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教育的诞生和发展,特殊儿童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1、现代性教育的诞生和发展
  在中国古代,性教育是在重重矛盾中进行的。一方面由于传宗接代的需要,不得不进行性教育;另一方面,封建思想又认为性是淫秽不洁之
1、现代性教育的诞生和发展
在中国古代,性教育是在重重矛盾中进行的。一方面由于传宗接代的需要,不得不进行性教育;另一方面,封建思想又认为性是淫秽不洁之物。至少是不登大雅之堂,可以做但是不可以说,所以民间的性教育多通过暗示的方式进行,这当然和开诚布公的现代性教育有很大的不同了。
中国现代的性教育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当时有一个人叫张竞生。他是一个在法国留学归来的哲学博士。他的思想十分先进,不断地鼓吹性是普通、正常的事情,绝没有什么神秘;人类要文明。必须进行性教育;男女交往要自由,男女要平等;反对包办婚姻、买卖婚姻;不要用贞操观去压迫女性;以:见红"的方法来检验处女是极小科学的;等等。他出版了小少性教育方面的书。他的主张和著作受到了青年们的热烈欢迎,但是也有不少头脑封建的人反对他。因为他的书十分畅销,所以有些不法书商就冒用他的名字出版了一些淫秽著作。张竞生一时变得名声很坏。而又有口莫辩,最后被逼得要自杀。以后再度出国。门国后就偃旗息鼓、潦倒一生。
到了l949年新中国建立以后,性教育处于一种封闭状态的情况并没有什么改变。到了l963年,周恩来总理召集了一些医学、教育界的专家讨论这个问题,他认为性教育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应该推广,请专家们研究一下这个问题。那时的中国还很不开放,不久又爆发了"文化大革命",所以性教育还足没有开展起来。周总理当时强调的也只是性的知识教育。主要是从关心青少年出发的,其范围和意义还没有现代所理解的那么广、那么深。不过因为周恩来总理在中国享有很高的威信,所以他关于开展性教育的话到了20年后一些学者要把性教育付诸实践时。还是一两旗帜、一种根据、一种保护伞。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2、特殊儿童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职业教育的生涯化,使职业教育呈现动态性发展的历程,它以不同的形式贯穿于特殊儿童受教育的各个阶段。
在小学教育阶段,具体表现为: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试图将自己的能力、价值和兴趣与未来教育和职业生涯关联起来;获得基础的规划与计划技能,并试图将之与自己未来的目标进行衔接;通过参与家庭计划、社区服务以及描述服务他人的各行各业,了解工作与职业的神圣性,尊重劳动与劳动者,建立服务意识;由家庭逐步扩展到学校、社区、城市或农村、地区、国家以及全球生活与职业生存方式的知识获得、经验体验。职业教育与各教育阶段的融合要求在课程设置方案中,对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或实施方式应有专门规定,若设置专门的课程,则将考虑教材开发、使用、师资的要求等具体规定;而教育评估中,对职业教育也应有相应的指标呈现。如美国教育部和劳动部共同发起了:从学校到就业"项目,建立了从职业认识到职业选择的完整的职业指导体系。让学生在学期间感受不同的职业,探索自己的发展方向。《国家职业生涯发展指导方针》为学前儿童到成人提供所应具备的生涯规划能力指导。为每个层次的学习者制定了相应的能力指标,通过学校、社区、家庭的合作,使个人通过各种方式的学习达到这些能力指标,并逐步形成相应的生涯规划意识。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3、特殊教育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特殊教育的最初倡导者主要是欧溯的一些医生。他们都是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敢于向当时的学术权威发出挑战。
其中之一便是法国医生让·马克·加斯帕德·伊塔德(jeanmarcgasparditard,1775-1838年)。他是一位治疗耳病和教育聋童的专家。19世纪初,这位年轻的医生开始对一个12岁左右的野孩子施教(这个孩子曾赤身露体地四处流浪,是被人从法国的森林里找到的)。伊塔德的导师菲利酱·皮纳尔(philippepinel,1745-1826年)是法国的一位名医,很早就提出要以人道主义的态度对待疯癫患者。但是他劝告伊塔德放弃努力,因为这个名叫维克托的孩子是个毫无希望的白痴。然而,伊塔德依旧坚持不懈。虽然他并没有使维克托完全恢复正常,但是他通过耐心,系统的教育,终于使这个野孩子的行为有了很大改变。
伊塔德的学生爱德华·塞古安(edouardseguin,1812-1880年)于1848年移居美国。在此之前,他就因教育弱智儿童而闻名,尽管当时的大多数思想家都认为这类儿童是不可教诲的。1861年,塞古安在纽约市立大学荣获医学博士学位。他的著作《白痴和治疗白痴的生理学方法》详细解释和论述了伊塔德使用过的方法。这本书还为玛丽亚·蒙台梭利(mariamontessori,1870-1952年)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蒙台梭利是第一位获得医学学位的意大利妇女,她之所以闻名于世,不仅因为她是教育弱智儿童的专家,而且因为她是正常儿童早期教育的倡导者。
伊塔德,塞古安及其后继者就教育提出了许多变革性的观念,这也就是所谓上个世纪令人振奋并且构成了当代特殊教育的基础的发现:
1)因人而异的教育。在这种教育中,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应视孩子的特点而不能根据既定课程的内容而定。
2)循序渐进的教学安排。最初的工作应以孩子能够接受为前提,然后再逐渐引导他们学习比较复杂的内容。
3)强调刺激和唤醒孩子的感觉。目的是使孩子更好地理解教学工作所提供的刺激并对此作出反应。
4)精心安排孩子所处的环境。旨在使环境结构以及孩子在其中的经历能够引导他们自然地进行学习。
5)及时奖励孩子的正确行为。目的是巩固这种正确行为。
6)传授生活技能。目的是使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自理并具有劳动能力。
7)认为每个孩子都应最大限度地接受教育。相信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会有一定程度的改变。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4、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在生命的最初两年,大脑快速发育、体积迅速增大。对于父母和照看者来说,这时期与幼儿一起做游戏、交谈以及对幼儿的行为做出反应就显得非常重要,因为唯有此,婴儿的大脑神经联系才得以形成,经验才能够获得,学习才能发生。大脑联系到反复使用时,它们就会变成永久性的联系。从另一方面来看,那些未被使用或者仅仅用得很少的大脑联系,可能就会逐渐消退,这种逐渐消退被称为:神经剪切"或:神经剪除",如与父母或照料者很少交流的孩子就会在今后的语言运用上遇到困难。因此,成人与儿童的密切联系会影响着儿童大脑的发育程度。
儿童的发育、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一定文化方式的影响,特别是教育的影响。苏联心理学家巴甫洛夫和维果茨基的理论和实验研究证明:人特有的心理品质(逻辑思维、理解记忆、创造性的想象力、道德观念、感情和习惯)的发展没有一个是靠先天素质自生成熟而不取决于教育的。这些心理品质是儿童在童年时期,在吸收前辈们积累下来的社会经验的过程中,通过掌握社会创造出的概念、活动方式和行为道德准则而形成起来的,教育对年轻一代的心理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当然,教育的影响并不是我们看到的是固定在正规的教育机构里、按照一定严格的方式进行的:传授"活动。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