整个操作活动材料都一样,或者材料不一样,但体现的要求同一层次。有的幼儿能很快理解新活动的玩法,积极投入到操作过程中去,而有的幼儿则感到困难,甚至无从下手。
4、操作活动材料过多,目的性不明确,不利于幼儿探究能力的发展
活动区材料投放丰富程度直接关系到幼儿活动的质量,但是,投放的材料并不是越多越好,因为幼儿的注意力具有不稳定性。过多过杂的材料投放,尽管能吸引幼儿,但也容易让幼儿分心,不能专一地进行活动。
5、废旧物品和一物多用的材料较少,对部分操作材料的教育价值挖掘不够。
二、实施策略
幼儿数学操作活动的质量受诸多因素制约,其中操作材料的作用不容低估,这是因为活动效果的优劣主要取决于幼儿主动性发挥的程度。幼儿活动欲望的强弱、兴趣的高低、活动持续时间的长短、能否进行独立的思维和想象、有无探索和创新,这都与操作材料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在幼儿数学活动材料的设计、提供上我们做了以下的一些尝试:
1、材料的设计要适应幼儿的“兴趣中心”。
幼儿的活动主要不是服从目标,而是服从兴趣和自身的需要,也就是说,幼儿的学习活动主要是由兴趣和需要维持的。“离幼儿最近的才是幼儿最感兴趣的。”幼儿数学操作材料的选择、设计与幼儿密切联系,要贴近幼儿认识水平的活动内容,适应幼儿的“兴趣中心”,幼儿看到的、用到的、能理解的都可成为我们操作活动的材料。
受环境和电视的影响,幼儿往往对某动画片或图书中的主人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较常的时间内保持着持久不衰的兴奋中心,我会利用“时尚物”作为材料设计的题材,对幼儿参与活动学习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喜羊羊卖汉堡包”这一区角材料就是利用了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郎》中的人物形象,诱发幼儿参与学习和操作材料。结果,材料使用了12周,孩子的兴趣仍然不减。
2、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满足幼儿游戏的需求。
在数学区域游戏中,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幼儿在与操作材料的接触中了解各种材料的特征,形成数、形、时空等概念,拓展了已有经验,萌发了幼儿智慧。
如:为了帮助幼儿复习相邻数,我设计了游戏“找朋友”,幼儿在找找、摆摆、讲讲、议议中轻松地掌握了相邻数的规律。在“钓鱼”游戏中,我提供标有数字的小鱼和鱼缸,引导幼儿将钓起的鱼放人比鱼身上的数字大一或小一的鱼缸内。复习数的分合时,我设计了“青蛙跳跳盒”、“图形棋”等有趣的游戏。
在区域活动中设计、提供丰富多彩的游戏材料,为幼儿对新事物的尝试和探索提供了施展的天地,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引发了他们独立思考,自己动手操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设计具有层次性的游戏材料,满足不同能力幼儿的发展需要。
在数学区投放材料时,应考虑材料与活动目标的关系、材料与幼儿需求的关系,做到有的放矢。教师要从适合幼儿的发展水平,适合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出发,为发展水平不一样的幼儿设计具有不同功能、不同难度的操作活动材料,允许他们从不同的起点,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发展速度选择材料,以适应不同能力层面幼儿的发展需要,教师也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
(1)同一区域材料的层次性
如:在数学区,为让幼儿掌握“按物体的某一特征进行分类排序”,我们设置了以下三个层次的操作材料:
层次一:为幼儿提供了不同颜色的塑料珠子,让他们学习按颜色特征分类;
层次二:提供了不同大小、颜色的花片,学习按颜色、大小特征分类;
层次三:提供大小、颜色、形状不一的几何图形、积木等材料,进一步学习按各种不同特征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学习排序。
材料不同,难易不一,才能充分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保证每个幼儿都有机会体验成功,这样才能吸引更多幼儿参与数学区活动。
(2)同一活动材料的层次性
材料提供时,我们会针对每一种材料的价值和玩法,精心的分析和研究,对目标要求逐步提高,并使操作难易程度逐步加大,将操作材料分成几个层次,幼儿可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相应难度的操作材料,教师也便与对不同能力的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以中班活动《区域计数》举例。
幼儿根据自身能力自选操作卡,按操作卡提示进行摆放,也可进行☆级大挑战。可一人玩也可合作玩 。
层次一:(难易等级为☆)图形操作圈为两个,数字大小正好够两种图形操作圈独立摆放。
层次二:(难易等级为☆☆)图形操作圈为两个,但两种图形操作圈需交叉摆放及公共区域的计数。
层次三:(难易等级为☆☆☆)图形操作圈增多,难度加大。
在数学活动中,教师注重为不同能力层次的幼儿设计、提供不同难易程度的操作材料,或对同一操作材料提出不同要求,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成功,看到自己的成果,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无形中增强了幼儿的自尊心、自信心。同时,在操作活动中我们鼓励幼儿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培养了幼儿大胆、开朗的性格及乐意帮助同伴、愿意与人合作的良好品质。
4、挖掘生活中的数学材料,激发幼儿自主性学习。
挖掘让孩子感到亲切的生活中的数学材料。如孩子外出郊游捡回来的树叶、花瓣、石头,主题活动中带来的各类种子、废旧的瓶子、盒子、纽扣、纸杯、小勺等各种生活用品,都是天然的计数、分类、做式样的好材料,用分类盒进行物体分类操作学习,用易拉罐做算式滚筒,进行加减运算练习;日历、月历是幼儿理解时间的顺序性、不可逆性的天然工具。每天天气情况的记录积累下来的数据(日期、气温、天气情况等),可以用来让幼儿感知时间、温度变化。……简单的物品都成为了孩子探究、感知数学概念的把玩不厌的材料。
让孩子接触和体验成人用的真实的数学工具。如我为幼儿提供一些这样的材料,如:尺(卷尺、直尺、三角尺)、秤、天平和砝码、大小不一的量杯、各种计时工具、计算器等等。让幼儿在好奇中产生探索的愿望,并在探索中发现有趣的现象和规律。
数学活动区,只有材料的推陈出新,才能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只有提供的材料超出幼儿的能力范围,也就是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幼儿才有可能去探索,去操作。游戏材料的多变性与幼儿的游戏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要根据幼儿的需要及时调整游戏材料并赋予幼儿更大的自由度,使幼儿有机会按照自己不同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材料,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进行操作。相信,只要老师做个有心人,多看、多思、多创,一定能发挥材料的最大效益,也一定会让我们的数学区恢复生机,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